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怎么描写
故宫,即在封建王朝统治结束的时候前王朝皇帝所居住工作的宫殿建筑群,现多指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故宫平面图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
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9999.5间,有人做过形象
比喻,说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住,每一天住一间房,不重复,要住到27岁才可以出来。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
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
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四门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其平面为凹形,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错,是结构奇丽的建筑。
故宫的正门叫“午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
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
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
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
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后门“神武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
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东华门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
在午门以内,有广阔的大庭院,当中有弧形的内金水河横亘东西,北面就是外朝宫殿大门——太和门,左右各有朝房 廊庑。金水河上有5座桥梁,装有白色汉白玉栏杆,随河宛转,形似玉带。
[编辑本段]三大殿
三大殿简介
太和门内,在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
中极殿、建极殿。现名为清朝时名称)。这3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它们高矮造型不同,屋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样而不呆板。
太和殿和中
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迭,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
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
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迭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
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
壮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
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
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0个走兽(分别为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重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太和殿
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
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
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
580㎡。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
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
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黄琉璃瓦重
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
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编辑本段]内廷
乾清宫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
——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
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
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乾清门广场西侧的隆宗门
隆宗门匾额(注意左下方的箭头)
清代在隆宗门曾发生过一场
激烈的战斗。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带发生“天理教”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林清策划并领导京畿一支队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义军乔装打
扮,兵分两路,计划从东、西华门进入宫城。西华门一支在NNfXytV内应太监刘得才、刘金等人引领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门,并在此展开激战。此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
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皇帝破例向天下发了“罪己诏”。至今隆宗门匾额上留有箭头,相传即这次战斗的遗迹。箭头位于匾额的左下侧。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
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清代的“宝玺”(印章)也收藏在这里。
清朝自雍正之后养心殿成为皇帝在故宫内的实际居所。清同治年间慈禧、慈安二太后垂帘听政就在养心殿东暖阁。
在后三宫东西庑,还有为皇帝存储冠、袍、带、履的端凝殿,放置图书翰墨的懋勤殿。南庑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有翰林学士承值的南书房,以及管理宫廷日常生
活的处所。此外还有左右对称的日精门、月华门、龙光门、凤彩门、基化门、端则门、隆福门、景和门,通妃子居住的东西六宫。这种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也是中
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内廷东侧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后当太上皇养老皇宫,花费一百一十万两银修建。
在坤宁宫北面的是
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御花园原名宫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
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筑御景亭,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
为华丽的。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故宫平面图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
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9999.5间,有人做过形象
比喻,说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住,每一天住一间房,不重复,要住到27岁才可以出来。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
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
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四门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其平面为凹形,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错,是结构奇丽的建筑。
故宫的正门叫“午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
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
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
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
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后门“神武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
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东华门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
在午门以内,有广阔的大庭院,当中有弧形的内金水河横亘东西,北面就是外朝宫殿大门——太和门,左右各有朝房 廊庑。金水河上有5座桥梁,装有白色汉白玉栏杆,随河宛转,形似玉带。
[编辑本段]三大殿
三大殿简介
太和门内,在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
中极殿、建极殿。现名为清朝时名称)。这3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它们高矮造型不同,屋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样而不呆板。
太和殿和中
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迭,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
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
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迭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
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
壮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
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
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0个走兽(分别为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重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太和殿
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
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
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
580㎡。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
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
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黄琉璃瓦重
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
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编辑本段]内廷
乾清宫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
——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
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
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乾清门广场西侧的隆宗门
隆宗门匾额(注意左下方的箭头)
清代在隆宗门曾发生过一场
激烈的战斗。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带发生“天理教”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林清策划并领导京畿一支队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义军乔装打
扮,兵分两路,计划从东、西华门进入宫城。西华门一支在NNfXytV内应太监刘得才、刘金等人引领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门,并在此展开激战。此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
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皇帝破例向天下发了“罪己诏”。至今隆宗门匾额上留有箭头,相传即这次战斗的遗迹。箭头位于匾额的左下侧。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
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清代的“宝玺”(印章)也收藏在这里。
清朝自雍正之后养心殿成为皇帝在故宫内的实际居所。清同治年间慈禧、慈安二太后垂帘听政就在养心殿东暖阁。
在后三宫东西庑,还有为皇帝存储冠、袍、带、履的端凝殿,放置图书翰墨的懋勤殿。南庑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有翰林学士承值的南书房,以及管理宫廷日常生
活的处所。此外还有左右对称的日精门、月华门、龙光门、凤彩门、基化门、端则门、隆福门、景和门,通妃子居住的东西六宫。这种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也是中
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内廷东侧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后当太上皇养老皇宫,花费一百一十万两银修建。
在坤宁宫北面的是
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御花园原名宫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
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筑御景亭,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
为华丽的。
急!清朝七大藏书阁是哪些?
