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后一句
哀鸿遍野后一句哀鸿遍野
满目凄凉
哀鸿遍野(āihóngbiànyě),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哀鸿:哀鸣的鸿雁。野:田野、郊外。出自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满目凄凉
哀鸿遍野(āihóngbiànyě),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哀鸿:哀鸣的鸿雁。野:田野、郊外。出自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哀鸿遍野,释义,造句
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旧社会,每逢水灾战乱人民就被迫四处逃亡,哀鸿遍野,一片凄凉.
他们就曾亲眼目睹过那哀鸿遍野、赤地千里的惨象.
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在我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再也看不到哀鸿遍野的现象了.
旧社会,每逢水灾战乱人民就被迫四处逃亡,哀鸿遍野,一片凄凉.
他们就曾亲眼目睹过那哀鸿遍野、赤地千里的惨象.
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在我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再也看不到哀鸿遍野的现象了.
哀鸿遍野,琉璃所失 什么意思??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 ( āi hóng biàn yě )
解 释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 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出 处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贬义,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示 例 峻青《壮志录》:“他们就曾亲眼目睹过那~、赤地千里的惨象。
近义词 啼饥号寒、饿蜉载道、民不聊生
反义词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流离失所
解释: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典故:年荒劫大,百姓们不是离家逃荒,~,便是等待饿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出 处 《金史完颜匡传》:“今已四月,农事已晚,边民连岁流离失所,扶携道路,即望复业,过此农时,遂失一岁之望。”
注释:《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示 例 邹韬奋《青衣行酒》:“遭难的老百姓~,不堪设想。”
近义词 无家可归、流离颠沛
反义词 安家立业、安居乐业
灯 谜 大水退后屋尽毁
很少看见这个词,那次是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天堂在左,地狱在右,中间是流离失所.
就特别看了看这个词语.
哀鸿遍野 ( āi hóng biàn yě )
解 释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 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出 处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贬义,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示 例 峻青《壮志录》:“他们就曾亲眼目睹过那~、赤地千里的惨象。
近义词 啼饥号寒、饿蜉载道、民不聊生
反义词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流离失所
解释: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典故:年荒劫大,百姓们不是离家逃荒,~,便是等待饿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出 处 《金史完颜匡传》:“今已四月,农事已晚,边民连岁流离失所,扶携道路,即望复业,过此农时,遂失一岁之望。”
注释:《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示 例 邹韬奋《青衣行酒》:“遭难的老百姓~,不堪设想。”
近义词 无家可归、流离颠沛
反义词 安家立业、安居乐业
灯 谜 大水退后屋尽毁
很少看见这个词,那次是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天堂在左,地狱在右,中间是流离失所.
就特别看了看这个词语.
什么词语前面是衰后面是野?
哀鸿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
哀鸿遍野(āwww.souquanme.comi hóng biàn yě)是一个汉语成语。哀鸿:哀鸣的大雁,这里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rchdBQC失所的难民之悲惨景象,出自于《诗经小雅鸿雁》。
中文名
哀鸿遍野
外文名
lit. plaintive whine of geese (idiom); fig. land swarming with disaster victims; starving people fill the land
体裁
成语
出处
《诗经小雅鸿雁》
近义词
啼饥号寒、饿殍载道、民不聊生
哀鸿遍野(āwww.souquanme.comi hóng biàn yě)是一个汉语成语。哀鸿:哀鸣的大雁,这里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rchdBQC失所的难民之悲惨景象,出自于《诗经小雅鸿雁》。
中文名
哀鸿遍野
外文名
lit. plaintive whine of geese (idiom); fig. land swarming with disaster victims; starving people fill the land
体裁
成语
出处
《诗经小雅鸿雁》
近义词
啼饥号寒、饿殍载道、民不聊生
鸿雁古代寓意
在古代诗歌中 鸿雁的寓意有什么? ?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千百年来的往返途中,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真是难以尽数!作为最常用的原型意象,在古代诗文中,鸿雁的文化内涵是最丰富,最深厚的。为了便于掌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试陈述之。
1、哀鸿遍野
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哀鸿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音渠)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这一意义,是由这首诗引来的后起义。
黄侃《水龙吟•秋花》“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愁侣。”
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这几首诗词的作者都是对战争和社会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为“哀鸿”而哀也。
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虏弦”是外族人的弓箭,云外惊飞四散哀鸣的当然是汉族边地的百姓。这是“哀鸿”的哭喊。
2、孤雁失群
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鸣叫意味着失群。所以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
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钱起《送征雁》:“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
“断鸿”和“断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独”而孤,几个作者都是抓住孤雁的鸣叫声,与落日、西风、寒夜哀笳、霜天、寂静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组合,极写客中游子的悲切和孤伤。
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搜趣网写人。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行人断,边秋一雁声。”
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送刘昱》:“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杜甫和崔涂都写有以《孤雁》为题的诗。
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浦起龙《读杜心解》)在安史之乱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他无日不梦想骨肉团聚,亲朋重逢。诗中这孤零零的雁儿,寄予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崔涂《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诗人飘泊异乡的诗。在潇潇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诗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画得唯妙唯肖,作者自比孤雁,咏物抒怀,全诗意境凄苦感人。
-
3、归雁衡阳
秋天,大雁南飞。飞到哪里不再继续向南呢?
