献身公益的佛教徒描写(求关于佛经中要人奉献 向善 传递大爱慈善的句子)

赞扬救人献身的成语【安难乐死】:安难:不避危难。不惧危难,把死视为快乐。形容不怕牺牲。【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

献身公益的佛教徒描写(求关于佛经中要人奉献 向善 传递大爱慈善的句子)

赞扬救人献身的成语

【安难乐死】:安难:不避危难。不惧危难,把死视为快乐。形容不怕牺牲。
【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从容就义】: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丹心碧血】: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蹈锋饮血】:形容勇敢,不怕牺牲。
【顶踵尽捐】:犹言顶踵捐糜。指捐躯,牺牲。
【顶踵捐糜】:指捐躯,牺牲。
【丢车保帅】:象棋比赛的战术。比喻牺牲比较重要的东西保护最重要的。
【粉骨碎身】:指身躯粉碎,牺牲生命。
【粉身难报】:身体被粉碎了也难以报答。指牺牲生命也难以报答别人的恩情。
【赴死如归】:形容不怕牺牲。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甘心情愿】: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作出某种牺牲。
【甘之若饴】:甘:以为甘;饴:甜。把它看成像糖那样甜。比喻甘愿承担艰苦的事情和作出牺牲。
【肝胆涂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同“肝脑涂地”。
【肝脑涂地】: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肝心涂地】:犹言肝脑涂地。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功成骨枯】:比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他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躬蹈矢石】:指将帅亲临前线,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牺牲自己。
【躬冒矢石】:指将帅亲临前线,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牺牲自己。同“躬蹈矢石”。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
【尽节死敌】:尽:竭尽;节:节操。竭尽节义,捐躯杀敌。指为正义而牺牲。
【尽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捐躯济难】:捐躯:牺牲生命;济:救助。牺牲生命,以解救国家的危难。
【捐躯摩顶】:摩:通“磨”,消耗;顶:指头颅。指粉身碎骨,牺牲自己的生命。
【捐躯殉国】: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捐身徇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捐生殉国】:捐生:舍弃生命;殉国:为国家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可杀不可辱】:辱:侮辱。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
【两肋插刀】: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马革盛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命缘义轻】:缘:因为,由于。生命由于崇高的道义而显得轻微。比喻为了道义可以牺牲一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披肝糜胃】:糜:烂。忠诚不贰,甘作任何牺牲。
【亲当矢石】:当:遮拦,阻挡;矢:箭。亲自阻挡敌人的箭、石,不怕牺牲。
【青山处处埋忠骨】:各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自己的身躯。形容为着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豪情。
【轻身徇义】:轻视生命而为正义事业牺牲。
【轻身殉义】:指轻视生命而为正义事业牺牲。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报国】: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亦作“杀身救国”。
【杀身救国】:不惜牺牲生命以报答国家。
【善死者不亡】:形容为了国家或救人危急而牺牲的人虽然死了,但精神不灭,还跟活着一样。
【舍己成人】:牺牲自己利益,成全别人。
【舍己救人】: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舍身求法】: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舍身取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舍身为国】: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
【舍生存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同“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舍生取谊】: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同“舍生取义”。
【矢志捐躯】:矢:誓。立志牺牲而不屈从。
【士死知己】: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视死若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视死犹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螫手解腕】:比喻为了顾全大局而忍痛牺牲局部。
【推锋争死】:推锋:手持兵器向前,指冲锋。指冲锋陷阵,争先恐后,不怕牺牲。
【亡人自存】:亡:死亡;存:留存。牺牲别人保全自己。泛指毁掉别人成全自己的卑鄙自私的行为。
【忘生舍死】:忘却性命,不怕牺牲。
【威尊命贱】:威:威力。法令尊严、生命贱微,指军令如山倒,宁可牺牲生命,不得抗令。
【为国捐躯】: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心服情愿】:心里服气,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
【心甘情愿】: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
【血染沙场】:沙场:战场。鲜血染红了战场。指在战场上牺牲。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一瞑不视】: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以死济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把某事干到底。比喻决心很大。
【以死继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把某事干到底。比喻决心很大。
【以义灭身】:灭身:牺牲生命。为追求道义而牺牲。
【玉碎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把我调最好呀
【自我牺牲】:为别人(或事)牺牲自己。

佛教义工制度

佛教义工制度
  佛教与义工
  星云法师
  现代社会上流行义工与志工,义工和志工是不同的,义工,是发心的,是有情有义的,是以仁义的胸怀在为人服务;志工虽有志于做,是我愿意,但好不好不一定,何况若是没有义,价值何在!
  一般的人都是要有请托才肯帮忙,其实真正有慈悲喜舍心的人,在他人有任何需要的时候,不用请,都会主动帮助人,如《维摩诘经》所说,常做“不请之友”,无论对亲友或社会、国家,都是如此,这就是义工的最佳精神。
  “义工”是有情有义的,完全出自欢喜的发心,用心甘情愿、满怀喜悦、无怨无尤的胸怀为人服务,并且是全力以赴从事义务性的工作,以服务人群、造福社会为目的,因此虽然没有领薪,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是无价的;虽然默默耕耘,但是所得到的喜悦却是无穷的。义工无所为而为,让人升起无限的敬意!
