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 败走麦城
谁有 正文 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四讲 败走麦城
这是一个侠义英雄的结束。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被杀,刘备集团不但痛失一员猛将,还永远地失去了荆州。那么,一个曾经威震华夏的虎将,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在刘备方面,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品三国之——败走麦城。
在上一期节目中易中天先生讲到,由于曹操和孙权两个集团暗中勾结,使关羽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关羽只好从襄樊前线撤退,败走麦城。结果是关于被俘,然后被杀。
关羽之死,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遗憾。一个曾经是一等一的英雄,最终却是这样的下场。那么,在刘备集团当中,到底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任?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的死有没有责任?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败走麦城”。
易中天:
我们知道,丢失荆州、关羽阵亡的前因是关羽攻打襄樊。如果关羽不攻打襄樊,那么吕蒙和孙权虽然早就有了夺回荆州、消灭关羽的这个想法,他是没有机会实施的。因此,我们要检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发动襄樊战争?我们先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而这个问题呢,又牵扯到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谁决定打襄樊?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有不同意见。有不少史学家,包括我一再提到的张作耀先生在内,都认为是刘备和诸葛亮决定或者授意的。张先生的说法是,关羽在刘备、诸葛亮的授意下发动了襄樊战争,战争发动以后,刘备和诸葛亮又既没有配合行动,又没有配套措施,也没有给关羽增援,还没有给关羽派去强有力的辅佐人物,以至于导致了这一场战争的彻底失败。因此,刘备、诸葛亮难逃其咎,这是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呢,以何兹全先生为代表。何先生的说法是,关羽攻打襄樊,似乎事前没有和刘备、诸葛亮商讨,也就是说这是关羽的自作主张。
我个人倾向于赞成何先生的意见,因为我们在《三国志》上查不到刘备或者诸葛亮授意、授权或者命令关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记载。这么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刘备下的命令,或者说是诸葛亮向刘备的建议,应该是有记载的。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襄樊战争的发动是关羽的自作主张。但是,刘备听之任之,没有反对。因为刘备如果反对,也应该有记载;或者刘备根本就不同意、强烈反对,关羽就打不了这场战争。所以估计刘备的态度是听任,或者是默许,甚至是赞成,只能这么推测了。因此,刘备对此也应该负责任。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责任呢?没有,诸葛亮没有任何责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不是刘备集团军事行动的决策人。虽然诸葛亮现在已经担任了军师将军,但是这个军师将军和我们后世理解的那个军师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后世理解的军师就是摇着鹅毛扇,在旁边出谋划策。而诸葛亮的这个军师将军是什么时候当的呢?是刘备得到了成都以后,任命他为军师将军,实际上是升了一级。因为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中郎将,现在升格为军师将军,任务是署左将军府事。因为刘备这个时候的正式职务是左将军,左将军他要开府,他有一个左将军府,这个府里面的事情由诸葛亮总理。并且在刘备外出的时候“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备去打汉中,诸葛亮替刘备看家,守着成都,供应粮草、供应援军,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务。所以他没有责任。
有一些历史学家提出来说,诸葛亮难逃其咎,为什么呢?因为关羽攻打襄樊是按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在行动,所以诸葛亮也有间接的责任。我认为我不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呢?第一,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战略规划,不是实施方案,它是一个总体的规划。懂规划的人都知道有总规、有详规,还有实施方案。何况诸葛亮并没有向关羽直接下达命令要关羽去进攻襄樊,而且诸葛亮也没有这个权力直接下达命令,他有什么责任呢?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怎么说的?诸葛亮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里这个将军指的是刘备了,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确。它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是天下有变,那么请问,关羽打襄樊的时候天下有变吗?没有。第二,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也说得很清楚:“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这个上将可能心目中指的也就是关羽吧,姑且这么猜测吧;“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是两路出兵,同时进攻。那么襄樊战争的时候,两路出兵了吗?也没有。
所以不能说关羽的襄樊之战是实施诸葛亮的战略规划;相反,在我看来,关羽的行动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关羽没有很好地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匆匆忙忙地就出兵了。结果呢?使诸葛亮这个一旦天下有变就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消灭曹魏的这个设想,永远没有办法实现了。所以不能够因为诸葛亮有一个“隆中对策”,就把襄樊战争失败的责任加在诸葛亮身上,这对诸葛亮是很不公平的。那么这里头又有一个问题,既然如此,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呢?这个问题我们姑且留一个悬念,以后再讲。
第二个小问题,为什么要打襄樊?
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吕思勉先生的观点是认为这是配合刘备在汉中的行动。吕先生说:“逐利之兵,亦宜同时并出,首尾相应。故刘备之兵未还,关羽之师已起矣。”因为刘备在打汉中,所以关羽这边配合行动打襄樊,牵制曹操。这个说法呢,我有点疑问。所以我比较倾向于赞同另一种观点,那就是得寸进尺。刘备在汉中取得了胜利,称了汉中王,关羽当了前将军,这时候刘备集团觉得自己很了不得,那么再干一下。那汉中你看也没怎么打,曹操不也就走了吗?曹操也没那么可怕嘛,也没那么恐惧嘛。所以,关羽的这个得寸进尺,我们从好的方面、从肯定的方面讲,叫做乘胜前进、再接再厉;那说得不好听呢,就叫贪得无厌、自不量力。
那么究竟是乘胜前进、再接再厉,还是贪得无厌、自不量力呢?我们就要回答下面一个小问题,就是该不该打襄樊?这个问题学术界又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打,该打也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叫必打,怎么叫必打呢?就是襄樊这个地方刘备集团迟早是要打的,因为襄樊是荆州的治所所在地,只有拿下襄樊才能全部地据有荆州;那么现在荆州几个重要的地方,江陵这个地方已经是刘备的了,襄樊还是曹操的,那么必须把它拿下,这叫做必打。第二就是能打,为什么能打呢?第一,前一年,南阳地区爆发了反对曹操的起义,说明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是不稳定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刘备刚刚在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士气正旺,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呢,就是孙权这个时候正在东边攻打合肥,可以和孙权的军事行动相呼应。这叫做能打。必打加能打等于该打,这是一派意见。
另一派意见仍然以何兹全先生为代表,何先生的说法是,关羽发动的襄樊战争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的一次军事冒险。为什么这样讲?有以下理由:第一,刘备刚刚取得了汉中,现在要做的事情是稳定局势、休养生息、巩固成果,这个时候不宜有任何军事行动,要把脚跟站稳了再说,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关羽的这个行动不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设计,不是天下有变,也不是两路出兵。第三点呢,就是关羽的力量貌似强大,其实有限,其实没有人们说得想象得那么强大。水淹七军之后关羽降于禁、斩庞德,也就如此而已,再无进展。没有孙权在后面插一刀子的结果,何先生估计的结果是关羽退回江陵,江陵保得住,脑袋也保得住,但是拿不下襄樊。因此,何先生认为这场战争是不该打的。
现在我们可以对第一个大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襄樊战争是关羽自作主张发动的,刘备没有授意也没有授权,但同时也没有反对。第二,关羽发动襄樊战争的原因是胜利冲昏头脑,错误估计形势。第三点,关羽发动这场战争,时机不对,准备不足。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本人,他个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好大喜功。
*襄樊战役对于关羽来说,是个永远的遗憾。易中天先生认为,在襄樊战役的发动上关羽本人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他自作主张发动的这次战争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再加上关羽本人的性格刚愎自用,致使战争的失败,荆州丢失。但是与此同时,一个问题又浮出水面,荆州是曹、孙、刘三家的必争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刘备为什么如此大意,单单派关羽镇守?刘备的用意何在呢?
