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是什么意思?
鬼谷子写的。捭阖第一战国时策士为推行合纵或连横策略而进行游说的手段.后形容在政治、外交上进行分化瓦解或拉拢的手段。纵横:合纵与连横;捭:开;阖:合。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打开、言说,属于阳;阖,关闭、沉默,属于阴。阴阳要协调并用,起止要恰到好处。荀子说:应该说话的时候说得恰当,应该沉默的时候沉默得当,这就是智慧。所以,游说中使用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属于阳的方面,叫做“起始”;游说中使用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属于阴的方面,叫做“终止”。所有使用阳的方面进行游说的,都称为“始”,从得利方面推动事务发展,这是动力角度;所有使用阴的方面进行游说的,都称为“终”,从损失方面阻止事务谋划,这是阻力角度。
深入解读:用阳与用阴,列出例子说明利害,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受到什么样的损害,不是就开闭、终始而说的。开闭、终始的使用方法是阴阳化为动力与阻力,再加以使用。当然,善恶、终始的运用也可以反向操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在于怎么用,不必非要拘泥于文字。毕竟“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应变之策应当是“无穷之计”。
扩展资料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 是什么意思?
(太上老君清静经)有云:“夫鸿蒙分判,阴阳始列,轻清上浮者为天,其质阳也;重浊下凝者为地,其质阴也。”。 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固阴阳不能隔绝而终相交。阴阳一旦交合,则阴中有阳,阳中亦有阴。轻清中还生重浊,重浊中别有轻清。所谓阴阳交而万物生也。万物能生,何况一柱乎?
你好 请问你有没有关于中医把脉的口诀啊??
■ 浮 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 沉 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 迟 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 数 脉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 滑 脉
体状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诗:
相类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 涩 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虚 脉
体状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诗:
相类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 实 脉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 长 脉
体状
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 短 脉
体状
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 洪 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 微 脉
体状
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 紧 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 缓 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 芤 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 弦 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 革 脉
体状
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相类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 牢 脉
体状
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 濡 脉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 弱 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 散 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 细 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 伏 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AJouf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 动 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 促 脉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 结 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 代 脉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 四言诀
