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所相非相,则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净业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起居、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这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都不着相,断恶不着断恶的相,修善不着修善的相。就像菩萨一样,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非常精进努力在做,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净业,这个与净土完全相应。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么难?难在哪里?这个要知道,难在我们把现前的现象都当真,就难在这里。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你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很容易放下。六百卷《大般若》讲什么?就讲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什么好执着的?还有什么好分别的?它真有,你分别执着还可以说得过去,没有!实际上就像我们电视屏幕上的现象一样,这整个宇宙现象实际上就是这样,确实不可得。特别是弥勒菩萨跟我们讲的诸法实相、真相,真相是什么?刹那生灭,比电视荧光幕上的速度快多了,不能比。每个念就是一个画面,念念相续,每个画面都是独立的,没有两个画面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它是相续相,相续相是相同的,那不是相续相。所以佛才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没有一个例外。实报庄严土也是从心想生,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实报土也不存在。最后存在的、永恒不变的,常寂光,真如自性,它是永恒存在的,这是真的。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物质现象是假的,精神现象也是假的,自然现象也还是假的。佛这句话就讲到位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教我们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分别执着错了。一有分别心,心就不清净了;一有执着心,被染污了,这我们不能够不知道。
我们现在学过《还源观》、学过《华严》,学过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今天讲无诸相我们有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念念不住。对《般若经》上所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明白了。一切法包括我的身体,无所有。这个相怎么存在?原来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波动现象产生的,也就是这个相在一秒钟里头产生一千六百兆次的变化。哪里是真的?怎么会是有?确实是无!像我们看电影,这个电影胶卷给我们启示,这个在放映机里面一秒钟二十四张,换句话说,它在银幕上占的时间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占的时间,马上就过去了,你想它不是假的。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现实的这个现象,跟这个电影底片一样,一秒钟多少次?生灭多少次?一千六百兆。这个东西在银幕上一秒钟二十四次,现在我们的环境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它怎么会是真的?怎么会是有?「无诸相」三个字把这个事实真相,就是宇宙之间一切万法的真相说出来了。你所听的,你所看的,你所接触到的,你所想的,全都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波动现象。所以佛把这个境界比喻作梦幻泡影,比喻得好!真的是梦幻泡影。所以佛经上常讲「即在当下」,当下就是一念,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当下。
有,要知道有是什么意思;无,无是什么意思。有就是那个一念,一念有。第二念呢?第二念不是第一念,第一念没有了,第二念生起来了。第三念不是第二念。念念是单一的。我们感觉到这些现象,是这些单一的相似相续相的一个幻相,相似相续的幻相,我们误会了,把它当真。《心经》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个五蕴是什么?就是当下那一念,那一念不可得。这一念,弥勒菩萨讲得很好,这一念有形,形皆有识。弥勒菩萨用弹指,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讲得很清楚,这真叫宇宙万有的真相。你把这句话要是真的体会到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对于经搜趣网上讲的无诸相、无所有,你统统明了了。这是诸法实相。
下面还是引用《金刚经》,「《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是自性。你什么时候见到诸相非相,恭喜你,你见性了;见性又叫做成佛,你成佛了。《金刚经》上讲如来都是讲性,讲佛是从相上讲的,讲如来全是讲自性,这两个名词有两个名词的意思。凡所有相,没有说实报庄严土例外,连实报庄严土也是虚妄的,这个我们在学习经教里报告很多次了。诸佛如来的实报土叫一真法界,它有相,那相也不是真的。那相是什么显的?是无始无明习气显的相,无始无明习气断了,相就没有了,皆是虚妄。没有了之后现什么?常寂光现前,常寂光里头什么都没有。
前面报告很多次,现在科学里面所说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常寂光里头这三种现象都没有。所以皆是虚妄也可以形容常寂光,常寂光里头没有这些虚妄东西,所以它是真的。真里头没有妄,妄里头有真,真里头没有妄。这个道理要去把它参透,对我们的修学会有很大帮助,对我们求生净土那帮助就更大。我们把该放下的全放下,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决定生净土,不再搞拉杂东西了,就真正能够做到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像普贤、文殊一样就得大自在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相:又译示相,佛教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
