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不如目见之的上一句是什么(人各有心 心各有见 口说不如身逢 耳闻不如目见)

耳闻不如目见全诗耳闻不如目见不是诗句,耳闻不如见是诗句,出自《送杨诚斋赴江东漕》。耳闻不如目见[拼音][ěr,wén,bù,rú,mù,jiàn......

耳闻不如目见之的上一句是什么(人各有心 心各有见 口说不如身逢 耳闻不如目见)

耳闻不如目见全诗

耳闻不如目见不是诗句,耳闻不如见是诗句,出自《送杨诚斋赴江东漕》。
耳闻不如目见
[拼音]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释义]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出处] 汉刘向《说苑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送杨诚斋赴江东漕
【作者】彭龟年 【朝代】宋
爱公喜公去,爱国喜公住。
公去不可留,一节江东路。
停不与公别,琐琐不足疏。
金陵古都会,形势天所付。
江淮有前蔽,荆楚无后顾。
矫首对山河,亦足发外惧。
钱唐六十年,帖帖泰山措。
繁华视旧都,无复郇瑕虑。
郇瑕仅忧贫,虽贫犹未斁。
安得小范老,前席借一箸。
重画汴洛谋,起此宴安痼。
金粟互输送,甲兵更守戍。
去年徜习惯,缓急乃暇豫。
耳闻不如见,公见况超悟。
愿公细平章,公期一言寤。
从此日暮云,不外锦囊句。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后面是啥啊1!!!!!!!!!!!!!

谁知道啊火速啊啊啊111111111!!!!!!!!!!!!!!!!!!!!!!!!!!!!!!!!!!!!!!!!!!!!!!!!1111111
汉刘向《说苑政理》: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耳闻不如目见"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如下


从他人那里听到的事情,没有亲眼看到的可靠;亲眼看到的,又不如亲自去做更贴切。

一般地说,一个人开始做官赴任,就好像猛地走进一间昏暗的屋子,过了一些时间眼

睛才能逐渐明亮起来,才能看得清东西;眼睛明亮了才能办事情,这样事情才会办得好,

工作才能得到成功。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是谁的名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 西汉 刘向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是什么意思?

等到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十分欣喜,于是相信“耳闻不如目见”这句话了。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出自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原文】

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

搜趣网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

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搜趣网稍大矣。

【译文】//www.souquanme.com

岷山就是渎山,水叫渎水;又叫汶阜山,远在塞外,江水就发源在那里QnZFM。《益州记》说: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到达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又叫天彭谷。

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叫天彭阙。江水从这里起,上流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汉元延年间(前12—9),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扬雄作赋,在《反离骚》中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骚》。

江水从天彭阙东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升迁县。《益州记》说:江水从白马岭萦纡流奔二十多里,到龙涸;又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宽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达旧汶山郡时,宽度才有两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江才稍大了一点。

扩展资料

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

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www.souquanme.com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