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头啦结尾造句(“天”字组词并造句)

天开头离结尾的成语?诗词入门⑧:五言律诗的写法一这篇文章我们讲五律的写法。而五律也是有四种平仄格式,我们来看一下:第一种,平起平收式,首句第二字......

天开头啦结尾造句(“天”字组词并造句)

天开头离结尾的成语

诗词入门⑧:五言律诗的写法

这篇文章我们讲五律的写法。而五律也是有四种平仄格式,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种,平起平收式,首句第二字平声,第五字平声。我们先看平仄要求: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种格式,我们以李商隐的《晚晴》为范例看一下: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这首就是属于平起首句入韵式,押韵的字城、清、晴、明、轻,在下平八庚韵。我们要稍微留意一下,第一句“夹”,第五句“阁”字,都是入声字,属仄声。

第二种,仄起平收式。首句第二字仄声,第五字平声押韵。我们来看平仄要求: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我们以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彩书怨》为范例看一下: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这首诗的主旨,是写一位女子思念远方未归的良人。虽是模拟闺怨,而可能有内在的情感流露,毕竟表达了她在宫中的孤寂生活以及对于某一位男子的想念之情。“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第一句化用www.souquanme.com《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是以秋风、秋叶起兴,抒发相思之情。这首也是,写洞庭叶落,就开始想念万里之外的良人。“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秋夜露浓了,女主人公深深感到香被的寒冷。

月亮透过窗户照在房中,映照着锦绣的屏风,可惜良人不在,女子就感到锦屏如同虚设。这是以客观环境的衬托,来抒发女子寂寞的生活,以及内心的幽怨。“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女子孤寂无聊,就想奏一曲《江南曲》,排遣内心的哀愁。而她所思念的良人,还戍守在蓟北一带,她就向那里寄去一封又一封的书信。那书信写的是什么呢?“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信中没写别的,就是惆怅自己离居太久,希望良人早早回来。

这首诗写出了闺中女子的孤寂及痴情,语言不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情景交融得很好,显得清丽委婉,颇有余味。

当然,五律首句押韵的不是很多,而以首句不入韵更为常见。所以,后两类仄收式更为普遍。

接下来讲第三类,平起仄收式。首句第二字平声,第五字仄声不押韵。我们来看平仄格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以李白的经典名作《送友人》为范例,看一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句“郭”字是入声,属仄声,不押韵,所以仄收式。另外第三句“一”字,不太符合平仄,这是因为李白写五律偶尔有一两字不严格,我们不必深究。人家是精通,而不屑于死板遵守。大家是初学者,在没有精通的情况下,还是严格按格律来。

这首诗大致的结构我们看一下,前两句写送别的环境,“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以对仗句出之,非常工稳。这样的句子就很明朗,动词“横”“绕”的精准使用,也为诗句增添了许多光彩。

第二联叙述离别,此地一别,万里漂泊。而作者在叙述中,还是不忘以形象出之。以孤蓬来代指朋友,既写出了朋友远行的孤独,又写出了朋友的飘零不定。第三联是千古名句,情景交融,以比兴手法分写朋友和自己。以浮云舒卷无定,飘浮来往,形容游子的飘泊。

但你注意李白的笔调,他的情感基调并不显得悲伤,“浮云游子意”,读起来很潇洒,有一种洒脱快意的态度。

这是盛唐人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态度。“落日故人情”,落日将落未落,依依衔山,把最后的余晖洒向天地,显得无限深情。作者觉得落日的这种状态,就像故人的深情,让人温暖,让人感动。上一句写游子,洒脱、痛快,下一句写故人,温厚、深情,这样写就味道很足了。并且盛唐人写诗,有个特点,诗中的形象、遣词,都不是特别刻意。

你看第三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没有一个字是极刻意雕琢的,很自然地写出来。

那浮云、那落日,其实就是作者送别友人时实际见到的风景,作者就信手拈来,把感情融在里面,可谓妙合无垠。最后两句写分别之际,以“萧萧班马”的鸣声,传达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班马作别离之声,显得无限深情,这样结尾,言尽意深,效果非常好。