■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www.souquanme.com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搜趣网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蹻为病,阳缓阴急;阴蹻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下面这个中AJouf医歌诀 有谁知道哪里找得到
中寒之症肾为根 肾气虚而寒易侵 ....伤署做出百般病 入心包络以胃应..........中风之症数多《》五运六气所属
五运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也。
十二经络所属
手太阴属肺,足太阴属脾,手少阳属心,足少阴属肾,手厥阴属包络,足厥阴属肝,手太阳属小肠,足太阳属膀胱,手少阳属三焦,足少阳属胆,手阳明属大肠,足阳明属胃。
五脏六腑所属
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也。
五脏六腑所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使令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者,水谷之海,磨谷消食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莫能出焉。
脉理命名大
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脉,长,短,虚,细,促,动,结,代,革;又三脉,数,牢,散(以上濒湖二十七脉);七危症脉,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
诊脉最要条例
皇极经云:人之四肢各有脉动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败也,一脉三部,寸关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沉也,以应九数也,脉之理亦微矣哉,古之先哲讲究已极其精详,予生晚近,以樗栎庸才,不能赞一词,王叔和以七表八里决人之生死,苦其文理浩繁,非上智之资,不能窥其堂奥,古人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其言不诚然乎哉,今摭拾古人之枢要以为备览至于深心岐黄之业者,又当详考难经脉诀,以定人之生死,是则予之厚望也乎,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浮脉属阳主表,举指轻按传之曰浮,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长大为实。
沉脉属阴主里,举指重按得之曰沈,沉而有力为滑,沉而无力为弱,沉而似无为微,沉而至滑为伏。
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一息三至为迟,迟而有力为涩,迟而无力为濡,迟而似有似无为缓。
数脉属阳在腑,举指轻按而极急,一息六至曰数,数而有力为弦,数而无力为紧。
寸关尺主病大概
寸脉主上焦头面之病,关部主中焦胸腹之病,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病。
五脏脉病虚实之论
附龚廷贤先生脉理要诀
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在呼,其臭躁,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为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怒气则头眩耳聋,是肝气实也,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不得术息,爪甲枯而青恐,如人将补之,是肝气之虚也,宜补之,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及得微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谓之贼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当愈,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为微邪,肝脉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脉,肝脉急而劲,如新弓弦曰肝死。
心象,火旺于夏,其脉洪而大,其候舌,其声言,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为腑,心气盛,则病胸内痛,两臂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宜泻之,心气不足则病胸腹大,腰背相引而痛,惊悸恍惚,舌强善忧悲,是心气之虚也,宜补之,夏心火旺,其脉浮洪而散,曰平脉,反得沉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也,大逆不治,反得弦长,是肝之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心脉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死。
