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后一句是什么?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句诗的意义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这两句诗是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
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雕饰:指文章雕琢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原文是: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搜趣网。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这句诗的意义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这两句诗是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
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雕饰:指文章雕琢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原文是: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搜趣网。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清水出芙蓉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句:
天然去雕饰
。
全诗如下:
出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作者:【唐】李白
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睹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
乐毅傥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徵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问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舆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嵋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合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旌头。
天然去雕饰
。
全诗如下:
出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作者:【唐】李白
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睹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
乐毅傥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徵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问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舆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嵋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合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旌头。
种庄稼的农谚_______________
急一、农谚的起源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象现在有了技搜趣网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农谚内容的特点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等五大部分组成的,虽然不很理想,但可以从这个分类中看出农谚内容的几个特点。据笔者对该书5953条农谚的统计。[1] 属于时令之部的为2961条,占全部的40.45%;气象之部1556条,占26.22%,作物之部1020条,占17.18%;饲养之部251条,占4.23%;箴言之部707条,占11.91%。从个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气象与时令的农谚共占2/3,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的机器耕种,农业技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有适时播种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为了正确掌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了足够的教训,因而以时令为中心的农谚竟占到40%左右。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是无法克服的莫大威胁,因此企图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谚也占到1/4。
费洁心所收的农谚,限于他个人的条件,共只5953条。建国以后,农业出版社以吕平为主,进行了有计划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1400余条,分成《中国农谚》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料直至花卉为止,据笔者统计,共约16200余条;下册为总论及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总论包括土、肥、种、田间管理、水利及气象等,共约15200余条。又将该书上下两册按类分别统计结果,大体上同上述费洁心的统计结果类似。但所见的规律性更为明显。即全部农谚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共得7903条,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条,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麦类,共3596条,占全部的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种作物上,条数有多有少,都远不及稻麦那样多。稻麦及粟黍类农谚条数的比例,很像笔者对《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献所作统计的结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献量占首位,各种麦合起来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记载量的比重同农民口头谚语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如实反映。将果树和蔬菜类供不应求也只得1571条,占全部的5.00%。粮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迟至明末才引进普及的。玉米很快积累起222条,当然比重不高,仅占0.70%;甘薯积累起366条,占1.16%。自古农桑衣食并举,棉花较之蚕桑是后起的,但推广极快,积累的农谚超过了蚕桑,棉花有1243条,占3.95%;蚕桑只355条,占1.13%,蚕桑的农谚不应这样少,其原因待查。农作物和畜牧这粮畜两条腿中,畜牧部分的农谚远少于作物,只有1433条,占全部的4.56%,这是中国农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农区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饲养家畜。在家畜的农谚中,以猪最多,猪在南方是舍饲杂食,不需草场牧地。家畜农谚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家畜的鉴别农谚较多,且很生动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之类,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下面再就农谚内容的特点试作分析,归纳为三点六性:
地域性和普遍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一样。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北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学性。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简单浅显,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予以分析说明。例如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力是大有差别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如农谚指出:“九耘谷无毛,三削麦无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如何解释透彻,还值得深入考虑。有些农谚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发其理论意义,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农民水稻专家陈永康提出的三黄三黑问题,几年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和陈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学实验,初步明确了“黄是代表晚稻个体发育过程中在转折点上的一种生理状态,每次落黄后,植株即转向另一新的阶段”。这才算初步阐释了三黄问题,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农谚中像这种概括性强,富有深刻科学原理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众性和通俗性。农谚极大部分作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如说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在我们继承农谚遗产、总结农谚的特点时,必须把握农谚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这一特色。
四、农谚结构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总结农谚,有必要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其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作些剖视,以便从中学习一些对发展新农谚、创造新农谚有益的经验。
(一)农谚的句法 农谚的句子比较精炼朴素,但是把大量的农谚加以排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农谚的句子也相当错综复杂。先就每句的字数看,据笔者就全国农谚15823条(约36万字)的分类统计,[3] 最少的是3字一条,最多的是196字一条。如将字数不同的各条称为一个“句类”,则从3字一条顺次到58字一条,共有56种不同句类:从60字到196字,共有34句类,总计从3字条到196字条共有90句类。值得注意的是,这90种句类中各类所拥有的句子数是不平衡的,绝大部分集中于10、8、14、12、7、6、13、5、16、20、9和11等12种句类中,共有14524条,占总数的91.79%;而这12句类中,又以10、8、14、12、7、6等6句类为最多,共11857条,占总数的74.93%。另就浙江农谚农作物部分的统计来看,也存在同样的分配情况(表17)。
从下表可以看出很重要的几点:
1、农谚是人们口头流传的谚语,除个别情况外(如九九歌之类),一般每句类字数不宜太多,否则不便于口头传诵。尽管有些农谚可达100多字,而实际上占绝大多数的不超过20字,更多的是不超过14字。又因为农谚的内容很丰富,太短了就无法表达较多的内容,所以6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也不太多,在全部15823句农谚中,5字句只出现468句,占2.95%;4字句只出现150句,占0.94%;3字句更少,仅出现6句(因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将各句类所占分配情况一一列表)。
全国农谚及浙江农谚句类的分配
句类|全国农谚90句类出现次数|占总数%|浙江农谚24句类出现次数|占总数%
10字句|3899|26.64|324|30.00
8字句|2185|13.80|151|13.96
14字句|2149|13.58|113|10.45
12字句|1335|8.43|12|10.36
7字句|1182|7.47|111|10.26
6字句|1107|6.99|92|8.51
以上6句类共计|11857|74.93|903|83.54
13、15、16、20、9、11句类共计|2667|16.86|127|11.74
以上12句类共计|14524|91.79|1030|95.28
其余句类共计|1299|8.21|51|4.72
总 计|15823|100.00|1081|100.00
附注:全国农谚包括农作物、果蔬、畜牧、气象、时令等各方面,浙江农谚仅为农作物栽培方面。
2由20字构成或由28字构成的句类(类似旧诗中的五绝、七绝)在农谚中不占优势(20字句共出现373句,28字句共出现132句),反之,却以20字和28字的半数即10字句和14字句占绝对优势,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3在占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6、7、8、10、12、14字等6个句类中,偶数句占5种,奇数句仅7字一种,这也符合于我国人民口语或书写中常以成双表达的习惯。