第四种,是仄起仄收式。首句第二字仄声,第五字仄声不押韵。我们来看格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我们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为范例,看一下: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首诗首句“敌”是入声,属仄声,所以是仄收式。押韵的字群、军、云、文在上平十二文韵部。杜甫在这首诗里,对李白的诗才进行了高度评价。前四句是夸赞李白的才华,认为他的诗海内无敌,诗思卓尔不群。他的诗风,清新之处,像庾信;俊逸豪迈之处,像鲍照。后四句写对李白的思念。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是千古名句,还衍生出一个成语“春树暮云”。

那么这两句好在哪里呢?上句写杜甫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下句写李白漫游江东,日暮时分望着天上的浮云。有人说,这很普通呀,就是写景,分写两地,没什么特别的呀。我们要把上下句贯通起来理解,才能寻出其中的味道。作者身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向着江东望去,只见到江东日暮的浮云。那江东日暮的“云”就承载着杜甫对友人的思念。而杜甫还想象,江东的李白定然也望着渭北的杜甫。

可惜,春树重重,阻隔了远望的视线。那渭北春天的“树”,就承载着友人对自己的思念。李白不是写过“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的句子么?可见,当他思念友人,他的心就会飞向友人所在的地方。所以,这两句“春树”、“暮云”的意象,都饱含着作者与友人的深情。这两句看起来平淡,其实极有味道。清代张谦宜评论这两句说:“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景化为情,造句三昧也。似不用力,十分沉着。”说明读出了其中的味道。

讲完五律的四种格式及相关诗词写法赏析,我们再讲第二点。古代的律诗,不管五律、七律、排律,按照要求必须对仗。五律,一共有八句,两句是一联,一共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而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也就是颔联和颈联,都必须是对偶句。所以,接下来我要讲对仗的概念及要求。


概念

对仗是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要求

对仗句的要求,第一,上下句二四六处的位置,平仄必须相反。这个不用细讲,因为我前面讲格律时提到过,上下句平仄要相对,也就是相反。

第二,这个很重要,上下句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必须要一致。比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对落日,名词对名词;游子对故人,名词对名词,意对情,名词对名词。

而且你注意,李白这个还对得很细,浮云、落日不但词性一样,而且都是天文类的名词,游子、故人不但词性一样,而且都是指人。我们写诗对仗,有时候需要这么细,有时候则不需要这么细,视情况而定,但最起码词性必须要一样。

再比如,杜甫的“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清新对俊逸,形容词对形容词,庾开府对鲍参军,人物对人物。

而且庾开府是指庾信,鲍参军是指鲍照。这个“开府”对“参军”,都是官职。可见,杜甫这个对仗是很工整的。再比如李商隐的“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天意对人间,名词对名词,怜对重,动词对动词,幽草对晚晴,名词对名词。所以,我们写对偶句,必须要做到这一点:上下句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必须要一致。

第三,有些对仗句,对应位置的词语,还有进一步的讲究。这个讲究也很重要。比如,如果上句用了颜色词,下句对应位置,也要用颜色词。像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句黄鹂,带有“黄”字颜色词,下句对应位置的“白鹭”,带有“白”字的颜色词;上句翠柳,带有“翠”字颜色词,下句对应位置的“青天”,带有“青”字的颜色词。

再比如,如果上句用了数字词,下句对应位置,也要用数字词。举个例子,南宋陈与义的“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数字词“三千”,下句对应位置的“一万”,也是数字词。还有祖咏的“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上句“万里”有数字词“万”,下句对应位置“三边”,带有数字词“三”。类似的情况很多,像杜甫的“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三城对万里,即是如此。