脾象,土旺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味甘,其养肉,其色黄,其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为腑,脾气盛,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若饥,足瘘脚下痛,是脾气之实也,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无力,食不化,则宜补之,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而愈,反得浮洪,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差不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脾长而弱,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命尽,六至曰死,脾脉来实而数,如鸡举足,曰脾死。
肺象,金旺于秋,其脉如毛,其候鼻,其声哭,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色白,其藏气,其神魂,手太阴其经也,与大肠合为腑,脾气盛,则病喘咳,肩背痛,汗出尸冷,足背痛,是肺气之实也,宜泻之,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秋金肺旺,其脉浮涩,曰平脉,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大逆不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为微邪,虽病当愈,肺脉来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病笃,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肾象,水旺于金,其脉如石,其候耳,其声伸,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合为腑,肾气盛,则病腹胀,飧泄,汗出怕风,面目黑,小便黄,是肾气之实也,宜泻之,肾气不足,则病腰冷,耳鸣若聋,是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冬肾水旺,其脉沉而滑,曰平脉,反得浮大而缓,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不治,反得浮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肾,火之凌水,虽病不死,脉来碎碎如弹弹石,曰肾死。
胆象,木旺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腑也,谋虑出焉,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不安,身驱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宜泻之,胆气不足,气上咽而口苦,心下如人将捕之,是为胆之虚也,宜补之。
小肠象,火旺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腑也,水液下行为溲便,流于小肠,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便热,小腹胀,是为小肠气之实也,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之虚也,宜补之。
胃象,土旺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胃气有余,则病腹胀,是为胃之实也,宜泻之,胃虚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宜补之,胃脉实则胀,虚则泻,关脉滑,胃内有寒气,满而欲食,关脉浮大,积热在胃也。
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糟粕出焉,气盛为有余,则病肠内如锥刺痛,腰背惊急,,是为大肠气之实也,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是为大肠之虚也,宜补之,诊其右手,寸口脉急,则为阳明实者,大肠实也。
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归于膀胱,气化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入胞则为小便,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便不通,小腹肿痛,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宜补之。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口,咽以贯膈,布胸内,走腋下上至舌,下至足,阳明与营卫俱行,主约而不出,中焦之气亦出于胃口,受气者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化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气,则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纳,故水谷弁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
定死脉形候歌
指下如汤沸时,旦占夕死定无疑,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绝亦如期,
去疾来迟热劈劈,命绝脉来如弹石,三阳谷气久虚空,胃气分明屋漏滴,
散乱还同解索形,髓竭骨枯见两尺,虾游状如虾暮游,魂定行尸定主忧,
雀啄连连来数急,脾无谷气定难留,欲知心绝并营绝,如刀压刀细推求,
更有肺枯并胃乏,如麻戚促至无休,指下挥然如转豆,三光正气以漂留。
诊五脏六腑气绝死症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不见人。