在字数相同的每一句类中,其表达的方式还有好几种,例如同属10字句类,表达方式可以是5字加5字的(以5+5代表之,下同),也可以是3+7的,4+6的,6+4的等等。兹就常见的8字、9字、10字、11字、12字等5种句类的句式举例说明如下(表18)。
农谚各句类所包含的句式示例
8字句
句式|例句
4+4|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3+5|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2+2+2+2|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9字句
句式|例句
4+5|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5+4|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10字句
句式|例句
5+5|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4+6|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3+7|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3+3+4|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4+3+3|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11字句
句式|例句
5+6|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6+5|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4+7|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7+4|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3+3+5|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5+3+3|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12字句
句式|例句
6+6|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5+7|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7+5|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4+4+4|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3+3+3+3|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根据上表举例,笔者曾试将浙江农谚农作物之部1081条24句类排比分类,结果共得64种句式。如果就全国农谚来分类,句式当然还要多些。需要指出的是,常见的句式基本上都集中在常见的句类中,其余是比较次要的。而且由于口头传诵或文字记录上的差误,只要有一字、一音的出入,即会引起句式的改变。例如上表11字句类中4+7式“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中,如果去掉“来”字,便属于10字句的4+6式了。因此,从继承遗产创造新农谚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不是问到底农谚有多少句类句式,倒是要注意这许多句类句式中那些最为常用、易记易诵。例如9字句的“扒根的稻子培根的谷”,“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10字句的“立了秋,不论大小一齐揪”,“立了冬,只有梳头吃饭工”,13字句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坝赶快修”,“打了春,立了夏,先种黍子后种麻”,14字句的“头锄皮,二锄泥,三锄四锄花花离离”等都是以短长相配取胜,容易朗诵上口的好句式,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二)农谚的修辞方法 农谚除了句法结构的错综复杂变化以外,就其表达内容的修辞方法来看,也是丰富多采的。农民群众知道通过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来表达其生产技术经验,兹试举例说明如次:
比喻:农谚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农谚中的比喻有两种,一种是明喻,一种是暗喻。以明喻较多,如“人无力,桂圆荔枝;地无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猪肚”,“冬雪是麦被,越压会越长”,“蚕豆盖层泥,好比三九盖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隐指起身肥。不论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来相比,显得更加亲切易晓。
借代:农谚中常多借代手法,以局部代表全体,以具体代表抽象,这样就更其生动。例如“没有泥腿,饿死油嘴”,这里以“泥腿”代表劳动人民,以“油嘴”代表剥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担,隔条河,多一箩”,这是指异地换种可以增产,换种的距离、原则很难具体说明,农谚就用“一座山”、“一条河”来代表。
婉曲:这是农谚中应用得相当多的手法。农民喜欢用婉曲含蓄的话把本意烘托出来,例如“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其他如“麦田舞龙灯,小麦同样生”是指小麦苗期镇压作用的;“小暑不见底,有谷没有米”是指不烤田会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于芝麻丰收的;“立冬种豆一筷长,两粒豆子换一双”是警告不要失时播种的;“田头地角出黄金”是鼓励人们充分利用隙地种植各种作物的;“伤心割菜子,洒泪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两种作物成熟时极易脱粒,遗失很多的。
铺张:这也是农谚中常见的手法,往往用于强调某种措施或某一环节的重要性。例如强调油菜腊肥的重要说:“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强调处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强调秧田施肥的重要,说:“会施施一丘,不会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这种铺张的农谚,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认识它是文字夸张的手法。
比拟:大抵是将物比拟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聋,越锄越通”;实际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长良好。“麦子屁股痒,越圧越肯长”是指镇压促进了分蘖的。
叠字:是农谚中屡见的表达手法。例如:“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头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圆”,“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种种甘薯种种稻,一年两头好”;“玉米结婚,子子孙孙”;“麦岭狭窄窄,一亩还无半亩麦,麦甽宽荡荡,一亩抵当半亩用”;“立夏播种,摘来棉花胖朵朵,小满播种,摘来棉花瘪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头齐”……等等都是。
省略:为便于口头背诵,省略是农谚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词用的名词为最多。例如:“千箩万箩,不如根头一箩”,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两个名词。“早瘟迟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种和毒素病、冻害的关系的,省去油菜播种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两字。也有省去动词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对比:有的把两种作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放在一起对比。例如“麦粟燥,稻要泡;麦怕浸,稻怕晒”,“红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换锅;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麦倒无”,“烂冬油菜旱冬麦”等;有的把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加以对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术要求加以对比,如“清水下种,浑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
农谚中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主语和宾语的互调位置或定语的互调位置体现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麦不离豆,豆不离麦”,“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过主语与宾语互调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九成黄老十成收,十成黄老九成收”等则是借定语互调收到效果的。
从以上对农谚的句法和修辞方法的初步分析来看,可以体会到农谚不但内容丰富,切于实用,就是在表达内容的句法和修辞方法方面也有同样丰富的创造。这对我们以后如何总结农谚,分析农谚,创造新农谚无疑有很多启发。
五、怎样正确理解农谚
前面谈到农谚的特点之一是群众性和通俗性,似乎农谚的易晓易懂是不成问题的,事实并不尽然。由于农谚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历史因素,有些情况已经时过境迁,有时要完全正确理解一句农谚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例如笔者在某次油菜丰产座谈会上,听到平湖县一位农民说到一句农谚:“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确是什么意思要求大家解释。另一次,听到一位河南农民介绍孬地小麦克风农谚“参不落,只管种”,也是不明其意。对于农业科学工作者来说,具有现代的农业科学知识,理解农谚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也不尽然。如果不充分熟悉农谚的各种特点,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过了头。例如“小暑不见底,白露枉费心”,原是指单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联系到水稻的群体结构,以为小暑不见底,指此时应该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迟,叶面积系数太小,没有充分利用光能……这是过头之例。“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原是强调腊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这句农谚只主张施一次腊肥就够了,显然是没有从农谚的特点出发,理解过死了。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也曾发生自作聪明,把原来对的改成错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对调了一下,变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却反而弄错了。怎样正确理解农谚,据我们初步的体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天文、气象、历法、节气方面的常识 在农谚内容分类一节中已经指出,农谚中三分之二是属于气象、时令的东西,因此,要正确理解农谚,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包括常见的星宿,计算年月日时辰的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类。这些东西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关系愈来愈疏远了,如果不具备这些常识,遇到这一类农谚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箕与风,毕与雨”,“月丽于箕,风扬沙”等,箕和毕也都是星座的名称。“分了社,满天熟,社了分,没得啃”,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的,“分后社,晚稻无上下;社后分,晚稻大株根”,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这种说法本身是无稽的,可是不了解分与社的所指,就无从取舍抉择。这类农谚还是不少的。[4]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象现在有了技搜趣网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农谚内容的特点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等五大部分组成的,虽然不很理想,但可以从这个分类中看出农谚内容的几个特点。据笔者对该书5953条农谚的统计。[1] 属于时令之部的为2961条,占全部的40.45%;气象之部1556条,占26.22%,作物之部1020条,占17.18%;饲养之部251条,占4.23%;箴言之部707条,占11.91%。从个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气象与时令的农谚共占2/3,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的机器耕种,农业技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有适时播种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为了正确掌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了足够的教训,因而以时令为中心的农谚竟占到40%左右。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是无法克服的莫大威胁,因此企图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谚也占到1/4。
