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旧本韩文后一句一译(记旧本韩文后作后一段翻译)

记旧本韩文后作后一段翻译集本处于蜀.....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最后一段翻译: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

记旧本韩文后一句一译(记旧本韩文后作后一段翻译)

记旧本韩文后作后一段翻译

集本处于蜀.....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最后一段翻译:
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前后共三十多年时间,一听到有善本的人,就一定要求取来改正我收世藏的文集,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因为应该慎重对待曾添文集内容的缘故。我家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啊。唉,韩氏的文章,韩氏的学说,万世所共同尊敬,天下所共同传承并享有啊。我对于这套文集,尤其因为这是旧物而特别爱惜。

谁有记旧本韩文后的翻译阿?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原文: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日: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隍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哎!圣人之道本来就有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有在以往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 重;这不仅仅是因为世俗的喜好与憎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孔子、孟子当时隍惶不得志,却成了以后千秋万代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二百年,但今天大行其道。这更不是人的喜好与憎恶所能左右决定的,因为时间越久道理越明,不可磨灭,即使被一时遮蔽,但最终—定会光耀千秋,本来就是这个道理。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废弃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致于今世俗本,而脱谬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记旧本韩文后翻译 :
我小时候住在随州汉东郡。汉东偏僻闭塞,没有学者;我家里贫穷,没有藏书。随州南边有个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家的孩子李尧辅非常好学习,我小时候经常到他家玩。看见墙壁间有个破筐藏着旧书,打开来看,发现唐朝《昌黎先生文集》六卷,www.souquanme.com文字有遗漏颠倒没有次序。于是向李家求借这部书回去,读了,感到其中文辞深远厚重雄浑博大。但我那时还小,不能全部明白其中的义理,只是感到它境界开阔浩大无边,令人喜爱。
那时,天下人学习的是杨亿、刘筠的“西昆体”,号称“时尚文章”,擅长这种文体的能够考中科举,博取名声,在世人面前夸耀,不曾有人提起韩愈的文章。我也正在考进士,把礼部的诗赋作为主要的事来做。当时十七岁,应随州州试,被主管官员除名。于是取出所藏的韩愈文章再读,感叹道:求学的人应该达
到这个水准才行啊!于是对当时人不谈韩愈文www.souquanme.com深感奇怪,但是自己也没有空闲学习韩愈的文章,只是时时独自挂念在心里。认为自己正在考进士谋求仕进、禄位来奉养母亲,如果获取了禄位,应该好好在韩愈的文章上下工夫,来实现我平素的志愿。
七年后,我进士考中了,在洛阳做官,而尹师鲁的弟子都在—起,就一同写作古文。于是取出所藏的《昌黎集》修补整理,又寻求别人的旧本加以校定。以后天下的学者也渐渐趋于复古,韩愈的文章就在世上风行。到今天,差不多三十多年了,学者们非韩愈的文章不学,可以说是盛极一时了。
我开始接触韩愈文,正是韩愈学说沉沦废弃的时候。我当然知道韩愈的文章不足以追迎当时人的喜好而博取权势利益,却从此亲近它学习它。那么我的所作所为,难道是用来急于博取名誉和势利的吗?只是我有志于远大的目标罢了。所以我做官,不以升迁为喜,对贬斥也不畏惧,因为我志向已定,而学习韩愈也使我理应如此。
韩愈的文集本出自蜀地,文字印刷都比当今的流行版本精致,但脱漏和错误的地方更多。三十年间,听说别人有善本,必定要找来校正。文集最后篇章不全,现在不去补足它,是不愿轻易用现在的世俗本去补足。我家中藏书万卷,惟独《昌黎先生文集》是旧书。唉!韩愈的文章、学说,是万代所共敬仰,天下都传诵的。我对于这部书,只因为它是旧物而更加爱惜而已。
记旧本韩文后赏析
本文记述了欧阳修少年时从废书筐中得到韩愈的文集后是如何补缀校订、广为宣传的。欧阳修平生以韩愈的继承人自命,当时人们也以此评价他。苏轼就说过:“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居士集序》)欧阳修学习韩愈,主要的成就不是在道统上继承“文以载道”的那—套,而是在散文的创作方面,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强调作品必须有作者个人的特色,艺术风格必须有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因此他虽然标榜学习韩愈,但能自成一家,创造出一种与韩文不同的散文风格。
文化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幼家境贫困,四岁丧父,由母亲教读。登进士做官后正直敢言,不畏权贵。由于参与政治斗争,站在进步的范仲淹一边,屡遭贬谪。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卒谥文忠。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诗文继承韩愈而有所创新,自成一家,散文清新流丽,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记…后”、“书…后”搜趣网、“…后序”这些都是“跋”,写在书后面的“序”。写在卷前的谓之“序”,写在卷后的谓之“跋”。写跋的人或因人请求,或读后因感而有得,而撰词于其末。

求《记旧本韩王后》的原文和译文!

是欧阳修写的
[原文]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搜趣网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yzzSV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祟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爱惜。

上一篇: 人在画中游配下一句(人在画中游的下一句)

下一篇: 这是最后一篇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