北京的文渊阁和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镇江金山寺内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杭州西湖孤山的文澜阁为清代七大藏书阁,是珍藏《四库全书》的书库。
七大藏书阁,皆以文为首,第二个字多从水旁,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二百多年来,七大藏书阁在帝国主义的蹂躏下,有的已遭厄运。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抢掠一空之后,被付了一炬。文宗阁和文汇阁在19世纪中叶毁于一火。
南三阁指清朝在南方收藏《四库全书》的三座书阁,分别为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的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
此外,清gover-ment又在北方建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
文宗阁
位于镇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据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修建南三阁,赐赠《四库全书》是为了“嘉惠艺林,启后学”。虽然在编写《四库全书》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毁掉了一些书,但总的来说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至今也是学界十分重要的一部大书。在当时,建南三阁更是轰动江南学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建起庞大的文宗阁仅用一年时间,并且其中有诸多的工料都是当地人捐献的,镇江人对于文化的热心程度从此可见一斑。阁建成后,书还没有抄出来,所以首先由乾隆皇帝御赐一本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放在阁内供学子阅览,而《四库全书》是从乾隆五十二年开始分批颁发的,直到乾隆五十五年方颁发完毕。阁中的一切事务均由两淮盐运史经管,并且允许当地学子阅览、借抄,一时间江南学人以能得“读中秘书”为快事。
但这种盛况没有维持多久,到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镇江,将文宗阁及其所贮的《四库全书》一同烧毁。当年,为了能够将七阁之一放在自己的城市,江南学者曾主动上书朝廷,提出由自己来承担“所有雇觅书手缮写全书之费”,最终皇帝决定由朝中出抄书和建阁费用。而把做书匣、装璜庋架由地方办理。
文汇阁
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设馆,历时十年才纂修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收书约三千五百种,七万九千余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尽管为了维护清廷的政治统治,许多古籍被馆臣抽毁或删改,以至于鲁迅先生曾在《买〈小学大全〉记》等杂文中予以揭露,但是《四库全书》毕竟是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规模空前的丛书,因此自有其传世价值。
此书当年仅缮写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沈阳、扬州、杭州等地。其中,位于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称为“北四阁”;位于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称为“南三阁”。扬州文汇阁一名御书楼,原在天宁寺西园。根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天宁寺西园一称御花园,正殿叫做大观堂//www.souquanme.com,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汇阁就在大观堂旁。阁中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由乾隆帝钦赐“文汇阁”之名及“东壁流辉”之额。文汇阁是一座三层楼建筑,梁柱上彩绘书卷图案。阁的一楼当中藏《古今图书集成》,两侧藏《四库全书》的经部书籍,二楼藏史部书籍,三楼藏子部、集部书籍。
乾隆对于文汇阁的建设与使用颇为重视,他一再强调,阁中所藏之书,不是做样子的,要允许读书人阅读和传抄。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二十三日,弘历的圣旨里有这样开明通达的话:“俟贮阁全书排架齐集后,谕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以致稍有遗失。”“南三阁”所藏《四库全书》,每册前页钤“古稀天子之宝”,后页钤“乾隆御览之宝”,用太史连纸钞写,尺幅较“北四阁”书开本小,书衣装潢也有不同。
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里描写他见到的情形是:“文汇阁在扬州行宫大观堂右……阁下碧水环之,为卍字。河前建御碑亭,沿池叠石为山,玲珑窈窕,名花嘉树,掩映修廊。”他入阁读书的情形是:“庚子(1840)三月朔,偕沈莲叔都转、宋敬斋大使,同诣阁下。亭榭半就倾落,阁尚完好,规制全仿京师文渊阁。回忆当年充检阅时,不胜今昔之感。爰命董事谢奎,启阁而入。见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绢黄色;左右列橱贮经部,书面绢绿色;阁上列史部,书面绢红色;左子右集,子面绢玉色,集面绢藕合色。书帙多者,用香楠。其一本二本者,用版片夹开,束之以带,而积贮为函。计共函六千七百四十有三。谢奎以书目呈,随坐楼下详阅,得钞本《满洲祭天祭神典礼》、《救荒书》、《熬波图》、《伐蛟捕蝗考》、《字孳》等书,嘱觅书手代钞。”——这差不多是扬州文汇阁存世期间最后的记载。在此十四年后,太平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及其藏书就一起毁于战火之中了。
过了大约十年,曾国藩于同治初年创办金陵书局时,曾委托学者莫友芝前往镇江、扬州等地搜寻文宗阁和文汇阁失散于战火中的藏书。通常的说法是:莫友芝曾于同治四年(1865)专程至镇扬诸地,悉心寻访两阁藏书的下落,却毫无收获,空手而回。莫友芝此行是否真的一无所获呢?据悉,国家图书馆今藏《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四册,经史子集各一,经部首页有莫友芝藏书印。由此看来,莫友芝的镇扬之行还是有所得的。也有人说,扬州文汇阁的藏书亦有残本存世,书名分别是《周易启蒙翼传外篇》二册,《云笈七签》、《御定全唐诗录》、《图书编》各一册。
七大藏书楼中,文渊阁的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文源阁于咸丰年间被八国联军纵火焚毁,文津阁的藏书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文溯阁的藏书现属辽宁省图书馆,文宗阁于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兵火,文澜阁是“南三阁”中仅存的一阁,其藏书现属浙江省图书馆。扬州文汇阁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毁于咸丰四年(1854),存世仅七十余年,在七大藏书楼中寿命最短。