一说是衡阳,即现在的湖南省衡阳市,在衡山之南,故名。传说衡山有回雁峰,雁飞至此而止,不再南飞,待春而归。
如,王勃《腾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范仲搜趣网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归雁时。”
这是最流行的说法。
一说是大庾岭。在今江西省大庾县境。传说大雁南飞至此而回。
如宋之问《题大庚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来归?”
这一说法较少见。
“雁归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离家在外的人,最看不得鸿雁的南飞或北飞(南飞、北飞都是归)。所以,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多以“雁归人未归”来寄托游子(或征夫,或迁客)思乡的感情。这样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
如贺铸《捣练子•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有人替换时)见雁南归。”
朱敦儒《临江仙》:“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归雁”常出现在送别诗或谪迁诗中,那是诗人以归雁反衬友人的远游或外迁,或自伤身世飘零。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归目并随回雁去,愁肠正遇断猿时。”
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王沂孙《高阳台》:“江南自是离恨苦,况游騘古道,归雁平沙。”
4、鸿雁传书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信使。何以“鸿雁”代称书信或信使呢?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rchdBQC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诗人们往往借用鸿雁传书的传说,表达对远人的思念,或归乡的渴望。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维《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李清照最喜用鸿雁的传说表达心中的相思之苦。
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诗人们看见鸿雁即希望捎书至家乡亲人,这是正写,也有反写者。看见鸿雁,无书可寄;或怨鸿雁失信等。
如范成大《鹧鸪天》:“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作者是说,模拟外表流泪容易,抒写内心的哀愁很难,我心中的哀愁有如潇湘江边的竹子一样血泪斑斑。都说鸿雁能传书,在此“碧云日暮”之时,空见一雁从寒天飞过,我却没有书信可传。极写心中的悲痛无处倾诉之苦。
张元干《点绛唇》:“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这是借恨归鸿而怨爽约者。
李煜《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都说 鸿雁能传书,但如今已到雁来之季人却音信全无。
1、哀鸿遍野
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哀鸿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音渠)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这一意义,是由这首诗引来的后起义。
黄侃《水龙吟•秋花》“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愁侣。”
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这几首诗词的作者都是对战争和社会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为“哀鸿”而哀也。
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虏弦”是外族人的弓箭,云外惊飞四散哀鸣的当然是汉族边地的百姓。这是“哀鸿”的哭喊。
2、孤雁失群
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鸣叫意味着失群。所以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
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钱起《送征雁》:“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
“断鸿”和“断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独”而孤,几个作者都是抓住孤雁的鸣叫声,与落日、西风、寒夜哀笳、霜天、寂静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组合,极写客中游子的悲切和孤伤。
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搜趣网写人。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行人断,边秋一雁声。”
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送刘昱》:“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杜甫和崔涂都写有以《孤雁》为题的诗。
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浦起龙《读杜心解》)在安史之乱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他无日不梦想骨肉团聚,亲朋重逢。诗中这孤零零的雁儿,寄予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崔涂《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诗人飘泊异乡的诗。在潇潇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诗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画得唯妙唯肖,作者自比孤雁,咏物抒怀,全诗意境凄苦感人。
-
3、归雁衡阳
秋天,大雁南飞。飞到哪里不再继续向南呢?
一说是衡阳,即现在的湖南省衡阳市,在衡山之南,故名。传说衡山有回雁峰,雁飞至此而止,不再南飞,待春而归。
如,王勃《腾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范仲搜趣网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归雁时。”
这是最流行的说法。
一说是大庾岭。在今江西省大庾县境。传说大雁南飞至此而回。
如宋之问《题大庚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来归?”
这一说法较少见。
“雁归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离家在外的人,最看不得鸿雁的南飞或北飞(南飞、北飞都是归)。所以,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多以“雁归人未归”来寄托游子(或征夫,或迁客)思乡的感情。这样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
如贺铸《捣练子•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有人替换时)见雁南归。”
朱敦儒《临江仙》:“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归雁”常出现在送别诗或谪迁诗中,那是诗人以归雁反衬友人的远游或外迁,或自伤身世飘零。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归目并随回雁去,愁肠正遇断猿时。”
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王沂孙《高阳台》:“江南自是离恨苦,况游騘古道,归雁平沙。”
4、鸿雁传书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信使。何以“鸿雁”代称书信或信使呢?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rchdBQC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诗人们往往借用鸿雁传书的传说,表达对远人的思念,或归乡的渴望。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维《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李清照最喜用鸿雁的传说表达心中的相思之苦。
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诗人们看见鸿雁即希望捎书至家乡亲人,这是正写,也有反写者。看见鸿雁,无书可寄;或怨鸿雁失信等。
如范成大《鹧鸪天》:“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作者是说,模拟外表流泪容易,抒写内心的哀愁很难,我心中的哀愁有如潇湘江边的竹子一样血泪斑斑。都说鸿雁能传书,在此“碧云日暮”之时,空见一雁从寒天飞过,我却没有书信可传。极写心中的悲痛无处倾诉之苦。
张元干《点绛唇》:“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这是借恨归鸿而怨爽约者。
李煜《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都说 鸿雁能传书,但如今已到雁来之季人却音信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