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喻愁的诗句有哪些?
李白诗歌描绘得最多的意象除了月亮和美酒之外,恐怕要数流水了,刘勰曾说过:“登山情则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一草一木,一江一水都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几乎可以说,李白的诗情就像一条鲜活灵动,曲折多变的溪水,时而潺潺流淌,时而奔腾喧哗,时而波平如镜,时而回旋跃宕,时而欢快明朗,时而低徊呜咽……多姿多彩,绚丽迷人。仔细品味诗人笔下那些充满奇思异想,奇情异彩的“流水”意象,我们可以对诗性李白获得更丰富更有趣的理解。下面结合李白的一些诗作就“流水”意象的情意内涵作一些归纳、分析。
(一)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尾两句借流水写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伫立江岸,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宽阔明丽、流动变化的图景。朋友乘坐一叶孤舟,挥手告别,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远方,留在诗人眼前的是碧空如洗,高远辽阔,是江水东流,滔滔不绝。一片空阔明丽的天地,一个怅然若失的诗人,那浩浩东流,绵绵不尽的流水不正如诗人追随友人而恋恋不舍的深挚情怀吗?凝眸流水而心驰神往,久久伫立而天地不见,足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思念之切。《赠汪伦》也是写朋友之间的送别之情,与前一首诗人送别友人不同的是,这首诗写的是朋友送别诗人。结尾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是夸张桃花潭水深达千尺,美丽诱人;再是就境设喻,以水喻情;最后出人意料,凡语翻新,“不及”一比,凸现出朋友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友情之纯洁、厚重全通过一个否定性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乡情。《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写舟行长江 的奇情异景,抒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诗歌这样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歌颔联、尾联分别两次写到江水。“江入大荒流”写出诗人极目远眺的情景,只见江水奔腾,一泻千里,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天空寥廓,境界高搜趣网远,快行壮景之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尾联两句借流水写思乡之情。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到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从对面落笔,更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三)爱情。《妾命薄》这首诗“依题立义”,通过对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惨命运。中间有四句是这样写的:“雨落不上天,水覆再难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前两句就势设喻,化虚为实,以日常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根本无法实现的现象来比喻皇上对皇后恩断义绝,根本不可能回心转意的情形。后两句也是以流水喻爱情,东西流向,背道而驰,距离越来越远,感情越来越淡薄,君情妾意,形同陌路。四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也揭示了陈皇后失宠遭弃的悲剧命运。
(四)豪情。《望庐山瀑布》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庐山瀑布的雄奇壮美。“日照香火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首句描写环境,渲染气氛。香庐峰顶天立地,高耸入云,冉冉升起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一轮红日穿云破雾,喷薄而出,光芒四射,金光闪闪,给香庐峰披上一层瑰丽灿烂的云霞(彩)。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神奇雄壮的美,为下文写不同寻常的瀑布创设了不同寻常的背景。次句写远眺瀑布,静态着色,寓动于静。庐山瀑布象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其形壮美,其色生辉。着一“挂”字,化动为静,点化出大自然的高妙构思,也可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三四两句直描动态,虚实兼备,写得惊心动魄。庐山瀑布喷涌而出,悬空直下,有如天河决堤,从天而降,万里一泻,势不可挡!四句诗写环境的神奇缥缈,写瀑布的雄奇壮观,写想象的惊人魂魄,再加上诗人信手拈来的传神“炼字”,实际上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在雄奇瑰丽的自然山水面前所激起的千种意绪,万种豪情。几乎可以说,那飞出云端、临空倾泻的磅礴巨流,就是李白宽阔深邃的诗心情海上空掀起的一股滔天巨浪!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望天门山》则是绘水传情,托物言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二句表现长江的神奇伟力。第一句写浩荡长江奔腾咆哮,冲破天门,一往无前;第二句写浩阔长江流经两山峡峙的狭长河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两句给人的感觉是长江雄奇劲健,瑰丽多姿,仿佛一位雷霆大怒的河神,具有冲决一切阻碍,挣脱一切束缚的神奇力量。后两句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只见两岸青山相对挺立,扑面而来,似乎在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身后青山绿水之上,蓝天白云之间,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四射,天地生辉!不难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乘风破浪,目接心驰的豪迈情怀。有意味的是:“日”向来的皇恩、豪权的象征,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顺水推舟,快人快语,是不是也流露了一点仕途腾达,踌躇满志的人生快意呢?应该有吧。综观全诗,无论写山写水,无论绘动绘静,细细品味,我们都不难从飞动的孤舟、迅猛的江水、初升的红日和碧绿的青山这些颇具生命活力的意象上捕捉到李白激情澎湃,神思飞扬的生命豪情,实在应该为李白,也为自然山水高歌一曲,生命辉煌在天地之间!