费洁心所收的农谚,限于他个人的条件,共只5953条。建国以后,农业出版社以吕平为主,进行了有计划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1400余条,分成《中国农谚》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料直至花卉为止,据笔者统计,共约16200余条;下册为总论及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总论包括土、肥、种、田间管理、水利及气象等,共约15200余条。又将该书上下两册按类分别统计结果,大体上同上述费洁心的统计结果类似。但所见的规律性更为明显。即全部农谚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共得7903条,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条,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麦类,共3596条,占全部的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种作物上,条数有多有少,都远不及稻麦那样多。稻麦及粟黍类农谚条数的比例,很像笔者对《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献所作统计的结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献量占首位,各种麦合起来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记载量的比重同农民口头谚语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如实反映。将果树和蔬菜类供不应求也只得1571条,占全部的5.00%。粮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迟至明末才引进普及的。玉米很快积累起222条,当然比重不高,仅占0.70%;甘薯积累起366条,占1.16%。自古农桑衣食并举,棉花较之蚕桑是后起的,但推广极快,积累的农谚超过了蚕桑,棉花有1243条,占3.95%;蚕桑只355条,占1.13%,蚕桑的农谚不应这样少,其原因待查。农作物和畜牧这粮畜两条腿中,畜牧部分的农谚远少于作物,只有1433条,占全部的4.56%,这是中国农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农区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饲养家畜。在家畜的农谚中,以猪最多,猪在南方是舍饲杂食,不需草场牧地。家畜农谚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家畜的鉴别农谚较多,且很生动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之类,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下面再就农谚内容的特点试作分析,归纳为三点六性:
地域性和普遍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一样。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北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学性。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简单浅显,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予以分析说明。例如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力是大有差别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如农谚指出:“九耘谷无毛,三削麦无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如何解释透彻,还值得深入考虑。有些农谚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发其理论意义,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农民水稻专家陈永康提出的三黄三黑问题,几年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和陈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学实验,初步明确了“黄是代表晚稻个体发育过程中在转折点上的一种生理状态,每次落黄后,植株即转向另一新的阶段”。这才算初步阐释了三黄问题,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农谚中像这种概括性强,富有深刻科学原理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众性和通俗性。农谚极大部分作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如说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在我们继承农谚遗产、总结农谚的特点时,必须把握农谚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这一特色。
四、农谚结构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总结农谚,有必要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其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作些剖视,以便从中学习一些对发展新农谚、创造新农谚有益的经验。
(一)农谚的句法 农谚的句子比较精炼朴素,但是把大量的农谚加以排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农谚的句子也相当错综复杂。先就每句的字数看,据笔者就全国农谚15823条(约36万字)的分类统计,[3] 最少的是3字一条,最多的是196字一条。如将字数不同的各条称为一个“句类”,则从3字一条顺次到58字一条,共有56种不同句类:从60字到196字,共有34句类,总计从3字条到196字条共有90句类。值得注意的是,这90种句类中各类所拥有的句子数是不平衡的,绝大部分集中于10、8、14、12、7、6、13、5、16、20、9和11等12种句类中,共有14524条,占总数的91.79%;而这12句类中,又以10、8、14、12、7、6等6句类为最多,共11857条,占总数的74.93%。另就浙江农谚农作物部分的统计来看,也存在同样的分配情况(表17)。
从下表可以看出很重要的几点:
1、农谚是人们口头流传的谚语,除个别情况外(如九九歌之类),一般每句类字数不宜太多,否则不便于口头传诵。尽管有些农谚可达100多字,而实际上占绝大多数的不超过20字,更多的是不超过14字。又因为农谚的内容很丰富,太短了就无法表达较多的内容,所以6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也不太多,在全部15823句农谚中,5字句只出现468句,占2.95%;4字句只出现150句,占0.94%;3字句更少,仅出现6句(因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将各句类所占分配情况一一列表)。
全国农谚及浙江农谚句类的分配
句类|全国农谚90句类出现次数|占总数%|浙江农谚24句类出现次数|占总数%
10字句|3899|26.64|324|30.00
8字句|2185|13.80|151|13.96
14字句|2149|13.58|113|10.45
12字句|1335|8.43|12|10.36
7字句|1182|7.47|111|10.26
6字句|1107|6.99|92|8.51
以上6句类共计|11857|74.93|903|83.54
13、15、16、20、9、11句类共计|2667|16.86|127|11.74
以上12句类共计|14524|91.79|1030|95.28
其余句类共计|1299|8.21|51|4.72
总 计|15823|100.00|1081|100.00
附注:全国农谚包括农作物、果蔬、畜牧、气象、时令等各方面,浙江农谚仅为农作物栽培方面。
2由20字构成或由28字构成的句类(类似旧诗中的五绝、七绝)在农谚中不占优势(20字句共出现373句,28字句共出现132句),反之,却以20字和28字的半数即10字句和14字句占绝对优势,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3在占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6、7、8、10、12、14字等6个句类中,偶数句占5种,奇数句仅7字一种,这也符合于我国人民口语或书写中常以成双表达的习惯。
在字数相同的每一句类中,其表达的方式还有好几种,例如同属10字句类,表达方式可以是5字加5字的(以5+5代表之,下同),也可以是3+7的,4+6的,6+4的等等。兹就常见的8字、9字、10字、11字、12字等5种句类的句式举例说明如下(表18)。
农谚各句类所包含的句式示例
8字句
句式|例句
4+4|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3+5|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2+2+2+2|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9字句
句式|例句
4+5|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5+4|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10字句
句式|例句
5+5|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4+6|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3+7|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3+3+4|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4+3+3|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11字句
句式|例句
5+6|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6+5|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4+7|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7+4|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3+3+5|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5+3+3|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12字句
句式|例句
6+6|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5+7|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7+5|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4+4+4|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3+3+3+3|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根据上表举例,笔者曾试将浙江农谚农作物之部1081条24句类排比分类,结果共得64种句式。如果就全国农谚来分类,句式当然还要多些。需要指出的是,常见的句式基本上都集中在常见的句类中,其余是比较次要的。而且由于口头传诵或文字记录上的差误,只要有一字、一音的出入,即会引起句式的改变。例如上表11字句类中4+7式“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中,如果去掉“来”字,便属于10字句的4+6式了。因此,从继承遗产创造新农谚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不是问到底农谚有多少句类句式,倒是要注意这许多句类句式中那些最为常用、易记易诵。例如9字句的“扒根的稻子培根的谷”,“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10字句的“立了秋,不论大小一齐揪”,“立了冬,只有梳头吃饭工”,13字句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坝赶快修”,“打了春,立了夏,先种黍子后种麻”,14字句的“头锄皮,二锄泥,三锄四锄花花离离”等都是以短长相配取胜,容易朗诵上口的好句式,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二)农谚的修辞方法 农谚除了句法结构的错综复杂变化以外,就其表达内容的修辞方法来看,也是丰富多采的。农民群众知道通过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来表达其生产技术经验,兹试举例说明如次:
比喻:农谚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农谚中的比喻有两种,一种是明喻,一种是暗喻。以明喻较多,如“人无力,桂圆荔枝;地无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猪肚”,“冬雪是麦被,越压会越长”,“蚕豆盖层泥,好比三九盖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隐指起身肥。不论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来相比,显得更加亲切易晓。
借代:农谚中常多借代手法,以局部代表全体,以具体代表抽象,这样就更其生动。例如“没有泥腿,饿死油嘴”,这里以“泥腿”代表劳动人民,以“油嘴”代表剥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担,隔条河,多一箩”,这是指异地换种可以增产,换种的距离、原则很难具体说明,农谚就用“一座山”、“一条河”来代表。
婉曲:这是农谚中应用得相当多的手法。农民喜欢用婉曲含蓄的话把本意烘托出来,例如“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其他如“麦田舞龙灯,小麦同样生”是指小麦苗期镇压作用的;“小暑不见底,有谷没有米”是指不烤田会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于芝麻丰收的;“立冬种豆一筷长,两粒豆子换一双”是警告不要失时播种的;“田头地角出黄金”是鼓励人们充分利用隙地种植各种作物的;“伤心割菜子,洒泪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两种作物成熟时极易脱粒,遗失很多的。
铺张:这也是农谚中常见的手法,往往用于强调某种措施或某一环节的重要性。例如强调油菜腊肥的重要说:“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强调处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强调秧田施肥的重要,说:“会施施一丘,不会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这种铺张的农谚,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认识它是文字夸张的手法。
比拟:大抵是将物比拟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聋,越锄越通”;实际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长良好。“麦子屁股痒,越圧越肯长”是指镇压促进了分蘖的。
叠字:是农谚中屡见的表达手法。例如:“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头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圆”,“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种种甘薯种种稻,一年两头好”;“玉米结婚,子子孙孙”;“麦岭狭窄窄,一亩还无半亩麦,麦甽宽荡荡,一亩抵当半亩用”;“立夏播种,摘来棉花胖朵朵,小满播种,摘来棉花瘪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头齐”……等等都是。
省略:为便于口头背诵,省略是农谚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词用的名词为最多。例如:“千箩万箩,不如根头一箩”,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两个名词。“早瘟迟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种和毒素病、冻害的关系的,省去油菜播种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两字。也有省去动词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对比:有的把两种作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放在一起对比。例如“麦粟燥,稻要泡;麦怕浸,稻怕晒”,“红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换锅;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麦倒无”,“烂冬油菜旱冬麦”等;有的把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加以对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术要求加以对比,如“清水下种,浑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
农谚中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主语和宾语的互调位置或定语的互调位置体现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麦不离豆,豆不离麦”,“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过主语与宾语互调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九成黄老十成收,十成黄老九成收”等则是借定语互调收到效果的。
从以上对农谚的句法和修辞方法的初步分析来看,可以体会到农谚不但内容丰富,切于实用,就是在表达内容的句法和修辞方法方面也有同样丰富的创造。这对我们以后如何总结农谚,分析农谚,创造新农谚无疑有很多启发。
五、怎样正确理解农谚
前面谈到农谚的特点之一是群众性和通俗性,似乎农谚的易晓易懂是不成问题的,事实并不尽然。由于农谚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历史因素,有些情况已经时过境迁,有时要完全正确理解一句农谚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例如笔者在某次油菜丰产座谈会上,听到平湖县一位农民说到一句农谚:“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确是什么意思要求大家解释。另一次,听到一位河南农民介绍孬地小麦克风农谚“参不落,只管种”,也是不明其意。对于农业科学工作者来说,具有现代的农业科学知识,理解农谚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也不尽然。如果不充分熟悉农谚的各种特点,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过了头。例如“小暑不见底,白露枉费心”,原是指单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联系到水稻的群体结构,以为小暑不见底,指此时应该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迟,叶面积系数太小,没有充分利用光能……这是过头之例。“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原是强调腊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这句农谚只主张施一次腊肥就够了,显然是没有从农谚的特点出发,理解过死了。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也曾发生自作聪明,把原来对的改成错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对调了一下,变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却反而弄错了。怎样正确理解农谚,据我们初步的体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天文、气象、历法、节气方面的常识 在农谚内容分类一节中已经指出,农谚中三分之二是属于气象、时令的东西,因此,要正确理解农谚,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包括常见的星宿,计算年月日时辰的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类。这些东西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关系愈来愈疏远了,如果不具备这些常识,遇到这一类农谚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箕与风,毕与雨”,“月丽于箕,风扬沙”等,箕和毕也都是星座的名称。“分了社,满天熟,社了分,没得啃”,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的,“分后社,晚稻无上下;社后分,晚稻大株根”,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这种说法本身是无稽的,可是不了解分与社的所指,就无从取舍抉择。这类农谚还是不少的。[4]
谁知道农谚啊,越多越好~~~~~~~~~~~~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
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搜趣网(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
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一样。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北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力是大有差别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如农谚指出:“九耘谷无毛,三削麦无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如何解释透彻,还值得深入考虑。有些农谚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发其理论意义,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
如说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
4+4|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3+5|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2+2+2+2|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4+5|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5+4|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5+5|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4+6|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3+7|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3+3+4|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4+3+3|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5+6|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6+5|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4+7|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7+4|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3+3+5|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5+3+3|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6+6|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5+7|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7+5|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4+4+4|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3+3+3+3|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扒根的稻子培根的谷”,“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10字句的“立了秋,不论大小一齐揪”,“立了冬,只有梳头吃饭工”,13字句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坝赶快修”,“打了春,立了夏,先种黍子后种麻”,14字句的“头锄皮,二锄泥,三锄四锄花花离离”等都是以短长相配取胜,容易朗诵上口的好句式,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明喻较多,如“人无力,桂圆荔枝;地无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猪肚”,“冬雪是麦被,越压会越长”,“蚕豆盖层泥,好比三九盖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隐指起身肥。
例如“没有泥腿,饿死油嘴”,这里以“泥腿”代表劳动人民,以“油嘴”代表剥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担,隔条河,多一箩”,这是指异地换种可以增产,换种的距离、原则很难具体说明,农谚就用“一座山”、“一条河”来代表。
