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浓的上一句是什么?
上句:身心切
下句:情意浓
上句:梦魂断
下联:情意浓
诗词常用的对仗词
副词对:
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
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www.souquanme.com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
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
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
嘿对喂搜趣网、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
轰对嗡、当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当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
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常用的虚字对
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
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
何似——未忍
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
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
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
但见——焉知
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
犹自——何曾
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
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
幸有——不须
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
莫向——何妨
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
何处——此间
权借——欲凭
常用虚实对
A: 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
一去——独留
一从——几度
任是——不随
徒令——终见
但得——即是
可知——足资
既定——笃信
谁将——铺就
应怜----欲渡
似听——几度
幸有——但无
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
莫道——自有
但期——愧然
安得——招来
但见——不知
肯于——不堪
昔曾——自可
纵是——从知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
若非——会向
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www.souquanme.com#160;
试问——别意
安能——愿借
欲试——惊看
但恨——喜看
但留——换得
纵然——依旧
料得——莫是
谁将——知侬
B: 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
周览——犹存
我亦——曾效
借问——总为
亿昔——谁复
寄语——莫因
自谓——安知
还似——搜趣网何如
不惧——何辞
他年——莫望
刚被——却教
诗句“情意浓”下句“爱意浓,怎知红丝错千重,路同归不同。”出自:北宋柳永的《浣溪沙•情意浓》。全诗如下:
浣溪沙•情意浓
宋•柳永
情意浓,爱意浓,怎知红丝错千重,路同归不同。
欢亦忧,乐亦忧,踏雪寻梅方始休,回首天尽头。
诗词译文:
情谊和爱意都非常的深厚,没想到中间隔着很多的距离,到最后是相同的路,却不是同样的目的地。
欢快的时候忧愁,快乐的时候也忧愁,踏着雪去寻找梅花,回头才发现已经过了好久。
爱到深处情更浓下一句
1、爱到深处情更浓,浓到心处情亦薄。
2、爱到深处情更浓,爱到深处,是无言;情到浓时,是眷恋。
3、爱到深处情更浓,月下人相拥,离别不必长相送,互道多珍重。
4、爱到深处情更浓,爱到深处无怨尤。
5、爱到深处情更浓,爱到深处情深入骨。
6、爱到深处情更浓,思到浓时泪两行。
7、爱到深处情更浓,为了爱情,一切都可以抛下不管。
8、爱到深处情更浓,情到深处爱最重。
父子情深渐更浓的下一句是什么?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前一句是什么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02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03
&n//www.souquanme.combsp;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04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