(五)悲情。《将进酒》发端两组整句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表达了一种巨人式的悲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二句写黄河之水,着眼于空间夸张。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注大海,一去不返。上句写黄河之来,势不可当,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巨大的反差。三四两句写白发,着眼于时间夸张。悲叹人生苦短,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无奈的情态宛然如画,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之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加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加壮浪相比,是反向夸张。两组诗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短暂渺小,忧愤深广,悲伤至极,却绝不纤弱,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壮力量。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结尾四句以水喻愁,抒写悲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前两句就地取材,就近设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以水流无限喻烦忧无穷,以抽刀断水来传达诗人内心力图摆脱苦闷却又无能为力的悲哀;三四两句流露出人生失意,归隐江湖的情怀。读整个诗句,我们感受到一种驱之不散、挥之不去的浓重忧愁似无尽流水,萦绕在诗人的心海。沉重而悲伤,抑郁而悲愤。
(六)幽情。李白的《山中问答》写桃花流水,窅然远去,抒发一种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幽逸情怀。“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问。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一二两句突兀设问,悬念作答,写得变幻曲折,具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三四句绘景传情,意韵悠长。桃花飘零,水流潺潺,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一派天然、宁静之美。这片天地和谐、静谧、自由自在,远离人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诗人简直要融化在这青山绿水,红花微风的世界之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也不难知晓诗人逃避现实,沉醉山林的隐微幽情。同是表现幽情逸致,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则是另一种格调意绪。“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首句写景兼点季节及泛舟洞庭之事。清秋佳节,皓月银辉,朗照南湖,波平如镜,澄彻如画,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次句写诗人的奇思异想。置身清风明月、绿水清波的南湖,诗人忘怀尘世,摆脱俗务,竟然想遗世独立,羽化成仙,乘流直上,飞升青天。多么美妙的想象!多么神奇的流水!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先写月色之美,弃之不忍,沉醉不醒;再写将船买酒,快意良宵。尾句“将船买酒白云边”直承第二句,异想天开,无理而妙。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再加上银辉四射,烟雾朦胧,遥望湖畔酒家竟好像位于白云缥缈之处,让人想入非非。此诗写月写水,写酒写仙,描绘了一个神奇、幽静、和平自由的世界,表现出一种亦水亦天,亦酒亦仙的幽逸情怀。
(七)醉情。李白才情绝世,嗜酒如命,常常烂醉如泥,尽管如此,他常常也是醉眼朦胧,诗性大发,这个时候临江看水又是另外一种风趣。《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写醉游洞庭,抒愤懑块垒。“划却君山好,平oBgDyluEou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诗歌之美美在幻想之天真奇特,感情之深沉厚重。李白和族叔李晔两人泛舟洞庭,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诗人突发奇想,“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表面上是要铲去君山,让浩荡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是抒发他的愤懑不平之气。后两句写诗人醉眼看世界,纵情狂饮,烂醉如泥之际,诗人竟然把洞庭秋水看成是无限酒海,把君山红叶看成金秋醉颜,曲折地流露出诗人久积于心的愁闷,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湖水似的无限美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千古愁,万古愤。四句诗两次幻想,写烟波浩渺,写江流浩荡,全是从一双“醉”眼出发来观察世界。抒愤懑,豁胸襟,只有伤心如李白者,才能写出如此醉意朦胧,奇妙天真的诗句来。李白的另一首诗《襄阳歌》也有类似写法,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诗人豪情放纵,酒兴大发,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他醉眼朦胧地四方眺望,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象刚酿好的的葡萄酒一样,啊,整条汉江若能变成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奇妙的想象,动情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神采飞扬,无拘无束的李白,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精神舒展,个性解放的人生乐趣。一江春水,无限美酒,活现李白潇洒快意,放浪形骸的醉乐人生。让我们随李白一道为生活,为生命而狂歌纵饮吧!
