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老翁何所求?
问:和尚痛否?答:不痛为何自刎?答:七十老翁何所求?作品原文
编辑
夷门1歌
七雄2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3。
秦兵益围邯郸急4,魏王5不救平原君6。
公子7为嬴8停驷马9,执辔10愈恭意愈下。
亥11为屠肆12鼓刀13人,嬴乃夷门抱关者14。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15。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16
白话译文
战国七雄的胜负不可知,攻城杀将纷乱甚多。
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
信陵君为侯嬴驾车过市访友,执辔愈恭颜色愈和。
朱亥是持刀宰杀牲口的屠夫,侯嬴是掌管魏国都城大梁东门锁匙的守门人。
侯嬴不但为信陵君献窃符夺兵之计,而且极重义气,竟以身命相报。
侯嬴甘愿以身命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
编辑
夷门1歌
七雄2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3。
秦兵益围邯郸急4,魏王5不救平原君6。
公子7为嬴8停驷马9,执辔10愈恭意愈下。
亥11为屠肆12鼓刀13人,嬴乃夷门抱关者14。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15。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16
白话译文
战国七雄的胜负不可知,攻城杀将纷乱甚多。
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
信陵君为侯嬴驾车过市访友,执辔愈恭颜色愈和。
朱亥是持刀宰杀牲口的屠夫,侯嬴是掌管魏国都城大梁东门锁匙的守门人。
侯嬴不但为信陵君献窃符夺兵之计,而且极重义气,竟以身命相报。
侯嬴甘愿以身命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上一句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上一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
原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出处:宋代陆游的《示儿》
诗歌赏析
这首诗几乎是率意直书,不假雕饰的。但人们一致认为此诗篇幅虽小,分量却重,完全可以作为诗人全集的压卷之作。
你能体会一个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临死的心情么?中年人要撒手人生,于心不甘;青年人面临绝境,简直是痛苦的。而老年却不同。
古人说:“七十老翁何所求。”当死亡渐渐逼近的时候,他会觉得除了赶紧休息,一切都不重要了。所以梁漱溟之将死,家人问以编集的事,他说:“那都是小事。”刘海粟之将死,对身边人说:“很累,要休息。”
陆游之将死,虽亦觉万事皆休,却只有一件事放不下,那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在一般人看来,有什么比死更可悲的呢,陆游却觉得“不见九州同”比死更可悲,足使读者感动。
十万火急!!求王维所有的边塞诗!
求哪位能帮我找到王维的边塞诗,只要边塞诗,不要王维全集!谢谢了夷门歌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 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 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 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 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 意气兼将生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 七十老翁何所求! 王维诗鉴赏 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但王维的《夷门歌》,有创造性的变动: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 从艺术手法上看,把二千余字篇幅的史传改写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叙事诗,对题材的重新处理,显示了诗人炉火纯青的剪裁和提炼艺术。 诗共十二句,四句一换韵,按韵自成段落。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开始四句交代故事背景。 前两句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后两后写“窃符救赵”的原因。粗笔勾勒,笔力雄健。“何纷纷”三字将攻城杀将、天下大乱的局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传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赵都)”,诗只用三字“围邯郸”,然而“益急”二字却渲染出一种紧迫气氛,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来。于是,与“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轻描淡写,相应之下,又表现出一种孤立无援的绝望感。 赵魏唇齿相依,平原君(赵国贤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无论就公义私情而言,“不救”都说不过去。无奈魏王惧虎狼之强秦,不敢发兵。诗笔到此忽然顿断,宕开一笔,写信陵君礼贤下士,并引入主人公侯生。“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礼遇侯嬴,本在秦兵围赵之前,这里是倒插一笔。旨在暂时中止前面叙述,造成悬念,同时运用“切割”时间的办法形成跳跃感,使短篇产生疏缓的效果,即在后文接叙救赵事时,给读者以一种隔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感觉。 信陵君结交侯生事,在《史记》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绘声绘色的描写。诗中却将公子置酒以待,亲自驾车相迎,侯生不让并非礼地要求枉道会客等等情节,一概略去。只选择面对侯生的傲慢“公子执辔愈恭”的细节作突出刻画。又巧妙运用“愈恭”“愈下”两个“愈”字,显示一个时间进程(事件发展过程)。略去的情节,借助于读者的联想,得到补充,产生语短事长的效果。两句叙事精炼,但紧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复,又出人意外地详备。“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传中人物原话。“点化二豪之语,对仗天成,已征墨妙” (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态跃然纸上,颇具张力。