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应的古诗是什么?
原文: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翻译: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山间小路上原本并没有下雨,是那空明翠色好像沾湿人衣。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秋末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
扩展资料:
赏析:
此诗描写诗人山行时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清浅的溪水,冷肃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再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远近有致、色彩鲜丽、富于实感的水彩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首句写山中溪水。这里写的大概是荆溪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中 (唐代王维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2.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3.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5.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7.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8.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10.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1.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1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13.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14.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5.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16.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17.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8.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19.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20.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1.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2.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3.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4.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25.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26.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27.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8.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29.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30.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1.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32. 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傅玄《车遥遥篇》
33.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4.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35.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
王安石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是什么?
image.png
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文学史上有名的辋川,位于蓝田县南十余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不仅是秦楚要冲、三辅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此处原本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别业,后被王维购得,从此,他在此过起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闲适hgkXyPkGbM生活。在宋之问别业基础上,王维随势赋形,植花木、堆奇石、筑造亭台阁榭,建起了孟城坳、华子冈、竹里馆、鹿柴寨等二十处景观,把二十余里长的辋川www.souquanme.com山谷,修造成了一处兼具耕、牧、渔、樵的文人园林典范,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二十一岁的王维状元及第,怀揣积极的政治抱负和做出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从家乡蒲州(今运城永济市)施施然走进大唐的经济文化中心长安。开始的时候,在张九龄的提携下,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又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可谓顺风顺水。安史之乱中,他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经过这番磨难,王维逐渐消沉下来,看开了世间之事。四十岁以后,他基本侍奉母亲以半官半隐的状态在辋川度过。
