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诗词的最后一个字就是下一句的第一个字这是什么诗
苏小妹的连环诗
相传我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绝世聪慧,文采超群,特别擅长诗词歌赋和联对。她有一首《闺情》是采用叠字回文诗的格式写的,也称连环诗,读来饶有情趣。
《闺情》
久慕郎秦假乱真,假乱真时又逢春,
时又逢君花含玉,花含玉久慕郎秦。
关于苏小妹的连环诗,还有如下故事:
一日,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文诗,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
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
时闻漏转静思伊。
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秦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文诗,遥寄远方的亲人:
采莲人在绿杨津,
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
歌声漱玉采莲人。
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笔写了如下一首: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相传我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绝世聪慧,文采超群,特别擅长诗词歌赋和联对。她有一首《闺情》是采用叠字回文诗的格式写的,也称连环诗,读来饶有情趣。
《闺情》
久慕郎秦假乱真,假乱真时又逢春,
时又逢君花含玉,花含玉久慕郎秦。
关于苏小妹的连环诗,还有如下故事:
一日,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文诗,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
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
时闻漏转静思伊。
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秦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文诗,遥寄远方的亲人:
采莲人在绿杨津,
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
歌声漱玉采莲人。
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笔写了如下一首: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相同的古诗
比如说XXXX搜趣网XXX,XXXXXX( ).XXXXXXX,XXXXXX( )括号中的字相同的诗你说情况没见过。在词牌《忆秦娥》有重复,但是首尾相重。如:
李清照的《忆秦娥-咏桐》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李清照的《忆秦娥-咏桐》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上句的尾是下句的头的诗
上句的尾是下句的头的诗上句的尾是下句的头的诗,这种叫联珠诗,又名顶针诗,是用修辞中的顶针格写成的诗。顶针是用前一句或前联的结尾词语,来做后一句或后联的起头,使前后两句头尾蝉联,上下递补。
秋 思
无名氏
月华如水满园秋,
秋风瑟瑟入画楼;
楼上少妇深自悔,
悔让夫婿觅封侯。
秋 思
无名氏
月华如水满园秋,
秋风瑟瑟入画楼;
楼上少妇深自悔,
悔让夫婿觅封侯。
诗词接龙如何接
诗词接龙如何接诗词接龙浅议
诗词论坛中,诗词接龙这一新的写作方式正方兴未艾,各种形式的接龙方式出现在网络中,可谓五彩斑阑。
中华诗词论坛作为一具有重大影响且诗友众多以古典诗词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大论坛,接龙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正不断地在各版出现。接之者日多,说明这一诗歌创作方式越来越受到吟友们的喜爱。
然而,从笔者所接触到的接龙情况看,论坛诗友中,还存在对接龙这一艺术形式不太熟悉的情况。有的诗友不知道这一形式如何运用,使得一些所接之龙偏离了首倡者的轨道,出现了由一条变成无数条的局面,以致原龙无以下接的情况。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不当或不全之处,请朋友们指正:
首先说说接龙的出现和兴起:
接龙这一写作形式究竟起于何时,笔者未加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种形式,只有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在现代传媒已发展到互联网的时代,才有可能大面积出现。试想一下,在通讯条件只能靠邮递往来,一封信得多少天才可到达对方手中,对方回信亦是多少天才能将所传信息返回,往去复来需十来天半个月还算是快的的时候,即使二者之间有接龙之诗,有接龙之想,一月之内不过二次三次,其影响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传播,其规模不可能形成气候。只有在互联网的出现后,特别是众多论坛的出现后,才可使得分散于各地的诗词爱好者们有得以一聚的唱和平台。这就才为接龙这种诗歌提供了激发创作热情的社会环境。因了此,各种接龙活动的开展,方能应运而生。
下面,笔者不揣鄙陋,谈谈自己对接龙的一些认识:
一,接龙的发起
接龙活动,有时是组织者着意安排的,但大多数接龙是在偶然的机会激发下出现的。在我们论坛,前者一般由各版管理者通过版群商定,由大家或首版指定一名组织者,或指定某一首诗(多为绝句,且多为七言绝句)作为接龙之龙头。然后,各版主带头分而接之,使之延续下去;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偶然出现的诗(亦多为绝句,且多为七言绝句),由一偶然读到该诗的吟友临屏即兴接而续之,后读诗友读之,觉得有趣,跟而再接之,一而再再而三,以至无穷,成为接龙。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使出现的接龙很好地延续。有的倡导者,有时会为某一目的,设置一些时间规定,以便推进下一阶段的活动展开,如前不久秋水诗韵版的秋香舞会,便很好地运用这一方式成功地组织了一次诗词活动。
二,接龙的承接及用韵
一般地说,在四句的七言中,每一句均可被接龙。第一句作为首句,第四句作为结句,成为接龙对象的可能性最大。第二句的接龙概率亦不低。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第三句。因为第三句不在韵脚上,因而,很多熟练的接龙手,在将此句作为接龙之首句的话,会自然地将对句(也即该接龙诗之第二句)巧妙地引回到首龙所用的韵脚上来,让所接之龙不离首龙所用之韵部,使之沿着首龙用韵的路线一直接下去,使后面跟接者循此道路,一条一条也即一环一环向下接,使接龙循首龙之韵一直运行,这样,一条龙接下去始终没改变运行方向,会大大激发诗友再接的兴趣。若不然,如出现第二种韵的情况,再接者之注意力被分散,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况,使接龙活动受到影响。这里还须提醒的是,即使用第一第二第四句作为接龙首句,仍需注意首龙的韵部。目前多种韵书并存于诗词界,古体诗词创作习惯上用平水韵(包括《佩文诗韵》《词林正韵》及《词韵简编》),因而,用平水韵一般被默认。而新韵(包括甚多,有的甚至以新华字典为韵书)也是目前古诗词写作时用到的,只是大家都会特别做个注明为“新韵”,这同样能为大家所接受。接龙则不一样,接龙,其重要一条规则是要求所接之龙用韵与首龙相同,如用新韵,则所接之龙其神有散的可能。再说,接龙用韵,限定得越窄,越能体现诗人驾驭文字的手段和水平,因之,搜趣网也就要求跟原韵。
三,所接龙意旨取向
接龙诗,按所受约束这一特征而言,它是一种命题性质的写作。命题作文,我们都面临过。有的命题,会列出一些条款,让该命题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让作文者遵而笔之。而接龙活动往往对接龙人下笔时之意旨取向无所规定。不过,我们可以从习惯上来看这个问题。据笔者接触能读到之接龙诗,归纳其意旨取向有如下几种:
其一是顺所接龙之意而下笔,让自己的三句诗,成为被接之诗诗意的深化或扩张;这种诗作比较多,相对而言,取这种意旨而接,便于思路的展开,便于诗意的凝集;取此种接龙意向,多选取前诗未能涉及的某一角度,或选取某一未被前诗所言及的方面,以完成自己的创作。将之变成自己的作品。
其二是以旁出之意而接。此种接法全然不顾所接诗意,仅以接句安在自己的诗上,另三句另辟蹊径,既让所接之诗句,也成了自己所要表达之意的帮助。这样的接诗,往往能出新意,因而得到更多喝彩。
其三是逆向取意而接。这种取意法,是完全将原诗所表GyOsMe达之意掉个一百八十度。即将自己的三句二十一个字化解所接之句七个字为自己诗所用,全诗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与所接诗意完全不同的一首诗。这样的接法,当然得注意不能使自己的诗意变成攻击或眨低所接诗的诗句。而只能是在他诗意思的反面去深化他诗,也即古人所说的“异途同归。”因为,接龙这种诗歌形式,其实质是朋友间唱和,唱和是为了促进彼此的友谊,而不是相反。
四,接龙是一种创作