  佛门的义工,就如千手千眼的菩萨,都是在替佛菩萨做事,其行事感动很多人。担任义工,是一种心意和生命的奉献,是一种力量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义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
  佛教义工史迹
  所有的宗教,伟大的圣贤,不为名利私有,都是为公众服务,是人类社会的义工。如佛陀成道后,在印度做了五十年的义工,行脚度生,说法传教,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佛陀说:“我用慈悲智慧的犁,在福慧的田里播撒菩提的种子。”佛陀让每一位众生都在福田里收成,做众生的义工。
  例如:佛陀曾经亲自为生病的比丘洗身、濯衣,整理病房,服侍起居,令他身心清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引线,令他无眼盲之苦。
  佛陀的弟子驼标当知客师时,每天任劳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来敲门挂单,他都欢喜地上前招呼,提着灯笼为他们引导安单。数十年如一日,后来终于感得手指自然发光的福报,这就是他当义工的成就。
  从佛教经典中可以知道,佛陀色身虽已入灭,但法身常住灵山,以诸神通力化导众生,是娑婆世界里的义工;阿弥陀佛庄严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是七宝所成、八功德水、道路平坦、树木罗列,是净土世界的环保义工;药师如来,救济现世病苦灾厄,解决现实人生问题,是东方琉璃世界的义工;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给人无畏,是茫茫苦海中的义工;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热恼炼狱里的义工;还有文殊菩萨以智慧给众生心灵的启发、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给人实践法门、维摩居士在酒肆说法、胜鬘夫人致力于儿童教育,都是给众生带来光明,为世界去除黑暗的义工,值得我们效法!
  古德云:“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历代以来,佛教僧侣普行善道,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良多,举凡筑桥铺路、植树造林、开凿义井、施设茶亭、护生放生、医疗济贫、急难救助、立寺止宿、设孤儿院、建养老院、置养病坊、布施义田、兴办义学、教化人心的种种善行不计其数。例如:
  慧远大师
  其所着《沙门不敬王者论》实际上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有密切的关系。在当时中国封建体制之下,此论说明出家功德等同帝王,虽不处王侯之位,然可助王者之化。谈到教化,佛教的济度众生,是以全人类为对象,不分国境,不论种族,泽及天下。实具有潜移默化社会结构、组织、制度,建设人间净土的功能。
  昙延大师
  隋文帝时,民众因亢旱,苦不堪言,大师设八关斋会,并为文帝及群臣授斋戒,使甘霖普降,旱象立除。
  法进大师
  逢灾荒即施物赈济,见饥馑袭境,饿殍遍野,状极凄惨,于是发心为赈灾东奔西走,并劝请散放国库储备的粮食,终因数量有限,难以普及,为救活更多的众生,于是割肉舍身施予饥饿的难民,示现彻底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
  智者大师
  在各地设放生池,对于救济贫民更是不遗余力,在传记中说:“所获之施物凡六十种,一时皆以悲敬两田而回施与他人,使其转增福德,而求愿国家与家族均得繁荣。”
  法纯大师
  尝在饥荒时节,改换俗装,在市里中做佣工,以赚来的钱,转施给穷苦者;经常到各处清洗厕所,扫除粪便;遇道路坍崩,则担起筑路的工作,也常勉励居民互助,把险阻的道路铲平,以便利行人。
  佛图澄大师
  以佛教慈悲戒杀的教义及种种神迹感化残暴的石勒、石虎,并劝谏当政者“不为暴虐,不害无辜”,使众多无辜者免于死难。佛图澄亦善医术,疗治病苦,拯救危急,当时病而复苏,起死回生者,难以计数。
  那连耶舍大师
  北齐文宣帝时,远至邺都从事译经工作,并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广收麻疯病患者,施以医护与疗养。
  铁眼禅师
  日本幕府时代,铁眼鉴于佛教大藏经的不足,佛法无法普及,于是发愿刻印藏经。经过多年的化缘劝募,眼看就可以请人刻印了,岂料灾害濒临,人民无以为生,铁眼禅师立刻将募来印经的经费悉数捐出赈灾,数以万计的人从饿死的边缘被拯救回来。尔后又步上化缘之路,备尝艰辛,好不容易经费再度募齐,却又逢洪水泛滥,多少的居民无家可归,饱受疾病的侵袭,于是他又慨然捐出该款,济难解困。坚定的信念,驱使他继续四处奔走,努力募集经费,第三次终于如愿将大藏经刻印完成。日本人都这样认为:“铁眼其实刻了三部大藏经,前面两部虽然不见其形,却将慈悲刻入全国民众的内心。”
  太虚大师
  中日抗战期间,大师为了疏通滇缅铁路,运送救助资源,无惧危险,领导佛教访问团到缅甸、泰国等国家访问,宣扬中国文化精神,终于赢得国际友邦的支援,解除困局。
  乐观法师
  抗战期间号召出家人组成僧侣救护队,出入枪林弹雨之中,为受伤的军民疗伤服务,为国尽忠。