两句妙在突出二人卑微的地位,从而映衬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表现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两人在窃符救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强调并不多余。这段的一略一详,正是白石道人所谓“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堪称匠心独运。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后一段专写侯生,既紧承前段又遥应篇首,回到救赵事上来。“ 献奇谋”, 指侯赢为公子策划窃符及赚晋鄙军一事,这是救赵的关键。“意气”句则指侯嬴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事。其自刎的动机,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属多余,因此诗人着力突出这一点。末二句议论更作波澜,点出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并非有求于信陵君。慷慨豪迈,有浓郁抒情风味,历来为人传诵。二句分用谢承《后汉书》杨乔语(“侯生为意气刎颈”)和《晋书段灼传》语(“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觉,用事不着痕迹。诗前两段铺叙、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则以“非但”、“兼将”递进语式,把诗情推向高峰。以乐曲为比方,有的曲子结尾要拖一个尾声,有的则在激越处戛然而止。这首诗采取的正是后一种结尾,它如裂帛一声,戛然而止,却有“慷慨不可止”之感,这手法与悲壮的情事正好相宜。 这首诗代表着王维早年积极进取的一面。唐代是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扬眉吐气的时代,这时出现为数不少的歌咏游侠的诗篇,决不是偶然的。 《夷门歌》故事新编,溶入了新的历史内容。因此,吴汝纶评论这首诗说“叙古事而别有寄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呜,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王维诗鉴赏 《观猎》是王维前期描写将军射猎情景的诗作。 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 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采取倒装句式,巧妙地点明了狩猎者的身份—— 将军、狩猎的地点—— 渭城郊野、天气状况—— 劲风鸣吹以及狩猎的方式—— 角弓利箭以射之。起句“风劲角弓鸣”颇具突兀之势,诗人“先声夺人”,让读者顺着角弓弓弦在劲风中所发出的尖利声响去翘首寻觅挽弓者的英武形象,给读者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悬念。这里,一个“劲”字,渲染出风势之大且猛;一个“鸣”字又反衬出“风劲”和弓力之强。起句极善“绘声”的五个字,为将军的出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气氛,并为稍后刻划将军姿态的英武、动作的敏捷和心情的欢畅作了“定场诗”般的铺垫,表现出将军那“挽弓当挽强”、敢于傲风驰骋、勇于和困难作顽强斗争的坚韧不拔的强者的精神和气质。王维诗中的形象往往具有画的形态和动感,又吸收了音乐的精髓,因此就能兼收诗画音乐的综合魅力,特别深刻感人。 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最后四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是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划出了将军骑术高超、猎技神奇和射猎一天犹精力充沛的形象,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相传是汉文帝时名将周亚夫驻兵之地。 射雕:《北史》载:“斛律光尝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邢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这里,诗人活用“细柳营”和“射雕”两个典故,不仅包含赞美将军身具周亚夫和斛律光的雄才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射猎活动的战果辉煌。在踏进军营之际,将军的一个“回看”,更是别有韵味。它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希冀择日再往的心绪和情致,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 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给人以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感染力量。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 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 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 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 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 节旄空尽海西头。 王维诗鉴赏 《陇头吟》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题目又作《边情》,陇头吟:乐府横吹曲辞名。陇头:陇山一带,下有陇关,即大震关,处陕、甘两省,大致在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诗中主要讲述一位久经沙场的关西老将,曾屡建功勋。他的部下一个个封侯拜爵,领功受赏,他却无故遭到冷落和压抑,一直沉沦边塞。诗人抒写了老将内心深沉的悲哀,对他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于君王的赏罚不公以及朝廷政治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抨击。 全诗基调悲凉郁愤,具有撼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关西老将,但诗人起笔偏偏不写老将,而是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 他初到边关,就渴望建功立业,在风清月白之夜登上戍楼,仰望太白金星,想从星象中探测战事的吉凶胜负,表现出他求战心切,渴望马到成功的壮志豪情,也说明他对军中的黑暗污浊一无所知,对功名继而抱着天真的幻想。开篇起势雄奇突兀。继而,诗人笔锋一转,表现老将月下闻笛的悲哀。