说到创作,这里可以举一个《宰相刘罗锅》里乾隆皇帝和刘墉的小故事,在一次皇帝吟诗中,刘罗锅接了一句,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完整的诗(诗句忘了,待查或请知道的诗友们以示)。刘墉后来将此诗放进自己的诗集,被王刚饰演的和中堂给告发。后来皇帝还是承认刘罗锅之“著作权”。可见接龙这种形式,也属于一种创作。在实践中,特别是在论坛上,各诗友对于自己的接龙作品,多也是看重的。即使这些作品出现在出版物中,也是被当作原创,这也可从至今未见到有人对他人接龙作品提出著作权异议,得以一证。
五,接龙活动的意义
笔者以为,这种创作的意义在于,一,可增进吟友相互的友谊;二,可锻炼和检验自己的诗词创作和应对能力;三,有更多机会欣赏诗友的创作能量和吟咏水准。四,接龙活动能否开展或能否继续,是检验一个版人气高低的试金石。我们看到,人气高之版块,接龙活动开展起来十分顺当且接得热烈。当然,笔者并无一个版块没接龙便意味着人气不高的意思。在本论坛,确有因日上帖量过多(500至於600)的版块无暇顾及此种形式的活动。不过,笔者认为,即使在日上帖量过多的版块,亦不妨采用接龙的方式,理由是:一,可减少发帖量,减少发帖量能让所上版之帖让更多吟长读到和加评,这不但能更有效地促进诗友之间的交流,也使一些诗词能有更多停留在版面上的时间,以让更多诗友读到它评赏它,更好地增进诗友间友谊和相互了解,进而达到切磋诗艺的目的。
接龙这种在近年来活跃于各诗词论坛的诗词形式,正愈来www.souquanme.com愈被诗友所乐用,在网络的条件下通过诗友们的不断使用和摸索,为古诗词(词这部份暂未见有,笔者从辛稼轩词,发现其自接之龙多首,皆以首句为接口)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也为诗人们赶上现代节秦提供了一个更能一试身手的平台(这个问题笔者未在此论及,快节奏是时代的推动也是科技发展导致的必然,有时间的话,将作一专题讨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很快喜欢它,掌握它,让它成为诗友交流的一个更www.souquanme.com好更便捷的工具!
诗词论坛中,诗词接龙这一新的写作方式正方兴未艾,各种形式的接龙方式出现在网络中,可谓五彩斑阑。
中华诗词论坛作为一具有重大影响且诗友众多以古典诗词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大论坛,接龙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正不断地在各版出现。接之者日多,说明这一诗歌创作方式越来越受到吟友们的喜爱。
然而,从笔者所接触到的接龙情况看,论坛诗友中,还存在对接龙这一艺术形式不太熟悉的情况。有的诗友不知道这一形式如何运用,使得一些所接之龙偏离了首倡者的轨道,出现了由一条变成无数条的局面,以致原龙无以下接的情况。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不当或不全之处,请朋友们指正:
首先说说接龙的出现和兴起:
接龙这一写作形式究竟起于何时,笔者未加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种形式,只有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在现代传媒已发展到互联网的时代,才有可能大面积出现。试想一下,在通讯条件只能靠邮递往来,一封信得多少天才可到达对方手中,对方回信亦是多少天才能将所传信息返回,往去复来需十来天半个月还算是快的的时候,即使二者之间有接龙之诗,有接龙之想,一月之内不过二次三次,其影响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传播,其规模不可能形成气候。只有在互联网的出现后,特别是众多论坛的出现后,才可使得分散于各地的诗词爱好者们有得以一聚的唱和平台。这就才为接龙这种诗歌提供了激发创作热情的社会环境。因了此,各种接龙活动的开展,方能应运而生。
下面,笔者不揣鄙陋,谈谈自己对接龙的一些认识:
一,接龙的发起
接龙活动,有时是组织者着意安排的,但大多数接龙是在偶然的机会激发下出现的。在我们论坛,前者一般由各版管理者通过版群商定,由大家或首版指定一名组织者,或指定某一首诗(多为绝句,且多为七言绝句)作为接龙之龙头。然后,各版主带头分而接之,使之延续下去;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偶然出现的诗(亦多为绝句,且多为七言绝句),由一偶然读到该诗的吟友临屏即兴接而续之,后读诗友读之,觉得有趣,跟而再接之,一而再再而三,以至无穷,成为接龙。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使出现的接龙很好地延续。有的倡导者,有时会为某一目的,设置一些时间规定,以便推进下一阶段的活动展开,如前不久秋水诗韵版的秋香舞会,便很好地运用这一方式成功地组织了一次诗词活动。