农民喜欢用婉曲含蓄的话把本意烘托出来,例如“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其他如“麦田舞龙灯,小麦同样生”是指小麦苗期镇压作用的;“小暑不见底,有谷没有米”是指不烤田会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于芝麻丰收的;“立冬种豆一筷长,两粒豆子换一双”是警告不要失时播种的;“田头地角出黄金”是鼓励人们充分利用隙地种植各种作物的;“伤心割菜子,洒泪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两种作物成熟时极易脱粒,遗失很多的。
例如强调油菜腊肥的重要说:“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强调处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强调秧田施肥的重要,说:“会施施一丘,不会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
例如:“大豆耳聋,越锄越通”;实际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长良好。“麦子屁股痒,越圧越肯长”是指镇压促进了分蘖的。
例如:“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头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圆”,“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种种甘薯种种稻,一年两头好”;“玉米结婚,子子孙孙”;“麦岭狭窄窄,一亩还无半亩麦,麦甽宽荡荡,一亩抵当半亩用”;“立夏播种,摘来棉花胖朵朵,小满播种,摘来棉花瘪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头齐”
例如:“千箩万箩,不如根头一箩”,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两个名词。“早瘟迟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种和毒素病、冻害的关系的,省去油菜播种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两字。也有省去动词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例如“麦粟燥,稻要泡;麦怕浸,稻怕晒”,“红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换锅;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麦倒无”,“烂冬油菜旱冬麦”等;有的把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加以对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术要求加以对比,如“清水下种,浑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
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麦不离豆,豆不离麦”,“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过主语与宾语互调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九成黄老十成收,十成黄老九成收”等则是借定语互调收到效果的。
听到平湖县一位农民说到一句农谚:“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
听到一位河南农民介绍孬地小麦克风农谚“参不落,只管种”,
例如“小暑不见底,白露枉费心”,
“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
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对调了一下,变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却反而弄错了。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箕与风,毕与雨”,“月丽于箕,风扬沙”等,箕和毕也都是星座的名称。“分了社,满天熟,社了分,没得啃”,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的,“分后社,晚稻无上下;社后分,晚稻大株根”,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这种说法本身是无稽的,可是不了解分与社的所指,就无从取舍抉择。
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搜趣网(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
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一样。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北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力是大有差别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如农谚指出:“九耘谷无毛,三削麦无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如何解释透彻,还值得深入考虑。有些农谚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发其理论意义,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
如说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
4+4|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3+5|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2+2+2+2|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4+5|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5+4|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5+5|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4+6|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3+7|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3+3+4|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4+3+3|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5+6|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6+5|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4+7|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7+4|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3+3+5|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5+3+3|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6+6|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5+7|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7+5|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4+4+4|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3+3+3+3|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扒根的稻子培根的谷”,“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10字句的“立了秋,不论大小一齐揪”,“立了冬,只有梳头吃饭工”,13字句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坝赶快修”,“打了春,立了夏,先种黍子后种麻”,14字句的“头锄皮,二锄泥,三锄四锄花花离离”等都是以短长相配取胜,容易朗诵上口的好句式,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明喻较多,如“人无力,桂圆荔枝;地无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猪肚”,“冬雪是麦被,越压会越长”,“蚕豆盖层泥,好比三九盖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隐指起身肥。
例如“没有泥腿,饿死油嘴”,这里以“泥腿”代表劳动人民,以“油嘴”代表剥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担,隔条河,多一箩”,这是指异地换种可以增产,换种的距离、原则很难具体说明,农谚就用“一座山”、“一条河”来代表。
农民喜欢用婉曲含蓄的话把本意烘托出来,例如“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其他如“麦田舞龙灯,小麦同样生”是指小麦苗期镇压作用的;“小暑不见底,有谷没有米”是指不烤田会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于芝麻丰收的;“立冬种豆一筷长,两粒豆子换一双”是警告不要失时播种的;“田头地角出黄金”是鼓励人们充分利用隙地种植各种作物的;“伤心割菜子,洒泪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两种作物成熟时极易脱粒,遗失很多的。
例如强调油菜腊肥的重要说:“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强调处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强调秧田施肥的重要,说:“会施施一丘,不会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
例如:“大豆耳聋,越锄越通”;实际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长良好。“麦子屁股痒,越圧越肯长”是指镇压促进了分蘖的。
例如:“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头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圆”,“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种种甘薯种种稻,一年两头好”;“玉米结婚,子子孙孙”;“麦岭狭窄窄,一亩还无半亩麦,麦甽宽荡荡,一亩抵当半亩用”;“立夏播种,摘来棉花胖朵朵,小满播种,摘来棉花瘪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头齐”
例如:“千箩万箩,不如根头一箩”,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两个名词。“早瘟迟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种和毒素病、冻害的关系的,省去油菜播种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两字。也有省去动词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例如“麦粟燥,稻要泡;麦怕浸,稻怕晒”,“红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换锅;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麦倒无”,“烂冬油菜旱冬麦”等;有的把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加以对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术要求加以对比,如“清水下种,浑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
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麦不离豆,豆不离麦”,“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过主语与宾语互调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九成黄老十成收,十成黄老九成收”等则是借定语互调收到效果的。
听到平湖县一位农民说到一句农谚:“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
听到一位河南农民介绍孬地小麦克风农谚“参不落,只管种”,
例如“小暑不见底,白露枉费心”,
“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
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对调了一下,变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却反而弄错了。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箕与风,毕与雨”,“月丽于箕,风扬沙”等,箕和毕也都是星座的名称。“分了社,满天熟,社了分,没得啃”,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的,“分后社,晚稻无上下;社后分,晚稻大株根”,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这种说法本身是无稽的,可是不了解分与社的所指,就无从取舍抉择。
十条农谚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