除此之外,李白笔下描江绘水,写涛状浪的诗句还有许多,它们所负载的情感意蕴也千姿百态,像“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其一)写江风巨浪的壮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写豪情万丈的壮志,“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写功名富贵的虚无……细细品味这些“流水”生情,人生有意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丰富的李白,风趣的李白,真实的李白。那么,这篇文章就算抛砖引玉吧。
(一)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尾两句借流水写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伫立江岸,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宽阔明丽、流动变化的图景。朋友乘坐一叶孤舟,挥手告别,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远方,留在诗人眼前的是碧空如洗,高远辽阔,是江水东流,滔滔不绝。一片空阔明丽的天地,一个怅然若失的诗人,那浩浩东流,绵绵不尽的流水不正如诗人追随友人而恋恋不舍的深挚情怀吗?凝眸流水而心驰神往,久久伫立而天地不见,足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思念之切。《赠汪伦》也是写朋友之间的送别之情,与前一首诗人送别友人不同的是,这首诗写的是朋友送别诗人。结尾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是夸张桃花潭水深达千尺,美丽诱人;再是就境设喻,以水喻情;最后出人意料,凡语翻新,“不及”一比,凸现出朋友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友情之纯洁、厚重全通过一个否定性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乡情。《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写舟行长江 的奇情异景,抒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诗歌这样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歌颔联、尾联分别两次写到江水。“江入大荒流”写出诗人极目远眺的情景,只见江水奔腾,一泻千里,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天空寥廓,境界高搜趣网远,快行壮景之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尾联两句借流水写思乡之情。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到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从对面落笔,更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三)爱情。《妾命薄》这首诗“依题立义”,通过对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惨命运。中间有四句是这样写的:“雨落不上天,水覆再难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前两句就势设喻,化虚为实,以日常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根本无法实现的现象来比喻皇上对皇后恩断义绝,根本不可能回心转意的情形。后两句也是以流水喻爱情,东西流向,背道而驰,距离越来越远,感情越来越淡薄,君情妾意,形同陌路。四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也揭示了陈皇后失宠遭弃的悲剧命运。
(四)豪情。《望庐山瀑布》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庐山瀑布的雄奇壮美。“日照香火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首句描写环境,渲染气氛。香庐峰顶天立地,高耸入云,冉冉升起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一轮红日穿云破雾,喷薄而出,光芒四射,金光闪闪,给香庐峰披上一层瑰丽灿烂的云霞(彩)。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神奇雄壮的美,为下文写不同寻常的瀑布创设了不同寻常的背景。次句写远眺瀑布,静态着色,寓动于静。庐山瀑布象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其形壮美,其色生辉。着一“挂”字,化动为静,点化出大自然的高妙构思,也可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三四两句直描动态,虚实兼备,写得惊心动魄。庐山瀑布喷涌而出,悬空直下,有如天河决堤,从天而降,万里一泻,势不可挡!四句诗写环境的神奇缥缈,写瀑布的雄奇壮观,写想象的惊人魂魄,再加上诗人信手拈来的传神“炼字”,实际上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在雄奇瑰丽的自然山水面前所激起的千种意绪,万种豪情。几乎可以说,那飞出云端、临空倾泻的磅礴巨流,就是李白宽阔深邃的诗心情海上空掀起的一股滔天巨浪!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望天门山》则是绘水传情,托物言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二句表现长江的神奇伟力。第一句写浩荡长江奔腾咆哮,冲破天门,一往无前;第二句写浩阔长江流经两山峡峙的狭长河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两句给人的感觉是长江雄奇劲健,瑰丽多姿,仿佛一位雷霆大怒的河神,具有冲决一切阻碍,挣脱一切束缚的神奇力量。后两句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只见两岸青山相对挺立,扑面而来,似乎在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身后青山绿水之上,蓝天白云之间,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四射,天地生辉!不难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乘风破浪,目接心驰的豪迈情怀。有意味的是:“日”向来的皇恩、豪权的象征,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顺水推舟,快人快语,是不是也流露了一点仕途腾达,踌躇满志的人生快意呢?应该有吧。综观全诗,无论写山写水,无论绘动绘静,细细品味,我们都不难从飞动的孤舟、迅猛的江水、初升的红日和碧绿的青山这些颇具生命活力的意象上捕捉到李白激情澎湃,神思飞扬的生命豪情,实在应该为李白,也为自然山水高歌一曲,生命辉煌在天地之间!
