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乱的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7、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8、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0、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1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4、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1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17、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其一》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9、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20、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7、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8、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0、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1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4、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1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17、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其一》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9、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20、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描写战争动乱的古诗
帮帮忙~帮忙找一下描写战争动乱的古诗 最好有解释~多谢~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词义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2.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行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3.走:奔跑。咸阳桥:在咸阳西南,横跨渭水的一座大桥。
4.干:冲。
5.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点行: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话。
6.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7.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右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8.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为二者都有穷兵黩武之举。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9.汉家:代指唐。荆杞: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10.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11.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伸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1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13.比邻:近邻。
14.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5.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
16.行人:指出搜趣网征战士。
17.点行频:频繁地征调壮丁。
赏析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资治通鉴》卷216载搜趣网:"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 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唐诗别裁》),不确)。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问行人"以 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 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 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 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题解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 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 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 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真可谓 “新乐府”诗的典范,前呼后应也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之一。
译 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 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 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搜趣网 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 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句 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战车隆隆地响过,战马不停地嘶鸣;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挂在了腰上。诗一开篇即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场面真实,语言流畅,声韵铿锵有力。 “辚辚”,车行的轧压声。“萧萧”,战马嘶鸣声。“行人”,指兵士。相对于下文的“役夫”(从军多年的征戍军人)而言,这里是指行经咸阳桥的新征军士。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四句写军队开拔时送行的悲惨场面,从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中,集中表现了当时众多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爹娘、妻子和儿女跑着为被征的亲 人送行,踏起来的尘土遮住了咸阳桥。他们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嚎,哭声一直冲上了九重云霄。
这样一个行军相送的场面,古今皆有,但如此仓促、混乱、悲惨,说明战争正在进行,社会处于混乱动荡之中,百姓正在遭受苦难。父母送儿、妻子送夫、儿女送 爹,说明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只剩下老弱妇幼。“走”,奔跑之意,既说明不忍分别,又点出行军之急。这一走,凶多吉少,谁知道是死是活?因而家 人追奔呼号,这样的生死离别,怎不使人悲痛欲绝!“耶娘”,同“爷娘”,指父母。“咸阳桥”,在西安西北的渭河上,又称西渭桥,是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要 道。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道旁有个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这情景的起因。征夫们匆匆地答道:“朝廷征兵太频繁。”这样的分别场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什么。诗人故意通过设问的方 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出场。但士卒们行色匆匆,一语作答,未及多言,大概有的也只是怨言。“傍”,同旁。“点行”,根据丁籍征发差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有的人从十五岁起就被北调守河右,直到四十岁又被西征去屯田。从这以下,诗人借用汉乐府常用的对话形式,将武皇开边以来人民饱受的征战之苦集中在一个老兵 身上,设为“道傍过者”与他的回答之词,概括了从关中到山东,从边庭到内地,从士卒到农夫,广大人民深受兵赋徭役之害的历史和现实。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的时候年纪小,还没有成丁,须由村长裹头巾;回来时已是满头白发,却还得应征去守边。由此可见,当时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青壮年已征光了,未 成年的孩子和老年人,仍要去戍边。“里正”,唐制,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户口、赋役等事务。