再比如,如果上句用了方位词,下句对应位置也要用方位词。像刚刚提到杜甫的“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西山是方位词,对应位置南浦,也是方位词。还有《绝句》里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句西岭,方位词,下句东吴方位词。杜甫这个人,在对仗方面运用非常纯熟。像著名的《咏怀古迹》组诗,第一首开端两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你看,上句用了东北,下句用了西南,对仗很工整,而且东西南北,方为都用到了。

再比如,如果上句用了季节词,下句一般也用季节词来对,或者也可以对“早中晚”等表示时间的词,来对。一般春夏秋冬等季节词,可以跟晓、午、夜、晚等表示一天时间的词,来对仗。举个例子,像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两句:“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夜字是表示一天时间的词,跟季节词春可以对仗。像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夜雪对秋风,夜是表示一天时间的词,而秋是季节词。当然,你也可以用季节词对季节词,比如《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春风对秋雨,春、秋都是季节词。

再比如,如果上句用了叠词,下句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叠词。这个很常见,随首就能拈来一把。像崔颢的《黄鹤楼》,第三联对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历历,叠词;下句对应位置,萋萋,也是叠词,这里的叠词都是形容词。。再像李商隐的《春日寄怀》,第三联对仗:“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年年,叠词,下句对应位置,日日,也是叠词,这里的叠词都是名词。杜甫的《秋兴八首》,第三首第二联对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泛泛,叠词;下句对应位置,飞飞,也是叠词,这里的叠词都是动词。

再比如,如果上句用了连绵词,下句对应位置也必须用连绵词。李商隐写过一首七律《春雨》,很有名,第三联说:“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上句的晼晚,是一个连绵词;下句对应位置,依稀,也是连绵词。

那么,这里我要讲一下何为连绵词。

概念

连绵词是双音节语素的一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韵部相同,如“窈窕”;有的是同音重复,如“孜孜”;还有的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系,如“嘀咕”。

前三种连绵词的存在加强了汉语的音乐性。连绵词不能拆开使用,很少的因修辞需要而分开(如“天翻地覆慨而慷”)也不能拆开来解释。连绵词不能就字面来进行解释,如“仿佛”不能解释为“模仿佛爷”。此外,双声词语其中一字可独立成义,另一字不能独立成义,也归入连绵词行列,因为这些词也只能是一个语素。如“寂寞”,“寂”可独立成义,“寞”不行,所以“寂寞”也算是连绵词。

联绵词还指两个音节连缀(zhui)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包括在单纯词中,它包含了双声的,如“仿佛”、“伶俐”等,也有叠韵的。

2、分类

按类型分,连绵词有三种:

(1)、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ling li、鸳鸯——yuan yang、仓猝——cang cu、荏苒——ren ran

(2)、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luo tuo、联绵——lian mian, 崚嶒——leng ceng,啰嗦——luo suo。

(3)、非双声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

记得有个对联:梅花桂花玫瑰花。这个玫瑰就是合成连绵词,合起来是指玫瑰,分开什么也不是。我当时对了个下句:莆树桃树葡萄树。一样的道理,葡萄合起来是指葡萄,分开没任何意义。我们在作诗对仗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这一点,连绵词要对连绵词。连绵词不能分开来用。切记切记。

我这里再强调一遍,连绵词不能随便拆开用。举个例子,我们表达情感不顺、孤寂的时候,可以用“情怀落寞”。这个落寞,是个连绵词,结果有人写诗,这样来写:“孤灯照客情怀寞”。这样可以吗?当然不行,落寞是一个连绵词,你把它拆开,为了凑成七个字,只用一个字“寞”。这叫生造,不尊重汉语规范,想当然去缩写,就不对。写诗词,千万不要想当然去缩写,这样表达会生硬不通。比如一个人写诗:“黄鹂邀眉探春色。”

我就问:“邀眉就是邀请画眉鸟。”黄鹂邀请画眉鸟探寻春色,这样说没问题。但是把“邀请画眉鸟”缩写成“邀眉”,就大有问题了。自古以来没有这样想当然的缩写。

前面讲到对仗的三个要求,还有第四个,要避免合掌。什么叫合掌?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合掌,说白了就是上下句意思太接近,有雷同、重复之感,所以要避免,不能犯这个毛病。