(五)悲情。《将进酒》发端两组整句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表达了一种巨人式的悲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二句写黄河之水,着眼于空间夸张。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注大海,一去不返。上句写黄河之来,势不可当,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巨大的反差。三四两句写白发,着眼于时间夸张。悲叹人生苦短,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无奈的情态宛然如画,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之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加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加壮浪相比,是反向夸张。两组诗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短暂渺小,忧愤深广,悲伤至极,却绝不纤弱,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壮力量。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结尾四句以水喻愁,抒写悲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前两句就地取材,就近设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以水流无限喻烦忧无穷,以抽刀断水来传达诗人内心力图摆脱苦闷却又无能为力的悲哀;三四两句流露出人生失意,归隐江湖的情怀。读整个诗句,我们感受到一种驱之不散、挥之不去的浓重忧愁似无尽流水,萦绕在诗人的心海。沉重而悲伤,抑郁而悲愤。
(六)幽情。李白的《山中问答》写桃花流水,窅然远去,抒发一种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幽逸情怀。“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问。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一二两句突兀设问,悬念作答,写得变幻曲折,具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三四句绘景传情,意韵悠长。桃花飘零,水流潺潺,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一派天然、宁静之美。这片天地和谐、静谧、自由自在,远离人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诗人简直要融化在这青山绿水,红花微风的世界之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也不难知晓诗人逃避现实,沉醉山林的隐微幽情。同是表现幽情逸致,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则是另一种格调意绪。“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首句写景兼点季节及泛舟洞庭之事。清秋佳节,皓月银辉,朗照南湖,波平如镜,澄彻如画,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次句写诗人的奇思异想。置身清风明月、绿水清波的南湖,诗人忘怀尘世,摆脱俗务,竟然想遗世独立,羽化成仙,乘流直上,飞升青天。多么美妙的想象!多么神奇的流水!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先写月色之美,弃之不忍,沉醉不醒;再写将船买酒,快意良宵。尾句“将船买酒白云边”直承第二句,异想天开,无理而妙。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再加上银辉四射,烟雾朦胧,遥望湖畔酒家竟好像位于白云缥缈之处,让人想入非非。此诗写月写水,写酒写仙,描绘了一个神奇、幽静、和平自由的世界,表现出一种亦水亦天,亦酒亦仙的幽逸情怀。
(七)醉情。李白才情绝世,嗜酒如命,常常烂醉如泥,尽管如此,他常常也是醉眼朦胧,诗性大发,这个时候临江看水又是另外一种风趣。《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写醉游洞庭,抒愤懑块垒。“划却君山好,平oBgDyluEou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诗歌之美美在幻想之天真奇特,感情之深沉厚重。李白和族叔李晔两人泛舟洞庭,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诗人突发奇想,“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表面上是要铲去君山,让浩荡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是抒发他的愤懑不平之气。后两句写诗人醉眼看世界,纵情狂饮,烂醉如泥之际,诗人竟然把洞庭秋水看成是无限酒海,把君山红叶看成金秋醉颜,曲折地流露出诗人久积于心的愁闷,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湖水似的无限美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千古愁,万古愤。四句诗两次幻想,写烟波浩渺,写江流浩荡,全是从一双“醉”眼出发来观察世界。抒愤懑,豁胸襟,只有伤心如李白者,才能写出如此醉意朦胧,奇妙天真的诗句来。李白的另一首诗《襄阳歌》也有类似写法,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诗人豪情放纵,酒兴大发,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他醉眼朦胧地四方眺望,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象刚酿好的的葡萄酒一样,啊,整条汉江若能变成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奇妙的想象,动情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神采飞扬,无拘无束的李白,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精神舒展,个性解放的人生乐趣。一江春水,无限美酒,活现李白潇洒快意,放浪形骸的醉乐人生。让我们随李白一道为生活,为生命而狂歌纵饮吧!