二,接龙的承接及用韵
一般地说,在四句的七言中,每一句均可被接龙。第一句作为首句,第四句作为结句,成为接龙对象的可能性最大。第二句的接龙概率亦不低。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第三句。因为第三句不在韵脚上,因而,很多熟练的接龙手,在将此句作为接龙之首句的话,会自然地将对句(也即该接龙诗之第二句)巧妙地引回到首龙所用的韵脚上来,让所接之龙不离首龙所用之韵部,使之沿着首龙用韵的路线一直接下去,使后面跟接者循此道路,一条一条也即一环一环向下接,使接龙循首龙之韵一直运行,这样,一条龙接下去始终没改变运行方向,会大大激发诗友再接的兴趣。若不然,如出现第二种韵的情况,再接者之注意力被分散,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况,使接龙活动受到影响。这里还须提醒的是,即使用第一第二第四句作为接龙首句,仍需注意首龙的韵部。目前多种韵书并存于诗词界,古体诗词创作习惯上用平水韵(包括《佩文诗韵》《词林正韵》及《词韵简编》),因而,用平水韵一般被默认。而新韵(包括甚多,有的甚至以新华字典为韵书)也是目前古诗词写作时用到的,只是大家都会特别做个注明为“新韵”,这同样能为大家所接受。接龙则不一样,接龙,其重要一条规则是要求所接之龙用韵与首龙相同,如用新韵,则所接之龙其神有散的可能。再说,接龙用韵,限定得越窄,越能体现诗人驾驭文字的手段和水平,因之,搜趣网也就要求跟原韵。
三,所接龙意旨取向
接龙诗,按所受约束这一特征而言,它是一种命题性质的写作。命题作文,我们都面临过。有的命题,会列出一些条款,让该命题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让作文者遵而笔之。而接龙活动往往对接龙人下笔时之意旨取向无所规定。不过,我们可以从习惯上来看这个问题。据笔者接触能读到之接龙诗,归纳其意旨取向有如下几种:
其一是顺所接龙之意而下笔,让自己的三句诗,成为被接之诗诗意的深化或扩张;这种诗作比较多,相对而言,取这种意旨而接,便于思路的展开,便于诗意的凝集;取此种接龙意向,多选取前诗未能涉及的某一角度,或选取某一未被前诗所言及的方面,以完成自己的创作。将之变成自己的作品。
其二是以旁出之意而接。此种接法全然不顾所接诗意,仅以接句安在自己的诗上,另三句另辟蹊径,既让所接之诗句,也成了自己所要表达之意的帮助。这样的接诗,往往能出新意,因而得到更多喝彩。
其三是逆向取意而接。这种取意法,是完全将原诗所表GyOsMe达之意掉个一百八十度。即将自己的三句二十一个字化解所接之句七个字为自己诗所用,全诗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与所接诗意完全不同的一首诗。这样的接法,当然得注意不能使自己的诗意变成攻击或眨低所接诗的诗句。而只能是在他诗意思的反面去深化他诗,也即古人所说的“异途同归。”因为,接龙这种诗歌形式,其实质是朋友间唱和,唱和是为了促进彼此的友谊,而不是相反。
四,接龙是一种创作
说到创作,这里可以举一个《宰相刘罗锅》里乾隆皇帝和刘墉的小故事,在一次皇帝吟诗中,刘罗锅接了一句,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完整的诗(诗句忘了,待查或请知道的诗友们以示)。刘墉后来将此诗放进自己的诗集,被王刚饰演的和中堂给告发。后来皇帝还是承认刘罗锅之“著作权”。可见接龙这种形式,也属于一种创作。在实践中,特别是在论坛上,各诗友对于自己的接龙作品,多也是看重的。即使这些作品出现在出版物中,也是被当作原创,这也可从至今未见到有人对他人接龙作品提出著作权异议,得以一证。
五,接龙活动的意义
笔者以为,这种创作的意义在于,一,可增进吟友相互的友谊;二,可锻炼和检验自己的诗词创作和应对能力;三,有更多机会欣赏诗友的创作能量和吟咏水准。四,接龙活动能否开展或能否继续,是检验一个版人气高低的试金石。我们看到,人气高之版块,接龙活动开展起来十分顺当且接得热烈。当然,笔者并无一个版块没接龙便意味着人气不高的意思。在本论坛,确有因日上帖量过多(500至於600)的版块无暇顾及此种形式的活动。不过,笔者认为,即使在日上帖量过多的版块,亦不妨采用接龙的方式,理由是:一,可减少发帖量,减少发帖量能让所上版之帖让更多吟长读到和加评,这不但能更有效地促进诗友之间的交流,也使一些诗词能有更多停留在版面上的时间,以让更多诗友读到它评赏它,更好地增进诗友间友谊和相互了解,进而达到切磋诗艺的目的。
接龙这种在近年来活跃于各诗词论坛的诗词形式,正愈来www.souquanme.com愈被诗友所乐用,在网络的条件下通过诗友们的不断使用和摸索,为古诗词(词这部份暂未见有,笔者从辛稼轩词,发现其自接之龙多首,皆以首句为接口)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也为诗人们赶上现代节秦提供了一个更能一试身手的平台(这个问题笔者未在此论及,快节奏是时代的推动也是科技发展导致的必然,有时间的话,将作一专题讨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很快喜欢它,掌握它,让它成为诗友交流的一个更www.souquanme.com好更便捷的工具!