病人脾绝十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腹热,泄利不觉,出时无度。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背脊痛,腰重不可反复。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枯面黑,目黄色,腰折汗流如水。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气出不收。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何以知之,脉浮无根底。
寻常感冒
寻常感冒病犹轻,微微发散自然瘳,病轻药重还增病,香苏香豉二方灵,
服后有痰寒热并,芎苏散与败毒寻,若兼头痛肢节疼,十二神汤自分明,
藿香平胃因时用,呕吐伤食见奇猷。
香苏散,治四时微冒风寒。香附,紫苏,陈皮,甘草等分姜引。
葱白香豉汤,治同上。葱白五根,香豆豉三钱,姜一片。
芎苏散,治感冒风寒,微寒微热,表里不分,兼有痰咳。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紫苏,干葛,柴胡,川芎,枳壳,桔梗,各等分。四肢麻闭,加桂枝(一钱),防风(八分),生姜引。
人参败毒散,治(春月,冬月)冒感风寒,头痛寒热(此方体虚之人宜用)。人参(体实者不用),茯苓,甘草,前胡,川芎,枳壳,桔梗,柴胡,羌活,独活各等分,生姜引。腹痛加香附,白芍。四肢冷,加桂枝。
十神汤,治同上。麻黄(体虚之人不用),陈皮,甘草,紫苏,干葛,香附,白芍,川芎,白芷,升麻各等分姜引。
藿香正气散,治伤食感冒。紫苏,伏毛,陈皮,桔梗,甘草,茯苓,厚朴,半夏,白芷,生姜引。腹痛加山神曲,寒加桂枝,热加柴胡,渴加黄芩。
平胃散,治伤食,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呕加藿香(炒末),腹痛加白芍,小便少加茯苓,朱苓,泽泻,车前子,灯心引。便秘加枳壳,热加白芷,柴胡。
小柴胡汤,治伤感发表后,热不退兼口渴。半夏,人参(体实者不用),柴胡,甘草各等分,灯心引。小便赤少加车前,呕逆口渴加竹茹,麦冬。
大柴胡汤,治感冒发表后,大热烦燥,大便秘结,大黄,半夏,枳壳,黄芩,赤芍,柴胡各等分,姜枣引。
枳壳二陈汤,治感冒,痰结胸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桔梗各等分。有有热加柴胡,食积合平胃散用之。
中风门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是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按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凑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利,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风痱者,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言微,知则可治,甚则不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寒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也,治先补阴,后泻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
风痹者,类风状,风胜则周身走注疼痛,寒胜则关节刺痛,湿胜则麻木不仁。
石顽曰:中风四法,方治颇烦,今每例采一专方,为逐症之纲旨,如偏枯用八风续命汤,风痱用竹沥饮子,风懿用独活汤,风痹用附子汤,千金所谓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端绪,愈纷则探求愈惑,圆机之士谅不能固守成法也。
中风不治诸症歌
发直叶沫,摇头上撺,鱼口气粗,眼目直视,喉声如锯,面赤如妆,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语,爪甲青黑,大吐大泻,吐血下血,其脉坚急,躁疾短涩,此等诸症,皆为不治。
八风续命汤,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肉桂,当归,人参,石膏,(煨熟),干姜(炒黑),甘草,杏仁(去皮尖),独活,黄芩(酒炒)各等分。本方去石膏,加白芍,防风,防己,附子,名小续命汤,生姜引,治同上。
竹沥饮子,治风痱,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川芎,防己,附子,人参,白AJouf芍,黄芩,甘草,肉桂,羚羊角(煅),杏仁,麻黄(搥去灰,开水泡过炒),防风各等分,竹沥姜汁引。
独活汤,治风懿,奄忽不知人,咽中闭塞,手足摇曳。肉桂,白芍,甘草,独活,瓜蒌仁(搥去油)各等分,生姜引。
附子汤,治风痹手背不仁,口面涡斜,麻黄(搥去灰,开水泡过炒),附子,细辛,干姜,肉桂,人参,防风,羚羊角(锉为末),川芎,竹沥,姜汁引。
中风诸方备考列表
乌药顺气散,治一切中风初起,四肢顽麻。乌药,川芎,麻黄(搥),枳壳,陈皮,干姜,白芷,甘草,桔梗,姜蚕,姜汁引。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不思饮食。麻黄(搥),黄芩,独活,细辛,黄芪(蜜炒),姜汁引。
排风汤,治中风五脏诸症,口眼歪斜。白术(土炒),当归,肉桂,川芎,白癣皮,杏仁(去皮尖),防风,甘草,独活,白芍,麻黄(搥),茯苓各等分,姜汁引。
三生饮,治中风昏迷痰涎壅盛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生南星(一钱),首乌(五钱),生附子(五钱),木香(钱半),姜(七片),水煎服。如脉沉微,多见脱者,倍加人参,竹沥,姜汁引。
舒筋三圣散,治口眼歪斜,左急右缓,血脉受邪者。当归,肉桂,玄胡各三钱,姜引。
参归三圣散,治中风血脉,左半边发,口目左斜。当归,人参,肉桂,玄胡各三钱,姜引。
正舌散,治中风舌强不正。全蝎尾(水洗滚醋泡,炒干,三钱),茯苓(一钱),姜汁拌晒干,共为末服。
星香散,治中风痰涎潮塞,不省人事,服热药不得者。制南星(三钱),广木香(钱半),共为末,生姜汤下。
省风汤,治同上。制南星,九套牛胆南星(各钱五分),防风(一钱),法制半夏,黄芩(酒炒),甘草(各七分),水煎服,生姜引。
中风外治方,荆芥散煎汤洗。荆芥,羌活,独活,苦参,防风,白芷,紫苏,藿香,大蓼,杉木,川椒,樟叶,石楠滕皮(各等分)。