除此之外,李白笔下描江绘水,写涛状浪的诗句还有许多,它们所负载的情感意蕴也千姿百态,像“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其一)写江风巨浪的壮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写豪情万丈的壮志,“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写功名富贵的虚无……细细品味这些“流水”生情,人生有意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丰富的李白,风趣的李白,真实的李白。那么,这篇文章就算抛砖引玉吧。
求助:关于明月与忧愁的古诗词句子
谁能提供写“明月”和“忧愁”的古诗词句子。谢谢回答!古代文士的咏月情结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以其独有的高远超尘、皓洁宁静受到历代文士的吟咏夸赞。在人们心中,月亮是含蓄又意蕴无穷的,是皎洁又婀娜多情的。它往往被人们用来代表深邃、凄清之美的事物,而明月则亦往往作为团圆的媒介,被人们借以寄托思乡之情离别之苦。
月夜幽思,抛开了白日里琐屑的喧嚣与纷杂,兴致勃发之时,掬一杯清酒,望月释怀,可以尽兴;凄婉迷离之时,踏香赏月,于清幽淡雅之间,可以宽解几分忧虑。于是,咏月的诗篇也便因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有独衷而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割据了一块蔚为壮观的领地,并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这里就以一些名家诗词为例,浅要品谈一下古代文士咏月诗中所蕴涵的某些情结。
一、吟诗弄月,寄情山水,抒发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之情
自先秦诸子百家到六朝后期的推崇佛祖,我国思想史上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其中虽然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但释、道的出世观念却也在为数众多的文人中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面临“大道之不行”的政治浊流时,他们往往便以超脱于世俗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并从陶冶自然中寻求乐趣。如陶渊明就是其中代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种豆非为填充肚肠之饥,荒秽也不在意能否锄尽,晨起夜归,带月荷锄,忙中见景,景中见忙,陶氏垂范,令人悠然神往。身体力行,辞官就耕,在历代的文人中这种做法似乎并不少见,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无疑是后世此风之久盛不绝的发倪。
借月写景,抒写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调,亦多见佳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景象清幽秀美,用句珠圆玉润,鬼斧神工,有夺目掠神的功效。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月之情境,既为映池一景,又点明时间,更以推敲成一时佳话。杜甫诗《南邻》里说:“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虽农家村落,却有白沙、翠竹、柴门、新月,作者对农家小舍的关怀跃然自现。苏轼诗中亦不乏对月的赞美,如其七绝《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仰望明月,犹如转动的玉盘,美不胜收了。再如《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写春日海棠,不于艳阳之下示其明丽,却置月光之中现其空蒙,足见作者心底对月的偏爱。
二、托月圆志,展现豪迈气概;或发思古幽情,抒写不平之气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国力鼎盛时期,顺应当时开疆拓土投兵边外的形势,出现了大量的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也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边塞诗人,这时的咏月诗也便呈现出某种全新的格调。“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岑参《天山雪歌》),“汉月”“胡风”,不着交兵一字,战绩已然立分,由中可以感受到盛唐的雄风霸气。追比秦汉,是唐代诗人惯常的思维,国力的强盛不仅给大唐的国民增添了豪迈气概,而且反映在诗篇中亦无处不流露出作为强国国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如同风卷残云,边关早已战事平息,大军开始遭受思乡的煎熬了。而延至两宋,国力式微,神威不复,体现在诗歌中,则更多的是徒发思古幽情,郁写不平之气。纵使以苏轼之豪放,在追怀周郎赤壁之余,也只能在无奈间,仰天长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三、睹物思人,寄愁明月,发离合之忧、聚散之慨
这是咏月诗中最具感染力和魅力的地方,正如梅、兰、竹、菊、荷成为清正与气节的象征一样,明月也因之成为构建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且不说《国风》《楚辞》,单是汉魏时期便有许多感人的佳作。“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十九首》),“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七哀》),均写得曲转有致,哀婉动人。这一方面,李白和苏轼,成就颇高。
李白的咏月诗写法多样。他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浅意真,将思乡之切、之浓、之苦、之深可谓所言至极,堪称千古一绝;他借明月表达送别之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竟将离愁托付给明月,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瑰,可见一斑;他还以妻子的口吻借明月表达对自己的关切:“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他关心民生疾苦,托月寄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他孤独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月同酌共饮,宽解寂寥之苦:他快乐时,“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他抒写豪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消沉时,“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李白咏月歌怀,于诗无所不在,将月比人拟物,皆其无所不能。这位乘风御月的谪仙人,吟诗弄月的技巧,综观古今大约不无人能出其右。
苏轼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才高意广,甚至一提起苏东坡之名,人们就会想起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词,就会想起他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语。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无疑也是一篇咏月作品中的佼佼者。通篇紧扣一个“月”字,以月引起,以月作结。全词如皓月千里,境界高远。而且,言情婉转,抑扬转折。如上阕,先说“我欲乘风归去”,次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一转;再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又一转。将出世、入世的复杂 感情婉转写出。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写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是解脱,从而最后推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来。由是,整首词篇从离愁郁闷到通脱豁达,怨恨与自宽交织。将月写得如此曲致繁复,跌宕起伏,有此一篇,宜堪足慰。