文澜阁
文澜阁是清代专藏《四库全书》的书阁之一。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建﹐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倒塌﹐书多流散。光绪六年重建﹐书由丁丙﹑丁申二人搜集钞补大半﹐后又陆续根据文津阁本钞补完全。书今藏浙江图书馆。
文澜阁在西湖孤山南麓。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园建筑,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的建筑。
步入门厅,迎面是一座假山,山下有洞,穿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
《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钦定,由纪晓岚主持,于1773
1781完成。此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一部丛书,全书共收录图书3461种,79309卷,荟萃清乾隆中期以前的历代主要典籍。历时8年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抄了7部,分藏于北京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以及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
清代之后,战乱频仍,兵燹不断。扬州的文汇阁和镇江的文宗阁内的《四库全书》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江南3阁文澜仅存;而八国联军的大火也烧掉了文源阁搜趣网的《四库搜趣网全书》。7部珍藏仅存4部。北京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在国民党败退大陆时带到了台湾,现藏于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沈阳文溯阁的藏书1966年运抵兰州,现藏于兰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后运到北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历次浩劫中几陷于毁灭,是浙江几代人的侠肝义胆才使文澜阁能够躲过战乱而幸存下来。
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江南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的主人、出身书香门第的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此时避祸于杭州城西的西溪。一日,兄弟俩在店铺购物时发现,用于包装的纸张竟是钤有玺印的《四库全书》,这使他们大惊失色。
丁氏兄弟自然知道《四库全书》的重要性。他们进而发现,店铺里成堆的包装用纸竟都盖有皇帝的玉玺。
文澜阁《四库全书》散失了!
文澜阁库书流落民间的事实使丁氏兄弟心急如焚。他们马上组织家人进行抢救。他们冒着战乱的风险,收集残籍予以保护,并雇人每日沿街收购散失的书本。如此半年,他们抢救并购回阁书8689册,占全部文澜阁本的1/4。
文澜阁本已残缺不全,怎么办?抄补!一项浩繁的抄书工程在浙江巡抚谭钟麟的支持下开始了。丁氏兄弟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借书,招募了100多人抄写,组织抄书26000余册。《四库全书》在编撰过程中编撰官员曾将一些对清gover-ment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借此机会将其收录补齐。此项工程历时7年得以完成。1882年,文澜阁重修完成,丁氏兄弟将补抄后的《四库全书》全部归还文澜阁。
到了民国时代,浙江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续组织补抄,这就是所谓“乙卯补抄”;稍后,海宁的张宗祥又发起“癸亥补抄”。经过丁、钱、张等人的共同努力,最后完成的《四库全书》比原来更为完整,原《四库全书》有漏抄,如补抄本《竹岩集》十二卷,原四库本仅三卷,册数上比原来增多;补抄依据版本优良,集清末全国藏书楼之精华;许多被馆臣删改的文字按原样据原本得以恢复。因此,补齐后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是7部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因此,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高于文渊阁本、文津阁本和文溯阁本,是“四库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岌岌可危,《四库全书》又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和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组织阁书西迁。历时半年,辗转5省,行程2500公里,1938年4月,《四库全书》安全运抵贵阳,后又转运到重庆。
日本对文澜阁《四库全书》觊觎已久。原全国人大常委、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在研讨会上对记者说,杭州沦陷后,日本的“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曾派人从上海到杭州寻找文澜阁本,想把这部珍贵的图书劫夺到日本去,但此时阁书已被安全转移了。
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沧桑,终于得以保存,这在中国以至世界藏书史上都是个奇迹。
2001年06月25日,文澜阁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渊阁
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文渊阁座北面南,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置。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6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两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更具园林建筑风格。阁前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桥,石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美。阁后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以松柏,历时二百余年,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造型独特。亭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四十七年(1728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
七大藏书阁,皆以文为首,第二个字多从水旁,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二百多年来,七大藏书阁在帝国主义的蹂躏下,有的已遭厄运。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抢掠一空之后,被付了一炬。文宗阁和文汇阁在19世纪中叶毁于一火。