又丹方,异人传授,丹方,蛇皮烧灰(用二分,研细末),生熟明凡(五分用),为末吹鼻自能言,醒后能言寻药用,中风之症自然痊,上药三味,共研细末,每用二三分,吹鼻得嚏,自醒后又吹,能言即修方调治。
中寒门
冬月正伤寒,仲景诸先生,讲究已详,予惭谫劣,何能复赘,姑就中寒一症,及四时冒感风寒,论列诸方,以备参考。
中寒之病肾为根,肾气虚而寒易侵,气弱体虚调护失,乘凉卧地也伤人, 四肢僵直俱厥冷,昏迷腹痛口失音,治法只宜用温散,五积理中里面寻。
五积散,治中寒头痛,四肢酸痛,肩背拘急,呕吐冷痰,腹中微痛等症。四肢微寒,加桂枝,白芷,陈皮,厚朴,桔梗,枳壳,川芎,白芍,甘草,茯苓,苍术,当归,半夏,肉桂,干姜,麻黄(搥去灰,开水泡,五分,体虚之人麻黄勿用,换熟附子一钱),姜枣引。
理中汤,治脏腑中寒,口禁失音,四肢僵直,口鼻气冷,小腹微痛等症。干姜,白术,人参,炙草,附子,(各三钱),姜枣引。
中寒身冷如外治方,用干柴热一把,烧熟地一片,去柴灰,以醋二瓶,倾地上,乘热气,用旱席一床,以中寒人睡上,用絮被盖定,候热扶起用药,真神方也。
中暑门
暑气内扰,于营则汗,上迫于肺,则烦喘,内热攻烧,则多言,总不离乎热伤心胞,而蒸肺经之症也,金匮云:太阳中竭,发热恶寒,身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发汗则恶寒甚,下之则淋甚,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之标症也,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补仲景之未逮也,王节齐曰: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之胞络,其脉多虚,治暑之法,以去湿热清心,利小便为主,气伤宜补真气为要也。
诸症列方于后以备参考
香薷饮,治伏暑口燥咽干,或吐泻等症。香薷,厚朴,扁豆(各等分),姜引。此方乃祛暑和中之要药,体虚人不可服,恐吓发汗不止。体实气盛烦渴饮水者,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治体虚伤暑,发热恶寒,脉微无力。炒黄柏,升麻,苍术,白术,陈皮,青皮,泽泻,人参,甘草,黄芪,干葛,川芎,当归,北五味,麦冬,神曲,姜枣引。
一行人农夫,日中劳役而得暑症,此热伤阳症也,必苦头痛发热,汗泻肌肤,大热而喝,先服香茹饮,次服益元散,或白虎汤。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暑月小便不利。滑石(六两,水飞过),甘草(一两),共为末,冷水调服二三钱,本方加辰砂,名辰砂六益散。
白虎汤,治伤暑烦热而渴。石膏(八钱),知母(三钱),甘草(一钱)。本方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一避暑于凉亭水阁而得暑症,此暑伤阴症也,必头痛恶寒,身体拘急,发热无汗,宜先服清暑益气汤,次服消暑十全散。
消暑十全散,香薷,厚朴,扁豆,白术,陈皮,甘草,白苓,木瓜,藿香,紫苏(各等分)。
茹苓汤,治伤暑发热口喝,小便不通。香薷,厚朴,朱苓,泽泻,扁豆,白苓,白术(土炒,各等分),灯心引。
十味香茹饮,治伤暑体倦,神昏头重吐泻。香薷,人参,黄芪,白术,白苓,甘草,陈皮,扁豆,厚朴(各等分)。
六和汤,治伤暑藿乱,呕吐不止。香薷,人参,白苓,甘草,扁豆,厚朴,木瓜,杏仁,半夏,藿香,砂仁(各等分)。
生脉饮,治气虚伤暑多汗,心脉空虚。人参,麦冬(去心),五味子,炒糯米为引。
一夏月无故卒倒,手足抽搦,冷汗如珠,昏不知人,死在须臾,急用研蒜水灌鼻中,取其通窍,即活,如无蒜,又用一方,以热土围脐,开一大孔,以热小便淬之,此以淬导热之义也,二方屡用神效,醒后精神不安,即用生脉散,清暑益气之类,以补之。
医按
一不儿八九岁,夏月酷暑,众小儿在外打瓦子嬉戏,至午刻大渴,唤母要吃茶,母以茶与之入口即死,浑身大汗请予往治,父母掠惶曰:必不治矣。予曰:不妨,此中暑症也,以热茶饮之,随闭其热,速以蒜汁灌鼻中,四五匙,喉中忽响,少倾能言,又以冷水调蒜汁服之,即全愈,皆曰予医神妙,不可测也。予曰:不过以古人成方用之,以见效耳。以治数农夫中暑皆效。
中湿门
风寒暑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滞留关节,非同中风,中寒,中暑之暴也,湿郁久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热伤筋不能束骨,故为弱痿,湿热加之,气湿争热,故为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全以风治误矣。
罗必炜治湿歌诀
问君何以知中湿,染于杳冥不自识,非专雨水是湿根,天地汗气亦中人,
中人身体觉沉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渐加浮肿及身黄,治法利便除身热,
五苓除湿胜湿先,加减消详用五积,又有风湿腰疼痛,独活寄生汤可食。
五苓散,利水除湿之主方。朱苓,白术,白苓,泽泻,肉桂(各等分),灯心引。本方加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名胃苓汤,治湿常用。
除湿汤,治中湿通用,苍术,白术,白苓,甘草,干姜,橘红,丁香(各等分),生姜引。
五积散,治寒湿克于经络,腰膝酸疼等症。白芷,陈皮,厚朴,桔梗,枳壳,川芎,赤芍,甘草,赤苓,苍术,当归,半夏,桂枝,麻黄(虚人换防风),生姜引。
独活寄生汤,治风湿腰腿酸疼,两足浮肿等症。独活,寄生,当归,防风,白芍,牛夕,地黄,细辛,茯苓,秦艽,肉桂(初起用桂枝),川芎,杜仲,甘草,生姜引。
羌活胜湿汤,治风湿上冲,头重如裹,似有物蒙之也。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苍术,甘草,生姜引。
除风湿独活汤,治同上兼有热。羌活,防风,柴胡,川芎,苍术,升麻,生姜引。
神术汤,治风木之邪,湿土下血之症。川芎,苍术,羌活,白芷,甘草,细辛,生姜引。
升阳除湿汤,治湿泄,肠风下血。防风,苍术,白术,白苓,白芍,生姜引。
茵陈汤,治湿热发黄,小便黄。茵陈,枝子,大黄(俱各等分),灯心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