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景美下一句怎样说?
山坡下的房子虽然矮小,但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味!有一家屋顶上炊烟缕缕升起,好像一条白龙朝天飞去,哦,原来是有农家在做饭呢!
清朝的田园风景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言文算么?
文言文算么?
描写田园风景的古诗
dou《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终南别业》【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陶渊明《归田园居》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以下是王维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新晴野(一作晚)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黄花川
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陶渊明 田园诗
时运并序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洋洋平潭,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挣,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移居二首
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挽歌诗三首
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一∶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其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劝农
其一∶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其二∶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其三∶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其四∶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其五∶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其六∶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连雨独饮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归鸟
其一∶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其二∶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其三∶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其四∶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其二∶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酬刘柴桑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桃花源诗并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九日闲居
余闲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垒,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咏贫士七首
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其二∶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馀沥,闚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其三∶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其四∶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其五∶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刍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其六∶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其七∶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惠孙一晤叹,腆赠竟莫酬。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
拟古九首
其一∶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其二∶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其四∶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其五∶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其六∶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搜趣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其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其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其九∶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腊日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饮酒二十首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十一∶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十二∶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七∶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八∶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终南别业》【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陶渊明《归田园居》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以下是王维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新晴野(一作晚)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黄花川
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陶渊明 田园诗
时运并序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洋洋平潭,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挣,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移居二首
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挽歌诗三首
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一∶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其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劝农
其一∶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其二∶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其三∶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其四∶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其五∶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其六∶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连雨独饮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归鸟
其一∶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其二∶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其三∶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其四∶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其二∶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酬刘柴桑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桃花源诗并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九日闲居
余闲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垒,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咏贫士七首
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其二∶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馀沥,闚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其三∶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其四∶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其五∶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刍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其六∶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其七∶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惠孙一晤叹,腆赠竟莫酬。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
拟古九首
其一∶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其二∶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其四∶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其五∶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其六∶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搜趣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其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其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其九∶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腊日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饮酒二十首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十一∶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十二∶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七∶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八∶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解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还有,解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苔痕上阶绿,绿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时是说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有来指小孩。整句的意思是:老人和小孩都过着和平安乐的生活。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苔痕上阶绿,绿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竖于门外。(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编辑本段]译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学问的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西汉文学家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编辑本段]词语
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弹奏)今义(调动)
丝竹:古义(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管弦乐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惟吾德馨,名词作动词,品德高尚而名声远扬。
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漫上。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名词作状语,使……变绿。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坐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年代出处及作者
刘禹锡(772-842),史称“诗豪”,汉族人。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本文选自《全唐文》.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理清晰,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编辑本段]内容及注释