在同样风清月白之夜,在这荒寒广漠的边关,他的心境与少年迥异。他没有临战前的兴奋,也没有浪漫的遐想。当戍边的“陇上行人”吹起呜咽笛声,他只是满怀愁绪静静地驻马聆听,伤心搜趣网的泪水潸然而下。他为什么如此悲怆感伤呢?诗人用两句诗概括叙述了他的不幸遭遇。原来他身经百余战,麾下的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他却迄今未能得到升迁。诗人把“长安少年”和“关西老将”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人物,并置于同一场景之www.souquanme.com中,使长安少年戍楼观星和关西老将驻马听笛这两个意象画面互相映衬,犹如电影的对比蒙太奇生出新意。人们会自然地联想:今日的老将正是昔日的少年,而今日之少年虽然满怀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等待着他的却可能就是老将的不幸遭遇。其次,关西老将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不幸?诗中没有直接点明,却在诗的结尾用苏武的典故和老将相映衬。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罕无人迹的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掘野鼠、摘草实为食,历尽艰辛,尽忠朝廷,以至节旄尽落,回朝后却只被授予典属国的低微官职。诗人引苏武与老将作比照,这就暗示关西老将的不幸境遇决非偶然的,而是千古以来志士贤人的共同命运。从而使诗的主题具有了历史的深度和广泛的社会意义。诗人独具匠心地将苏武—— 老将—— 少年这三个人物互相映衬,对此,清人沈德潜说:“少年看太白星,欲以立功自命也。 然老将百战不侯,苏武只邀薄赏,边功岂易立哉?”(《唐诗别裁集》) 方东树也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也。”(《昭昧詹言》) 诗中边关景物的描绘和场景的转换,也十分巧妙自然。诗的第二句“夜上戍楼看太白”与第三句“陇头明月迥临关”上下紧连。由楼头的明亮星辰引出陇头的凄清月色,又由这“陇头明月”,触发“陇上行人夜吹笛”。而悠扬凄惋、撩人思绪的月下笛声,又触动关西老将心头的悲愤不平。“太白”、“明月”、“笛声”这三个边关景物意象,成了少年、行人、老将三个人物承接转换的关捩,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过渡,结构严谨,天然密合。而这凄清月色、哀怨笛声,又使诗的意境充满着悲凉、抑郁的浓烈情思和氛围。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 步行夺取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 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 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 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 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 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 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 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 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 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 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 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 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 犹堪一战立功勋。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歌颂一位老将的七古歌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位老将一生战沙场,功勋卓著,却不得封赏,备受冷落。诗人对他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和不平,揭露了当权者冷酷无情、滥赏谬罚的昏庸。老将在境遇凄凉年老体衰的情况下,仍怀着雄心壮志请缨杀敌,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本色。 诗人对他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精神热烈的赞扬。 这首诗刻画老将,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典型的行动,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全诗三段,每十句为一段。第一段主要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在对敌斗争中表现老将年轻时的骁勇。“步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名将李广在雁门击匈奴,受伤被擒,途中夺取胡骑驰回。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匈奴。“射杀”句: 《晋书周处传》说:周处膂力过人,但为害乡里,后来他改邪归正,射杀南山白额虎,又入水斩蛟,为父老们排除忧患。全句说,敢和勇敢的黄须儿曹彰较量本领。邺下:邺城,魏都,在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磁县东南。黄须儿:曹操的次子曹彰,性刚勇,善战,却常将战功归于下属。因他长黄色胡须,曹操爱称他为“黄须儿”。“卫青”句:卫青是汉武帝时名将,官至大将军。他的外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常冲锋在前,深入敌后,屡建奇功B,被认为有“天幸”。 因卫、霍是表亲,此处借用霍事。“李广”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勇武过人,屡建战功,却不得功名爵赏,自叹命运不好。诗人写他有飞将军李广之智勇,“步行”夺得过敌人的战马,引弓射杀过凶猛的“白额虎”,又象曹彰那样奋勇杀敌,却将功劳归于诸将。接着又写他身经百战,用兵神速,驰骋千里,威震敌胆。最后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两个警句作一个小收束,借李广与卫青的典故,暗示统治者用人唯亲,赏罚失当。这含义深刻的唱叹对句,又自然地把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第二段写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侧重揭示人物所处的凄凉境遇及其复杂的、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全目:两眼完好。