  在佛门里,讲究的不是世智辩聪,而是菩提道心,翻开佛教典籍,可以发现历代禅宗的祖师大德多发心服务人群,以扩大自我,提升生命的价值。他们多以苦行出身,像沩山灵佑禅师愿为众生做马牛,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精神,是最佳的义工写照。
  佛教史上当政者为国家做义工的事迹也不少,如甘旱时祈雨、苦难时救济等。
  印度摩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阿育王,为使佛法广益世人,在四边城门设置药品仓库,免费给予僧众、百姓医药。每日以一千钱供养塔像、一千钱供养上座比丘、一万钱供养僧众、一万钱添置药品等。更于道路两旁遍植林荫树木,广凿水井,以便往来行人消暑休憩之用。一国之主甘为全民义工,所以人民能够安乐,国威远扬。
  日本佛教之父圣德太子,努力推行法王之治,教导人民信仰三宝,其建造的大阪四天王寺,设有悲田院、敬田院、疗病院、施药院等,给予贫困、孤独、病患施以免费诊察、收容、救助。
  梁武帝,笃信佛教,常搜求佛典,整理经籍,热心于佛法的实践,受持菩萨戒,有“皇帝菩萨”的美誉。在位四十八年,可谓以佛化治国,造金银铜等佛像,建爱敬、智度、新林、法王、仙窟、光宅、解脱、开善等寺;广开无遮大会,供养搜趣网四部僧信;数次舍身同泰寺,甘心以“佛奴”——佛教义工自居,奉侍三宝,并亲自担当洒扫、行堂等工作,为佛教奉献的热忱,传为历史佳话。
  目前,佛教信徒在各寺院中当义工的情形非常踊跃,他们知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的重要性。广结善缘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友好的不二法门。洛杉矶有一个联合国组织的聚会,主办单位要求国际佛光会洛杉矶协会的会员能去担任交通指挥的义工。透过法院、学校、警察局推荐到西来寺当义工的也为数不少,例如驾驶超速、没结帐就将商店的东西拿走等,服务时间长短不一,多则七十天、二十天,少则四十二个小时、二十个小时不等,大部分的义工在西来寺清扫环境、擦拭窗户、厨房捡菜、导览说明、行堂典座,他们每天到西来寺服务三至四小时,全部服务结束时,由西来寺出示证明,他们所犯的违规等不良记录会因从事有益大众的服务而注销。大专院校入学的评分标准,不但参考课业成绩,也注重公共服务时数,公共服务就做为学校考核学生品行的成绩,这些曾经参加义工的青年朋友,有的因此信仰佛教,而且一直持续下去;有的连同父母、朋友一起来参与。
  千百年来,无数的义工在道场里清洁、打扫、种花、施肥,以劳力默默地服务奉献。有的协助建寺、开山,有的帮忙植树、募化。到了现在,佛教的义工较过去团结合作,并且懂得组织规划,例如响应环保运动,参与爱心捐血、投入护法行列,大家各尽己能,努力耕耘,以一颗欢喜的心布施结缘,以一颗赤诚的心弘法护教,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
  担任义工的好处
  义工是重情义的,以仁义的胸怀在为人服务,是无价的,不为钱,纯粹是一份奉献。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加入义工的行列?义工的工作和一般工作性质不一样,一般的工作是念念在钱,为代价而付出;义工的工作是念念在欢喜和结缘,发心是不同的。我出家六十年,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上,没有星期日,没有过年,没有假日,做了六十年的的义工,在工作中得到的趣味和法喜,实非金钱能比。一个人如果有一段时间,可以作一些心甘情愿的服务工作——义工,对于自我精神领域的提升,有莫大的助益。义工是公民生活重要的一环,从事不以换取经济性报酬的义务性工作,是一项道德义务,不仅嘉惠世间大众,亦发扬同体共生的理念,经由个人的自动努力,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慈悲爱心,启发社会正义,推动良善风气,对政府的公益事业、福利计划、慈善救助、社会教化都有相当的贡献。若是人人当义工,社会自然会祥和。当义工不为出名,因为“佛祖会知道”,“因果不会辜负人”,除了为大众服务,也为自己培福,广植的福德因缘生生世世都用得到,留和平、慈悲、智慧、道德给后生晚辈,才是抢不去的宝贵财产。做事若觉得不情愿,就会很苦,所以“心甘情愿”的服务,其价值是无形的。做义工最主要是学习慈悲,学习笑容,常保和善,给人欢喜,让功德种子传播,将来必定会很有人缘。因此,所谓义工,看起来是为人,其实最有利益的还是自己。总结义工有八种利益:
  增加自信 快速成长
  结交朋友 广结善缘
  发掘才能 勇于承担
  解行并重 自利利他
  现代义工何处去
  生命的意义到底在那里呢?很多的人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但在心灵上却倍感空虚。如果懂得善加利用时间、力量,贡献所能,不但心灵不寂寞,人生也快乐。佛教的寺院提供了许多当义工的机会,有文教、社教、知客、法务、行政、公关、文书、典座、行堂、施茶、交通、水电修缮、各种活动、慈善救助、医疗义诊、排难解纷、弘法布教等等。如果一星期中能布施几个钟点为人开车、发心讲说佛法或授课教人技艺、投身教育文化事业、热心社会慈善公益、关怀残障和孤老、送温暖给贫病苦难、做生态环境的维护等等善行,必定能处处逢缘。