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
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
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www.souquanme.com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
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是什么意思
结经者安佛告须菩提,示下文道理重要。此句即是印许,以下更推广言之。方才一问一答,只说身相。实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说不可甚是,盖性本非相也。此妄字是广义,虚妄犹言虚假,既知是虚假,应回光返照,不可向外驰求于相,从速归性。性本真实,岂能以虚假见真实耶。知此则凡夫之病可免,不至堕入轮回。
(丑)次,明即相见性。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诸相即一切相,即凡所有相。只须彻底明了一切相皆是虚妄,即不逐妄,即知有真。搜趣网故见诸相非相,则相不能障性,即见如来,何必灭相,即相可以见性也。汝答得见如来,极是。见字亦有功夫,要真能见诸相非相方可。若只是说理,即不能见如来,则字,历来流通本作即,此依唐人写经作则,则与即本可通用,但作便字解可通,作就字解则不能通。
凡所有相,既是虚妄,皆不当住。故上说法相,说非法相,即包一切相,佛说不住相,即是令人见如来。若执应化身,即不能见法身。故不住相,即令人见性。又不住相,是不执著。不执著,即不为相所转,并且相反为我所转。故只须了知是虚妄,不必断灭且亦不可断灭,盖相本由性现也。佛令人对世间法,不可执著,亦不可厌恶。凡夫执相,是住法相而生烦恼;修行人厌恶世法,又住非法相而生烦恼。须知性本无相无不相,不能断灭。吾人用功,须先观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后能照见。依佛说二边不著去修行,行来行去,至功夫纯熟,深之又深,方是般若波罗蜜,方真见诸相非相,即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心经之色,即此经之相,受想行识,即喜怒哀乐起心动念,照到皆空,方是诸相非相。皆空即是三空,非小乘之但空。故又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此说色与空尚是两橛,故又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即空有同时,此与凡所有相四句相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与空即是色通,一切假名,当体即空也。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与色即是空通,色即空,可见空不在色外,何必灭色明空,故云则见如来。见如来,即见性也。不执著相,即能度一切苦厄。
苦厄无量,举其大者,凡夫之分段生死,小乘之变易生死是也。凡夫身有长短,命有寿夭,流转生死,谓之分段生死。小乘证得性无相,既得体,本可现相,彼畏苦,不肯入世度生,心中起微细生灭,佛名为变易生死。若见如来,即能度此等苦厄,度苦厄由于见如来,见如来由照见,故用功最要是作观。此科经文,若消归自性,则遇一切相时,第一步功夫,即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至于色声香味触法,则观诸相非相。
或以在尘劳不易作观为疑。请就上海言之。吾人终日所闻者,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须知此等声,皆起灭不停;此等熙来攘往之众生,皆忙于衣食,不由自主。然此实非车声,人声,OtjxaIoTt种种喧扰声,乃无常苦空无我之声,当体即空。然明明是声,而如此作观,则不著有,不著空,乃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声。故经文无论何句,皆可作观,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则受用无穷。如此依文字起观照,先须我去读经,是经转我。至于作观,则是我转经。经转我,则以经转移凡情。我转经,更为重要功夫。此科经文,是说明上文之所以然,即降伏其心应无所住等之总结。故依此文观照,与观照上文无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如来即见性,见性即不住相之所以然。见性见得一分,即初地菩萨,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得究竟,即成佛,即上文福德不可思量之所以然。成佛见性法身显现,偏满虚空。即上文用虚空作比喻之所以然。须知本经说来说去,皆说无住。前文不住于相,即释应无所住,因此一开口,先说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即教吾人不住。灭度无量众生成佛,指示吾人发心之法门。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又将此法扫却,此即指示吾www.souquanme.com人不住法相。后说菩萨应无所住,亦教人不住法相。行于布施,教人不住非法相。虽复说但应如所教住,意思仍是教人住于无住。即古德所说但求妄息,莫更觅真。真即真心,又即真如,应者如如平等也,何以如如平等,性体本如此。有此性体,即能现相。故证得者,不可存此真心。若一觅真,即是六七识,即成为妄。古德谓之执异,执异即判真妄为二,不是平等,故说应如我所教住,以降伏妄心。凡夫均是妄心,必妄心分分除,真心方分分现,但求妄息,莫更觅真,即此意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住即妄。故前文开口即言降伏不言住,何以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此是说不住之益。倘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得真性。此即上文不说住而说降伏,但应如所教住之总结。于此可知金刚经行文如天马行空,而说理则细针密缕,处处开,处处结。读此科文。如奇峰突起,看似与上文不接。实为上文之总结。正如重山叠水,层层包裹。处处有来龙去脉,处处有结穴也。就文字说,一面说,一面扫,正是不住法相,不住非法相,真足当文字般若。读此经,讲此经时,在前文须将后文摄入,在后文应回顾前文。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与下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四句偈相照应。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与下文于法不说断灭相,亦息息相通。
——出自: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