当时刘备让关羽都督荆州,是不是用错了人?这个问题也是不好回答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首先讲该的一面。刘备当时采纳庞统的建议,出兵去夺取益州,要留一个人守荆州,当时留下的人很多,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他们都留下来了。后来刘备打益州的时候兵力不够,把诸葛亮、张飞、赵云都调到前线,最后留下是关羽。那么留的这个人对不对?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当时的情况下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呢?因为关羽这个人,作为留守荆州的人选,他有三个优点:第一是忠诚,这个不要论证了,这个大家都承认的,关羽绝对对刘备是忠诚的;第二是能干,关羽历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我们读《三国志》就可以发现刘备不分兵则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带一支军队,关羽带一支军队,关羽从来就是独当一面的;第三呢,内行。守荆州,要会带水军,刘备集团是北方来的军事集团,水军将领的人选一直是很困难的。但是关羽就有这个本事,虽然是北方人,他一到了南方,马上就能够训练和率领水军,这说明关羽确实是有能力的。当时刘备败走当阳的时候,就是关羽率水军来接应嘛,后来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这边的兵力也是关羽的一万水军和刘琦的一万人马嘛。这样一个人选来都督荆州是再合适也没有了。
但是,关羽有关羽的问题,问题在哪儿呢?在他的性格,狂妄自大、爱戴高帽子。建安十九年,刘备打成都的时候,马超来投奔刘备。关羽因为和马超是不熟的,就写封信给诸葛亮,说请问军师这马超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诸葛亮一看信就明白了,关羽要跟马超PK,而且只能赢不能输。诸葛亮马上就回一封信说,马超非常了不起,难得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世之杰,这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人;但是呢,和美髯公比起来嘛,哪里比得上美髯公的绝伦逸群啊。这关羽看了信以后非常高兴,然后就把这个信拿给大家看,你看看,马超是一世之杰,啊,关某嘛……
这个事情也有人有看法,说诸葛亮怎么这么滑头。其实也是冤枉了诸葛亮,这不叫滑头,这叫丞相之才。诸葛亮现在还不是丞相,但是已经表现出他作为一个丞相的才能。丞相的才能是什么呢?协调阴阳,也就是说要把集团内部或者朝廷内部君臣关系、同僚关系、上下级关系、隔壁左右FDJTmFJeqj所有的关系都把他摆好、摆平,大家团结起来做事情,这就是宰相要做的事情、丞相要做的事情。所以宰相肚里能撑船啊,他必须把各个方方面面的人都能够容得下,把他团结起来,把关系协调好。诸葛亮就是有这个才能,丞相之才。
但是同时有个副作用,就是把关羽惯坏了。但这也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责任,从刘备到诸葛亮到刘备集团其他人都是让着关羽、惯着关羽的。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然后封了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所以,在正史上从来没有什么五虎上将,只有四虎上将,赵云一直是杂号将军。赵云是很委屈的,确实是很委屈的。——这个决定一做出来以后,诸葛亮马上意识到关羽不干,关羽肯定不干。刘备说这个事我知道,我自有办法。刘备有什么办法呢?刘备派了一个叫费诗的人去送委任状。这个费诗一到,关羽果然跳起来了:什么?我当前将军,黄忠当后将军?我大丈夫怎么能跟一个老兵站在一起啊?费诗说是啊是啊,费诗说:费诗的理解是这样的,王者用人不拘一格,汉王之所以要这样重赏和提拔黄汉升(黄忠),无非因为黄汉升刚刚立了一个大功啊。在汉王的内心深处,黄汉升怎么能和君侯您相提并论呢?君侯您是什么人?您和汉王,就是刘备了,名义上是两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人啊,汉王的荣辱就是您的荣辱,汉王的成败就是您的成败,难道君侯您还想跟汉王讲讲价钱吗?反正我费诗呢也就是个当差送信的,我把这封信送到君侯面前,君侯不接受,费诗回去就是了,只希望君侯不要后悔。关羽想,唔,回来回来,我接受,接受。
那么这个费诗他在刘备集团是个敢说话的人,在刘备集团里面对待关羽算是敢摸老虎屁股了,他敢当面顶回去。但请大家注意,也是顺着毛在摸,摸得关羽很舒服。所以关羽这个人在刘备集团,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惯坏了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任性,第二个特点叫天真。由于被惯坏了所以任性,由于是孩子所以天真。由于任性,所以他发动了襄樊战争;由于天真,所以他上了孙权、吕蒙、陆逊的当,被他们忽悠了。而又由于他既任性又天真,所以他处理不好很多关系,比方说敌我友的关系,关羽是处理不好的。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此前孙权曾经向关羽求婚,想让关羽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关羽怎么样呢?“骂辱其使,不许婚。”《三国志》只有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说什么我虎女焉嫁犬子那是演义,但是“骂辱”两个字《三国志》的正文是有的。那么这个做得就不对了,谁都知道这种婚姻是政治婚姻,是出于政治集团的利益的联姻。孙权可以把妹妹嫁给刘备,你关羽怎么就不能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呢?孙权嫁了妹妹以后又把妹妹抢回去了,以后你翻脸了你也可以把女儿抢回来嘛。就算你不同意,你也可以不同意,你可以瞧不起孙权,你也可以痛恨孙权,你也可以不答应这门婚事,你不要骂人,开口就骂。而且对待部下也是这样的,我上一集讲到吕蒙的军队一到南郡,守公安、守江凌的两个人就投降了,为什么投降呢?就是关羽老骂他们嘛。而且关羽去打襄樊的时候,要这两个人供给粮草,这两个人可能办事也不太有力,何况关羽平时一贯瞧不起他们,而且关羽这样性格的人一旦瞧不起别人,那种蔑视是肯定明摆着写在脸上的,他不会遮掩的,谁都感觉得到的。结果这两个人供给不力,关羽就骂人了,说我回来收拾你们,等我拿下襄樊以后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这两个人一想,你关羽拿不拿得下襄樊还不一定,拿下了也是收拾我们,那我还不如投降算了。
所以你看,关羽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有德,肯定是有德了,道德高尚;第二有才,也确实是能力非同一般;第三有资历,从这三点来说他是守荆州的合适人//www.souquanme.com选。但是他有一个问题,没有政治头脑,没有战略眼光。所以我看法呢,关羽是个大侠,不是大帅。他在江湖上做一个独行侠是很让人敬仰的,而且也是非常可爱的。说老实话,作为一个人,我读《三国志·关羽传》的时候我看待他蛮喜欢他,包括他把诸葛亮的信到处给人看我觉得非常可爱,回头你们看了我的节目,喜欢我的节目,给我发一个短信,我也会转发出去。蛮可爱的,不可学,可爱不可学。