  我创立的国际佛光会,效法诸佛菩萨度众不倦的精神,除了替三宝服务外,更深入社会为广大的有情服务。在各个协、分会的会长、会员们齐心齐力携手合作之下,积极举办各项有益世道人心的活动,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肯定。例如:在学校附近护送学童过马路的“爱心妈妈”,获得许多父母的感激;在医院里帮忙排队挂号的义工,已协助过许多老年病患;到偏远地区为人义诊的“友爱服务队”,也解决许多贫苦人家无钱就医的问题;在万丈红尘中设立的“读书会”,更带动许多家庭共创书香社会;其他诸如植树救水源活动、净化人心七诫运动、特殊学生游艺会、废纸回收保护环境活动、到监狱戒毒村帮助受刑人、一九九六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举办一百万人的佛学会考等,都是在各地会员义工的积极推动之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民风日益恶化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流。国际佛光会会员向来以建立祥和社会为己任,一九九七年在台湾发起“慈悲爱心列车”、“慈悲爱心人”、“慈悲爱心”一系列的巡回宣导,提供大家修身语录,例如:遇人微笑并问好,人间处处有欢笑;隐恶扬善不妒贤,明因识果不欺心;孝顺奉养父与母,勤俭治家护众人;教育子女不为恶,指其善处使有德;与人为善说好话,从善如流做好人;心甘情愿行好事,皆大欢喜存好心;慈悲不暴戾,喜舍不贪取;人人有爱心,社会多温馨;邻里和睦,处处净土;将心比心,大家更亲;慈心愿力,走进社会;你说好,我说好,气氛就会好;你让步,我让步,条条是大路。效法过去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运用适当的时间在街头巷尾、路边广场,散播慈悲、爱心的种子,使人人心灵净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会。这种人人是义工的精神正是诸佛菩萨的精神。可见工作无分贵贱,只要做者有心,一样能得到欢喜自在;事务无分难易,只要教者有意,自能集合群力,将微不足道的事情做得有声有色,将程序复杂的活动办得轰轰烈烈。
  如何推动义工工作
  带人要带心
  在佛教里,鬼子母因为佛陀令僧众为她施食供养,满足她的需要,所以后来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只。军队中有一句话说:“带兵要带心。”所谓带心就是从内心付出真诚的体贴、关怀,设身处地为对方的需要考虑周全,为他解决问题,给予种种尊重、方便,彼此的善缘才能维持长久。
  做义工的义工
  义工菩萨并非理所当然要为我们做事,我们如何回报他们的发心?对待义工要惜缘、体贴、关心、鼓励、赞美,并且要会带动、辅导、协助,让他们能进入工作状况,对工作的推展自然有很大的助益。不要轻易使唤义工,不要不顾念情义,你若无情,他那会有义?也不要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要请义工帮忙,则要先做“义工的义工”,才会有义工。譬如说:要麻烦义工写标语、传单,事先将笔纸备妥,并且安置座位;如果请信徒来浇花植草,要把水桶、水管准备齐全,还要告诉来者水龙头、工具箱在那里。到了用餐时间,热心招待他们吃饭,适时为他们准备茶水、点心;到了回家时,也应不忘慰问辛苦,赞美他们的成绩,甚至一路送到门口,目送他们身影远去。唯有先为义工服务,自然会有广大的回馈;唯有在彼此尊重中共事,才能真正发挥服务的精神。
  将义工组织化
  随着佛法的流布,发心当义工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宜将义工做有系统的规画,以发挥最大的服务效用。
  建立义工组织:义工的特性、专长各有不同,必须适才适所,妥善规画,如本领高,就做文教的义工;文教能力不够,就做慈善的义工。又如有的人能抄写、归档、打字、书法、烹饪、语文、开车、指挥交通等,亦应分别给予适当安排,发挥义工的作用。
  编制义工手册:义工来发心的时间、专长,依各人情况而有不同,制作义工手册,可以方便服务时的连系,发挥人力资源的运用。
  提升义工层次:举办活动时,在事前、事后召开讲习会议,让参与的人不仅能怀抱法喜在佛门服务,成就他们广泛学习的机会,进而提升义工的层次。
  授予义工权利:对义工须授与权利,且给予尊重,准许利用客厅、斋堂等各种场地,使义工能自由自在的去执行工作,才不会自乱阵脚而无所适从。
  近年来,常有各地来鸿感谢佛光会的善行义举,或者邀请佛光会共同协办公益活动。对于真正有益于大众的事情,无论大小钜细,佛光会都认为是“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一概不加推辞;至于一些赞美过誉,则愧不敢当,因为佛光会不过是在做“穿针引线”的“义工”,将各种好因好缘结合在一起,为开创人间净土而尽一份力量而已。有人常发心待退休后,要从事这种以服务大众为主的义工工作,希望善加利用人生宝贵的经验,找到生命的第二个春天,获得一种鼓舞,产生一种力量。其实做“义工”,无论任何年龄层次,不必寄望于未来,此时此刻就可以实践菩萨道的义工精神,以四摄六度利乐有情。真正有心服务大众,更不必等到退休,眼前就能自我期许,作个“不请之友”、“不退转菩萨”、“常精进菩萨”。人生难得,胜缘难再,把握当下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间广结善缘,人生岂不更有意义?