《文选》鲍照《拟古诗》云:“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纪》说:帝羿与吴贺北游,吴要羿射雀左眼,羿发箭中右眼,虽有失误,仍使雀无全目,可谓射艺精熟。这里说老将过去象后羿一样善射,箭无虚发。“今日”句:意思说老将左肘生疖瘤,射箭的本领不行了。垂扬:柳。柳因音转借为“瘤”,即疖瘤。典出《庄子至乐》所说滑介叔观于昆仑之虚“俄而柳生其左肘”。“路旁”二句:用召平和陶渊明事喻老将隐居田园,靠勤苦耕作,过着清贫的生活。 故侯瓜,即东陵瓜。汉东陵侯召平在秦破后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鲜美,故称为“东陵瓜”。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先生柳:晋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以“五柳先生”自况。说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誓令” 二句:意思是说,老将还希望象耿慕那样出征建立功勋,却从来不学灌夫那样借酒泄愤。疏勒出飞泉:据《后汉书耿恭传》说,东汉明帝时,耿恭据守疏勒城,匈奴断绝水源以围困汉兵。汉兵掘井不得水,耿恭向井祈祷,水遂涌出。匈奴以为有神助,立即撤走。 疏勒:当时西域国车师的地名,在今新疆喀什市。颖川空使酒: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代颖川人灌夫为人刚直,常借酒发脾气,即所谓“使酒骂座”,后被杀。这一段同样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首先是老将的高功和被弃置,其次是老将的清贫和他的衰朽,再次是老将的壮志和他的年迈的冲突。通过这多方面的矛盾冲突,诗人深刻地表现老将的苦闷、寂寞、悲愤、不平,同时又突出他的豁达心胸和壮志犹存。“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两句,借景物环境烘托老将的穷困孤寂;而“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川空使酒”一联,则让老将直抒胸臆,表达他决不消沉颓唐,誓要杀敌报国的一腔爱国热忱。 第三段,诗人又写强敌犯边,大军压境,告急文书频传,朝廷急令诸将出击,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在紧急的情势中刻画老将“拂铁衣”、“持宝剑”的雄姿。 搜趣网“耻令”句:意思是让敌军扰乱国家安宁而感到耻辱。 据《说苑立节篇》,越军侵入齐国,雍门子狄请求齐君允许他自杀。齐王问其原因,他说是因为越甲惊动了国君。越军闻得齐国有如此忠臣,立即退兵七十里。云中守:据《汉书冯唐传》载,魏尚曾任云中守,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被削职为民,经冯唐为其鸣不平,才官复原职。云中,汉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最后四句,更酣畅淋漓地让老将抒发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豪情。至此,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在我们面前巍然屹立。全诗从老将的少年直写到暮年,从征战、闲置写到再度奔赴沙场,从外部动作写到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仅仅用了三十行诗句,显示出诗人刚劲挺拔的笔力和过人艺术概括力。 这首诗用典较多,诗人巧妙地将大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隐士的故事传说融合于老将一人身上,贴切得当,引人联想,使老将的形象更充实、丰满。诗中对偶句也较多,工稳自然。依靠这些工对,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使诗意有跳跃性,拓宽了诗的境界。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 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 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 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 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 节旄空尽海西头。 王维诗鉴赏 《陇头吟》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题目又作《边情》,陇头吟:乐府横吹曲辞名。陇头:陇山一带,下有陇关,即大震关,处陕、甘两省,大致在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诗中主要讲述一位久经沙场的关西老将,曾屡建功勋。他的部下一个个封侯拜爵,领功受赏,他却无故遭到冷落和压抑,一直沉沦边塞。诗人抒写了老将内心深沉的悲哀,对他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于君王的赏罚不公以及朝廷政治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抨击。 全诗基调悲凉郁愤,具有撼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关西老将,但诗人起笔偏偏不写老将,而是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 他初到边关,就渴望建功立业,在风清月白之夜登上戍楼,仰望太白金星,想从星象中探测战事的吉凶胜负,表现出他求战心切,渴望马到成功的壮志豪情,也说明他对军中的黑暗污浊一无所知,对功名继而抱着天真的幻想。开篇起势雄奇突兀。继而,诗人笔锋一转,表现老将月下闻笛的悲哀。在同样风清月白之夜,在这荒寒广漠的边关,他的心境与少年迥异。他没有临战前的兴奋,也没有浪漫的遐想。当戍边的“陇上行人”吹起呜咽笛声,他只是满怀愁绪静静地驻马聆听,伤心搜趣网的泪水潸然而下。他为什么如此悲怆感伤呢?诗人用两句诗概括叙述了他的不幸遭遇。原来他身经百余战,麾下的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他却迄今未能得到升迁。诗人把“长安少年”和“关西老将”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人物,并置于同一场景之www.souquanme.com中,使长安少年戍楼观星和关西老将驻马听笛这两个意象画面互相映衬,犹如电影的对比蒙太奇生出新意。人们会自然地联想:今日的老将正是昔日的少年,而今日之少年虽然满怀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等待着他的却可能就是老将的不幸遭遇。其次,关西老将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不幸?诗中没有直接点明,却在诗的结尾用苏武的典故和老将相映衬。