南三阁指清朝在南方收藏《四库全书》的三座书阁,分别为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的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
此外,清gover-ment又在北方建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
文宗阁
位于镇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据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修建南三阁,赐赠《四库全书》是为了“嘉惠艺林,启后学”。虽然在编写《四库全书》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毁掉了一些书,但总的来说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至今也是学界十分重要的一部大书。在当时,建南三阁更是轰动江南学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建起庞大的文宗阁仅用一年时间,并且其中有诸多的工料都是当地人捐献的,镇江人对于文化的热心程度从此可见一斑。阁建成后,书还没有抄出来,所以首先由乾隆皇帝御赐一本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放在阁内供学子阅览,而《四库全书》是从乾隆五十二年开始分批颁发的,直到乾隆五十五年方颁发完毕。阁中的一切事务均由两淮盐运史经管,并且允许当地学子阅览、借抄,一时间江南学人以能得“读中秘书”为快事。
但这种盛况没有维持多久,到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镇江,将文宗阁及其所贮的《四库全书》一同烧毁。当年,为了能够将七阁之一放在自己的城市,江南学者曾主动上书朝廷,提出由自己来承担“所有雇觅书手缮写全书之费”,最终皇帝决定由朝中出抄书和建阁费用。而把做书匣、装璜庋架由地方办理。
文汇阁
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设馆,历时十年才纂修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收书约三千五百种,七万九千余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尽管为了维护清廷的政治统治,许多古籍被馆臣抽毁或删改,以至于鲁迅先生曾在《买〈小学大全〉记》等杂文中予以揭露,但是《四库全书》毕竟是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规模空前的丛书,因此自有其传世价值。
此书当年仅缮写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沈阳、扬州、杭州等地。其中,位于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称为“北四阁”;位于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称为“南三阁”。扬州文汇阁一名御书楼,原在天宁寺西园。根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天宁寺西园一称御花园,正殿叫做大观堂//www.souquanme.com,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汇阁就在大观堂旁。阁中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由乾隆帝钦赐“文汇阁”之名及“东壁流辉”之额。文汇阁是一座三层楼建筑,梁柱上彩绘书卷图案。阁的一楼当中藏《古今图书集成》,两侧藏《四库全书》的经部书籍,二楼藏史部书籍,三楼藏子部、集部书籍。
乾隆对于文汇阁的建设与使用颇为重视,他一再强调,阁中所藏之书,不是做样子的,要允许读书人阅读和传抄。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二十三日,弘历的圣旨里有这样开明通达的话:“俟贮阁全书排架齐集后,谕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以致稍有遗失。”“南三阁”所藏《四库全书》,每册前页钤“古稀天子之宝”,后页钤“乾隆御览之宝”,用太史连纸钞写,尺幅较“北四阁”书开本小,书衣装潢也有不同。
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里描写他见到的情形是:“文汇阁在扬州行宫大观堂右……阁下碧水环之,为卍字。河前建御碑亭,沿池叠石为山,玲珑窈窕,名花嘉树,掩映修廊。”他入阁读书的情形是:“庚子(1840)三月朔,偕沈莲叔都转、宋敬斋大使,同诣阁下。亭榭半就倾落,阁尚完好,规制全仿京师文渊阁。回忆当年充检阅时,不胜今昔之感。爰命董事谢奎,启阁而入。见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绢黄色;左右列橱贮经部,书面绢绿色;阁上列史部,书面绢红色;左子右集,子面绢玉色,集面绢藕合色。书帙多者,用香楠。其一本二本者,用版片夹开,束之以带,而积贮为函。计共函六千七百四十有三。谢奎以书目呈,随坐楼下详阅,得钞本《满洲祭天祭神典礼》、《救荒书》、《熬波图》、《伐蛟捕蝗考》、《字孳》等书,嘱觅书手代钞。”——这差不多是扬州文汇阁存世期间最后的记载。在此十四年后,太平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及其藏书就一起毁于战火之中了。
过了大约十年,曾国藩于同治初年创办金陵书局时,曾委托学者莫友芝前往镇江、扬州等地搜寻文宗阁和文汇阁失散于战火中的藏书。通常的说法是:莫友芝曾于同治四年(1865)专程至镇扬诸地,悉心寻访两阁藏书的下落,却毫无收获,空手而回。莫友芝此行是否真的一无所获呢?据悉,国家图书馆今藏《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四册,经史子集各一,经部首页有莫友芝藏书印。由此看来,莫友芝的镇扬之行还是有所得的。也有人说,扬州文汇阁的藏书亦有残本存世,书名分别是《周易启蒙翼传外篇》二册,《云笈七签》、《御定全唐诗录》、《图书编》各一册。
七大藏书楼中,文渊阁的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文源阁于咸丰年间被八国联军纵火焚毁,文津阁的藏书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文溯阁的藏书现属辽宁省图书馆,文宗阁于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兵火,文澜阁是“南三阁”中仅存的一阁,其藏书现属浙江省图书馆。扬州文汇阁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毁于咸丰四年(1854),存世仅七十余年,在七大藏书楼中寿命最短。
文澜阁
文澜阁是清代专藏《四库全书》的书阁之一。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建﹐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倒塌﹐书多流散。光绪六年重建﹐书由丁丙﹑丁申二人搜集钞补大半﹐后又陆续根据文津阁本钞补完全。书今藏浙江图书馆。