  世间上没有谁能干,谁不能干,而在于是否心甘情愿。当义工能深刻体悟到发心工作不但获得许多珍贵的友谊,更学习了智慧与灵巧,懂得做事的程序,成就担当的能力。《金刚经》说: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有功德不及受持四句偈功德之大。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财宝的布施,有用尽的一天,唯有知识、技术、真理、法宝、心力的布施无穷无尽。佛教义工群所作所为的功德正是如此。
  当义工除了依自己性向、专长、时间给予奉献外,要能够做到下列四点:
  爱语:做义工除了是一种力量、时间的布施外,更是一种生命、信心、赞美的布施。世间上最美又是最容易做到的布施是爱语,人大都吝于讲木好话,但是要做好义工的第一步,便是能讲爱语,多赞美佛教好、会员好、道场好、信徒发心,好话是不怕多的。
  同事:同事者,就是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对方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同事”可以上对下、有对无、富对穷的感同身受,就能激发帮助人、包容人的热心与胸怀。
  利行:给人方便,随时随地协助对方、救助别人。举手之劳的功德,随时帮人度过难关,给人希望,给人欢喜,更要给人信心。
  舍得:舍是布施,“舍”即是“得”,没有佛法的布施,不能称为“舍”,有希望的回报是贫穷,故喜舍是布施欢喜给人。
  义工是佛门的天龙八部,是来护持道场的各种善神。服务是快乐之本,不但自己做义工,更要鼓励大家来做义工。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人家来做义工,必须先做义工的义工”。

想知道当今名人做过的功德?关于佛教方面的!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名人,有名的学者做过的功德,有事实证据的能在网上查到的!那位大虾帮帮小弟啊!呵呵!!!(包括人名、地区、时间、事件)就OK了!!!
  旅美华侨杨洪先生,1980年在美国纽约成立旭日集团纽约有限公司,光明时装国际有限公司、吉祥时装国际有限公司等。事业有成之后,他积极回乡建设,并于2000年在香港成立“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积极展开各项扶颁助困的事业。慈辉佛教基金会于2002年在美国纽约注册、成为美国政府立案之佛教慈善团体。
  多年来,杨洪先生的奉献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凝聚了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为祖国偏远地区的百姓谋福利,基金会的成员走过了全国的二十多个省份,深入穷乡僻壤,展开各项基层建设,打井、修路、铺桥,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校设置奖学金或助学金,为祖国教育奉献了一份心力。
  慈辉积极支持政府政策,关怀老幼,关心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200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社会捐助表彰大会”,向热心公益捐助的慈辉佛教基金会颁发“爱心捐助奖”证书与奖章。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等出席了表彰大会。
  2004年11月,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人民日报海外版邀请杨洪会长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式中致词,并在中民大厦给全国的代表们作二个小时的专题报告,授予本会“热心公益先进集体”的奖牌与奖章。
  2004年12月,中华慈善总会评选杨洪先生为“爱心中国——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百位慈善人士”。
  2005年10月,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亲自颁发“中国公益事业明星单位”之奖状与奖牌予慈辉佛教基金会,并颁发“热心公益杰出人物”的称号给杨洪先生。

佛教慈善如何走进心灵?