比如唐初诗人宋之问有一首《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那么写诗对仗,如何避免合掌?我们可以在阅读及创作中,通过探索来解决。我这里说几个经验:第一,上下句要尽量从不同的方面着手。

比如,如果一句是从视觉入手,另一句就从听觉入手来写。我举三个杜甫的例子。杜甫的《蜀相》,第二联对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上句春色,视觉方面;下句好音,听觉方面。绝无雷同,避免了合掌。再像他的《阁夜》,第二联对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上句鼓角声,听觉方面,下句星河影,视觉方面。没有雷同,避免了合掌。还有七律《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第三联对仗:“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上句滩声,听觉;下句树影,视觉,没有合掌。

再比如,如果都是写视觉,如果一句是高处写起,另一句就从低处写起。还是以杜诗为例。刚刚讲到他的“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上句渔人,是低处之景;下句燕子,是高处之景,就避开了合掌。再比如《秋兴八首》第一首第二联对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上句波浪兼天,是低处的波浪向远,一直连着高处的天,是由低到高;下句风云接地,是高处的风云向远向下,一直连着低处的地,是由高到低。上下句的视角,是反过来的,避免了合掌。再像七律《卜居》,第三联:“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上句蜻蜓是空中之景,高处;下句鸂鶒,是水面之景,低处。没有合掌。

再比如,如果一句是从空间角度入手写,那么另一句可以从时间角度入手写。像杜甫的《登高》,第三联对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是空间概念,百年是时间概念。

类似用“万里”“百年”对仗的还有他的七律《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第二联对仗:“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另杜甫的《登楼》,第二联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上句天地,空间概念,下句古今,www.souquanme.com时间概念。没有雷同,避免了合掌。

一般为了避免合掌,上下句对仗,视角要反着来,比较合适。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这种对仗效果比较好。一方面是因为正反两面都写到了,显得丰富多样;而且相反,还能形成对比,增强表达效果,也扩大了诗歌语言表现的范围及张力。像这种相反对仗的,有很多,杜甫的《春夜喜雨》,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黑,下句明,意思相反;陆游的《游山西村》,第二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句让人困惑、失望,下句陡生意外惊喜,一忧一喜,意思相反,而波澜起伏。李商隐的《春雨》,第二联:“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上句两地相望,互相如此;下句独自归来,只有一人,刚好形成强烈对比。

写法

律诗一共四联,讲究章法。常说的章法是起、承、转、合。第一联要“起”,起是开端的意思。诗的开端如何写?一方面,起不要写得迂远。什么叫“不要迂远”?就是说开头不要拉扯得太远,什么不着边的景色都扯过来,为了拼凑篇幅。诗的容量有限,每一句有每一句的作用,不是乱凑的。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办法来一个好的开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最起码要从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着手。

另一方面,起不要写得太满。因为有人说,既然起开头不要迂远,那我就直奔主题,把该说的都说了。这样行不行呢?也不行。因为律诗有四联,第一联说得太满,写得太透,那后面写什么呢?如何承?如何转?如何合?一下子说完,了无余韵,这肯定不是好诗。所以,起要给后面留有余地。你要善于合理地安排,既有条不紊,又要有曲折,有波澜起伏的感觉,这样才好。

一般的起法,是以写景的句子开端。五律,王维是高手,我们看他怎么写。他的《汉江临泛》,开端:“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这是以写景起,但是是大写意的写法。先是一个整体的勾勒,大致的轮廓。后面再具体填充。这样一安排,就给后面留了余地,后面写“江搜趣网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写山水;再写“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是集中写水面倒影。最后抒情,神完气足。