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罕无人迹的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掘野鼠、摘草实为食,历尽艰辛,尽忠朝廷,以至节旄尽落,回朝后却只被授予典属国的低微官职。诗人引苏武与老将作比照,这就暗示关西老将的不幸境遇决非偶然的,而是千古以来志士贤人的共同命运。从而使诗的主题具有了历史的深度和广泛的社会意义。诗人独具匠心地将苏武—— 老将—— 少年这三个人物互相映衬,对此,清人沈德潜说:“少年看太白星,欲以立功自命也。 然老将百战不侯,苏武只邀薄赏,边功岂易立哉?”(《唐诗别裁集》) 方东树也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也。”(《昭昧詹言》) 诗中边关景物的描绘和场景的转换,也十分巧妙自然。诗的第二句“夜上戍楼看太白”与第三句“陇头明月迥临关”上下紧连。由楼头的明亮星辰引出陇头的凄清月色,又由这“陇头明月”,触发“陇上行人夜吹笛”。而悠扬凄惋、撩人思绪的月下笛声,又触动关西老将心头的悲愤不平。“太白”、“明月”、“笛声”这三个边关景物意象,成了少年、行人、老将三个人物承接转换的关捩,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过渡,结构严谨,天然密合。而这凄清月色、哀怨笛声,又使诗的意境充满着悲凉、抑郁的浓烈情思和氛围。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 步行夺取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 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 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 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 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 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 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 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 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 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 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 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 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 犹堪一战立功勋。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歌颂一位老将的七古歌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位老将一生战沙场,功勋卓著,却不得封赏,备受冷落。诗人对他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和不平,揭露了当权者冷酷无情、滥赏谬罚的昏庸。老将在境遇凄凉年老体衰的情况下,仍怀着雄心壮志请缨杀敌,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本色。 诗人对他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精神热烈的赞扬。 这首诗刻画老将,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典型的行动,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全诗三段,每十句为一段。第一段主要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在对敌斗争中表现老将年轻时的骁勇。“步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名将李广在雁门击匈奴,受伤被擒,途中夺取胡骑驰回。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匈奴。“射杀”句: 《晋书周处传》说:周处膂力过人,但为害乡里,后来他改邪归正,射杀南山白额虎,又入水斩蛟,为父老们排除忧患。全句说,敢和勇敢的黄须儿曹彰较量本领。邺下:邺城,魏都,在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磁县东南。黄须儿:曹操的次子曹彰,性刚勇,善战,却常将战功归于下属。因他长黄色胡须,曹操爱称他为“黄须儿”。“卫青”句:卫青是汉武帝时名将,官至大将军。他的外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常冲锋在前,深入敌后,屡建奇功B,被认为有“天幸”。 因卫、霍是表亲,此处借用霍事。“李广”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勇武过人,屡建战功,却不得功名爵赏,自叹命运不好。诗人写他有飞将军李广之智勇,“步行”夺得过敌人的战马,引弓射杀过凶猛的“白额虎”,又象曹彰那样奋勇杀敌,却将功劳归于诸将。接着又写他身经百战,用兵神速,驰骋千里,威震敌胆。最后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两个警句作一个小收束,借李广与卫青的典故,暗示统治者用人唯亲,赏罚失当。这含义深刻的唱叹对句,又自然地把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第二段写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侧重揭示人物所处的凄凉境遇及其复杂的、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全目:两眼完好。《文选》鲍照《拟古诗》云:“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纪》说:帝羿与吴贺北游,吴要羿射雀左眼,羿发箭中右眼,虽有失误,仍使雀无全目,可谓射艺精熟。这里说老将过去象后羿一样善射,箭无虚发。“今日”句:意思说老将左肘生疖瘤,射箭的本领不行了。垂扬:柳。柳因音转借为“瘤”,即疖瘤。典出《庄子至乐》所说滑介叔观于昆仑之虚“俄而柳生其左肘”。“路旁”二句:用召平和陶渊明事喻老将隐居田园,靠勤苦耕作,过着清贫的生活。 故侯瓜,即东陵瓜。汉东陵侯召平在秦破后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鲜美,故称为“东陵瓜”。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先生柳:晋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以“五柳先生”自况。说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誓令” 二句:意思是说,老将还希望象耿慕那样出征建立功勋,却从来不学灌夫那样借酒泄愤。