自古文士思绪,牵肠挂结,所虑者何止千万。本文所述,难究其端详,权且算作一孔之见吧。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以其独有的高远超尘、皓洁宁静受到历代文士的吟咏夸赞。在人们心中,月亮是含蓄又意蕴无穷的,是皎洁又婀娜多情的。它往往被人们用来代表深邃、凄清之美的事物,而明月则亦往往作为团圆的媒介,被人们借以寄托思乡之情离别之苦。
月夜幽思,抛开了白日里琐屑的喧嚣与纷杂,兴致勃发之时,掬一杯清酒,望月释怀,可以尽兴;凄婉迷离之时,踏香赏月,于清幽淡雅之间,可以宽解几分忧虑。于是,咏月的诗篇也便因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有独衷而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割据了一块蔚为壮观的领地,并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这里就以一些名家诗词为例,浅要品谈一下古代文士咏月诗中所蕴涵的某些情结。
一、吟诗弄月,寄情山水,抒发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之情
自先秦诸子百家到六朝后期的推崇佛祖,我国思想史上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其中虽然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但释、道的出世观念却也在为数众多的文人中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面临“大道之不行”的政治浊流时,他们往往便以超脱于世俗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并从陶冶自然中寻求乐趣。如陶渊明就是其中代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种豆非为填充肚肠之饥,荒秽也不在意能否锄尽,晨起夜归,带月荷锄,忙中见景,景中见忙,陶氏垂范,令人悠然神往。身体力行,辞官就耕,在历代的文人中这种做法似乎并不少见,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无疑是后世此风之久盛不绝的发倪。
借月写景,抒写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调,亦多见佳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景象清幽秀美,用句珠圆玉润,鬼斧神工,有夺目掠神的功效。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月之情境,既为映池一景,又点明时间,更以推敲成一时佳话。杜甫诗《南邻》里说:“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虽农家村落,却有白沙、翠竹、柴门、新月,作者对农家小舍的关怀跃然自现。苏轼诗中亦不乏对月的赞美,如其七绝《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仰望明月,犹如转动的玉盘,美不胜收了。再如《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写春日海棠,不于艳阳之下示其明丽,却置月光之中现其空蒙,足见作者心底对月的偏爱。
二、托月圆志,展现豪迈气概;或发思古幽情,抒写不平之气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国力鼎盛时期,顺应当时开疆拓土投兵边外的形势,出现了大量的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也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边塞诗人,这时的咏月诗也便呈现出某种全新的格调。“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岑参《天山雪歌》),“汉月”“胡风”,不着交兵一字,战绩已然立分,由中可以感受到盛唐的雄风霸气。追比秦汉,是唐代诗人惯常的思维,国力的强盛不仅给大唐的国民增添了豪迈气概,而且反映在诗篇中亦无处不流露出作为强国国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如同风卷残云,边关早已战事平息,大军开始遭受思乡的煎熬了。而延至两宋,国力式微,神威不复,体现在诗歌中,则更多的是徒发思古幽情,郁写不平之气。纵使以苏轼之豪放,在追怀周郎赤壁之余,也只能在无奈间,仰天长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三、睹物思人,寄愁明月,发离合之忧、聚散之慨
这是咏月诗中最具感染力和魅力的地方,正如梅、兰、竹、菊、荷成为清正与气节的象征一样,明月也因之成为构建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且不说《国风》《楚辞》,单是汉魏时期便有许多感人的佳作。“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十九首》),“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七哀》),均写得曲转有致,哀婉动人。这一方面,李白和苏轼,成就颇高。
李白的咏月诗写法多样。他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浅意真,将思乡之切、之浓、之苦、之深可谓所言至极,堪称千古一绝;他借明月表达送别之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竟将离愁托付给明月,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瑰,可见一斑;他还以妻子的口吻借明月表达对自己的关切:“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他关心民生疾苦,托月寄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他孤独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月同酌共饮,宽解寂寥之苦:他快乐时,“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他抒写豪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消沉时,“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李白咏月歌怀,于诗无所不在,将月比人拟物,皆其无所不能。这位乘风御月的谪仙人,吟诗弄月的技巧,综观古今大约不无人能出其右。
苏轼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才高意广,甚至一提起苏东坡之名,人们就会想起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词,就会想起他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语。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无疑也是一篇咏月作品中的佼佼者。通篇紧扣一个“月”字,以月引起,以月作结。全词如皓月千里,境界高远。而且,言情婉转,抑扬转折。如上阕,先说“我欲乘风归去”,次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一转;再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又一转。将出世、入世的复杂 感情婉转写出。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写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是解脱,从而最后推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来。由是,整首词篇从离愁郁闷到通脱豁达,怨恨与自宽交织。将月写得如此曲致繁复,跌宕起伏,有此一篇,宜堪足慰。
