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谁
七绝圣手一般指王昌龄(唐代边塞诗人)。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扩展资料: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送君不觉有离伤上一句
送君不觉有离伤上一句:沅水通波接武冈,出自王昌龄《送柴侍御》。
一、原文
送柴侍御
唐代: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二、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三、注译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四、鉴赏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YHKak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六、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唐代诗人被称为七绝圣手的是谁
“七绝圣手”王昌龄,又自称“诗家天子”。
初唐的诗以五言为主,毕竟从魏晋南北朝下来,这是诗歌主流。而七言虽然出现很早,却一直不被重视,被认为“体小而俗”。直到初唐胡乐大规模进入中原,作为演唱的歌词大发展,七言诗开始被重视起来。
而王昌龄、王之涣、李白就是七言绝句格律化的重要开创性人物。
王昌龄自负“七绝圣手”,送别诗大概占了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而盛唐七绝四百多首,王昌龄一个人就贡献了七十多首,将近六分之一。他以一人之力,扛下盛唐七绝一角。
王昌龄把七绝的题材、用途、境界都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对七绝的体式、写法、结构、表现手法做了很多尝试,被后人延用,并且基本没有超越。
正是他和李白等诗人的努力,让七绝成为唐诗中最流行、最有味道的一种诗歌形式。
而大唐第一七绝,又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就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乱入池中看不见”.......下一句?作者?
“乱入池中看不见”下一句是“闻歌始觉有人来。”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www.souquanme.com
出处:出自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采莲曲二首》。
原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白话译文: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扩展资料: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
《采莲曲二首》正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搜趣网,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什么意思
读王昌龄的七绝
(2003/11/24)
在唐诗七言绝句中,除李杜之外,谁的七绝写的最好?我以为那就要属王昌龄了。其实早就有王长龄是“七绝圣手”的说法。他在唐朝时,王昌龄就是和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就已经很知名了。王昌龄是李白的好友,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诗中看到。最著名的是李白赠王昌龄的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从年青时,就喜欢王昌龄的诗,许多人也都喜欢他的诗,特别是他的七绝,尤其是像“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名句,为大家津津乐道。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有一说为太原人,也有说他是京兆人。他早年家境贫困。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受秘书省校书郎。开元22年(734)登博士宏词科,迁汜水尉。曾贬岭南,后改江宁丞,又贬龙标尉。安史乱起,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在唐朝,名人的诗常常被乐馆的歌妓传唱。每当歌妓得知名人的好诗,便争相传唱。王昌龄那时已经是有名的、为人们喜爱的诗人,他的诗当然是很受欢迎的。我记得有一则诗话中说:一次,王昌龄,王之涣和高适在一个酒家饮酒,而那里就有歌妓争唱名诗。他们三人便打赌,看谁的诗被歌人唱的最多。不一会儿,就听歌女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一听是自己写的《芙蓉楼送辛渐》,暗暗得意。接着歌声又起,唱道: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王昌龄一听又是他写的《长信怨》,高兴得满饮一杯。接下来,歌女唱道: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十分高兴。这时,王之涣说:“唱得最好的歌女一定唱我的诗”。果然,下面唱歌的是当时最有名的歌妓,唱的是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当歌妓们知道他们是,她们所唱的诗的作者,便要请他们共饮狂欢。
这则诗话,不过是说王昌龄等诗人的作品,在当时就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了。
王昌龄的诗,在“全唐诗”一书里只有180多首,被编为四卷。“全唐诗逸”里收有9首。在“全唐诗外编”里收有两首。在新、旧《唐书》中有《王昌龄传》。有《王昌龄集》传世。
在王昌龄的诗作中,以七言绝句做有盛名。他的七言绝句在《全唐诗》里有30余首。
我读过30多首王昌龄的七绝,多为边塞、宫怨、闺怨和送别等题材。每首都堪称精辟之作。许多首,都有惊人之句,说王昌龄是“七绝圣手”,绝无虚夸。我想在这里,我们选几首,共同欣赏一下。
首先,我们就先欣赏上面提过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是王昌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这首诗当然是王昌龄七绝中的精品。这诗前两句,叙述送别是的情景。这首诗的起笔,就给人以凄凉的景象,连江的寒雨和孤独的楚山,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第二句中的“孤”字用的独特,其实不但写出楚山的孤独,而且写出了诗人的孤独。第三句轻轻一转,落在了点睛的神笔:“一片冰心在玉壶”。此句有人说是写//www.souquanme.com“心冷如冰”。我以为是写“心洁似冰”。在古诗中有“心如玉壶冰”之句,“一片冰心在玉壶”由此句演化而来,而比“心如玉壶冰”的意境更为深远。“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说心之清纯洁净如冰晶在玉壶之中。这真是神来之笔。
在王昌龄的七绝中,最为人们推崇的,就是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了。这诗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是王昌龄的七绝中,最为人瞩目的一首。许多人说这诗是神品。开头第一句,就非同凡响。“秦时明月汉时关”似乎难以为人理解,怎么秦时的明月,“关”却是汉时的呢?但此句,妙就妙在这里,寓意深远就在这里。这一句是说,把守汉时的关口的军人,而看到的是和秦时相同的明月,而时间已经飞逝去了。接下来承接上句的是“万里长征人未还”,就延伸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三句的一转,“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合“不教胡马度阴山”。写出了全诗的意思,是说长征的人长年累月地戌边守关,无休无止。“但使”两字写得特别好,因为这里就留有悬念,因为人们会问:如果没有“龙城飞将”呢?胡马不是就要度阴山了吗?那么争战又要开始了!
再举一首王昌龄的边塞诗为例,那就是: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此诗,第一句就写出了塞北的典型景色,在第二句的“半”字特别好,这个字就暗示着大风吹动着红旗给人以动感。第三句一转说前军曾经夜战,而结句则说已经报告说捉到了匈奴的头领吐谷浑了。
这诗以雄浑的气势,讲述了大战沙场而又得胜的故事,生动而简洁!使人激动而受鼓舞!
在这里,我想没必要对王昌龄的七YHKak绝,逐一的分析。我对王昌龄的七绝,总起来说几点体会。我以为:
1, 王昌龄的诗首先是意境好。比如他写的边塞诗,都是竞选典型的场景加以巧妙的描绘,使读者感动。比如我们上面说的那首诗,他从明月和边关入手,写出了边塞的景和情。他的诗绝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含有深意,耐人寻味。
2, 王昌龄的七绝,格律严谨,而且十分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就是不谱曲,也像一支歌。
3, 王昌龄的诗,很讲究起承转合,很有章法。读起来觉得顺理成章,很合乎逻辑,自然也好懂。
4, 王昌龄的诗,很讲究用词和练字,没什么生僻字,但十分传神。我以为许多是出自诗人的智慧,往往是难得学的。
5, 绝句难写,因为只有四句。写的好,其意味深长,超过千百字。写不好,就会索然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