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前一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咏月古诗词撷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是一年中秋时。
千百年来,中秋节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大节,与春节和端午合称“三大节”,有很多独特而寓意深远的习俗。 悠久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中秋节像春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一样成为全球华人精神、亲情的纽带。
在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可能是最浪漫诗意的一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厅宴里,待月倚窗前”,千古吟咏不绝。中秋的月饼里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思乡愁绪飘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然而,近年来,在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像端午节几乎变成了粽子节一样,中秋节现在也大有变为月饼节之势。传统节日成了一种摆设,远离了中国传统节日YZPoxp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不知不觉间,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了,年轻人开始对节日表现出本不该有的冷漠。今天的你我,还会赏月吗,今天的小孩,还会拜月娘祈愿吗?淡淡月光下那一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已离我们愈来愈远了呢?
有专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真切地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只有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今天,对历史文化遗存,我们是否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弘扬中秋文化,就是弘扬一种民族情怀,是一种对文化保护氛围的营造。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策划组织了这组中秋文化民俗报道,以求唤醒读者们共同的美好中秋记忆。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中秋之月,皎洁如玉,历来被视为团圆、幸福、美满的象征。人生颠簸,有分离之痛,有相思之苦,故古之文人墨客,常借中秋之月,解心中离愁别绪,寄花好月圆之盼。古时中秋,今又中秋,今小集古人咏月诗词,以飨读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怀远:思念远方的人。情人:有情之人。 遥夜:长夜。竟夕:整夜。此诗广为流传,然知其出处者并不多。其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语,颇合海南中秋之夜的意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出自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地白:月光满地。秋思:秋天的寂寞情思。王建此诗为中秋之月所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语摄人心魄,秋思落谁家?你家、我家、他家、千家万户是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人在孤旅,无以相伴,只能独饮独酌,孤寂之下,想象明月和身影为自己的伴侣。此孤独滋味,远方游子、两地夫妇,最能体会其中况味。此外诗人还有《静夜思》流传千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舍弟:古人对自己弟弟的谦称。露:秋露。此诗写作时杜甫的三个弟弟因战乱分散各地。说故乡之月,旨在盼望胞兄弟早日团聚。
明月几时有,那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婵娟:美女之称,这里代指月亮。作此词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有7年没有晤面。中秋之夜,想念远方的同胞兄弟,于是对月抒怀,遥寄问候和祝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廓,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词作《西江月》。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中秋。该年6月,苏轼与弟弟苏辙在广东诀别,于7月初渡海达到贬所海南儋州。中秋之夜,身处流放之地,怨艾郁闷,凄凉消沉,见月生悲。故写此词一抒世事如梦、人生若浮的感慨。
———咏月古诗词撷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是一年中秋时。
千百年来,中秋节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大节,与春节和端午合称“三大节”,有很多独特而寓意深远的习俗。 悠久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中秋节像春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一样成为全球华人精神、亲情的纽带。
在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可能是最浪漫诗意的一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厅宴里,待月倚窗前”,千古吟咏不绝。中秋的月饼里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思乡愁绪飘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然而,近年来,在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像端午节几乎变成了粽子节一样,中秋节现在也大有变为月饼节之势。传统节日成了一种摆设,远离了中国传统节日YZPoxp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不知不觉间,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了,年轻人开始对节日表现出本不该有的冷漠。今天的你我,还会赏月吗,今天的小孩,还会拜月娘祈愿吗?淡淡月光下那一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已离我们愈来愈远了呢?
有专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真切地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只有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今天,对历史文化遗存,我们是否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弘扬中秋文化,就是弘扬一种民族情怀,是一种对文化保护氛围的营造。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策划组织了这组中秋文化民俗报道,以求唤醒读者们共同的美好中秋记忆。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中秋之月,皎洁如玉,历来被视为团圆、幸福、美满的象征。人生颠簸,有分离之痛,有相思之苦,故古之文人墨客,常借中秋之月,解心中离愁别绪,寄花好月圆之盼。古时中秋,今又中秋,今小集古人咏月诗词,以飨读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怀远:思念远方的人。情人:有情之人。 遥夜:长夜。竟夕:整夜。此诗广为流传,然知其出处者并不多。其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语,颇合海南中秋之夜的意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出自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地白:月光满地。秋思:秋天的寂寞情思。王建此诗为中秋之月所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语摄人心魄,秋思落谁家?你家、我家、他家、千家万户是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人在孤旅,无以相伴,只能独饮独酌,孤寂之下,想象明月和身影为自己的伴侣。此孤独滋味,远方游子、两地夫妇,最能体会其中况味。此外诗人还有《静夜思》流传千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舍弟:古人对自己弟弟的谦称。露:秋露。此诗写作时杜甫的三个弟弟因战乱分散各地。说故乡之月,旨在盼望胞兄弟早日团聚。
明月几时有,那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婵娟:美女之称,这里代指月亮。作此词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有7年没有晤面。中秋之夜,想念远方的同胞兄弟,于是对月抒怀,遥寄问候和祝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廓,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词作《西江月》。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中秋。该年6月,苏轼与弟弟苏辙在广东诀别,于7月初渡海达到贬所海南儋州。中秋之夜,身处流放之地,怨艾郁闷,凄凉消沉,见月生悲。故写此词一抒世事如梦、人生若浮的感慨。
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前一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前一句是什么?
不知秋思落谁家上一句是什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 年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www.souquanme.com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搜趣网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搜趣网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1.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 。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的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 年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www.souquanme.com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搜趣网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搜趣网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1.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 。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的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不知秋思落谁家?上一句古诗是什么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