文澜阁在西湖孤山南麓。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园建筑,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的建筑。
步入门厅,迎面是一座假山,山下有洞,穿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
《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钦定,由纪晓岚主持,于1773
1781完成。此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一部丛书,全书共收录图书3461种,79309卷,荟萃清乾隆中期以前的历代主要典籍。历时8年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抄了7部,分藏于北京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以及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
清代之后,战乱频仍,兵燹不断。扬州的文汇阁和镇江的文宗阁内的《四库全书》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江南3阁文澜仅存;而八国联军的大火也烧掉了文源阁搜趣网的《四库搜趣网全书》。7部珍藏仅存4部。北京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在国民党败退大陆时带到了台湾,现藏于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沈阳文溯阁的藏书1966年运抵兰州,现藏于兰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后运到北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历次浩劫中几陷于毁灭,是浙江几代人的侠肝义胆才使文澜阁能够躲过战乱而幸存下来。
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江南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的主人、出身书香门第的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此时避祸于杭州城西的西溪。一日,兄弟俩在店铺购物时发现,用于包装的纸张竟是钤有玺印的《四库全书》,这使他们大惊失色。
丁氏兄弟自然知道《四库全书》的重要性。他们进而发现,店铺里成堆的包装用纸竟都盖有皇帝的玉玺。
文澜阁《四库全书》散失了!
文澜阁库书流落民间的事实使丁氏兄弟心急如焚。他们马上组织家人进行抢救。他们冒着战乱的风险,收集残籍予以保护,并雇人每日沿街收购散失的书本。如此半年,他们抢救并购回阁书8689册,占全部文澜阁本的1/4。
文澜阁本已残缺不全,怎么办?抄补!一项浩繁的抄书工程在浙江巡抚谭钟麟的支持下开始了。丁氏兄弟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借书,招募了100多人抄写,组织抄书26000余册。《四库全书》在编撰过程中编撰官员曾将一些对清gover-ment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借此机会将其收录补齐。此项工程历时7年得以完成。1882年,文澜阁重修完成,丁氏兄弟将补抄后的《四库全书》全部归还文澜阁。
到了民国时代,浙江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续组织补抄,这就是所谓“乙卯补抄”;稍后,海宁的张宗祥又发起“癸亥补抄”。经过丁、钱、张等人的共同努力,最后完成的《四库全书》比原来更为完整,原《四库全书》有漏抄,如补抄本《竹岩集》十二卷,原四库本仅三卷,册数上比原来增多;补抄依据版本优良,集清末全国藏书楼之精华;许多被馆臣删改的文字按原样据原本得以恢复。因此,补齐后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是7部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因此,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高于文渊阁本、文津阁本和文溯阁本,是“四库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岌岌可危,《四库全书》又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和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组织阁书西迁。历时半年,辗转5省,行程2500公里,1938年4月,《四库全书》安全运抵贵阳,后又转运到重庆。
日本对文澜阁《四库全书》觊觎已久。原全国人大常委、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在研讨会上对记者说,杭州沦陷后,日本的“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曾派人从上海到杭州寻找文澜阁本,想把这部珍贵的图书劫夺到日本去,但此时阁书已被安全转移了。
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沧桑,终于得以保存,这在中国以至世界藏书史上都是个奇迹。
2001年06月25日,文澜阁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渊阁
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文渊阁座北面南,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置。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6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两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更具园林建筑风格。阁前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桥,石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美。阁后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以松柏,历时二百余年,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造型独特。亭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四十七年(1728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
描写古代藏书阁很大的句子
xx阁为三层楼房,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xx阁的园林布局,十分精致。阁前设长方形水池,周置石栏,以石拱桥与文华殿后殿联为一体,池中养殖鱼藻。大型叠石假山环列阁后,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连阁的左右门道阶梯也增加叠石艺术处理,使文渊阁的气氛更加浓厚。