诗句首尾字相连的诗叫什么诗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英文 anadiplosis),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顶针(顶真)
编辑
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选自《木兰诗》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选自《木兰诗》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选自《木兰诗》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顶真对联,根据用字的位置和频率,可以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
句中顶真
即在句中结奏点(断读处)传递文字,古人称之为联绵(连绵)。如长沙白沙井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按七言联“二二三”节奏式,可读为“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德、山、沙、水均为句内顶真。
句间顶真
即在各断句间传递文字。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二十二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句句顶真
即无论断句多少,联珠到最后一句,可称之“连环”。根据其断句多少,可分为大小两种。
连环一般是三个断句,两处顶真。如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连环是三次以上的顶真。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之地,地穴未打未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这副大连环联,在平仄、对仗、重复等方面,明显带有民间传说的原始性,所以传说中下联乃一老农所对。
不同的顶真方法,有时候还可以综合运用。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1]
顶针(顶真)
编辑
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选自《木兰诗》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选自《木兰诗》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选自《木兰诗》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顶真对联,根据用字的位置和频率,可以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
句中顶真
即在句中结奏点(断读处)传递文字,古人称之为联绵(连绵)。如长沙白沙井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按七言联“二二三”节奏式,可读为“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德、山、沙、水均为句内顶真。
句间顶真
即在各断句间传递文字。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二十二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句句顶真
即无论断句多少,联珠到最后一句,可称之“连环”。根据其断句多少,可分为大小两种。
连环一般是三个断句,两处顶真。如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连环是三次以上的顶真。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之地,地穴未打未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这副大连环联,在平仄、对仗、重复等方面,明显带有民间传说的原始性,所以传说中下联乃一老农所对。
不同的顶真方法,有时候还可以综合运用。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