一、佛教慈悲与慈善公益慈悲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是一种利他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慈善与公益事业。关于慈善与公益,佛陀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可以说,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公益家。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事例,比比皆是。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为彻底解决众生的生老病死苦,出家证道,弘化十方。十方诸佛与菩萨亦如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在地狱教化等。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千百年来,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团体、寺院、僧尼和信众认真遵行佛陀教诲,在救世济苦,奉献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广为世人称道。在历代高僧所致力的社会福祉事业中,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有制度化的是北魏僧祇户、僧祇粟、佛图户等。唐有无尽藏制度,救济普及民间,如道积、智严即是著名的例子,为医疗办有悲田养病坊,寺院设有病院收容贫病者。宋代的佛教团体,非常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举凡修桥铺路、水利工程、济贫赈饥、抚育弃婴、贫童等,兴办义学、孤儿院、养老院、医院,乃至公共坟场。寺院之僧众,不辞辛劳,带领信众出钱、出力。亦有寺院开办的药局,僧人懂得医疗的也当医僧。如洪昉禅师在陕州城中的龙光寺,兴建病坊,收容病者,此举亦惠及痢疾、瘟疫、癞患、麻风病者。他们所搜趣网发出之恶臭污秽,常人掩鼻而过,僧人不仅收容他们,并且亲自为之洗涤、吸脓,不怕辛苦,不避污秽,心无畏惧,这种慈悲的精神,令人赞叹。由此影响所及,各州各县也开设了安济坊,为病者服务,僧人以治病为己任,还为亡者诵经超度回向、办理安葬、火化等事,用现代话来说即是一条龙的服务。宋朝以后,各大寺院、佛教团体之缁素们,对慈善公益事业非常热忱,都积极参与和推动。当今海内外有很多佛教团体,在弘法之余,对普利众生的慈善公益事业,不遗余力。香港佛教联合会,成立六十多年来,在觉光会长的领导下,除了弘法之外,建立了多元化之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兴建多间佛教中小学、幼儿园和弱智人士学校,又办青年康乐营及青少年中心,为病者建佛教医院、安老院、护理安老院及老人中心,乃至佛教坟场。为了推广佛教文化,办僧伽学院及佛教杂志刊物等种种善业,都是为了利益大众,使幼者得教、老者得养、病者得愈、亡者得安。台湾的证严法师,创办了慈济佛教慈善机构,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耕耘,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的一个佛教慈善机构,同时也成为佛教慈善的典范。本着慈悲的精神,定时到老人院、盲人院、医院探访,慰问病人,济贫等活动。大陆的佛教慈善机构,从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经济发展,在福建、湖南、河北等省,先后成立佛教慈善基金会,其它寺院亦仿效,陆续成立如是机构。海内外众多的佛教团体,在法师的带领下,集众人的力量,都在社会慈善方面努力,作出贡献,恕不一一介绍。二、佛教教义与慈善公益佛教是以大乘思想为中心,大乘菩萨行以修“六度”为主,成佛先度众生是最高目标。“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六个方面。第一度就是布施,是由凡夫入圣位,到达涅槃彼岸的必行之路。布施有三层意义:一是法施,即是佛法的传播;二是财施,即以财物济贫供需等福利事业;三是无畏施,即给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安慰和鼓励。无论是法施、财施,或是无畏施,对布施者自己的要求,要做到“三轮体空”,即作为布施者,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成就佛道之基础。佛教还有一种思想,就是福田观念,种福田是为了圆成福德,大致分为敬田与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以及孤寡老残,伸出援手,乃至对动物的爱护或收养,种种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另外,佛教还有报恩的理念,即我的生存,有赖一切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所给予的恩德。具体来说要报四恩:三宝恩、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是带有宗教性、家庭性、环境性及社会性的一种观念。三、智慧布施,贫富均沾六度最后一环是“智慧”,在实行前五度时,每一度都不可缺少智慧。何以故?如布施时没有智慧,容易“好心做坏事!”再说现今社会,人心难测。“智慧”是什么?严格来说,要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简单来讲,就是要明白因果。世界之大,人口之多,各地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很大。以中国为例,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据悉其中农村贫困人口有三千万,城市低保人口三千万,还有残疾人口五千多万,加上每年的天灾人祸,国家的保障体系,远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是很需要社会慈善团体之帮助。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救助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财物,而且还需给予心灵上的支持,用佛法来净化人心。贫穷者可以简单归纳为两大类:一者、物质贫穷,二者、精神贫穷。对物质贫穷的人,可以透过金钱和物质,去减轻或解决他们身体上的痛苦;但精神贫穷的人,用金钱和物质是不能解决的。智慧的布施要对口,把财物落实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对物质贫穷者,在施予金钱和物质的同时,精神上亦要使他们获得利益,启发他们要自强,用自力来改善自己的贫困问题,要明白因果,依“因果法则”,做人做事,有报恩心。至于精神贫穷者,要关怀他们心灵上的需要,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如何找到人生的真实意义,金钱物质的占有,不是快乐之定义,真正的快乐是心灵得到净化,发挥他们慈悲喜舍的作用。对上述两种贫穷人,无论给予哪种帮助,都是要用“智慧”,这样才能把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渐渐拉近。布施需要智慧,举两个例子:一者:有人资助下岗工人子女读书,小孩读书成绩总算及格,但其父亲好打麻将,每天拿着一份报纸、一杯茶,在麻将桌上过日子,真令人失去信心。二者:有些地方,学校是有的,但学生少。据分析,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有不少老板,发达之后,每年发心要为家乡捐赠一所学校。第二是在那些遍远的地方,老师水平低,有多少位老师肯发心,愿意留在简陋的地方,教育下一代?若然老师水平低,所教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小孩是社会未来的主人翁,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礼仪,对人谦卑,互相尊重,爱护公共财物等教育,将来社会就更有希望。所以要捐献学校,或先培养有德智的师资,则较为要。回想一下,2008年刚开始,大自然的变化,一波接一浪,计有雪灾、风灾、雨灾,又有油价高升,通货膨胀的压力,乃至五月十二日,在全无预兆之下,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不但人民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失去亲人的悲痛,家破人亡,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协助,重建灾区,舒解民困,而对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亦极为重要。例如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有些团体,为了让当地的孩子能够过上一个温暖的节日,捐赠了多批物资、学习用品、善款等给灾区的学校。