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以观其徼的前一句是什么(“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道”的意思)

常有欲以观其徼怎么读?徼,读音是jiào,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为端倪的意思。这一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天地之始>。节选原文:......

欲以观其徼的前一句是什么(“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道”的意思)

常有欲以观其徼怎么读?

徼,读音是jiào,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为端倪的意思。

这一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天地之始>。

节选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文: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后,拜见博士,无所不学,无所不览,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意思是: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出自《道德经》
宇宙万物最初没有名字,不做分别。有了名字,才分出万物。
所以世上区分万物,用以观察相互的内部关系;整体待之,用以研究总的运行规律。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

《酷说老子》第一章(21)宫本武藏:顶尖高手的心态,就是三个字!

《道德经》第一章【第四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因此,要常从“无欲中去观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欲”中去体察“道”的端倪。)

1、

这一句的断句,同样存在争议。  

一学界主流断句为: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二学界非主流断句为: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2、

我依旧支持非主流,为什么呢?因为有两个证据。

证据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为:

“恒无欲也,恒有欲也。”

证据⑵,还是从文法来看第一种断句:

“欲”字同样没有存活的意义,可以直接推出午门斩首。

因为老子完全可以写成:

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

所以老子的本意是:

“常无欲,常有欲。”

那么, 这是在表达什么呢?

3、

十七世纪时,日本有一位少年为了替父亲报仇,苦练剑法十几年,终于学成。于是他正式老师宫本武藏辞行,下山之前,他本来想听一听老师最后的指点。结果——宫本武藏什么都没教!只嘱咐了一句话:”

明天决斗之前你要看一下地面,如果能看见蚂蚁,你就必胜!①

这个少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第二天决斗之前,他还是照做了。最后,他果然成功地打败了前来决斗的剑客,报了杀父之仇。更诡异的是,这场胜利要比他想象中赢得更轻松。

那么请问,这个少年为什么能赢?

4、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僧人名叫法达,七岁出家,喜欢读《法华经》(妙法莲花经),坚持了几十年,诵了三千多遍。

要知道,《法华经》全文二十八品,一共八万余字,这相当于现代人读三千部书的体量。但是尽管如此,法达内心里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开悟。后来他听说禅宗的第六代宗师——慧能——在广东,于是从老家江西出发,风尘仆仆地前去参见。

到了之后,本来想请六祖慧能开示,没想到六祖不识字,也没读过《法华经》。法达只好当场背诵,结果刚背完第二品,六祖突然说:

“打住!不必念了,我已经懂了!”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法达诵经几十年不开悟,六祖却一听就懂,两人的差别在哪里呢?

5、

某天,在一家大型商场里,突然出现了两类人:

一类胡子拉碴,穿着打补丁的蓝色工装;

一类则衣冠楚楚,穿着笔挺又精致的西装。

这两类人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

当着另一些顾客的面,把一件商品悄悄藏进自己的口袋里。


你一定会惊呼,这不是偷东西吗?没错!他们就是在偷东西,不过,他们是由社会学心理学家找来临时扮演的小偷。你再猜猜结果会是什么样?结果是:

大部分顾客都会踊跃举报那些穿着打补丁的蓝色工装的人,而且会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甚至夸大其词“那个狗娘养的刚刚把什么东西塞在衣服下面了!”语气里好像已经认定,邋遢的外表下肯定藏着一颗肮脏的心③。

然而,当面对衣冠楚楚的人在偷窃时,大部分顾客的表现就不那么主动热情了,即使向店员揭发,也会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甚至带着各种开脱的理由请店员谨慎对待。

那么请问,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偷窃行为,大家会区别对待?原因其实不能难理解:

因为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对绝大多数的人和事——抱有某种预设的主观立场。

而这种主观的立场,在哲学的意义上就叫做“有欲”。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人的主观倾向性。

6、

那么,“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所谓“徼”,指的是“边界”。

比如《战国策•韩策一》曰:

“为除守徼亭障塞”,徼亭,即是边界之亭。

再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南至牂柯为徼”,徼,即是边境线。

所以,“徼”的引申意为:

道之端倪,也就是道之表象。

举个例子,我们中国人经常会对某些不理解的东西说一句:

“摸不着边际”。

当然,这是毫无头绪的情况下,一旦你有了头绪,也就是有了“欲”的时候,就能穿针引线,描摹出事情的整体轮廓。但是要注意:

当我们有欲的时候,摸到的只是事物的“边际”,描摹出来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并非其本质。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有欲”,就会被万事万物的表象所迷惑,无法看清其本来面目。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人类会进化出一副主观色彩的眼镜来认识这个世界呢?

7、

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人类的一切主观倾向,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生存,都是为了追求最好的繁衍,并不是为了追求世界fVJLcPHhc的真相。用哲学化的语言来表述就是:

人的一切主观意向都是为了求存,而不是为了求真。

人为什么会求存?因为心里有“我”,比如为什么我们对红色和绿色比较敏感,因为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需要辨别树上果子的生熟,红色代表熟,是健康食品;绿色则代表生,吃多了容易中毒。那些没有强烈的求存意志,不去主观选择和辨别红绿色的智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中毒而死,并没有留下后代。

这——就是求真的代价!我们现代人——正是那些“求存”者留下的后代。

所以我们天生就带着一副主观色彩的眼镜,我们天生的内心里就有“我”,而正是这个“我”,既让我们获得了更大的生存机会,但同时也限制了绝大多数人的发现世界之真正奥妙的机会。

8、

这就是法达念诵三千遍《法华经》却依然不觉悟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我”,自以为功德无量,天下无双,觉得学佛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比不上自己。所以他去拜见六祖慧能的时候,只是敷衍的磕了个头,随便意思一下。

六祖一眼就发现了端倪,于是质问他:

“你头不触地,何如不磕头?你心中必定有一个东西让你骄傲至此!”