那么,关羽督荆州是不是刘备用人不当呢?我觉得也不是。为什么?第一,此刻无人可选,你说不留关羽留谁?没人可留,确实没人可留。第二个呢,更重要的就是刘备的事业发展太快,组织准备不足,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轻易地就拿下了益州,拿下益州一去打汉中曹操又跑了,这个时候他完全来不及做任何的这种准备。在这个时候你想想看,他就是马上派人去荆州去把关羽换下来他也是来不及了。何况这个时候,刘备集团上上下下都陶醉在夺取益州的胜利之中,也是想不到关羽这样一位百战百胜的将军怎么会一败涂地,也是想不到的。所以,一个人也好,一个集团也好,火得太快也不是好事。
*在谁都督荆州的问题上,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集团也的确是无人可选,关羽是担当此任的合适人选。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刘备并没有多少责任,而以关羽的能力镇守荆州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关羽依然是大意失去了荆州,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刘备增派援军前去支援,或许关羽就不会有如此之败。那么,在关羽被曹操和孙权包围之时,刘备为什么不派兵救援呢?如果有援军的话,关羽还会有如此惨痛的下场吗?易中天先生对此又是如此看待的呢?
关羽被曹操和孙权包围起来的时候,刘备为什么不救援?我的回答是六个字:想不到,来不及。吕思勉先生的《秦汉史》里面讲到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这一场战争的结果,不但是曹操没有想到的,也是孙权没有想到的,至少曹操和孙权都没有想到战争的形势转化得那么快。曹操想不到,孙权想不到,刘备就该想到?刘备也想不到。有置疑的人说,这场战争打了七个月,完全来得及派援军去啊。这个时间算错了,这七个月的前半部分都是关羽在胜利状态啊,他把樊城团团围住,眼看就要拿下来了,报回去的都是捷报,前方打胜了仗还有派援军的道理吗?一直到曹操把孙权的效忠信射进樊城和关羽的军营的时候,关羽接了信以后还不觉得自己要失败,他还不撤军嘛,他还准备把这个樊城攻下来以后再去对付孙权嘛。而且,刘备和关羽也万万没有想到,孙权,过去的老朋友、好朋友、盟友、一起打曹操的那个人会跟曹操勾结起来嘛,也想不到吕蒙会把军队化装成商人,这样悄悄地去抄他的后路,都想不到嘛。等到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已经完全来不及了,信说不定都送不出去,就算送出去信又怎么样呢?刘备总不能派空降兵到麦城吧?这个时候只有直升飞机能救啊。
这里面有一点,我也公平地说,有一点是他们应该想到的,就是你一旦拿下了益州,荆州的压力会变得空前。因为刘备有南郡,或者有江南四郡的时候,他的力量还很弱小,孙权还可以不紧张。你把蜀郡和汉中都拿下,整个长江上游都是你刘备的,孙权肯定紧张。这一点,刘备集团的人应该预料到,但是没有预料到。等到关羽丢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丢失了荆州的时候,刘备就感到紧张了。荆州是丢不得的,必须把被孙权夺去的荆州再夺回来,那么刘备又将如何动作呢?请看下集——夷陵之战。
这是一个侠义英雄的结束。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被杀,刘备集团不但痛失一员猛将,还永远地失去了荆州。那么,一个曾经威震华夏的虎将,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在刘备方面,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品三国之——败走麦城。
在上一期节目中易中天先生讲到,由于曹操和孙权两个集团暗中勾结,使关羽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关羽只好从襄樊前线撤退,败走麦城。结果是关于被俘,然后被杀。
关羽之死,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遗憾。一个曾经是一等一的英雄,最终却是这样的下场。那么,在刘备集团当中,到底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任?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的死有没有责任?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败走麦城”。
易中天:
我们知道,丢失荆州、关羽阵亡的前因是关羽攻打襄樊。如果关羽不攻打襄樊,那么吕蒙和孙权虽然早就有了夺回荆州、消灭关羽的这个想法,他是没有机会实施的。因此,我们要检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发动襄樊战争?我们先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而这个问题呢,又牵扯到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谁决定打襄樊?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有不同意见。有不少史学家,包括我一再提到的张作耀先生在内,都认为是刘备和诸葛亮决定或者授意的。张先生的说法是,关羽在刘备、诸葛亮的授意下发动了襄樊战争,战争发动以后,刘备和诸葛亮又既没有配合行动,又没有配套措施,也没有给关羽增援,还没有给关羽派去强有力的辅佐人物,以至于导致了这一场战争的彻底失败。因此,刘备、诸葛亮难逃其咎,这是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呢,以何兹全先生为代表。何先生的说法是,关羽攻打襄樊,似乎事前没有和刘备、诸葛亮商讨,也就是说这是关羽的自作主张。
我个人倾向于赞成何先生的意见,因为我们在《三国志》上查不到刘备或者诸葛亮授意、授权或者命令关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记载。这么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刘备下的命令,或者说是诸葛亮向刘备的建议,应该是有记载的。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襄樊战争的发动是关羽的自作主张。但是,刘备听之任之,没有反对。因为刘备如果反对,也应该有记载;或者刘备根本就不同意、强烈反对,关羽就打不了这场战争。所以估计刘备的态度是听任,或者是默许,甚至是赞成,只能这么推测了。因此,刘备对此也应该负责任。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责任呢?没有,诸葛亮没有任何责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不是刘备集团军事行动的决策人。虽然诸葛亮现在已经担任了军师将军,但是这个军师将军和我们后世理解的那个军师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后世理解的军师就是摇着鹅毛扇,在旁边出谋划策。而诸葛亮的这个军师将军是什么时候当的呢?是刘备得到了成都以后,任命他为军师将军,实际上是升了一级。因为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中郎将,现在升格为军师将军,任务是署左将军府事。因为刘备这个时候的正式职务是左将军,左将军他要开府,他有一个左将军府,这个府里面的事情由诸葛亮总理。并且在刘备外出的时候“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备去打汉中,诸葛亮替刘备看家,守着成都,供应粮草、供应援军,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务。所以他没有责任。
