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意思是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不会认为近在眼前就是距离很近。所以有的人跋山涉水从各处来相聚,也有的人就在眼前却不相交往。
不以山海为远的上一句是什么意思
《论语卫灵公》中有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与此相对,《搜趣网抱朴子》中有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意思是志趣相同的人,距离再远也不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什么意思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的意思是如果两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这句话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译文:如果两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所以有的人跋山涉水从各处来相聚,也有的人就在眼前却不相交往。
扩展资料:
《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分别属于儒道二家,但作者是同一个人,即东晋时的葛洪。将《内篇》归属道家,将《外篇》归属儒家,是由葛洪自己首先提出来的,可见于《外篇》的《自叙》,“其《内篇》言神仙(中略)、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表明先后为儒道两家立论,在葛洪这里是主观故搜趣网意或者说主体自觉的。属儒家的《外篇》讲经世致用,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属道家的《内篇》讲修炼的“玄道”,关注的是生命及形而上问题。由此儒道兼综,就构成一个相对为内外的双轨体系。
同一个人,先后为儒道两家立论,这在历史上大概是前无古人的。葛洪之前,有王弼、郭象等人,既注解儒家的《周易》《论语》,也注解道家的《老子》《庄子》,通过重新诠释《易》《老》《庄》“三玄”,也就形成了玄学融合儒道的学术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抱朴子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求出处
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故有跋涉而游集,
亦或密迩而不接。出自东晋葛洪的《
抱朴子外篇
博喻卷第三十八》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怎么读什么意思
读音:
zhì hé zhě,bù yǐ shān hǎi wéi yuǎn;dào guāi zhě,bù yǐ zhǐ chǐ wéi jìn。
译文:
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不会认为近在眼前就是距离很近。
出处:东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扩展资料:
《抱朴子》是一部产生于特殊时代下的极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一方面葛洪吸收了儒家、道家、玄学的思想内涵,汲取了《淮南子》《文赋》中的有益养分,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前人思想,作为自己接受美学观的理论来源。
另一方面其作《抱朴子外篇》中体现的接受美学观对后世文论家起到了深远的启发作用。如在审美差异论和审美发展论层面上,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博观说”,强调接受者应该广泛阅读,培养艺术感知力与感悟力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等的主张中便足可见葛洪的思想印记。
可见,葛洪的接受美学观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下,它前有《淮南子》《文赋》,后有《文心雕龙》《诗品》,居于如此激流迸进的理论思潮和魏晋自觉的时代之风中,它承前启后,对魏晋美学思//www.souquanme.com想www.souquanme.com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