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事难,就怕手懒。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不笑补,不笑破,只笑日子不会过。
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常赌无赢家。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长兄如父,老嫂比母。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撑痢www.souquanme.com疾,饿伤寒。
撑死胆大的人,饿死胆小的鬼。
秤能称轻重,话能量人心。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吃不言,睡不语。
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吃一堑,长一智。
迟干不如早干,蛮干不如巧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
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胸。
出家三天,佛在面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出门问路,入乡问俗。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创业百年,败家一天。
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粗茶淡饭能养人,破衣破裤能遮寒。
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粗丝难织细绢,粗人难做细活。
寸草铡三刀,料少也长膘。
打不干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气。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打架不能劝一边,看人不能看一面。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打铁看火候,庄稼赶时候。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打鱼靠网,打狼靠棒。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路不走草成窝,好歌不唱忘记多。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弹琴知音,谈话知心。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用时万金不惜,不当用时一文不费。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到什么火候使什么锤。
道儿是人走出来的,辙尔是车轧出来的。
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点灯爱油,耕田爱牛。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老医生开药方。
冬天既然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豆腐多了一泡水,空话多了无人信。
痘要结,麻要泄。
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读书须用心,一字值千金。
赌钱众人骂,读书众人夸。
端人家碗,服人家管。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行不义必自毖。
恶人心,海底针。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
儿大分家,树大分杈。
耳不听不烦,眼不见不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蜂多出王,人多出将。
逢恶不怕,逢善不欺。
富人过年,穷人过关。
隔行如隔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狗急跳墙,人急悬梁。
狗记路,猫记家。
姑娘讲绣花,秀才讲文章。
鼓不打不响,钟不敲不鸣。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鼓要打到点上,笛要吹到眼上。
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官不贪财,狗不吃屎。
广交不如择友,投师不如访友。
锅不打不漏,话不说不透。
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
寒从足下起,火从头上生。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
好吃甜的,找卖糖的;好吃酸的,找卖醋的。
好处着手,坏处着想。
好狗不跳,好猫不叫。
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
好汗护三村,好狗护三邻。
好汉死在战场,懒汉死在炕上。
好花开不败,好事说不坏。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好客的朋友多,好说的废话多。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
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和尚不说鬼,袋里没有米。
河长多滩,路长多弯。
河有两岸,事有两面。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吃人易躲,人吃人难防。
虎到中堂,家败人亡。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虎死不变形,狼死不变性。
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
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
话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
会打会算,钱粮不断。
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
会过不会过,少养张口货。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会说的说一句,不会说的说十句。
会笑的人笑到最后。
会写的坐着,会唱的站着。
火大无湿柴,功到事不难。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火烧一大片,水流一条线。
火要空心,人要虚心。
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货买三家不吃亏,路走三遭不陌生。
积善三年人不知,作恶一日远近闻。
积少成多,积恶成祸。
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
家常饭好吃,常调官难做。
家合万事兴。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家有一老,犹如一宝。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
交人交心,浇树浇根。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脚长沾露水,嘴长惹是非。
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解铃还须系铃人。
戒酒戒头一盅,戒烟戒头一口。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尽信书不如无书。
经常用的钥匙总是闪光的。
井掏三遍吃甜水,人走三省见识广。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静时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酒杯虽小淹死人。
救人救到底,摆渡到岸边。
决心要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开头饭好吃,开头话难说。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
炕上有病人,地上有愁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赌。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
懒汉下地事多,懒驴上套屎多。
懒人急在嘴上,勤人急在腿上。
懒人用长线,拙人用弯针。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浪子回头金不换。
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
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量大福大,心宽屋宽。
邻舍好,无价宝。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流水不腐,户枢不aGafmoYJjA蠹。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湿早脱鞋,遇事早安排。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腰中间。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
骂人骂脏口,打人打伤手。
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
买瓜看皮,扎针看孔。
买鸡看爪,买鸭看嘴。
买锣要打,买伞要撑。
买卖不成仁义在。
买卖不懂行,瞎子撞南墙。
买时得买,卖时得卖。
卖瓜不说瓜苦,卖盐不说盐淡。
卖主怪脚,买主怪鞋。
满招损,谦受益。
慢病在养,急病在治。
猫跟饭碗,狗跟主人。
猫怕过冬,狗怕过夏。
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没钱时挨饿,有钱时摆阔。
没有不上钩的鱼,没有不上竿的猴。
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蜜多不甜,油多不香。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
苗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
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磨刀不误砍柴功。
磨刀不用看,全仗一身汗。
莫馋人富,莫嫌人穷。
莫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
莫看强盗吃肉,要看强盗受罚。
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谋官如鼠,得官如虎。
母大儿肥,种好苗壮。
南方吃雁,北方吃蛋。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三分孝。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年纪不饶人,节令不饶天。
念书不用功,等于白搭工。
娘家的饭香,婆家的饭长。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鸟无翅不飞,鱼无水不游。
宁吃半餐,不吃断餐。
宁吃飞禽四俩,不吃走兽半斤。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叫顿顿稀,不叫一顿饥。
宁叫嘴受穷,不叫病缠身。
宁可锅里放坏,不可肚里硬塞。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种上丢,莫望不种收。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宁苦干,不苦熬。
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宁在锅里争,不在碗里争。
宁走封江一指,不走开江一尺。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牛能拉犁,狗能看家。
牛要脚圆,猪要脚粗。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朋友千个少,冤家一个多。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平路跌死马,浅水溺死人。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棋错一着,满盘皆输。
千补万补,不如饭补。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千里不捎针,万里没轻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强扭的瓜果不甜。
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细说。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勤能补拙。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擒贼先擒王。
清官难断家务事。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情人眼里出西施。
穷家难舍,熟地难离。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人不缺地的工,地不缺人的粮。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各有心,物各有主。
人合心,马合套。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活七十稀,请教不为低。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人家夸,一朵花;自己夸,人笑话。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人老眼昏,鹰老爪钝。
人怕饿,地怕荒。
人怕话多,活怕人做。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人怕信心齐,虎怕成群。