有一些历史学家提出来说,诸葛亮难逃其咎,为什么呢?因为关羽攻打襄樊是按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在行动,所以诸葛亮也有间接的责任。我认为我不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呢?第一,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战略规划,不是实施方案,它是一个总体的规划。懂规划的人都知道有总规、有详规,还有实施方案。何况诸葛亮并没有向关羽直接下达命令要关羽去进攻襄樊,而且诸葛亮也没有这个权力直接下达命令,他有什么责任呢?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怎么说的?诸葛亮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里这个将军指的是刘备了,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确。它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是天下有变,那么请问,关羽打襄樊的时候天下有变吗?没有。第二,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也说得很清楚:“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这个上将可能心目中指的也就是关羽吧,姑且这么猜测吧;“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是两路出兵,同时进攻。那么襄樊战争的时候,两路出兵了吗?也没有。
所以不能说关羽的襄樊之战是实施诸葛亮的战略规划;相反,在我看来,关羽的行动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关羽没有很好地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匆匆忙忙地就出兵了。结果呢?使诸葛亮这个一旦天下有变就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消灭曹魏的这个设想,永远没有办法实现了。所以不能够因为诸葛亮有一个“隆中对策”,就把襄樊战争失败的责任加在诸葛亮身上,这对诸葛亮是很不公平的。那么这里头又有一个问题,既然如此,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呢?这个问题我们姑且留一个悬念,以后再讲。
第二个小问题,为什么要打襄樊?
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吕思勉先生的观点是认为这是配合刘备在汉中的行动。吕先生说:“逐利之兵,亦宜同时并出,首尾相应。故刘备之兵未还,关羽之师已起矣。”因为刘备在打汉中,所以关羽这边配合行动打襄樊,牵制曹操。这个说法呢,我有点疑问。所以我比较倾向于赞同另一种观点,那就是得寸进尺。刘备在汉中取得了胜利,称了汉中王,关羽当了前将军,这时候刘备集团觉得自己很了不得,那么再干一下。那汉中你看也没怎么打,曹操不也就走了吗?曹操也没那么可怕嘛,也没那么恐惧嘛。所以,关羽的这个得寸进尺,我们从好的方面、从肯定的方面讲,叫做乘胜前进、再接再厉;那说得不好听呢,就叫贪得无厌、自不量力。
那么究竟是乘胜前进、再接再厉,还是贪得无厌、自不量力呢?我们就要回答下面一个小问题,就是该不该打襄樊?这个问题学术界又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打,该打也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叫必打,怎么叫必打呢?就是襄樊这个地方刘备集团迟早是要打的,因为襄樊是荆州的治所所在地,只有拿下襄樊才能全部地据有荆州;那么现在荆州几个重要的地方,江陵这个地方已经是刘备的了,襄樊还是曹操的,那么必须把它拿下,这叫做必打。第二就是能打,为什么能打呢?第一,前一年,南阳地区爆发了反对曹操的起义,说明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是不稳定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刘备刚刚在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士气正旺,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呢,就是孙权这个时候正在东边攻打合肥,可以和孙权的军事行动相呼应。这叫做能打。必打加能打等于该打,这是一派意见。
另一派意见仍然以何兹全先生为代表,何先生的说法是,关羽发动的襄樊战争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的一次军事冒险。为什么这样讲?有以下理由:第一,刘备刚刚取得了汉中,现在要做的事情是稳定局势、休养生息、巩固成果,这个时候不宜有任何军事行动,要把脚跟站稳了再说,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关羽的这个行动不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设计,不是天下有变,也不是两路出兵。第三点呢,就是关羽的力量貌似强大,其实有限,其实没有人们说得想象得那么强大。水淹七军之后关羽降于禁、斩庞德,也就如此而已,再无进展。没有孙权在后面插一刀子的结果,何先生估计的结果是关羽退回江陵,江陵保得住,脑袋也保得住,但是拿不下襄樊。因此,何先生认为这场战争是不该打的。
现在我们可以对第一个大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襄樊战争是关羽自作主张发动的,刘备没有授意也没有授权,但同时也没有反对。第二,关羽发动襄樊战争的原因是胜利冲昏头脑,错误估计形势。第三点,关羽发动这场战争,时机不对,准备不足。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本人,他个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好大喜功。
*襄樊战役对于关羽来说,是个永远的遗憾。易中天先生认为,在襄樊战役的发动上关羽本人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他自作主张发动的这次战争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再加上关羽本人的性格刚愎自用,致使战争的失败,荆州丢失。但是与此同时,一个问题又浮出水面,荆州是曹、孙、刘三家的必争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刘备为什么如此大意,单单派关羽镇守?刘备的用意何在呢?