法达回答说:

“我已经念了三千部《法华经》!”

六祖继续骂道:

“就你这心态,就是诵一万部,也是浪费www.souquanme.com时间!”

www.souquanme.com后,六祖说了一首偈子,其中一句是: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你看,这就是法达和六祖的差距,法达心中“有我”,所以念三千部《法华经》也一无所觉,六祖心中“无我”,因此只听了《法华经》的开头就已经了悟全书。当然,法达最后被骂醒了。法华所悟出来的,其实很简单:

无非是保持一颗没有分别的平常心而已。

9、

法达为什么会心高气傲、藐视众生?因为他觉得自己能诵读三千部《法华经》十分很了不起!说到这里,我们就清楚问题的根本所在了:

法达之所以藐视别人,正是因为他有自己崇拜的东西。

他仰望《法华经》,崇拜释迦摩尼,在高深精妙的佛法面前,他自卑的抬不起头,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自己的愚蠢和渺小。说到底,他对众生的藐视,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藐视。他眼里的世界,只是他心理世界的一种投射。

所以,他并没有读懂《法华经》。其实不只是佛经,任何一本书,如果你读完内心里充满了崇拜之感,那么无论你学到多少知识,你离觉悟只会越来越远。为什么?因为骄傲和谦卑——两者本质上同一个东西。只要你崇拜某个东西,那么相应的,你肯定会鄙视某个与之相反的东西。

你崇拜知识,就肯定会鄙视不读书的人;

你崇拜健身,就肯定会鄙视不锻炼的人;

你崇拜达官显贵,就肯定会鄙视无权无势的民众;

你崇拜释迦牟尼,就肯定会鄙视贪名求利的老百姓。

哪怕你平时表现的十分温良和气、彬彬有礼,但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的潜意识。人生的真相就是,你不可能在崇拜某个东西的时候,不鄙视与之相反的东西。

为什么?因为有欲,因为有我。而六祖慧能——既无欲,也无我。

所以他不论读什么书,都不会产生崇拜感和自卑感,哪怕是佛教里的无上经典《法华经》——他随便读一读就可以当垃圾扔掉。这就叫得意忘言,得鱼忘筌。这就叫“常无欲,以观其妙”。而我们这些“有欲”的人,读书只会读出更多的分别,更多的偏见以及更多的执著。

10、

现在你可能明白了,为什么宫本武藏会让弟子在决斗之前观察地上的蚂蚁。


因为弟子十年苦练,一心报仇,武艺肯定没有问题,但这种情绪化的心态——绝对不合格。

宫本武藏的弟子跟念《法华经》的法达一样,以为念经诵的只是文字,以为决斗比的只是武艺。其实错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功课,等一个人的文字或者武艺上升到真正纯熟境界的时候,心态——就成了最核心的影响因素。

一个报仇心切、欲念太强的人有两大缺点:

第一,对自己预期太高,哪怕发挥正常也会不满意,容易心浮气躁,发挥失常。

第二,对敌人的感情太强烈,会通过眼神或者脸上的表情传递给对方,这等于是出卖了自己的攻击意图。

所以,无论是比拼什么技艺,只要是同等水平的人,谁能保持平常心,谁就获胜!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寂寂无名的宫本武藏能打败名满天下的佐佐木小次郎的根本原因。日本历史学家都公认:

如果单论剑道和武艺,佐佐木小次郎绝不可能输!

那宫本武藏是怎么赢的?没错,用心理战。

宫本武藏在决斗的当天故意迟到,本来两人约好的早上八点决战,结果宫本故意拖到快中午才姗姗而来,让小次郎的心情一直处在焦虑和急躁之中。④

决斗时,小次郎怒不可遏,一心求胜,想速战速决,结果漏出了破绽,最后被宫本武藏斩杀。

11、

说到底,佐佐木小次郎是输在心态,输给了自己。或许,这是注定的。因为他们两人对于剑道的理念有根本性的差别。

小次郎认为“剑即一切”,所以关注的是剑本身,专注于修炼千变万化的剑术;而宫本则认为“一切皆剑”,//www.souquanme.com所以每次决斗之前都会提前了解场地,包括风向的大小、地面的湿干、光线的明暗等等,甚至包括心情的好与坏,骄傲与自卑,这一切在宫本武藏的眼里都是“剑道”,都是剑的一部分。

所谓“握剑而起,心必如常,勿有起伏。 “我执”与“傲慢”乃是剑士之大忌。”⑤所以宫本武藏才会让弟子在决斗之前观察地上的蚂蚁,其目的可不是为了让弟子学习什么生物规律,而是有很深的用意:

一是想让弟子在决斗之前,暂时跳出报仇心切的急躁情绪,去寻找蚂蚁,欣赏大自然,祛除 “我执”与“傲慢”,保持一颗平常心;二是想让弟子在寻找蚂蚁的过程中,顺便到决斗场地周围游走一圈,从而发现环境中可利用的地方,辅助作战。

事实证明,这个弟子有着不错的悟性,最后果然赢得了胜利,没错,这本质上是“无欲”的胜利。只有无欲,才能发现道之玄妙。有欲,只会干扰你的透视世界本质的能力。

所以老子才会说: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参考资料】:

1、木幕正夫《宫本武藏》

2、《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3、列纳德•蒙洛迪诺《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9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4、吉川英治《宫本武藏:剑与禅•园明之卷•鱼歌水心》

5、宫本武www.souquanme.com藏《五轮书•水之卷》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的译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

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徼(jiao),本意是边际、边界。在这里引申端倪的意思。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