疏勒出飞泉:据《后汉书耿恭传》说,东汉明帝时,耿恭据守疏勒城,匈奴断绝水源以围困汉兵。汉兵掘井不得水,耿恭向井祈祷,水遂涌出。匈奴以为有神助,立即撤走。 疏勒:当时西域国车师的地名,在今新疆喀什市。颖川空使酒: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代颖川人灌夫为人刚直,常借酒发脾气,即所谓“使酒骂座”,后被杀。这一段同样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首先是老将的高功和被弃置,其次是老将的清贫和他的衰朽,再次是老将的壮志和他的年迈的冲突。通过这多方面的矛盾冲突,诗人深刻地表现老将的苦闷、寂寞、悲愤、不平,同时又突出他的豁达心胸和壮志犹存。“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两句,借景物环境烘托老将的穷困孤寂;而“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川空使酒”一联,则让老将直抒胸臆,表达他决不消沉颓唐,誓要杀敌报国的一腔爱国热忱。 第三段,诗人又写强敌犯边,大军压境,告急文书频传,朝廷急令诸将出击,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在紧急的情势中刻画老将“拂铁衣”、“持宝剑”的雄姿。 搜趣网“耻令”句:意思是让敌军扰乱国家安宁而感到耻辱。 据《说苑立节篇》,越军侵入齐国,雍门子狄请求齐君允许他自杀。齐王问其原因,他说是因为越甲惊动了国君。越军闻得齐国有如此忠臣,立即退兵七十里。云中守:据《汉书冯唐传》载,魏尚曾任云中守,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被削职为民,经冯唐为其鸣不平,才官复原职。云中,汉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最后四句,更酣畅淋漓地让老将抒发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豪情。至此,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在我们面前巍然屹立。全诗从老将的少年直写到暮年,从征战、闲置写到再度奔赴沙场,从外部动作写到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仅仅用了三十行诗句,显示出诗人刚劲挺拔的笔力和过人艺术概括力。 这首诗用典较多,诗人巧妙地将大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隐士的故事传说融合于老将一人身上,贴切得当,引人联想,使老将的形象更充实、丰满。诗中对偶句也较多,工稳自然。依靠这些工对,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使诗意有跳跃性,拓宽了诗的境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的修辞及作用
夸张,渲染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
(唐)王维《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王维●陇西行①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www.souquanme.com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青溪
王维
言①入黄花川②,每逐青溪③水。
随山将万转,趣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诗题一曰《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难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看来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蜓多姿。王维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也说那里的山路“危径几万转”,可与此诗的“随山将万转”对看。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注〕①言:发语词,无意义。②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③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④趣:通“趋”。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du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du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从诗所展现的环境和情调看,似较《辋川集》的写作时间要早些。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平平地叙述,心情平静地感受着、品味着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象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们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呢?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不是吗?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不就象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吗?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这首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象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展。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夷门歌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题材的因袭,包括不同文学形式对同一题材的移植、改编,都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王维《桃源行》固然是成功的一例,而他的《夷门歌》同样也是故事新编式的杰作。
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但从《魏公子列传》到《夷门歌》,有一重要更动: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从而成为主要是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从艺术手法上看,将史传以二千余字篇幅记载的故事改写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叙事诗,对题材的重新处理,特别是剪裁提炼上“缩龙成寸”的特殊本领,令人叹绝。