当时刘备让关羽都督荆州,是不是用错了人?这个问题也是不好回答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首先讲该的一面。刘备当时采纳庞统的建议,出兵去夺取益州,要留一个人守荆州,当时留下的人很多,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他们都留下来了。后来刘备打益州的时候兵力不够,把诸葛亮、张飞、赵云都调到前线,最后留下是关羽。那么留的这个人对不对?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当时的情况下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呢?因为关羽这个人,作为留守荆州的人选,他有三个优点:第一是忠诚,这个不要论证了,这个大家都承认的,关羽绝对对刘备是忠诚的;第二是能干,关羽历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我们读《三国志》就可以发现刘备不分兵则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带一支军队,关羽带一支军队,关羽从来就是独当一面的;第三呢,内行。守荆州,要会带水军,刘备集团是北方来的军事集团,水军将领的人选一直是很困难的。但是关羽就有这个本事,虽然是北方人,他一到了南方,马上就能够训练和率领水军,这说明关羽确实是有能力的。当时刘备败走当阳的时候,就是关羽率水军来接应嘛,后来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这边的兵力也是关羽的一万水军和刘琦的一万人马嘛。这样一个人选来都督荆州是再合适也没有了。
但是,关羽有关羽的问题,问题在哪儿呢?在他的性格,狂妄自大、爱戴高帽子。建安十九年,刘备打成都的时候,马超来投奔刘备。关羽因为和马超是不熟的,就写封信给诸葛亮,说请问军师这马超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诸葛亮一看信就明白了,关羽要跟马超PK,而且只能赢不能输。诸葛亮马上就回一封信说,马超非常了不起,难得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世之杰,这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人;但是呢,和美髯公比起来嘛,哪里比得上美髯公的绝伦逸群啊。这关羽看了信以后非常高兴,然后就把这个信拿给大家看,你看看,马超是一世之杰,啊,关某嘛……
这个事情也有人有看法,说诸葛亮怎么这么滑头。其实也是冤枉了诸葛亮,这不叫滑头,这叫丞相之才。诸葛亮现在还不是丞相,但是已经表现出他作为一个丞相的才能。丞相的才能是什么呢?协调阴阳,也就是说要把集团内部或者朝廷内部君臣关系、同僚关系、上下级关系、隔壁左右FDJTmFJeqj所有的关系都把他摆好、摆平,大家团结起来做事情,这就是宰相要做的事情、丞相要做的事情。所以宰相肚里能撑船啊,他必须把各个方方面面的人都能够容得下,把他团结起来,把关系协调好。诸葛亮就是有这个才能,丞相之才。
但是同时有个副作用,就是把关羽惯坏了。但这也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责任,从刘备到诸葛亮到刘备集团其他人都是让着关羽、惯着关羽的。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然后封了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所以,在正史上从来没有什么五虎上将,只有四虎上将,赵云一直是杂号将军。赵云是很委屈的,确实是很委屈的。——这个决定一做出来以后,诸葛亮马上意识到关羽不干,关羽肯定不干。刘备说这个事我知道,我自有办法。刘备有什么办法呢?刘备派了一个叫费诗的人去送委任状。这个费诗一到,关羽果然跳起来了:什么?我当前将军,黄忠当后将军?我大丈夫怎么能跟一个老兵站在一起啊?费诗说是啊是啊,费诗说:费诗的理解是这样的,王者用人不拘一格,汉王之所以要这样重赏和提拔黄汉升(黄忠),无非因为黄汉升刚刚立了一个大功啊。在汉王的内心深处,黄汉升怎么能和君侯您相提并论呢?君侯您是什么人?您和汉王,就是刘备了,名义上是两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人啊,汉王的荣辱就是您的荣辱,汉王的成败就是您的成败,难道君侯您还想跟汉王讲讲价钱吗?反正我费诗呢也就是个当差送信的,我把这封信送到君侯面前,君侯不接受,费诗回去就是了,只希望君侯不要后悔。关羽想,唔,回来回来,我接受,接受。
那么这个费诗他在刘备集团是个敢说话的人,在刘备集团里面对待关羽算是敢摸老虎屁股了,他敢当面顶回去。但请大家注意,也是顺着毛在摸,摸得关羽很舒服。所以关羽这个人在刘备集团,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惯坏了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任性,第二个特点叫天真。由于被惯坏了所以任性,由于是孩子所以天真。由于任性,所以他发动了襄樊战争;由于天真,所以他上了孙权、吕蒙、陆逊的当,被他们忽悠了。而又由于他既任性又天真,所以他处理不好很多关系,比方说敌我友的关系,关羽是处理不好的。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此前孙权曾经向关羽求婚,想让关羽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关羽怎么样呢?“骂辱其使,不许婚。”《三国志》只有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说什么我虎女焉嫁犬子那是演义,但是“骂辱”两个字《三国志》的正文是有的。那么这个做得就不对了,谁都知道这种婚姻是政治婚姻,是出于政治集团的利益的联姻。孙权可以把妹妹嫁给刘备,你关羽怎么就不能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呢?孙权嫁了妹妹以后又把妹妹抢回去了,以后你翻脸了你也可以把女儿抢回来嘛。就算你不同意,你也可以不同意,你可以瞧不起孙权,你也可以痛恨孙权,你也可以不答应这门婚事,你不要骂人,开口就骂。而且对待部下也是这样的,我上一集讲到吕蒙的军队一到南郡,守公安、守江凌的两个人就投降了,为什么投降呢?就是关羽老骂他们嘛。而且关羽去打襄樊的时候,要这两个人供给粮草,这两个人可能办事也不太有力,何况关羽平时一贯瞧不起他们,而且关羽这样性格的人一旦瞧不起别人,那种蔑视是肯定明摆着写在脸上的,他不会遮掩的,谁都感觉得到的。结果这两个人供给不力,关羽就骂人了,说我回来收拾你们,等我拿下襄樊以后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这两个人一想,你关羽拿不拿得下襄樊还不一定,拿下了也是收拾我们,那我还不如投降算了。
