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之道后面两句是什么
魏禧长于见识议论及有意于用世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论说策议中。其短篇史论,尤有特色,抓住一人一事,览古鉴今;笔力挺变,尺幅中如有龙蛇不可控攫。
魏禧诗歌的成就不如散文,然亦不乏可传之作。易堂诸子以其四言为绝调,谓为奇峭古奥跳脱,不欲拟乐府而干汉魏。实则四言拟古痕迹太露,不及五七言。他的诗歌理论和散文一样,主张兴属而辞工,以理识为归;创作上取材广泛,变化多端。其诗作有沉郁雄健之气。如《读水浒》,歌颂梁山英雄能够同饥寒、共生死,同时鞭挞以诗书道德掩其恶的当世权贵;《卖薪行》、《出廓行》、《入廓行》、《从征行》、《孤女行》等篇则反映了当时贫民的生活图景,也显示出作者对世事的沉痛感触。
文以载道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以载道没有下一句,这是韩愈提出的一种文学观点。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
扩展资料:韩愈出生在唐朝的后期,25岁的时候他就登进士第。29岁,他步入了仕途。官场沉沉浮浮,他从监察御史到刑部侍郎,韩愈勇敢的为民请命,他始终坚持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以文学家的地位所被我们皆知。但是他又不失掉风格和气节,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一番的见解和作为。
韩愈主张以儒学来取代佛道的宗教地位。韩愈认为人//www.souquanme.com们对儒家里面的君臣之大义,夷夏之大防发生了动摇,就是对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封建道德的准则的破坏。而这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破坏就意味着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即将走向崩溃。
韩愈的散文里面,他的杂文的成就是最高的。他运用这种文体,对当时的不合时宜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嘲讽。内容虽然短小,但是却很有价值,具有很深的思想境界。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茂的意思?
这是明末清初魏禧写的,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
主题是文章的主心骨,确定了主题后,一切素材和写作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写作,这样才不至于跑偏。写文章时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则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可以使这个意思表达的更全面,更充分。
扩展资料:
魏熙在40岁时开始周游全国,在那里他结识了明派信徒。康熙十八年,昭帝培养博学的儒生,熙熙因病致词。两年后他去世了。习早志在仕途,富谋略,在群众问题上左右逢源,谋略周密。
病后,他改变了初衷,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不与清朝合作,表现出他对祖国不朽的感情。魏熙的散文以隐居和旅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四书规则之初,是寻求其宽泛的意义和愉快的讨论。
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的意思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www.souquanme.com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家?翻译
“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家”的意思是: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该句出自郑板桥先生的《游江》,原文相关节选如下:
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TbyYMqhk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www.souquanme.com,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译文:
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渔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
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从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扩展资料: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
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