“裹头”,用绸或布裹在头上。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疆上战士的鲜血汇成了大海,可皇上哪管他们的死活,扩充领土的意图还没完没了。“边庭”,这里指西部边地。“武皇”,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诗人以汉喻唐,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您没有听说吗,华山以东二百多处州县,千千万万个村落,因连年征战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这两句从眼前之景言及全国,扩大了诗的容 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汉家”,此借指唐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地方。“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二百十七州,从后文来看,诗中实际指的 是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荆杞”,荆棘、枸杞,野生灌木。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男人都被征兵打仗去了,即便有健壮的妇女在家耕田犁地,那庄稼也是长得横七竖八,行列不整,收成怎能维持生计?是妇女种不好庄稼吗?不!是因为战争使得经济凋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无东西”,指庄稼长得杂乱不堪,行列不整,难辨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何况关中的士兵最能忍苦作战,更像被驱赶的鸡狗一般。“秦兵”,即眼前被征调的陕西一带的兵丁。因为这地方的兵丁素来耐战,所以更是无休止地被征调。他们身不由己,何曾被视为“人”,其命运跟鸡犬又有什//www.souquanme.com么不同!这正应了那句痛彻至极的话:“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唉,军中地位显贵的人虽然也过问军士的生活,可那些征夫怎敢向他们申述自己的怨恨?在古文中,“长者”一般不用作自称,而用作他称,除“年长之人”、“位 尊之人”这种通常意义外,“长者”还有另一种解释:“显贵的人”,这里是对军中长官的称谓。这里可能隐去了一个问句,大概是“如此悲惨,难道就没有人过问 吗?”然而即使过问,还不是敢怒不敢言?其痛之深,由此可见。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就说今年吧,已经到了冬天,朝廷仍不把我们这些关西的士兵放还。县官逼命催交租,租税又从哪儿出?前面说“山东”,这里又云“关西”,可见到处都在用兵。“租税从何出”,与健妇、锄犁二语相应。兵革未止,耕夫都已出征,地都荒了,租敛又从何而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现在确实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难免战死埋荒草。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时愤激之语,而是 为社会现实所逼。生个女儿,就算出嫁了,好歹还可以嫁给近邻,有个照应。生个儿子呢,只能被征去打战,即便活着,也让家人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更何况凶多 吉少。在这里,生儿生女“好”与“不好”的搜趣网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即是否能活下来。这种异样的心态,进一步点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看到吗,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没人收掩。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悲惨的场面、寂 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有去无回的事实相联系,使这首诗从更为高远的角度, 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延续性。 “青海头”,即青海边。原为吐谷浑之地,唐高宗时为吐蕃所占,以后数十年间,和吐蕃的战争大都在这一带发生,唐军死亡很多。“烦冤”,愁闷冤枉。“啾 啾”,古人想象中鬼的叫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词义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2.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行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3.走:奔跑。咸阳桥:在咸阳西南,横跨渭水的一座大桥。
4.干:冲。
5.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点行: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话。
6.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7.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右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8.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为二者都有穷兵黩武之举。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9.汉家:代指唐。荆杞: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10.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11.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伸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1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13.比邻:近邻。
14.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5.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
16.行人:指出搜趣网征战士。
17.点行频:频繁地征调壮丁。
赏析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资治通鉴》卷216载搜趣网:"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 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唐诗别裁》),不确)。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问行人"以 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 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 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 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题解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 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 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 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真可谓 “新乐府”诗的典范,前呼后应也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之一。
译 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 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 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搜趣网 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 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句 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战车隆隆地响过,战马不停地嘶鸣;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挂在了腰上。诗一开篇即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场面真实,语言流畅,声韵铿锵有力。 “辚辚”,车行的轧压声。“萧萧”,战马嘶鸣声。“行人”,指兵士。相对于下文的“役夫”(从军多年的征戍军人)而言,这里是指行经咸阳桥的新征军士。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四句写军队开拔时送行的悲惨场面,从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中,集中表现了当时众多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爹娘、妻子和儿女跑着为被征的亲 人送行,踏起来的尘土遮住了咸阳桥。他们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嚎,哭声一直冲上了九重云霄。