所以你看,关羽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有德,肯定是有德了,道德高尚;第二有才,也确实是能力非同一般;第三有资历,从这三点来说他是守荆州的合适人//www.souquanme.com选。但是他有一个问题,没有政治头脑,没有战略眼光。所以我看法呢,关羽是个大侠,不是大帅。他在江湖上做一个独行侠是很让人敬仰的,而且也是非常可爱的。说老实话,作为一个人,我读《三国志·关羽传》的时候我看待他蛮喜欢他,包括他把诸葛亮的信到处给人看我觉得非常可爱,回头你们看了我的节目,喜欢我的节目,给我发一个短信,我也会转发出去。蛮可爱的,不可学,可爱不可学。
那么,关羽督荆州是不是刘备用人不当呢?我觉得也不是。为什么?第一,此刻无人可选,你说不留关羽留谁?没人可留,确实没人可留。第二个呢,更重要的就是刘备的事业发展太快,组织准备不足,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轻易地就拿下了益州,拿下益州一去打汉中曹操又跑了,这个时候他完全来不及做任何的这种准备。在这个时候你想想看,他就是马上派人去荆州去把关羽换下来他也是来不及了。何况这个时候,刘备集团上上下下都陶醉在夺取益州的胜利之中,也是想不到关羽这样一位百战百胜的将军怎么会一败涂地,也是想不到的。所以,一个人也好,一个集团也好,火得太快也不是好事。
*在谁都督荆州的问题上,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集团也的确是无人可选,关羽是担当此任的合适人选。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刘备并没有多少责任,而以关羽的能力镇守荆州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关羽依然是大意失去了荆州,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刘备增派援军前去支援,或许关羽就不会有如此之败。那么,在关羽被曹操和孙权包围之时,刘备为什么不派兵救援呢?如果有援军的话,关羽还会有如此惨痛的下场吗?易中天先生对此又是如此看待的呢?
关羽被曹操和孙权包围起来的时候,刘备为什么不救援?我的回答是六个字:想不到,来不及。吕思勉先生的《秦汉史》里面讲到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这一场战争的结果,不但是曹操没有想到的,也是孙权没有想到的,至少曹操和孙权都没有想到战争的形势转化得那么快。曹操想不到,孙权想不到,刘备就该想到?刘备也想不到。有置疑的人说,这场战争打了七个月,完全来得及派援军去啊。这个时间算错了,这七个月的前半部分都是关羽在胜利状态啊,他把樊城团团围住,眼看就要拿下来了,报回去的都是捷报,前方打胜了仗还有派援军的道理吗?一直到曹操把孙权的效忠信射进樊城和关羽的军营的时候,关羽接了信以后还不觉得自己要失败,他还不撤军嘛,他还准备把这个樊城攻下来以后再去对付孙权嘛。而且,刘备和关羽也万万没有想到,孙权,过去的老朋友、好朋友、盟友、一起打曹操的那个人会跟曹操勾结起来嘛,也想不到吕蒙会把军队化装成商人,这样悄悄地去抄他的后路,都想不到嘛。等到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已经完全来不及了,信说不定都送不出去,就算送出去信又怎么样呢?刘备总不能派空降兵到麦城吧?这个时候只有直升飞机能救啊。
这里面有一点,我也公平地说,有一点是他们应该想到的,就是你一旦拿下了益州,荆州的压力会变得空前。因为刘备有南郡,或者有江南四郡的时候,他的力量还很弱小,孙权还可以不紧张。你把蜀郡和汉中都拿下,整个长江上游都是你刘备的,孙权肯定紧张。这一点,刘备集团的人应该预料到,但是没有预料到。等到关羽丢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丢失了荆州的时候,刘备就感到紧张了。荆州是丢不得的,必须把被孙权夺去的荆州再夺回来,那么刘备又将如何动作呢?请看下集——夷陵之战。
《易中天品三国》
俺最近看了《易中天品三国》,觉得有点难以接受,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评价,和我思想里的三国实在差的太远了,易中天老师说的那些和《三国演艺》有出入的事件是真的么?是《三国志》里的么???可信度高么???论三国,易中天是历史的评价加上个人评价,而我们是在时代的历史变迁中歪曲了历史,而是时代评价与民间的说法相结合的理解.但是历史也并非真实,也只能说是历史书的记录,而不能完全是历史,因为我们也之是看书而信其真,写书的也只是后来的道听途说.那么谁论都有自己的说法,可历史中的《三国志》也并非真实,因为没有真实的,也只是记录吧了,真正真实的也只有历史人物了。
所以历史只能历史的看,不能抠字眼。而易中天也只是浅评,也不是完全真实的,只是告诉人们,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民间的真实。
自己的不理解也只是民间的历史的根深蒂固。史书才有一定的真实性。因为史书是记录的,民间只是传闻。只能信韵意,而不能当历史。
所以历史只能历史的看,不能抠字眼。而易中天也只是浅评,也不是完全真实的,只是告诉人们,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民间的真实。
自己的不理解也只是民间的历史的根深蒂固。史书才有一定的真实性。因为史书是记录的,民间只是传闻。只能信韵意,而不能当历史。
易中天评三国之真假曹操
曹操残暴吗20岁时曹操干什麽易中天教授“品读三国”第二讲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的奸臣?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www.souquanme.com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他是奸贼,是奸雄,还是英雄?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易中天品三国之真假曹操》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三国中,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的当属曹操。从北宋的时候,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用当代视角回顾三国史料,他心目中的曹操究竟是什么形象呢?