陋室铭(1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9)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无丝竹(10)之乱耳(11)(16),无案牍(12)之劳形(13)。南阳(14)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5). 孔子云:“何陋之有?”(17)
注释:
(1)名:成为有名的(词位活用,名词作动词)
(2)灵:成为灵异的(词位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3)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4)惟:只
(5)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吾,我。
(6)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知识渊博的人. 有学问的人。
(7)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
(8)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
(9)金经:用金泥做成的经文,或《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这里泛指佛经。
(10)丝竹:琴瑟,萧管,这里指的是合奏乐器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11)乱耳:乱,使……烦乱。
(12)案牍,官府的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今义 样子;劳,使……劳累。
(14)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5)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和前一句引用典故表明:“陋室不陋”)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萧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也有表舒缓语气的作用。
(17)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8)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编辑本段]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全文9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编辑本段]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
“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搜趣网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编辑本段]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采用类比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
文体介绍 www.souquanme.com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统领全篇并点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苔痕上阶绿,绿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竖于门外。(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编辑本段]译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学问的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西汉文学家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编辑本段]词语
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弹奏)今义(调动)
丝竹:古义(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管弦乐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惟吾德馨,名词作动词,品德高尚而名声远扬。
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漫上。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名词作状语,使……变绿。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坐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年代出处及作者
刘禹锡(772-842),史称“诗豪”,汉族人。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本文选自《全唐文》.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理清晰,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编辑本段]内容及注释
陋室铭(1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9)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无丝竹(10)之乱耳(11)(16),无案牍(12)之劳形(13)。南阳(14)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5). 孔子云:“何陋之有?”(17)
注释:
(1)名:成为有名的(词位活用,名词作动词)
(2)灵:成为灵异的(词位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3)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4)惟:只
(5)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吾,我。
(6)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知识渊博的人. 有学问的人。
(7)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
(8)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
(9)金经:用金泥做成的经文,或《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这里泛指佛经。
(10)丝竹:琴瑟,萧管,这里指的是合奏乐器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11)乱耳:乱,使……烦乱。
(12)案牍,官府的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今义 样子;劳,使……劳累。
(14)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5)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和前一句引用典故表明:“陋室不陋”)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萧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也有表舒缓语气的作用。
(17)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8)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编辑本段]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全文9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编辑本段]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
“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搜趣网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编辑本段]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采用类比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
文体介绍 www.souquanme.com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统领全篇并点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陶渊明 田园诗
试着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宋真德秀语)。不过,不少封建文人囿于阶级偏见,往往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个终日“啸傲东轩下”的隐士,他们之欣赏陶诗,也往往留意于“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唐孟浩然诗)式的淡宕、冲逸,以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超然尘外”的作品。即使现在,也有人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志。
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对陶渊明这个人的评价问题。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题未定草》),这是非常精当的评语,我们不再赘言。其次还涉及到一个评价标准问题。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抒情诗,作为抒情诗,反映现实的方式、途径自然与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样的叙事诗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片断地然而却是形象地来反映现实生活。而且每个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不同,使他们在反映生活时往往会采用各自不同的题材。我们不应当简单地指责诗人没有能反映某一方面的生活,而应当从诗人的创作实际出发,考察他用何种方式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期得出比较符合事实的结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我们从那白描一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在“投冠旋旧墟”之后创作的。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曾经“猛志逸四海,骞翮〔hé,羽茎翅膀上的硬羽)思远翥(zhù,飞翔)”,渴望着象曾祖父陶侃那样有所作为。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逸虬遶云,奔鲸骇流”(《命子》)、狂暴纵横的乱世,使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他既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尽管也曾经不止一次进入仕途,却总觉得“志意多所耻”,每次都很快就辞官归里。几度出仕与归隐的经历,就包含着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的痛苦。每当他愤慨于官场的污浊黑暗时,心中就不可遏止地燃起对乡居生活的怀念:“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于,他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生活道路,毅然拂衣归里。他的田园诗的写作就是以这样的生活经历为背景的。
显然陶渊明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田园诗同样表现出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包含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的深长感慨。因此他往往把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作为官场与仕途的对立物来描写。这在他归隐初期的诗歌中尤为明显。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象“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中,诗人“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第一)。就象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正是怀着对“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的现实的憎恶,陶渊明反复地歌咏田园风光的纯洁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lù过)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第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第二)。类似的赞美在他的田园诗中很多。在这些诗篇中,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