诗共十二句,四句一换韵,按韵自成段落。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四句交代故事背景。细分,则前两句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后两句写“窃符救赵”的缘起。粗线钩勒,笔力雄健,“叙得峻洁”(姚鼐)。“何纷纷”三字将攻城杀将、天下大乱的局面形象地表出。传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赵都)”,诗只言“围邯郸”,然而“益急”二字传达出一种紧迫气氛,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来。于是,与“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轻描淡写,对照之下,又表现出一种无援的绝望感。
赵魏唇齿相依,平原君(赵国贤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无论就公义私情而言,“不救”都说不过去。无奈魏王惧虎狼之强秦,不敢发兵。但诗笔到此忽然顿断,另开一线,写信陵君礼贤下士,并引入主角侯生。“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之礼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围赵之前,故这里是倒插一笔。其作用是,暂时中止前面叙述,造成悬念,同时运用“切割”时间的办法形成跳跃感,使短篇产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后文接叙救赵事时,给读者以一种隔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感觉。信陵君结交侯生事,在《史记》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绘声绘色的描写。诗中却把诸多情节,如公子置酒以待,亲自驾车相迎,侯生不让并非礼地要求枉道会客等等,一概略去。单挑面对侯生的傲慢“公子执辔愈恭”的细节作突出刻画。又巧妙运用“愈恭”“愈下”两个“愈”字,显示一个时间进程(事件发展过程)。略去的情节,借助于启发读者的联想,得到补充,便有语短事长的效果。两句叙事极略,但紧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复,又出人意外地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传中人物原话。“点化二豪之语,对仗天成,已征墨妙”(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态跃然纸上,颇富戏剧性。两句妙在强//www.souquanme.com调二人卑微的地位,从而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两人在窃符救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故强调并不多余。这段的一略一详,正是白石道人所谓“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贵在匠心du运。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后一段专写侯生,既紧承前段又遥接篇首,回到救赵事上来。“献奇谋”,指侯嬴为公子策划窃符及赚晋鄙军一事,这是救赵的关键之举。“意气”句则指侯嬴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事。其自刎的动机,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属多余,故作者着力表现这一点。末二句议论更作波澜,说明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并非有求于信陵君。慷慨豪迈,有浓郁抒情风味,故历来为人传诵。二句分用谢承《后汉书》杨乔语(“侯生为意气刎颈”)和《晋书。段灼传》语(“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觉,用事自然入妙。诗前两段铺叙、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则以“非但”、“兼将”递进语式,把诗情推向高峰。以乐曲为比方,有的曲子结尾要拖一个尾声,有的则在激越外戛然而止。这首诗采取的正是后一种结尾,它如裂帛一声,忽然结束,却有“慷慨不可止”之感,这手法与悲壮的情事正好相宜。
把一个有头有尾的史传故事,择取三个重要情节来表现,组接巧妙,语言精炼,人物形象鲜明,是《夷门歌》艺术上成功之处。这首诗代表着王维早年积极进取的一面。唐代是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扬眉吐气的时代,这时出现为数不少的歌咏游侠的诗篇,决不是偶然的。《夷门歌》故事新编,溶入了新的历史内容。吴汝纶评此诗“叙古事而别有寄托”,是很有见地的。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唐)王维《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王维●陇西行①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www.souquanme.com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青溪
王维
言①入黄花川②,每逐青溪③水。
随山将万转,趣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诗题一曰《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难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看来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蜓多姿。王维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也说那里的山路“危径几万转”,可与此诗的“随山将万转”对看。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注〕①言:发语词,无意义。②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③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④趣:通“趋”。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du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du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从诗所展现的环境和情调看,似较《辋川集》的写作时间要早些。