易中天:
今天我们讲曹操,讲三国是不可能不讲曹操的,所谓三国就是魏蜀吴嘛,而魏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是曹操。当然曹操在位的时候没有称帝,是他死了以后他儿子曹丕才称帝,追认他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实际上的开创者。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但是当我们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讲史的,就是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那么也无非是三条:
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不过你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
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
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一桩冤案吗;如果是冤案的话,我们岂不是就该给曹操平反吗。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这个叫做正当防卫。这个故事记载在什么史书里面?在《魏书》里,《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曹操是他们的太祖啊,那他们可能要给曹操打一个圆场,这个也很难讲。
那么第二个记载是说,//www.souquanme.com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面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做误杀。
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们现在来看第三种情况,就算我们相信曹操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说了那句话,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场景。是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当然这个疑心太重了一点,太过分了,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就是杀错了人,然后,唉,他也是很难过的,算了算了,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我们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我对不起人家,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里面,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我对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对不起我,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所以曹操的奸险歹毒这一点,应该说是有疑问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国演义》的毛批还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此亦孟德之过人处也”。他说即便是这样,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样的、超过我们的地方!他说为什么呢,他说如果换了别人一定说,宁肯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不可以我对不起天下人的。他说换了别人都会这样说,但是实际上怎么样呢?实际上他们干的就是曹操的勾当,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话。那么也就是毛批认为,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所以他说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我们就来看看曹曹性格当中矛盾的地方。
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第一次战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战,第二战役是曹孙赤壁之战,第三大战役是孙刘彝陵之战。曹操就是在官渡之战以后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地艰苦,非常地艰巨。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我们知道打仗拼什么?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实力以外,很重要的是拼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跣足而出迎接许攸是什么原因,什么意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叫做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地位很高了以后,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特殊待遇,叫做带剑鞋履上殿,叫“剑履上殿”,剑就是带剑,你可以佩着剑去见皇帝,履就是穿鞋,这说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见皇帝的。能不能穿袜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袜而登席”,穿着袜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点一定要光脚。所以光脚可能是表示尊重。
这个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怎么样呢?抚掌而笑,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哎呀呀呀,子远你来了,“吾事济矣”,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你的情况怎么样啊,“军粮尚有几何”,还有多少军粮啊?曹操说呵呵呵,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
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我觉得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这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母亲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情感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这次战争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烂妞,害得我儿子死掉的,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大概几个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两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还不是老公最后赔个笑脸,说点好话,就把老婆接回来了。曹操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阎王脾气,他也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FDJTmFJeqj……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们坐车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走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这样吧,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把她嫁了,让她改嫁。
你想想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当然,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丁夫人没有改嫁,最后也没有改嫁。估计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没人敢娶,你说谁敢娶阎王的前妻?不是找不自在吗。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子休就是曹昂的字,曹昂字子休,就是指曹昂了——说子休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想曹操这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就是把她的妻子气走了!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的温情。
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比方说我前面说的那个许攸,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阿瞒,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阿瞒,叫他小名:阿瞒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啊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讨厌了,对不对,这好比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每穿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我能高兴吗?那何况是曹操呢?有一次曹操打下邺城,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杀了,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比方说有一个人叫做魏种,原来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时候我们知道他是不顺的,处于逆境,处于困境的,那个时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呢,这个魏种也背叛了,魏种也跑掉了。曹操气坏了,曹操说好你个魏种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边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边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远我就要把你抓回来,绝饶不了你。
后来在后面的战斗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的人都给魏种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要杀他。曹操怎么样?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种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这是曹操的宽容啊。
曹操确实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什么叫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说起来是在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动不动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一个传统,陈琳也是这样。那么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文学家,文章著作写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这个东汉朝代是叫太监给搞坏的,所以那些读书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监。那么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曹操就等于是太监养子的儿子,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很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所以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磕头,痛哭流涕,求饶,曹操怎么说呢?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求饶就不杀吗?拖出去,杀了。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文化人?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以前得罪过你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陈宫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曹操,投奔了吕布。《三国演义》里面说,陈宫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不是,史实是曹操杀了边让、桓邵这些人陈宫看不下去,离开曹操,死心塌地地帮助吕布打曹操。后来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他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他也觉得宰相肚里要撑船,将军额上跑马,应该有一些大将风度了,所以他也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陈宫的字叫公台,他说公台啊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就靠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啊公台,你死了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陈宫说,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你看着办。啊,曹操说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后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对待陈宫的家人比陈宫和他翻脸之前还好。
所以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他的方方面面,这还不是他性格的全部,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而且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曹操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令。当时写这个遗令,就是遗嘱,写遗嘱,大人物写遗嘱有一个格式的,说说我一生做了哪些功劳啊,也检讨一下自己,然后说我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是这样的遗嘱。曹操的遗嘱不是这样,曹操的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就这一句话交代完了,下面讲什么呢?就唠唠叨叨地讲一些家务事,他说我死了以后,我那个房子里放的那个香,就是熏香,香料,你们把它分掉,不要浪费了。我的那些小老婆,还有我那些歌女,她们一生都很辛苦,为我服务得很好,很到位,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不要把她们赶走了,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没有事做,可以学习做什么呢,学习用丝带编草鞋,万一将来我们曹家破产了,可以拿这些鞋去卖换点饭吃。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这种事,所以他这份遗嘱当时很被人看不起,说一个大英雄临死之前也不说点豪言壮语,也不说点励志的话鼓励一下我们后来人,“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连苏东坡都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叫做“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
但是我对苏东坡先生一贯尊敬,对于他这句话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恰恰表现出曹操的大气。我就不说豪言壮语,我就不谈政治功劳,我就不谈国家大事,我就要谈这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能把我咋地?你们说我是小人我就是小人又怎么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曹操才不在乎你们怎么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叫什么?“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诈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简称奸雄。而这个奸雄呢,又是非常可爱的,所以我认为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这五个字——可爱的奸雄,那么曹操又如何是个奸雄呢,他怎样地奸雄呢,他又怎样地可爱呢?请看下集奸雄之谜,谢谢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的奸臣?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www.souquanme.com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他是奸贼,是奸雄,还是英雄?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易中天品三国之真假曹操》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三国中,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的当属曹操。从北宋的时候,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用当代视角回顾三国史料,他心目中的曹操究竟是什么形象呢?