除金钱与物质,适当的安慰,要引导他们自身的修养,衣食住行中,人与人之间谦虚有礼,不要忘却感恩,有机会就要回报社会,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如是财法二施,使受者身心得益。四、佛教慈善与未来展望国内宗教政策已得落实,佛教事业兴旺,因缘殊胜,除了弘扬佛法,发展佛教的慈善事业,正是个好时机。建议如下几点,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是需要有认识佛教、有训练、有智德素质的人才来管理、统筹以及推广。所以培养人才,培养师资,正是当务之急。三、布施不只是由富裕的人,或等待自己富裕起来时,才去实行。虽则只是布施一分一毫,看似是微小,产生的功德可以很大。佛经上记载有许多例子,如贫女布施,她只是用一盏油灯,供养佛陀,得到很大的福报。而且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只要把慈悲心化为动力,善用智慧,无论是贫是富,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布施者。四、要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理念,把助人为乐的精神,深入人心,值此提升公民慈心的意识,随时随地大家都可以实行布施。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水龙头滴水,灯光不需要时,随手关掉,见到路上香蕉皮,把它拿开,令人不至滑倒。用慈悲的眼光、慈悲的语言、慈悲的面容给人家方便,给人家欢喜,这就是布施,也就是做慈善。现时中国的寺院,遍布全国每一个角落,有广泛的信仰群体,只要把这些力量聚集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专长的,得以发挥,中国佛教慈善事业便能迅速发展。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慈善行动做起,以身、口、意三业实际的行动,悲智双运,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弘法利生而努力,令众缘和合,世界和谐,作出佛教徒应有的奉献!

佛学之美

从佛学的起源、发展、影响等如何体现佛学的美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改造了无数的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灵魂,摒弃了无量的恶念陋习,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传承了中国古朴纯善的优良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也净化了社会氛围与自然环境。
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得到复苏和发展,宝镜重光,法炬复燃,像设严饰,气象万千。尤其是1979年以来,一切恢复整顿工作顺利进行,在近二十年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抚今思昔,我深为中国佛教庆,深为中国佛教徒庆。我深信,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必将随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瞻望未来,前程似锦,春回大地,万卉争妍,佛教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人类发展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全在于人为万物之灵,凭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了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里,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都是人类智慧与实践结合的硕果。
  本组特别提出的是道德,是因为道德乃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
  依一般定义讲:道德本是依靠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信仰、舆论来调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孟子曾说:“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所谓规范,就是说个人的行为必须循规蹈矩,有礼有节;推之于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应该互相尊重,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这样,大众安宁,生活不受到破坏。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效益。
  目前,世界已进入原子能时代。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明显可观的物质繁荣,但核武器的实验,唯武论者的军备竞争,给人类安宁带来极大威胁,使人心动荡不安。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有识者均主张以理性、道德控制科学,使之为人类造福。世界各地的和平组织,其中www.souquanme.com最显著的各种宗教和平组织,特别强调这一点。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于1989年1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第五届大会上指出:“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道德的情操,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呼吁和平,力争和平,反对战争,这是具有善良品德的宗教徒的共同心声。
  越来越多的有识者体察到宗教对社会的效益,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是因为:一、宗教信仰提倡抑制私欲和贪心,可以淡化某些人一味追求钱财而忽视道德的倾向。二、宗教的自督、自责、自尊的戒律,提倡仁慈、悲悯,有助于社会的稳定,降低社会的犯罪率;三、宗教主张物我一体,普敬飞潜动植物,可以创造和谐优美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四、宗教的利他主义无我精神,可以使人们崇尚理性,从善去恶,提高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融洽祥和。
  设若人们失掉理性,道德沦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秩序容易紊乱,生产发展会受到妨碍,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对整个世界来说,恃强凌弱,霸权代表真理,战乱频仍,就不会实现和平。人类只有倒退到野蛮时代。因此,人类的进步繁荣需要道德。
  佛教在中国历史文化当中.源远流长.其精髓渗入我国传统.堪称我国历史性的一大伟大产物.在佛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中.其表现更是引人惊叹..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的。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的衰落,中国佛教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局限。如何克服历史所给予的污染和困难,积极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主要在于当前中国佛教徒本身的努力。如培养传灯人才,管好重点寺庙,开展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等等都是要立即抓好的搜趣网大事。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得到复苏和发展,宝镜重光,法炬复燃,像设严饰,气象万千。尤其是1979年以来,一切恢复整顿工作顺利进行,在近二十年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抚今思昔,我深为中国佛教庆,深为中国佛教徒庆。我深信,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必将随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瞻望未来,前程似锦,春回大地,万卉争妍,佛教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佛教徒从事公益事业的面是很广泛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僧人行医施药,有的造桥修路,有的掘义井、设义学,有的植树造林,这在古人记载中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植树造林,成就卓越。试看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我国许多旅游胜地,其风景自然之美与寺僧的精巧建筑和植树造林显然是分不开的。