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
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
人瘦脸皮黄,地瘦少打粮。
人投人,鸟投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微言轻。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心齐,泰山移。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日长事多,夜长梦多。
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日里闲游,夜里熬油。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若要好,大让小。
若要好,问三老。
若要健,天天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脱衣。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三分种,七分管。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
三年不喝酒,家里样样有。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三人四靠,倒了锅灶。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三早抵一工,三补抵一新。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死虱子。
山高树高,井深水凉。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上顿不吃饱,下顿省不了。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肠胃。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舍不得苗,抱不到瓢。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
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事大事小,身到便了。
事莫做绝,话莫说尽。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是草有根,是话有因。
是饭充饥,是衣遮体。
是好说不坏,是坏说不好。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舞足蹈,九十不老。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树怕剥皮,人怕护短。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水满自流,人满自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水涨船高,风大树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
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顺藤摸瓜,顺水求源。
顺着鸡毛找鸡,顺着蒜皮找蒜。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说人别说短,打人别打脸。
说书的嘴快,演戏的腿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贪得一时嘴,受了一身累。
贪小失大,惜指失掌。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天不严寒地不冻,人不伤心泪不流。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天才和懒惰结伴,等于一事无成。
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经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条条道路通罗马。
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不得。
听话听音,看人看心。
听人劝,吃饱饭;识人教,武艺高。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玩物丧志。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未饱先止,已饥方食。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喂牛得犁,喂马得骑。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文戏靠嘴,武戏靠腿。
屋里不烧火,屋外不冒烟。
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
无巧不成书。
无事田中走,谷米长几斗。
无事嫌夜长,有事嫌日短。
无梭难织布,无针难绣花。
无油无盐,吃死不甜。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吸不张口,呼不闭口。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细水长流成河,粒米积蓄成箩。
夏吃大蒜冬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先睡心,后睡眼。
闲人叫冷,忙人叫热。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小鬼跌金刚,小鼠断大绳。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小伤风三日,大伤风七天。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歇肩莫歇长,走路莫走忙。
泻药轻煎,补药浓熬。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信了肚,卖了屋。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行船靠舵,赶车靠鞭。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秀才谋反,三年不成。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掩饰一个缺点,又暴露了另一个缺点。
眼不见,差一半。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眼是孬汉,手是好汉。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要捕鱼,先织网;要搭桥,先打桩。
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
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要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
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事难,就怕手懒。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不笑补,不笑破,只笑日子不会过。
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常赌无赢家。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长兄如父,老嫂比母。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撑痢www.souquanme.com疾,饿伤寒。
撑死胆大的人,饿死胆小的鬼。
秤能称轻重,话能量人心。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吃不言,睡不语。
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吃一堑,长一智。
迟干不如早干,蛮干不如巧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
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胸。
出家三天,佛在面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出门问路,入乡问俗。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创业百年,败家一天。
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粗茶淡饭能养人,破衣破裤能遮寒。
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粗丝难织细绢,粗人难做细活。
寸草铡三刀,料少也长膘。
打不干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气。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打架不能劝一边,看人不能看一面。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打铁看火候,庄稼赶时候。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打鱼靠网,打狼靠棒。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路不走草成窝,好歌不唱忘记多。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弹琴知音,谈话知心。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用时万金不惜,不当用时一文不费。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到什么火候使什么锤。
道儿是人走出来的,辙尔是车轧出来的。
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点灯爱油,耕田爱牛。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老医生开药方。
冬天既然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豆腐多了一泡水,空话多了无人信。
痘要结,麻要泄。
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读书须用心,一字值千金。
赌钱众人骂,读书众人夸。
端人家碗,服人家管。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行不义必自毖。
恶人心,海底针。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
儿大分家,树大分杈。
耳不听不烦,眼不见不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蜂多出王,人多出将。
逢恶不怕,逢善不欺。
富人过年,穷人过关。
隔行如隔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狗急跳墙,人急悬梁。
狗记路,猫记家。
姑娘讲绣花,秀才讲文章。
鼓不打不响,钟不敲不鸣。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鼓要打到点上,笛要吹到眼上。
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官不贪财,狗不吃屎。
广交不如择友,投师不如访友。
锅不打不漏,话不说不透。
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
寒从足下起,火从头上生。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
好吃甜的,找卖糖的;好吃酸的,找卖醋的。
好处着手,坏处着想。
好狗不跳,好猫不叫。
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
好汗护三村,好狗护三邻。
好汉死在战场,懒汉死在炕上。
好花开不败,好事说不坏。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好客的朋友多,好说的废话多。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
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和尚不说鬼,袋里没有米。
河长多滩,路长多弯。
河有两岸,事有两面。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吃人易躲,人吃人难防。
虎到中堂,家败人亡。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虎死不变形,狼死不变性。
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
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
话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
会打会算,钱粮不断。
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
会过不会过,少养张口货。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会说的说一句,不会说的说十句。
会笑的人笑到最后。
会写的坐着,会唱的站着。
火大无湿柴,功到事不难。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火烧一大片,水流一条线。
火要空心,人要虚心。
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货买三家不吃亏,路走三遭不陌生。
积善三年人不知,作恶一日远近闻。
积少成多,积恶成祸。
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
家常饭好吃,常调官难做。