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开头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这也是以写景起,是大写景。后面再具体写到自己,临风听蝉——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李白的《送友人》,开头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也是以写景起,大写景,后面再具体写到自己送别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杜甫的《旅夜书怀》,开头:“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以写景起。不过他是反过来,先是写小景,近景,接下来转入大景,远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你看,大景也可,小景也可,总之要给后面留有余地。

另一种起法,是开篇点题。我前面提到“开端直奔主题”,大家可能会以为我反对这个,其实不然。开端可以点题,但要给后面留有余地,不能说得太满。稍微点一下即可,不要描绘得太细致。还是以王维的五律为例,他的《山居秋暝》,开端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第一句“空山新雨后”,说明是山居,第二句“天气晚来秋”,说明是秋暝。可是,他给后面留有余地,至于山中秋天的夜晚究竟如何,他没说,后面有所交待。

还有他的《使至塞上》,开端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一下子交代了是单车出使塞上。至于出使途中看到了什么,出使的结果是什么,他留在了后面交代,留有余地。《过香积寺》开头两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开篇点题,但这个更有意思,是反面起笔。从不知写起,更见曲折。再像杜甫的《登岳阳楼》,第一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上来就交代了自己登搜趣网上岳阳楼。但登上岳阳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留在了后面交代,也算留有余地。

再讲承。承就是承接,就是紧接着第一联进行拓展,但又要有所变化,还要给转,做好准备。要注意,承一定要从起后面有所承接。我们还是以老杜的《登岳阳楼》为例,开头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是开篇点题,那么第二联该如何“承”呢?前面不是提到“今上岳阳楼”吗?顺着这个思路,你登上岳阳楼看到了什么呢?颔联紧跟着写在岳阳楼上所见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就是很好的承接。

再比如,李商隐的五律《落花》,开头说:“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这个“小园花乱飞”,就说明花在往下落,也是开篇点题的写法。至于第二联如何承呢?他说:“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那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这是在写什么?是在具体描绘“小园花乱飞”的情景。所//www.souquanme.com以紧承“小园花乱飞”而来,承接得很紧密。当然,我们写五律,倒也不一定非得承接得这么紧,古人也并非都如此。

但首联和颔联,起码思路、逻辑,要能连接起来,不能断裂。

好,关于五律先讲到这里,主要讲了起、承部分。关于章法,很复杂,后续我们会专门用一篇文章来细讲。

大家可以尝试写一首五律,要符合格律,中二联要对仗,要有写景的句子。

写完后将自己的作品帖在留言区

往期文章:

诗词入门①:平仄与四声

诗词入门②:韵脚与押韵

诗词入门③:格律(替、对、粘)

诗词入门④:格律(孤平、三平尾、拗就)

诗词入门⑤:诗的命题与立意

「青楼诗社

啦结尾的句子

啦结尾的句子

1、麦琪这几天得意忘形,怎么啦?

2、利用假期上街卖报怎么啦,真是少见多怪?

3、喉咙老是像有什么东西不上不下,这是怎么啦?

4、哟,你好,久违了。你是乔迁了还是怎么啦?

5、 安德鲁注意到她在愣神,便问道:“你怎么啦?”

扩展资料

啦,语气助词。是语气词“了”和“啊”的合音;兼有语气词“了”和“啊”的作用。 用在句末表示喜悦、赞叹、惊奇、气愤。如:我们胜利地完成任务啦!

啦用在歌曲的唱词中,一般是高潮和副歌部分较多见,起强调主题抒发感情的作用,用来表现已经超出唱词表达极限范围的意义。没有歌词的旋律也用“啦”填满,上一段唱词有多少字就用多少“啦”代替。

有时只为了体现旋律的感觉而唱词不重要的歌曲也有全是用“啦”填满的,如日本电影《追捕》的主题曲。蒋大为等歌唱家在个别歌曲中唱“来”时和“啦”发音类似,但两者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淆。

天组词造句

答--天边有一朵飘浮的云彩。天地之间是那么的和谐。天体的空间太神奇了。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