王维母亲去世后,葬在东面山坡,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王维逝世后,又葬在母亲墓南面的小沟旁。王维当年住所叫“文杏馆”,今已不存,唯有门前空地上,他亲手栽植的一棵银杏树,依然枝叶茂盛,就像他在诗中赞美过的那样:“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每当秋季到来,硕大的银杏树一片金黄,和西侧观音寺银杏树遥相呼应,一起被称为“南山二杏”,让人恍然记起当年的王摩诘。
《新唐书》本传记载:“(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游、辛夷坞。”长居此地的王维,陶醉于辋川的山壑林泉之间,同孟浩然、裴迪、钱起等诗友良朋“模山范水”“练赋敲诗”、泛舟往来、鼓琴唱合。他和裴迪为辋川二十景写下了四十首五言绝句,取名《辋川集》。
在序言中,王维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这是王维自己编辑的组诗,精巧别致,颇有特点,体例上全是五绝,且以辋川山谷中各处游景作每首诗的题目,后人熟读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方歇,王孙自可留。”诗句流畅自然,清丽飘逸,成为传世佳作。
《辋川集》以即地命题,即景赋诗,有计划地描绘一个景观群落,这种创作形式是前无古人的。诗人的性格、心境和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综合地折射于二十首绝句之中。组诗展现的游止,可以描画出其心灵的轨迹,让人感受到其喜怒哀乐的复杂变化。在这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中,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复存在,堆积在心中的失望、希望、羞愧、愤恨、惆怅和沉郁,都化作“寂静”和“清幽”,势必让这组诗歌带上悲愤幽郁的色彩和基调。
诗人竭力以清秀绝俗的辋川山水来消解心中块垒,但终难完全冲出阴影的笼罩,使作品有了一种摆脱不了的矛盾:诗人“空悲”“惆怅”,便“独坐”“长啸”以超脱,最终成为一种深深的禅意。
后人称王维为“诗佛”,不仅是说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其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新唐书》本传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
唐代宗在《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中曾誉之为“天下文宗”。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之八中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唐末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更是称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代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诸人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说,实际上也以王维的诗歌为宗尚。
在作《辋川集》的同时,王维还创作了一幅《辋川图》。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其在“清源寺壁上画惘川,笔力雄壮”,故世人多传《辋川图》原画于蓝田清源寺壁上。唐武宗年间寺毁画灭,作品真迹究竟何貌不得而知,现在人们所见到的都是后世摹本。
image.png
北宋黄庭坚《山谷题跋》盛赞:“王摩诘自作辋川图,笔墨可谓造微入妙。”《辋川图》呈现了王维山居生活的理想,其叙事性的连景处理之法,符合游景山水的实际状态,又呈现出田园生活的悟道历程,与唐代一般流行的单幅平远、高远山水画样式完全不同,也有异于传统的分景册页,首创了水墨山水画形式,影响了日后北宋李公麟《龙眠山庄图》《赤壁赋图》等文人画作,因之被尊为“画界南宗鼻祖”。
中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王维)复画《辋川图》,山谷幽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这是对王维画迹最早的记载,但该书以“神、妙、能、逸”四品品评画家,王维只居妙品上等,在吴道子、李思训的神品之下,其绘画地位并不是很高。到了宋代王维画作和辋川手卷才真正受到青睐,宣和御所收藏李思训的画仅十七卷,收藏王维的画却多达一百二十多卷。自北宋开始,《辋川图》版本众多,且良莠不齐,独以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为大宗,且郭本用笔精妙,与王维相仿,无疑是王维之后最能理解辋川山水神韵的画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辋川集》和《辋川图》来说,东坡可谓一语中的。
《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是什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出处: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这首诗是王维隐居在终南山辋川别业时写的,描绘的是在一场秋雨后,天气放晴傍晚时分的山村风光和淳朴的乡村民风。
赏析
整首诗动静结合,既有大自然的诸般风景,又有流动于其中的浣女的喧闹,渔船的游移。动与搜趣网静,人和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幅清新秀丽,会流动的山水画,让人不得不惊叹诗坛大家的生花妙笔。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在王维的田园乐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是什么?