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平平地叙述,心情平静地感受着、品味着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象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们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呢?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不是吗?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不就象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吗?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这首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象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展。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夷门歌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题材的因袭,包括不同文学形式对同一题材的移植、改编,都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王维《桃源行》固然是成功的一例,而他的《夷门歌》同样也是故事新编式的杰作。
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但从《魏公子列传》到《夷门歌》,有一重要更动: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从而成为主要是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从艺术手法上看,将史传以二千余字篇幅记载的故事改写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叙事诗,对题材的重新处理,特别是剪裁提炼上“缩龙成寸”的特殊本领,令人叹绝。
诗共十二句,四句一换韵,按韵自成段落。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四句交代故事背景。细分,则前两句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后两句写“窃符救赵”的缘起。粗线钩勒,笔力雄健,“叙得峻洁”(姚鼐)。“何纷纷”三字将攻城杀将、天下大乱的局面形象地表出。传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赵都)”,诗只言“围邯郸”,然而“益急”二字传达出一种紧迫气氛,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来。于是,与“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轻描淡写,对照之下,又表现出一种无援的绝望感。
赵魏唇齿相依,平原君(赵国贤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无论就公义私情而言,“不救”都说不过去。无奈魏王惧虎狼之强秦,不敢发兵。但诗笔到此忽然顿断,另开一线,写信陵君礼贤下士,并引入主角侯生。“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之礼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围赵之前,故这里是倒插一笔。其作用是,暂时中止前面叙述,造成悬念,同时运用“切割”时间的办法形成跳跃感,使短篇产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后文接叙救赵事时,给读者以一种隔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感觉。信陵君结交侯生事,在《史记》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绘声绘色的描写。诗中却把诸多情节,如公子置酒以待,亲自驾车相迎,侯生不让并非礼地要求枉道会客等等,一概略去。单挑面对侯生的傲慢“公子执辔愈恭”的细节作突出刻画。又巧妙运用“愈恭”“愈下”两个“愈”字,显示一个时间进程(事件发展过程)。略去的情节,借助于启发读者的联想,得到补充,便有语短事长的效果。两句叙事极略,但紧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复,又出人意外地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传中人物原话。“点化二豪之语,对仗天成,已征墨妙”(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态跃然纸上,颇富戏剧性。两句妙在强//www.souquanme.com调二人卑微的地位,从而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两人在窃符救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故强调并不多余。这段的一略一详,正是白石道人所谓“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贵在匠心du运。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后一段专写侯生,既紧承前段又遥接篇首,回到救赵事上来。“献奇谋”,指侯嬴为公子策划窃符及赚晋鄙军一事,这是救赵的关键之举。“意气”句则指侯嬴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事。其自刎的动机,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属多余,故作者着力表现这一点。末二句议论更作波澜,说明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并非有求于信陵君。慷慨豪迈,有浓郁抒情风味,故历来为人传诵。二句分用谢承《后汉书》杨乔语(“侯生为意气刎颈”)和《晋书。段灼传》语(“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觉,用事自然入妙。诗前两段铺叙、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则以“非但”、“兼将”递进语式,把诗情推向高峰。以乐曲为比方,有的曲子结尾要拖一个尾声,有的则在激越外戛然而止。这首诗采取的正是后一种结尾,它如裂帛一声,忽然结束,却有“慷慨不可止”之感,这手法与悲壮的情事正好相宜。
把一个有头有尾的史传故事,择取三个重要情节来表现,组接巧妙,语言精炼,人物形象鲜明,是《夷门歌》艺术上成功之处。这首诗代表着王维早年积极进取的一面。唐代是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扬眉吐气的时代,这时出现为数不少的歌咏游侠的诗篇,决不是偶然的。《夷门歌》故事新编,溶入了新的历史内容。吴汝纶评此诗“叙古事而别有寄托”,是很有见地的。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