这样一个行军相送的场面,古今皆有,但如此仓促、混乱、悲惨,说明战争正在进行,社会处于混乱动荡之中,百姓正在遭受苦难。父母送儿、妻子送夫、儿女送 爹,说明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只剩下老弱妇幼。“走”,奔跑之意,既说明不忍分别,又点出行军之急。这一走,凶多吉少,谁知道是死是活?因而家 人追奔呼号,这样的生死离别,怎不使人悲痛欲绝!“耶娘”,同“爷娘”,指父母。“咸阳桥”,在西安西北的渭河上,又称西渭桥,是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要 道。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道旁有个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这情景的起因。征夫们匆匆地答道:“朝廷征兵太频繁。”这样的分别场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什么。诗人故意通过设问的方 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出场。但士卒们行色匆匆,一语作答,未及多言,大概有的也只是怨言。“傍”,同旁。“点行”,根据丁籍征发差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有的人从十五岁起就被北调守河右,直到四十岁又被西征去屯田。从这以下,诗人借用汉乐府常用的对话形式,将武皇开边以来人民饱受的征战之苦集中在一个老兵 身上,设为“道傍过者”与他的回答之词,概括了从关中到山东,从边庭到内地,从士卒到农夫,广大人民深受兵赋徭役之害的历史和现实。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的时候年纪小,还没有成丁,须由村长裹头巾;回来时已是满头白发,却还得应征去守边。由此可见,当时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青壮年已征光了,未 成年的孩子和老年人,仍要去戍边。“里正”,唐制,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户口、赋役等事务。“裹头”,用绸或布裹在头上。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疆上战士的鲜血汇成了大海,可皇上哪管他们的死活,扩充领土的意图还没完没了。“边庭”,这里指西部边地。“武皇”,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诗人以汉喻唐,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您没有听说吗,华山以东二百多处州县,千千万万个村落,因连年征战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这两句从眼前之景言及全国,扩大了诗的容 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汉家”,此借指唐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地方。“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二百十七州,从后文来看,诗中实际指的 是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荆杞”,荆棘、枸杞,野生灌木。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男人都被征兵打仗去了,即便有健壮的妇女在家耕田犁地,那庄稼也是长得横七竖八,行列不整,收成怎能维持生计?是妇女种不好庄稼吗?不!是因为战争使得经济凋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无东西”,指庄稼长得杂乱不堪,行列不整,难辨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何况关中的士兵最能忍苦作战,更像被驱赶的鸡狗一般。“秦兵”,即眼前被征调的陕西一带的兵丁。因为这地方的兵丁素来耐战,所以更是无休止地被征调。他们身不由己,何曾被视为“人”,其命运跟鸡犬又有什//www.souquanme.com么不同!这正应了那句痛彻至极的话:“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唉,军中地位显贵的人虽然也过问军士的生活,可那些征夫怎敢向他们申述自己的怨恨?在古文中,“长者”一般不用作自称,而用作他称,除“年长之人”、“位 尊之人”这种通常意义外,“长者”还有另一种解释:“显贵的人”,这里是对军中长官的称谓。这里可能隐去了一个问句,大概是“如此悲惨,难道就没有人过问 吗?”然而即使过问,还不是敢怒不敢言?其痛之深,由此可见。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就说今年吧,已经到了冬天,朝廷仍不把我们这些关西的士兵放还。县官逼命催交租,租税又从哪儿出?前面说“山东”,这里又云“关西”,可见到处都在用兵。“租税从何出”,与健妇、锄犁二语相应。兵革未止,耕夫都已出征,地都荒了,租敛又从何而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现在确实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难免战死埋荒草。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时愤激之语,而是 为社会现实所逼。生个女儿,就算出嫁了,好歹还可以嫁给近邻,有个照应。生个儿子呢,只能被征去打战,即便活着,也让家人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更何况凶多 吉少。在这里,生儿生女“好”与“不好”的搜趣网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即是否能活下来。这种异样的心态,进一步点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看到吗,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没人收掩。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悲惨的场面、寂 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有去无回的事实相联系,使这首诗从更为高远的角度, 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延续性。 “青海头”,即青海边。原为吐谷浑之地,唐高宗时为吐蕃所占,以后数十年间,和吐蕃的战争大都在这一带发生,唐军死亡很多。“烦冤”,愁闷冤枉。“啾 啾”,古人想象中鬼的叫声。
形容民国时期混乱的诗句
茫茫四州起战争,苍生何日晓升平。大江一把狂浪起,斩尽妖魔济众生。
出自近代占谷堂的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口占一首。1924年,占谷堂同志在河南固始志成小学教书时,经常结合时事发表评论。这首诗是他谈到军阀混战,人民受苦时,随口吟给人们听的。
出自近代占谷堂的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口占一首。1924年,占谷堂同志在河南固始志成小学教书时,经常结合时事发表评论。这首诗是他谈到军阀混战,人民受苦时,随口吟给人们听的。
求描写战乱,尸横遍野的诗句?
不要表明年代的,纯是景象描写的那种。原创的,古句的都可以,最好能利用上天空、黑夜、风雨、烟火等等来表达哦,拜托了!!!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阮公体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
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诗词名:阻戎泸间群盗 作者:岑参 朝代:唐 体裁: 类型:
--------------------------------------------------------------------------------
阻戎泸间群盗
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间。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
饿虎衔髑髅,饥乌啄心肝。腥裛滩草死,血流江水殷。
夜雨风萧萧,鬼哭连楚山。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
唯有白鸟飞,空见秋月圆。罢官自南蜀,假道来兹川。
瞻望阳台云,惆怅不敢前。帝乡北近日,泸口南连蛮。
何当遇长房,缩地到京关。愿得随琴高,骑鱼向云烟。
明主每忧人,节使恒在边。兵革方御寇,尔恶胡不悛。
吾窃悲尔徒,此生安得全。
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失道非关出襄野,
扬鞭忽是过胡城。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但恐诛求不改辙,
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阮公体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
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诗词名:阻戎泸间群盗 作者:岑参 朝代:唐 体裁: 类型:
--------------------------------------------------------------------------------
阻戎泸间群盗
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间。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
饿虎衔髑髅,饥乌啄心肝。腥裛滩草死,血流江水殷。
夜雨风萧萧,鬼哭连楚山。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
唯有白鸟飞,空见秋月圆。罢官自南蜀,假道来兹川。
瞻望阳台云,惆怅不敢前。帝乡北近日,泸口南连蛮。
何当遇长房,缩地到京关。愿得随琴高,骑鱼向云烟。
明主每忧人,节使恒在边。兵革方御寇,尔恶胡不悛。
吾窃悲尔徒,此生安得全。
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失道非关出襄野,
扬鞭忽是过胡城。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但恐诛求不改辙,
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