易中天:
今天我们讲曹操,讲三国是不可能不讲曹操的,所谓三国就是魏蜀吴嘛,而魏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是曹操。当然曹操在位的时候没有称帝,是他死了以后他儿子曹丕才称帝,追认他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实际上的开创者。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但是当我们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讲史的,就是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那么也无非是三条:
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不过你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
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
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一桩冤案吗;如果是冤案的话,我们岂不是就该给曹操平反吗。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这个叫做正当防卫。这个故事记载在什么史书里面?在《魏书》里,《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曹操是他们的太祖啊,那他们可能要给曹操打一个圆场,这个也很难讲。
那么第二个记载是说,//www.souquanme.com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面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做误杀。
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们现在来看第三种情况,就算我们相信曹操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说了那句话,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场景。是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当然这个疑心太重了一点,太过分了,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就是杀错了人,然后,唉,他也是很难过的,算了算了,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我们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我对不起人家,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里面,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我对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对不起我,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所以曹操的奸险歹毒这一点,应该说是有疑问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国演义》的毛批还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此亦孟德之过人处也”。他说即便是这样,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样的、超过我们的地方!他说为什么呢,他说如果换了别人一定说,宁肯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不可以我对不起天下人的。他说换了别人都会这样说,但是实际上怎么样呢?实际上他们干的就是曹操的勾当,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话。那么也就是毛批认为,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所以他说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我们就来看看曹曹性格当中矛盾的地方。
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第一次战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战,第二战役是曹孙赤壁之战,第三大战役是孙刘彝陵之战。曹操就是在官渡之战以后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地艰苦,非常地艰巨。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我们知道打仗拼什么?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实力以外,很重要的是拼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跣足而出迎接许攸是什么原因,什么意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叫做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地位很高了以后,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特殊待遇,叫做带剑鞋履上殿,叫“剑履上殿”,剑就是带剑,你可以佩着剑去见皇帝,履就是穿鞋,这说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见皇帝的。能不能穿袜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袜而登席”,穿着袜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点一定要光脚。所以光脚可能是表示尊重。
这个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怎么样呢?抚掌而笑,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哎呀呀呀,子远你来了,“吾事济矣”,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你的情况怎么样啊,“军粮尚有几何”,还有多少军粮啊?曹操说呵呵呵,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
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我觉得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这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母亲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情感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这次战争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烂妞,害得我儿子死掉的,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大概几个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两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还不是老公最后赔个笑脸,说点好话,就把老婆接回来了。曹操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阎王脾气,他也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FDJTmFJeqj……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们坐车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走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这样吧,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把她嫁了,让她改嫁。
你想想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当然,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丁夫人没有改嫁,最后也没有改嫁。估计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没人敢娶,你说谁敢娶阎王的前妻?不是找不自在吗。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子休就是曹昂的字,曹昂字子休,就是指曹昂了——说子休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想曹操这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就是把她的妻子气走了!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的温情。
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比方说我前面说的那个许攸,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阿瞒,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阿瞒,叫他小名:阿瞒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啊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讨厌了,对不对,这好比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每穿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我能高兴吗?那何况是曹操呢?有一次曹操打下邺城,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杀了,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比方说有一个人叫做魏种,原来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时候我们知道他是不顺的,处于逆境,处于困境的,那个时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呢,这个魏种也背叛了,魏种也跑掉了。曹操气坏了,曹操说好你个魏种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边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边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远我就要把你抓回来,绝饶不了你。
后来在后面的战斗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的人都给魏种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要杀他。曹操怎么样?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种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这是曹操的宽容啊。
曹操确实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什么叫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说起来是在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动不动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一个传统,陈琳也是这样。那么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文学家,文章著作写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这个东汉朝代是叫太监给搞坏的,所以那些读书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监。那么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曹操就等于是太监养子的儿子,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很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所以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磕头,痛哭流涕,求饶,曹操怎么说呢?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求饶就不杀吗?拖出去,杀了。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文化人?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以前得罪过你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陈宫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曹操,投奔了吕布。《三国演义》里面说,陈宫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不是,史实是曹操杀了边让、桓邵这些人陈宫看不下去,离开曹操,死心塌地地帮助吕布打曹操。后来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他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他也觉得宰相肚里要撑船,将军额上跑马,应该有一些大将风度了,所以他也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陈宫的字叫公台,他说公台啊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就靠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啊公台,你死了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陈宫说,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你看着办。啊,曹操说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后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对待陈宫的家人比陈宫和他翻脸之前还好。
所以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他的方方面面,这还不是他性格的全部,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而且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曹操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令。当时写这个遗令,就是遗嘱,写遗嘱,大人物写遗嘱有一个格式的,说说我一生做了哪些功劳啊,也检讨一下自己,然后说我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是这样的遗嘱。曹操的遗嘱不是这样,曹操的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就这一句话交代完了,下面讲什么呢?就唠唠叨叨地讲一些家务事,他说我死了以后,我那个房子里放的那个香,就是熏香,香料,你们把它分掉,不要浪费了。我的那些小老婆,还有我那些歌女,她们一生都很辛苦,为我服务得很好,很到位,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不要把她们赶走了,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没有事做,可以学习做什么呢,学习用丝带编草鞋,万一将来我们曹家破产了,可以拿这些鞋去卖换点饭吃。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这种事,所以他这份遗嘱当时很被人看不起,说一个大英雄临死之前也不说点豪言壮语,也不说点励志的话鼓励一下我们后来人,“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连苏东坡都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叫做“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
但是我对苏东坡先生一贯尊敬,对于他这句话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恰恰表现出曹操的大气。我就不说豪言壮语,我就不谈政治功劳,我就不谈国家大事,我就要谈这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能把我咋地?你们说我是小人我就是小人又怎么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曹操才不在乎你们怎么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叫什么?“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诈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简称奸雄。而这个奸雄呢,又是非常可爱的,所以我认为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这五个字——可爱的奸雄,那么曹操又如何是个奸雄呢,他怎样地奸雄呢,他又怎样地可爱呢?请看下集奸雄之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