200字左右描写故宫 总分总结构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 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 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 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偌大的故宫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内廷。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
不可不看的外朝主体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 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 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更有趣的是,故宫的许多细节都有某种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粹。
“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28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 “正中”。“禁”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故宫房屋有9999间,每个门上的铜门钉也是横竖9颗。这种奇特的数字现 象和古代中国人对数字的认识有关。古代人认为“9”字是数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间最大的,所以必须用对应的“9”。“9”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故宫里建筑的名称,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门、太和殿等,这些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了传统的儒家理念。
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名字也和儒家经典《易经》有关。《周易》说,“乾”象征“天”,代 表“男”;“坤”象征“地”,代表“女”;中间的“泰”意为“平安、畅通”,整个意思即为“天地交泰”,暗示帝后关系和谐,再加上“清正”、“宁静”,把一个皇宫生活想象 得 异 常 美 丽。
故宫里的颜色也有深奥的寓意。故宫多用黄色琉璃瓦,室内的颜色也多为黄色,乾清宫的布置尤其突出。这种用法来源于古代经典《尚书》中的五行说。古人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世界因此变化不定。“黄色”代表“土”,土是万物之本,皇帝也是万民之本,所以皇宫多用黄色。
故宫中唯一使用黑色琉璃瓦的建筑是藏书楼文渊阁。在五行中“黑色”象征“水”,“水”可以克“火”,所以藏书楼用黑瓦,代表水克火,取防火之意。设计用心可谓良苦。在欣赏恢宏的外在建筑物的同时,仔细品味每一个建筑所象征的文化意义,才会兴趣盎然,情趣隽永。了解物化了的中国文化,才能了解伟大的故宫。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明史》上说,修建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役使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并无多少改动。
紫禁城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其材料均是当时最好的。进紫禁城前不妨先到外面的城墙下看看砌墙的砖。这种砖叫澄浆砖,即先将泥土放入池水中浸泡,经过沉淀,取出过滤后的细泥,再把细泥晾干搜趣网做坯。砖的尺寸也比一般的大,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每砖重24公斤,砌城墙共用了1200 万块。紫禁城宫殿的地上用砖,又是另一种,叫金砖。这种砖质地细腻,略带金黄色,敲之铿然有声,异常轻脆,作工自然也要复杂得多。整个紫禁城用砖超过了1亿块。
砖块之间、石板之间的粘合,也用了一种相当精细的材料。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煮过后捣碎的糯米和鸡蛋中分离出来的蛋清,用它们混合而成的粘合剂不仅粘力强而且平整美观。制造这种中国式“混凝土”需要成千上万公斤糯米和鸡蛋。
故宫所用木料来自京郊房山县山中,也有的来自江南甚至四川、云南。江南木料多从运河上运来,在今天东便门处上岸。清代时所用木料也有的来自东北。
紫禁城的房瓦都是采用预先制作方式,即设计者定出大小和样瓦制作者再根据清单大批制造。不同地方的瓦,花纹也各不相同。
故宫里使用的巨型石块多达数万,其中最大一块在保和殿后面。这块上雕九条蟠龙的巨石长16.57米, 宽3.07 米,厚1.7米,重约250 吨。从产地房山向京城搬运时动用民工2万,耗银11万两。运输时间选在冬季,沿途每50米打一眼水井,汲水泼路成冰,再拉巨石在冰上滑行,50公里距离,用了28天,艰苦卓绝,可见一斑。
从材料到建筑,从布局到寓意,故宫都堪称中华瑰宝。除此之外,故宫里保存下来的古董字画、文书档案,也是稀世之珍,价值连城。事实上,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和珍宝馆。
故宫内的文华殿,收藏了明清两朝500余年的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档案,共74个卷宗,1000余万件,这是中国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历史资料。文渊阁里则藏有完整的《四库全书》,囊括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共有3503种,6304册。
紫禁城内现有10余个藏馆,包括历代艺术馆、工艺美术馆、绘画馆、清宫玩具馆、青铜器馆、陶瓷馆、钟表馆、珍宝馆、铭刻馆和明清家俱馆,共有珍贵藏品约100万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宫方能看到。
偌大的故宫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内廷。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
不可不看的外朝主体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 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 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更有趣的是,故宫的许多细节都有某种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粹。
“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28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 “正中”。“禁”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故宫房屋有9999间,每个门上的铜门钉也是横竖9颗。这种奇特的数字现 象和古代中国人对数字的认识有关。古代人认为“9”字是数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间最大的,所以必须用对应的“9”。“9”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故宫里建筑的名称,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门、太和殿等,这些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了传统的儒家理念。