王维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蓝色绿堪染,水上有飞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王维似乎对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很感兴趣,他在写诗时,善于用一个高明画家的眼睛去发现、捕捉一种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色彩,再选用一个最能代表这个色彩的字,来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山水景物。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他诗中提供的色彩,绘制出一幅幅水墨淡雅的水画来。请看: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早春行》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春中田园作》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新晴野望》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田园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
赤橙黄绿青蓝紫,我执彩练当空舞。诗画大师王维就是这样,在准确的色彩里寄托悠悠情愫,在淡泊的诗意里吐露娓娓心音,如此的秀美空灵,如此的清香醉人……
在松山月里,王维也用心地关注着大千世界万物的动、静、生、息,并沉潜到万水千山的幽深之处,感悟到某种不可言喻的内在生命的存在。此类诗,让人感到其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以上诸诗,或画花山中,自开自落;或叙夕照秋山,彩翠分明;或咏人语丁丁,山林幽静;或写月惊山鸟,空谷鸣声。自然山水中万物的动、静、生、息、声、光、岚、影,都十分巧妙地被王维剪裁入诗,似虚幻,却又真实,一切都是无言的生命。
可以说,山水诗在王维的笔下,得到了一次总结和提高,特别是写于松风山月里的山水诗,或单纯隽永、素朴自然、或默语无际、粘花微笑,或赤橙黄绿、动静生息,其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在王维的山水诗作中,最突出而且反复咏唱的就是白云、流水和闲心。特别是白云,反反复复在王维诗作中出现,像一道东方的神秘咒语,又像飘忽的一朵真正的云,在松林之上,在远远天际,自在优游;或者,它什么都不是却什么都可包容,静静低垂,无尽的守候……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答裴迪》
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
——《赠韦穆十八》
东山白云意,兹夕寄琴樽。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亚》
当我们体味这些反复咏唱白云的诗句,不难发现,白云的出现与重复再现,并不都是作为具体的自然物,而往往作为一种寄托,一种向往,一种心物相融的象征。诗人的抱负、理想以及现实世界的苦闷、压抑、排斥和打击,都附着于白云,以平淡而精微的字句点化出来,映射着诗人心境。有难堪、窘迫,也有大度豁达、物我两忘;同时,还有色彩明丽,光影飘忽变幻,即如印象派现代大师的作品,所谓“执心物两端而用厥中”是也!这无异于佛教“中观”学派之“非空非假是中道”了。“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物仍在身外,可相对赏观;情已契,故物如同衷怀,可与之融合”,王维可谓心物相融之典范诗人。那么,“白云意”究竟在何处呢?不妨先看看西方的一种说法“THE BLUE FLOWER”(蔚蓝花),原来“白云意”可“用以形容浪漫主义的遥远理想。”我猜王维“遥望白云端”恐怕也是一种遥远理想的象征吧。白云既是王维审美的理想,更是人生的理想悬寄。现实的际遇、人世的沧桑,有时令人无奈、消极、苦闷、彷徨,有时令人绝望到无法解脱,无处可逃,现代的歌曲把它比作酒“有的苦,有的烈”,王维则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态度对待它--将理想托付给自由的白云。王维也曾年少轻狂,意态飞扬,有着万丈报国豪情,但心灵(无限渴望自由的心灵)既无法与时世沟通,无www.souquanme.com法接受媚俗招降,也无法彻底解脱,圆常大觉,涅磐成“佛”,只能亦官亦稳,参禅诵佛,怪情山水,走一条折衷的清静路线“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切身世际遇、宦海浮沉,“Let it be”(由它去吧--英文经典金典),回首刹那,只要留住湖上的“山青卷白云”,已是人生极致。白云成了诗人的心,诗人灵心妙悟的境界。若有人问:何为烦恼?何为解脱?何为涅磐?会听到云外之音“但云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能把忧患得失、郁结胸中的块垒统统抛掷,留出青天白云的亮丽晴空,即便会心微笑的刹那时刻,也即是永恒。禅僧有偈语:
明知无悟法,
悟法却迷人;
长舒两脚睡,
无伪亦无真。
《楞枷经》一百零八大议义开篇唱道: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禅一语道破天机:“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或官或隐,或居闹市或处深山,都只是生活方式而已。作为一个山水的知己,作为一个悲观的歌者,王维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他无限灵动的诗心开启着后人的视界,他卓然独立,无比清新而又充满中国智慧的诗歌开启我们尘封的心灵去感悟,去发现。这是他一生成就的证明,正如梵高所信仰的“表达出内心的一切”。我不想去探究王维是“为统治阶级效命”做朝廷鹰犬,还是同统治阶级展开斗争;我宁愿以“落魄之鸟”的旅姿试图接近他,投入云外的青山流水,聆听幽篁中的琴声,摩研月亮下寂静的野花“纷纷开且落”的细语。
白云,从遥远的古代,一路飘摇,几千年过去了,人们对它向往依旧,眷恋依旧何者?虽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但我仍想将王维诗中的白云投影于现代的胸怀。每个人心中对未来,对白云流动将逝的身影都有不同的期待,日本俳句诗人小林一茶有“两袖装白云”的句子。听者寥寥的寒山和尚也曾写下“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住兹丹桂下,且枕白云眠”,如此精妙的诗句,似乎比王维更为超旷洒脱!王维看云时是怎样的心情呢?我想,从根本意义上说,白云的身姿透射出的是一种不凡的自由,是匍匐已久的心灵对睛空的渴望与欢欣雀跃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只有豁郎大度的心灵才有可能产生这种超凡脱俗的自由;如果平静苍白的心,只有花草月亮淡淡的哀愁,那只会像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自由,真正的自由只有挣脱枷锁的刹那才能领悟!王维对它的向往超越了尘嚣与风月,超越了“杏花春雨江南”,他或许只想贴近那云,让心灵随它自由舒卷,自由呼吸,在和风中,在初夏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