  这些事实说明佛教在中国不仅其本身发扬光大开出灿烂的花朵,而且延伸到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佛教徒应该为我们的先辈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感到光荣和自豪,他们不仅在佛教事业上,而且在人类文化事业上,人类友好事业上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不仅翻译了几千卷的经论和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为中国和印度及其他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共同遗产,而且热心地相互传播了各自民族的劳动和智慧的花果,从而丰富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宝藏。特别是在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日益恢复发展的今天,我们佛教先辈们辛勤努力所做出的许多历史业绩,不但重新显发了它的光辉,并且继续起着新的积极作用。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的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国。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腾,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相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不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要知道这个寺的来源?它是皇帝下面办事的机关,它所办的事?第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教它实在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一点一定要明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过去中国人对于教育非常重视,自古以来我们即晓得教育的重要,礼记学记篇所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政治要能上轨道,人民要能过真正安和乐利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教育。中国近百年来,遭受这么大的灾难,原因就是教育失败,教育政策错误了,所以才有这么大的苦难。中国过去帝王对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在一切政治设施中列于第一,名为礼部,宰相下面六个部是以礼部为第一,把教育摆在第一,佛教也是教育,是外来的教育,但是它的教育的思想基础,跟我们中国教育的理想完全相应,中国儒家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是孝亲尊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一来,东西方的圣人就不谋而合,如中国人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当时的礼部负责一般的教育,替国家选拔人才。皇帝下面就增加了一个佛教教育部,白马寺实在讲就是佛教的教育部,是归皇帝管的,而不是宰相管辖的,因此中国有了二个教育部,而佛教的教育以后比儒家教育更是普及,这是由于皇帝提倡,上行下效,没有多久,佛教教育就传遍了整个国家,对于我们的生活文化思想起了融合作用,与我们中国儒道思想融成为一体,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实在讲,佛教到中国的发展,是远远超过了印度,历代修学成就之人非常之多,比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所以佛教教育从汉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社会以及全国老百姓都非常喜爱与认真的学习,带给中国几千年来的长治久安,是个很大的稳定力量,这是我们应当要认识与不可忽视的。当时的佛寺是佛陀教育的机关;唐朝以前佛寺的主要工作都是从事经典的翻译HFBNX、经典的讲解、以及指导大众修行。
  海南三亚南山佛教文化园是一座展示中国佛教传统文化.富有深刻哲理寓意.所以本组把问卷调查的重心放在南山寺.随机性的对一些游客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70份的调查问卷中.喜的是游客们都给予了极高的配合.使得调查问卷一张不差的回到我们手中.通过数据得知,有75%的人对佛有着较高的热情.有20%的人热情不高,只是到此游玩.还有5%的人来到南山寺,纯属对此的好奇.可是.75%的游客里.有30%的人是佛教圣地的常客.但是真正深入了解佛学的却只有15%的人!!
  我们再把方向转到云南大理的崇圣三塔.本组组员对14名游客进行了口头调查.14人中.却有9人对佛教有着很高的认知.相比之下.我们做的就不比外省的人好..
  我们做为文化思考者和文化研究者.到南山.总觉得除了崇敬之心外,还有一点点遗憾.
  宗教圣地它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启悟,有一种心灵的洗涤。南山佛事很多,香烛很多,但是谈佛教和人生的讲堂还是少了一点。
  而同时.我们还在网上以发起投票的形式.针对对佛学的态度.有360人参与了投票.有114人认为佛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该去学习并把它发扬光大.有169人保持中立.认为佛学可有可无.还有77人觉得应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不需要去理会.还有83人在投票的同时还发表了对佛学各种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几千年来..佛教已经渐渐融入我们!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去借鉴去学习的有很多.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去信仰.崇拜.而是通过佛教去看人生!学佛全在心地上用功夫,不一定要朝山进香,布施财物,只要存心善良.就是在路上拾去一块西瓜皮,免得人滑跌,在车上为妇孺老弱让个座位,上船下车扶一把,听到福利事业,慈善团体在募化代作个宣传。这些都是学佛的慈悲精神,并不是只有花费钱财才是学佛。
  要象净慧法师说的:“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经过几个多月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佛学知识..与刚刚踏入佛学的门槛相比.有了不少收获..
  佛学知识是丰富多样的..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们在对佛教认知淡薄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了佛学.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使我们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佛学的博大知识.将我们带到一个奇妙的佛学世界.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佛学的无穷魅力.....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亲身实践体验能力的养成.在这里.研究性学习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我们完全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拓展视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去学习.运用.享受.这样.我们的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者佛学的至善纯美!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