有人指责陶渊明搜趣网诗中描写的田园生活,不符合遭受战火洗劫的浔阳农村的实际情形。持这种批评意见的人,忽略了陶渊明的这些田园诗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在于:“诗以寄其意”,或者说是以“意”为诗。这就是元好问说的:“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张戒也说:“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他们都指出陶渊明写田园之景乃是寄托胸中之“意”。这个“意”,从本质上讲,就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境界。陶渊明是一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人,实际生活的痛切体验和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理想:他主张任真自得,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反“自然”的,故而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笃厚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他反对浮虚放纵bnpWf,认为“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和刘柴桑》),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总之,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在长期清贫、寂寞的耕读生活中,诗人更是不断地从自己切实的感受中去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质朴的美,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就象他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中领会到“真意”一样,诗人也在或弄琴读书,或斟酒自酌,或灌园种蔬……这种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仿佛走入了理想境界。所以他说:“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其一)
总之,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往往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既是正常的农村生活中的寻常景象,又无一不经过诗人生活理想的洗涤。这些和谐自然的田园诗篇,作为“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停云》)的黑暗现实的对立物,反映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不倦追求。同时它们又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生活理想与生话实践的巧妙融和,使他的田园诗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当我们了解了陶渊明创作田园诗的背景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之后,就不致于轻率地批评它们“粉饰现实”了。
此外,如果我们同意作家“反映人民疾苦”可以有多种形式,那么就应该承认陶渊明的田园诗,尤其是他归隐后期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如《还旧居》、《和刘柴桑》等。特别是陶渊明在经历了“颇为老农而值年灾”的生活煎熬之后,有不少诗歌写到了自己日渐困窘的境况:“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有会而作》)等。陶渊明尽管清贫,但毕竟是“爵同下士,禄等上农”(颜延之《陶徵士诔》)的士大夫,他尚且陷于如此凄惨的境地,广大农民的困顿不堪则是可想而知了。
陶渊明虽然被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实际上他与当时那些“充隐”之士是很不同的。首先他是真正不要当官,真心实意地“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感士不遇赋》)。其次,他也不象崇尚玄胜之谈的士大夫那样“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谢灵运《斋中读书》),而是坚定地把归隐之后的生活理想、人生道路落实在“躬耕自资”的行动上。因此,描写诗人在劳动中的种种感受就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的田园诗中看到他对人生和劳动的质朴的看法。众所周知,历来统治者都鄙视劳动,魏晋以来的士大夫更是“耻涉农商”(《颜氏家训勉学》)。陶渊明却从“箪瓢屡罄,絺绤冬陈”(《自祭文》)的生活中认识到,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话不符合实际。在《劝农》诗中,他委婉地批评孔子不问耕耘,董仲舒不理园事的态度,说:“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如我之辈,怎能“曳裾拱手”呢?在他看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尽管他不可能认识到人民的贫困主要是阶级剥削造成的,“勤”未必“不匮”,但是他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一平凡朴素的道理出发,强调人人都应参加劳动。这对于古今耻涉农务之辈,实在是振聋发聩(kuì)的至理名言。
正是基于“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的认识,陶渊明开始参加农业劳动。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就忠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走向田野的兴奋心情和对于劳动的新鲜感受。
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对陶渊明这个人的评价问题。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题未定草》),这是非常精当的评语,我们不再赘言。其次还涉及到一个评价标准问题。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抒情诗,作为抒情诗,反映现实的方式、途径自然与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样的叙事诗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片断地然而却是形象地来反映现实生活。而且每个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不同,使他们在反映生活时往往会采用各自不同的题材。我们不应当简单地指责诗人没有能反映某一方面的生活,而应当从诗人的创作实际出发,考察他用何种方式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期得出比较符合事实的结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我们从那白描一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在“投冠旋旧墟”之后创作的。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曾经“猛志逸四海,骞翮〔hé,羽茎翅膀上的硬羽)思远翥(zhù,飞翔)”,渴望着象曾祖父陶侃那样有所作为。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逸虬遶云,奔鲸骇流”(《命子》)、狂暴纵横的乱世,使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他既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尽管也曾经不止一次进入仕途,却总觉得“志意多所耻”,每次都很快就辞官归里。几度出仕与归隐的经历,就包含着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的痛苦。每当他愤慨于官场的污浊黑暗时,心中就不可遏止地燃起对乡居生活的怀念:“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于,他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生活道路,毅然拂衣归里。他的田园诗的写作就是以这样的生活经历为背景的。
显然陶渊明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田园诗同样表现出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包含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的深长感慨。因此他往往把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作为官场与仕途的对立物来描写。这在他归隐初期的诗歌中尤为明显。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象“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中,诗人“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第一)。就象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正是怀着对“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的现实的憎恶,陶渊明反复地歌咏田园风光的纯洁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lù过)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第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第二)。类似的赞美在他的田园诗中很多。在这些诗篇中,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
有人指责陶渊明搜趣网诗中描写的田园生活,不符合遭受战火洗劫的浔阳农村的实际情形。持这种批评意见的人,忽略了陶渊明的这些田园诗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在于:“诗以寄其意”,或者说是以“意”为诗。这就是元好问说的:“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张戒也说:“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他们都指出陶渊明写田园之景乃是寄托胸中之“意”。这个“意”,从本质上讲,就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境界。陶渊明是一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人,实际生活的痛切体验和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理想:他主张任真自得,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反“自然”的,故而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笃厚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他反对浮虚放纵bnpWf,认为“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和刘柴桑》),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总之,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在长期清贫、寂寞的耕读生活中,诗人更是不断地从自己切实的感受中去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质朴的美,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就象他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中领会到“真意”一样,诗人也在或弄琴读书,或斟酒自酌,或灌园种蔬……这种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仿佛走入了理想境界。所以他说:“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其一)
总之,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往往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既是正常的农村生活中的寻常景象,又无一不经过诗人生活理想的洗涤。这些和谐自然的田园诗篇,作为“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停云》)的黑暗现实的对立物,反映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不倦追求。同时它们又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生活理想与生话实践的巧妙融和,使他的田园诗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当我们了解了陶渊明创作田园诗的背景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之后,就不致于轻率地批评它们“粉饰现实”了。
此外,如果我们同意作家“反映人民疾苦”可以有多种形式,那么就应该承认陶渊明的田园诗,尤其是他归隐后期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如《还旧居》、《和刘柴桑》等。特别是陶渊明在经历了“颇为老农而值年灾”的生活煎熬之后,有不少诗歌写到了自己日渐困窘的境况:“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有会而作》)等。陶渊明尽管清贫,但毕竟是“爵同下士,禄等上农”(颜延之《陶徵士诔》)的士大夫,他尚且陷于如此凄惨的境地,广大农民的困顿不堪则是可想而知了。
陶渊明虽然被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实际上他与当时那些“充隐”之士是很不同的。首先他是真正不要当官,真心实意地“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感士不遇赋》)。其次,他也不象崇尚玄胜之谈的士大夫那样“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谢灵运《斋中读书》),而是坚定地把归隐之后的生活理想、人生道路落实在“躬耕自资”的行动上。因此,描写诗人在劳动中的种种感受就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的田园诗中看到他对人生和劳动的质朴的看法。众所周知,历来统治者都鄙视劳动,魏晋以来的士大夫更是“耻涉农商”(《颜氏家训勉学》)。陶渊明却从“箪瓢屡罄,絺绤冬陈”(《自祭文》)的生活中认识到,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话不符合实际。在《劝农》诗中,他委婉地批评孔子不问耕耘,董仲舒不理园事的态度,说:“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如我之辈,怎能“曳裾拱手”呢?在他看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尽管他不可能认识到人民的贫困主要是阶级剥削造成的,“勤”未必“不匮”,但是他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一平凡朴素的道理出发,强调人人都应参加劳动。这对于古今耻涉农务之辈,实在是振聋发聩(kuì)的至理名言。
正是基于“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的认识,陶渊明开始参加农业劳动。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就忠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走向田野的兴奋心情和对于劳动的新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