家合万事兴。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家有一老,犹如一宝。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
交人交心,浇树浇根。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脚长沾露水,嘴长惹是非。
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解铃还须系铃人。
戒酒戒头一盅,戒烟戒头一口。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尽信书不如无书。
经常用的钥匙总是闪光的。
井掏三遍吃甜水,人走三省见识广。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静时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酒杯虽小淹死人。
救人救到底,摆渡到岸边。
决心要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开头饭好吃,开头话难说。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
炕上有病人,地上有愁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赌。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
懒汉下地事多,懒驴上套屎多。
懒人急在嘴上,勤人急在腿上。
懒人用长线,拙人用弯针。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浪子回头金不换。
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
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量大福大,心宽屋宽。
邻舍好,无价宝。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流水不腐,户枢不aGafmoYJjA蠹。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湿早脱鞋,遇事早安排。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腰中间。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
骂人骂脏口,打人打伤手。
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
买瓜看皮,扎针看孔。
买鸡看爪,买鸭看嘴。
买锣要打,买伞要撑。
买卖不成仁义在。
买卖不懂行,瞎子撞南墙。
买时得买,卖时得卖。
卖瓜不说瓜苦,卖盐不说盐淡。
卖主怪脚,买主怪鞋。
满招损,谦受益。
慢病在养,急病在治。
猫跟饭碗,狗跟主人。
猫怕过冬,狗怕过夏。
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没钱时挨饿,有钱时摆阔。
没有不上钩的鱼,没有不上竿的猴。
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蜜多不甜,油多不香。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
苗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
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磨刀不误砍柴功。
磨刀不用看,全仗一身汗。
莫馋人富,莫嫌人穷。
莫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
莫看强盗吃肉,要看强盗受罚。
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谋官如鼠,得官如虎。
母大儿肥,种好苗壮。
南方吃雁,北方吃蛋。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三分孝。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年纪不饶人,节令不饶天。
念书不用功,等于白搭工。
娘家的饭香,婆家的饭长。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鸟无翅不飞,鱼无水不游。
宁吃半餐,不吃断餐。
宁吃飞禽四俩,不吃走兽半斤。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叫顿顿稀,不叫一顿饥。
宁叫嘴受穷,不叫病缠身。
宁可锅里放坏,不可肚里硬塞。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种上丢,莫望不种收。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宁苦干,不苦熬。
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宁在锅里争,不在碗里争。
宁走封江一指,不走开江一尺。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牛能拉犁,狗能看家。
牛要脚圆,猪要脚粗。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朋友千个少,冤家一个多。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平路跌死马,浅水溺死人。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棋错一着,满盘皆输。
千补万补,不如饭补。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千里不捎针,万里没轻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强扭的瓜果不甜。
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细说。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勤能补拙。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擒贼先擒王。
清官难断家务事。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情人眼里出西施。
穷家难舍,熟地难离。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人不缺地的工,地不缺人的粮。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各有心,物各有主。
人合心,马合套。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活七十稀,请教不为低。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人家夸,一朵花;自己夸,人笑话。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人老眼昏,鹰老爪钝。
人怕饿,地怕荒。
人怕话多,活怕人做。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人怕信心齐,虎怕成群。
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
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
人瘦脸皮黄,地瘦少打粮。
人投人,鸟投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微言轻。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心齐,泰山移。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日长事多,夜长梦多。
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日里闲游,夜里熬油。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若要好,大让小。
若要好,问三老。
若要健,天天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脱衣。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三分种,七分管。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
三年不喝酒,家里样样有。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三人四靠,倒了锅灶。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三早抵一工,三补抵一新。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死虱子。
山高树高,井深水凉。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上顿不吃饱,下顿省不了。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肠胃。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舍不得苗,抱不到瓢。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
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事大事小,身到便了。
事莫做绝,话莫说尽。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是草有根,是话有因。
是饭充饥,是衣遮体。
是好说不坏,是坏说不好。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舞足蹈,九十不老。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树怕剥皮,人怕护短。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水满自流,人满自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水涨船高,风大树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
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顺藤摸瓜,顺水求源。
顺着鸡毛找鸡,顺着蒜皮找蒜。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说人别说短,打人别打脸。
说书的嘴快,演戏的腿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贪得一时嘴,受了一身累。
贪小失大,惜指失掌。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天不严寒地不冻,人不伤心泪不流。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天才和懒惰结伴,等于一事无成。
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经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条条道路通罗马。
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不得。
听话听音,看人看心。
听人劝,吃饱饭;识人教,武艺高。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玩物丧志。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未饱先止,已饥方食。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喂牛得犁,喂马得骑。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文戏靠嘴,武戏靠腿。
屋里不烧火,屋外不冒烟。
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
无巧不成书。
无事田中走,谷米长几斗。
无事嫌夜长,有事嫌日短。
无梭难织布,无针难绣花。
无油无盐,吃死不甜。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吸不张口,呼不闭口。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细水长流成河,粒米积蓄成箩。
夏吃大蒜冬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先睡心,后睡眼。
闲人叫冷,忙人叫热。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小鬼跌金刚,小鼠断大绳。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小伤风三日,大伤风七天。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歇肩莫歇长,走路莫走忙。
泻药轻煎,补药浓熬。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信了肚,卖了屋。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行船靠舵,赶车靠鞭。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秀才谋反,三年不成。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掩饰一个缺点,又暴露了另一个缺点。
眼不见,差一半。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眼是孬汉,手是好汉。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要捕鱼,先织网;要搭桥,先打桩。
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
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要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