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名字也和儒家经典《易经》有关。《周易》说,“乾”象征“天”,代 表“男”;“坤”象征“地”,代表“女”;中间的“泰”意为“平安、畅通”,整个意思即为“天地交泰”,暗示帝后关系和谐,再加上“清正”、“宁静”,把一个皇宫生活想象 得 异 常 美 丽。
故宫里的颜色也有深奥的寓意。故宫多用黄色琉璃瓦,室内的颜色也多为黄色,乾清宫的布置尤其突出。这种用法来源于古代经典《尚书》中的五行说。古人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世界因此变化不定。“黄色”代表“土”,土是万物之本,皇帝也是万民之本,所以皇宫多用黄色。
故宫中唯一使用黑色琉璃瓦的建筑是藏书楼文渊阁。在五行中“黑色”象征“水”,“水”可以克“火”,所以藏书楼用黑瓦,代表水克火,取防火之意。设计用心可谓良苦。在欣赏恢宏的外在建筑物的同时,仔细品味每一个建筑所象征的文化意义,才会兴趣盎然,情趣隽永。了解物化了的中国文化,才能了解伟大的故宫。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明史》上说,修建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役使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并无多少改动。
紫禁城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其材料均是当时最好的。进紫禁城前不妨先到外面的城墙下看看砌墙的砖。这种砖叫澄浆砖,即先将泥土放入池水中浸泡,经过沉淀,取出过滤后的细泥,再把细泥晾干搜趣网做坯。砖的尺寸也比一般的大,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每砖重24公斤,砌城墙共用了1200 万块。紫禁城宫殿的地上用砖,又是另一种,叫金砖。这种砖质地细腻,略带金黄色,敲之铿然有声,异常轻脆,作工自然也要复杂得多。整个紫禁城用砖超过了1亿块。
砖块之间、石板之间的粘合,也用了一种相当精细的材料。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煮过后捣碎的糯米和鸡蛋中分离出来的蛋清,用它们混合而成的粘合剂不仅粘力强而且平整美观。制造这种中国式“混凝土”需要成千上万公斤糯米和鸡蛋。
故宫所用木料来自京郊房山县山中,也有的来自江南甚至四川、云南。江南木料多从运河上运来,在今天东便门处上岸。清代时所用木料也有的来自东北。
紫禁城的房瓦都是采用预先制作方式,即设计者定出大小和样瓦制作者再根据清单大批制造。不同地方的瓦,花纹也各不相同。
故宫里使用的巨型石块多达数万,其中最大一块在保和殿后面。这块上雕九条蟠龙的巨石长16.57米, 宽3.07 米,厚1.7米,重约250 吨。从产地房山向京城搬运时动用民工2万,耗银11万两。运输时间选在冬季,沿途每50米打一眼水井,汲水泼路成冰,再拉巨石在冰上滑行,50公里距离,用了28天,艰苦卓绝,可见一斑。
从材料到建筑,从布局到寓意,故宫都堪称中华瑰宝。除此之外,故宫里保存下来的古董字画、文书档案,也是稀世之珍,价值连城。事实上,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和珍宝馆。
故宫内的文华殿,收藏了明清两朝500余年的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档案,共74个卷宗,1000余万件,这是中国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历史资料。文渊阁里则藏有完整的《四库全书》,囊括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共有3503种,6304册。
紫禁城内现有10余个藏馆,包括历代艺术馆、工艺美术馆、绘画馆、清宫玩具馆、青铜器馆、陶瓷馆、钟表馆、珍宝馆、铭刻馆和明清家俱馆,共有珍贵藏品约100万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宫方能看到。
初中作文:介绍紫禁城的说明文500字左右
①紫禁城的色彩设计中广泛地应用对比手法,造成了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人们经由天安门、午门进入宫城时,沿途呈现的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与朱红门窗、白色台基与深色地面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②宫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较为严格地遵循上述的总体效果,其它区域则根据建筑功能并结合周围环境酌情灵活处理。如外朝东路文渊阁的屋顶采用黑琉璃瓦绿剪边,门窗、柱子也是绿色,与院落中叠石、花木共同构成幽静的文人园建筑环境。内廷宫苑如御花园、乾隆花园,其中有大量亭台楼阁的色彩应用较为自由,变化丰富。
③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处理既有大面积经营,更不乏细部推敲。以皇极殿为例,其檐下青绿彩画、斗栱和朱红檐柱、门窗形成了冷暖、明暗对比的总体效果;而每攒斗栱间的垫栱板与上下额枋间的垫板却是红色,檐柱上悬挂的楹联又以蓝色为主,如此形成对比色调互向对方渗透的局面。对比色调在主体色调中所占比重小,并不破坏整体色彩效果,而是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大量使用的金色装饰也使两种对比色调的过渡不显生硬。如额枋上青绿彩画中多用金龙图案;朱红门窗多用金箔装饰裙板和槅心,并以金线勾画边框。此外,黑色与白色的巧妙使用以及“间色”的手法,都在紫禁城建筑色彩细部的处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建筑的室内色彩多根据其功能加以处理。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地位重要,殿堂内天花和梁枋多施青绿彩画,朱红门窗,大量使用金色装饰,以浓墨重彩烘托庄重华贵的气氛。但在帝后休憩娱乐的寝宫里,色彩处理则完全不同。门窗、槅扇、天花通常保持木材本色,内墙为白色粉壁或糊以白纸,装饰物的风格与色彩偏向素朴淡雅,加上室内的红木家具和陈设,整体色调趋向平和宁静。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我特别想了解古代宫殿的建筑,也想知道古代帝王们的生活环境。
金秋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秋风送爽。妈妈和我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参观游览,我高兴极了。