自古文士思绪,牵肠挂结,所虑者何止千万。本文所述,难究其端详,权且算作一孔之见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部诗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推荐于 2019-07-26
查看全部6个回答
一江春水向东流_拼多多,教辅书籍特卖,新品9.9,大牌1折起,爆款1元秒!

各类书籍正品爆款1折起!秒杀活动天天有书刊超低价格嗨到爽!新人下载领专属特惠!
lp.pinduoduo.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全部诗句是?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oBgDyluEou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2 浏览172019-11-1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把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浏览382016-12-1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谁的诗句?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今属江苏省)人,一说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五代词人。初名从嘉,号钟隐,为oBgDyluEou南唐后主。他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及后其降宋,被鸩杀。后人把他的词与李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其前期词多写其对宫庭豪华生活之迷恋。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写沉醉于歌舞享受,《一斛珠》(晓妆初过)尤为绮靡。当时南唐一词人写道:“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比亡国之君的精神面貌。这些词都与西蜀花间派风格相近。被俘后,亡国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泪洗面”,故一改词之风格,转琦香绮丽为哀怨伤婉,丰富了词的意境。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白描的手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和质朴明净的语言,都显示它洗掉了花间派的绮罗香泽之态,表现了独特风貌,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期词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为代表作。生平详见《新五代史》卷六二。有《南唐二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浏览131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求全诗
《虞美人》是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通过凄楚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的艺术结构,使作者亡国的哀怨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177 浏览15262019-11-1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的意思
译文 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www.souquanme.com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赏析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10 浏览5182017-12-06
4评论
热心网友赞
差劲,差劲,太差劲,差劲的很,啊,太差劲了。
查看全部4条评论
评论两句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推荐于 2019-07-26
查看全部6个回答
一江春水向东流_拼多多,教辅书籍特卖,新品9.9,大牌1折起,爆款1元秒!

各类书籍正品爆款1折起!秒杀活动天天有书刊超低价格嗨到爽!新人下载领专属特惠!
lp.pinduoduo.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全部诗句是?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oBgDyluEou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2 浏览172019-11-1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把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浏览382016-12-1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谁的诗句?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今属江苏省)人,一说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五代词人。初名从嘉,号钟隐,为oBgDyluEou南唐后主。他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及后其降宋,被鸩杀。后人把他的词与李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其前期词多写其对宫庭豪华生活之迷恋。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写沉醉于歌舞享受,《一斛珠》(晓妆初过)尤为绮靡。当时南唐一词人写道:“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比亡国之君的精神面貌。这些词都与西蜀花间派风格相近。被俘后,亡国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泪洗面”,故一改词之风格,转琦香绮丽为哀怨伤婉,丰富了词的意境。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白描的手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和质朴明净的语言,都显示它洗掉了花间派的绮罗香泽之态,表现了独特风貌,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期词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为代表作。生平详见《新五代史》卷六二。有《南唐二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浏览131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求全诗
《虞美人》是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通过凄楚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的艺术结构,使作者亡国的哀怨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177 浏览15262019-11-1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的意思
译文 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www.souquanme.com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赏析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10 浏览5182017-12-06
4评论
热心网友赞
差劲,差劲,太差劲,差劲的很,啊,太差劲了。
查看全部4条评论
评论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