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说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什么意思
起源是由于崔大哥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来到黄鹤楼,想趁着酒意题诗一首,但是他读了崔大哥的诗以后,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好没有写,否则可能会献丑,因此上说了这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其中用典的地方有:
黄鹤楼①
昔人②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费文?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③。
“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的“空”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搜趣网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写律诗要避重字,但“黄鹤”二字却三次出现,“空”字两次出现,实为罕见,此乃以立意为要而不拘律诗的常规,是此诗重复用字的奇处、妙处。
晴川历历汉阳树④,芳草萋萋鹦鹉洲⑤。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日暮乡关⑥何处是?烟波江上⑦使人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注释〕
①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崔颢(?—754),汴州(现在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诗人。颢,念hào。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②〔昔人〕古人,从前的人。传说仙人曾骑鹤到这里,“黄鹤楼”之称即由此而来。③〔悠悠〕浮荡的样子。④〔晴川历历汉阳树〕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川,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的汉阳区。⑤〔芳草萋萋鹦鹉洲〕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萋萋,草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游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⑥〔乡关〕故乡。⑦〔烟波江上〕江上的雾气波涛。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颇有影响。李白所做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两诗都明显地摹学此诗。其《鹦鹉洲》诗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据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辛文房《唐才子传》)历代论诗者对此诗交口称誉,如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沈德潜以为“意象得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都给此诗以高度评价。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描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起的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沟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来到黄鹤楼,想趁着酒意题诗一首,但是他读了崔大哥的诗以后,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好没有写,否则可能会献丑,因此上说了这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其中用典的地方有:
黄鹤楼①
昔人②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费文?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③。
“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的“空”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搜趣网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写律诗要避重字,但“黄鹤”二字却三次出现,“空”字两次出现,实为罕见,此乃以立意为要而不拘律诗的常规,是此诗重复用字的奇处、妙处。
晴川历历汉阳树④,芳草萋萋鹦鹉洲⑤。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日暮乡关⑥何处是?烟波江上⑦使人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注释〕
①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崔颢(?—754),汴州(现在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诗人。颢,念hào。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②〔昔人〕古人,从前的人。传说仙人曾骑鹤到这里,“黄鹤楼”之称即由此而来。③〔悠悠〕浮荡的样子。④〔晴川历历汉阳树〕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川,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的汉阳区。⑤〔芳草萋萋鹦鹉洲〕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萋萋,草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游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⑥〔乡关〕故乡。⑦〔烟波江上〕江上的雾气波涛。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颇有影响。李白所做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两诗都明显地摹学此诗。其《鹦鹉洲》诗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据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辛文房《唐才子传》)历代论诗者对此诗交口称誉,如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沈德潜以为“意象得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都给此诗以高度评价。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描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起的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沟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芳草萋萋鹦鹉洲的上一句
案
诗词名:黄鹤楼 作者:崔颢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袆: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袆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袆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便是借着这些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写出他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想着曾经驾鹤来此休息的仙人,永远不再回来,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种种忧愁,随着仙人归去,也不可能了。面对一江氤氲烟岚,抬头仰望亘古常存的白云,感叹人生//www.souquanme.com短暂无常,而乡愁不可解,返乡的日子遥不可知,仙境又不可求,想这一生无所依归,百感齐涌,心中的愁绪,便像江上的烟波,浓得化不开。
崔颢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想与崔颢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开黄鹤楼,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个有趣的传说,我们另文介绍
诗词名:黄鹤楼 作者:崔颢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袆: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袆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袆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便是借着这些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写出他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想着曾经驾鹤来此休息的仙人,永远不再回来,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种种忧愁,随着仙人归去,也不可能了。面对一江氤氲烟岚,抬头仰望亘古常存的白云,感叹人生//www.souquanme.com短暂无常,而乡愁不可解,返乡的日子遥不可知,仙境又不可求,想这一生无所依归,百感齐涌,心中的愁绪,便像江上的烟波,浓得化不开。
崔颢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想与崔颢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开黄鹤楼,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个有趣的传说,我们另文介绍
一拳捶到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州下一句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飞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的意思是:眼前有美景想写诗,但是崔颢的诗写的很好,不敢与他媲美。
出处:李白来到黄鹤楼,想趁着酒意题诗一首,但是他读了崔颢写的《黄鹤楼》之后,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好没有写,否则可能会献丑。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扩展资料李白登楼时,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黄鹤楼中赞美黄鹤楼景色的句子
黄鹤楼写景佳句及赏析 1. 《黄鹤楼》中写景的名句是 你好: 写景的句子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2. 《黄鹤楼》崔颢,这首诗的名句赏析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解词】: 历历:分明可数。 汉阳:今属武汉市,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长江的沙洲,后来被淹没。 乡关:故乡。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e68a//www.souquanme.com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332613732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搜趣网,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www.souquanme.comnbsp; 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 有。3. 黄鹤楼诗的赏析 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 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的故事。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 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 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 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崔颢的这首诗竟然把个诗仙给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罢手,可见是诗之魅力!后人考证,认为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来。 我们也就相信这个“考证”,姑且算为想象杜撰而来的吧。但有两点是真实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过黄鹤楼,有诗为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黄鹤楼》的五言十韵长律亦可为佐证。 其二,李白真的是羡慕崔颢的此诗,因为李白的诗作中至少有两首七律是仿效《黄鹤楼》的。一首是《鹦鹉洲》,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另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想一下,李白为什么要仿崔颢的模式来这么两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羡慕已极,定要找个题材试试身手,于是就选中了“鹦鹉洲和凤凰台”这两个所在作诗题比划这么一把。 结果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是两种评价,一个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认为,象崔颢那样写出来不成问题,更不成难题,崔的成功意境而已。我若有他种境界,会强于他的。 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外人的评价呢,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应警告后代们,仿写为一大禁忌。 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不如李白,是崔颢傲了呢,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所以,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种称之为“慧根”的说法,认为慧根是先天所赋,但经后天的修炼方可得到激发而生成慧智---这是我说的。 我就琢磨这个慧智的生成条件:初生的孩子们彼此相差不多,应该说是都有着不错的慧根,余下来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激发方式来出现慧智。宗教界的方法有二,一是专注式修炼,二是气功式修炼。 前者在于静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后者在于沉思静守后的智慧升华。可能有人问,如此烦难,怎能修持,难道还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过书、画家们的入态情形没有,那种专注与气功的静守是相差不多的,所以,他们在为书作画时就有灵感相伴,于是,不但是生灵感,且长寿。 我们所说的来于慧根的慧智就是这种灵感,只不过气功下生发的慧智是个相对持续的过程,而专注于某事件生发的灵感是个短暂闪现的过程,区别仅此而已。到此大概算是说得清楚了,作任一种学问、写任一种东西,是要有慧智或灵感相伴的,有了这种东西才能出凡入圣,在为诗上才有可能达到李白、杜甫的那种境界,而在诗歌界具有此种内功的诗人,以序还应有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还可以加上元好问。 所谓功夫在诗外,此为又一解。这种分析和理解贴不贴切、合不合理,还要靠读者自己的思索和领悟,就不再多絮叨了。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4. 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既写景又抒情的句子 诗中既写景又抒情的句子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