走进故宫的大门,“哇!这里真大啊!”我情不自禁的说。妈妈说:“最壮观的还在后面哪!”我们首先参观了故宫的建筑模型和它的建筑构建。我知道了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全部木质结构,而且所有的木质构架没有一个钉子。宫殿为青白石底座,高大的屋脊,黄色的琉璃瓦,到处是龙的图案,并饰以金壁辉煌的色彩。我观察了所有的宫殿,发现这些宫殿都是沿着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微笑地点点头,说:“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几乎贯穿了整个市区。它的气势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我们从御花园一直游览到太和殿,真是叹为观止呀!在故宫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三大殿”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远望去犹如神话中的琼楼玉宇。第一座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人们称它为“金銮殿”,这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还
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子撑着楼顶。其中,围绕在御座的6根直径为1米的大柱子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基上,前有造型优美的仙鹤、炉鼎,后面是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壁辉煌,既庄严又富丽堂皇;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时,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这仅仅是故宫的建筑,而殿中所摆设的稀世珍宝又是数不胜数,妈妈说:“这些珍宝仅仅是一部分,蒋介石逃到台湾时掠走了宫中的许多珍宝,还有一些流失在国外”。听到这里我的心一阵阵疼痛,我为这些宝物的流失而感到难过。什么时候这些失去的珍宝能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我更期盼着,期盼着台湾和大陆尽快团圆,宝物尽快回到家园。
故宫一游使我流连忘返。故宫的建筑实在是无以伦比的杰作,它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为古人建造这么宏伟壮丽的宫殿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保护这些文物古迹不受到破坏,让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万古流传
②宫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较为严格地遵循上述的总体效果,其它区域则根据建筑功能并结合周围环境酌情灵活处理。如外朝东路文渊阁的屋顶采用黑琉璃瓦绿剪边,门窗、柱子也是绿色,与院落中叠石、花木共同构成幽静的文人园建筑环境。内廷宫苑如御花园、乾隆花园,其中有大量亭台楼阁的色彩应用较为自由,变化丰富。
③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处理既有大面积经营,更不乏细部推敲。以皇极殿为例,其檐下青绿彩画、斗栱和朱红檐柱、门窗形成了冷暖、明暗对比的总体效果;而每攒斗栱间的垫栱板与上下额枋间的垫板却是红色,檐柱上悬挂的楹联又以蓝色为主,如此形成对比色调互向对方渗透的局面。对比色调在主体色调中所占比重小,并不破坏整体色彩效果,而是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大量使用的金色装饰也使两种对比色调的过渡不显生硬。如额枋上青绿彩画中多用金龙图案;朱红门窗多用金箔装饰裙板和槅心,并以金线勾画边框。此外,黑色与白色的巧妙使用以及“间色”的手法,都在紫禁城建筑色彩细部的处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建筑的室内色彩多根据其功能加以处理。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地位重要,殿堂内天花和梁枋多施青绿彩画,朱红门窗,大量使用金色装饰,以浓墨重彩烘托庄重华贵的气氛。但在帝后休憩娱乐的寝宫里,色彩处理则完全不同。门窗、槅扇、天花通常保持木材本色,内墙为白色粉壁或糊以白纸,装饰物的风格与色彩偏向素朴淡雅,加上室内的红木家具和陈设,整体色调趋向平和宁静。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我特别想了解古代宫殿的建筑,也想知道古代帝王们的生活环境。
金秋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秋风送爽。妈妈和我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参观游览,我高兴极了。
走进故宫的大门,“哇!这里真大啊!”我情不自禁的说。妈妈说:“最壮观的还在后面哪!”我们首先参观了故宫的建筑模型和它的建筑构建。我知道了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全部木质结构,而且所有的木质构架没有一个钉子。宫殿为青白石底座,高大的屋脊,黄色的琉璃瓦,到处是龙的图案,并饰以金壁辉煌的色彩。我观察了所有的宫殿,发现这些宫殿都是沿着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微笑地点点头,说:“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几乎贯穿了整个市区。它的气势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我们从御花园一直游览到太和殿,真是叹为观止呀!在故宫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三大殿”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远望去犹如神话中的琼楼玉宇。第一座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人们称它为“金銮殿”,这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还
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子撑着楼顶。其中,围绕在御座的6根直径为1米的大柱子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基上,前有造型优美的仙鹤、炉鼎,后面是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壁辉煌,既庄严又富丽堂皇;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时,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这仅仅是故宫的建筑,而殿中所摆设的稀世珍宝又是数不胜数,妈妈说:“这些珍宝仅仅是一部分,蒋介石逃到台湾时掠走了宫中的许多珍宝,还有一些流失在国外”。听到这里我的心一阵阵疼痛,我为这些宝物的流失而感到难过。什么时候这些失去的珍宝能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我更期盼着,期盼着台湾和大陆尽快团圆,宝物尽快回到家园。
故宫一游使我流连忘返。故宫的建筑实在是无以伦比的杰作,它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为古人建造这么宏伟壮丽的宫殿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保护这些文物古迹不受到破坏,让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万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