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随亦可怜的前一句(俯仰随人亦可怜前一句)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的全文金,元好问,全文,翻译及主题思想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这首......

俯仰随亦可怜的前一句(俯仰随人亦可怜前一句)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的全文

金 元好问 全文 翻译及主题思想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这首诗评论了西晋正始诗人阮籍。阮籍所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但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姑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事情,世人以为阮籍狂、痴。但元好问深知阮籍“不狂”,看到了阮籍心中的“块垒”,认识到了阮籍诗中的真情郁气(“高情”)。元好问认为阮籍的诗笔纵横,如长江奔流,神与俱远,正是他高尚情怀、胸中不平之气的表现。这说明元好问认识到了写诗须有真情实感,反映了他对阮籍狂放品格的称许,对阮籍在黑暗统治下隐约曲折、兴寄深远的风格也是肯定的。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的诗句大意是怎样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是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由于这种次韵酬唱的诗往往受到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窘步相仍,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讽刺,指出其“亦可怜”。要求诗人应该象庾信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全文

古诗名句

要加上作者和题目!!!!!!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
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2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2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2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2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2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古诗名句分类三:友谊爱情
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2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2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2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3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古诗名句分类四:学问成才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1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古诗名句分类五:乡思离情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古诗名句分类六:愁恨悲欢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古诗名句分类七:爱国忧民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古诗名句分类八:述志抒怀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25.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1.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古诗名句分类九:时令节日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3.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 困人天气近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7.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9.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10. 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1.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2. 黄梅时SSZvWVRkA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1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4.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5.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6.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7.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1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9. 满城风雨近重阳——宋.潘大临《断句》
20.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虽人自可怜。什么意思?

是这句吧?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是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由于这种次韵酬唱的诗往往受到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窘步相仍,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讽刺,指出其“亦可怜”。要求诗人应该象庾信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

元好文金凌怀古诗的具体内容

我听过好多叫金陵怀古的诗,但是元好问的没有听过,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_^ 下面我把元好问的一些诗和他的生平给你,还有叫 金陵怀古的诗,希望对你有帮助吧^_^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其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生平事迹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来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他的朋友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元好问当过中央和地方官,都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声誉非常高。当他罢职镇平县令,时元宵佳节,百姓老老少少对他恋恋不会,敬酒惜别。在内乡县令任上时,他“劳抚流亡,边境宁谧”,所以当他因母亲去世,按照传统礼制为其母亲罢官守孝3年“丁内艰”时,“吏民怀之”赞许他:“元好问劳抚流亡,循史也,不当徒以诗人自之”。他任南阳县令时,为当地人民争得减3年赋税,发展生产,使人民有休养复苏之望。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O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使他积累了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又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辑成了《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给中国文学史填补了空白。《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的《全金诗》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汉军首领张柔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搜趣网《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万斯同拒绝应清政府的博学宏词科的征召,也坚决不要清朝给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参与修《明史》。民国三年(1914年)创清史馆,也有不少清朝遗老为报故主来参与《清史稿》的编撰。
元好问十分重视和努力保护人才,喜欢奖掖后进。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而经他教育或指授出来的文坛名手如郝经、王恽、许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继先、阎复等多人。尤其是他保护和教育白朴的故事一直传为文坛佳话。白朴之所以后来能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为白朴的《天籁集》作序的王博文认为,这与元好问的教导分不开:“遗山之后,乐府名家者何人?残膏剩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白朴字)集中见之矣。然则继遗山者,不属太素而奚属哉!”
元好问对蒙古国的态度有一个矛盾变化的过程。他痛心于金国被蒙古灭亡,对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金汴京西面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和出卖金朝后妃大臣极为痛恨,但对崔立开门投降,客观上使汴京百万生灵免遭一朝全部涂炭死亡之祸又并不完全否定。因此,他被胁迫参与了为崔立撰写功德碑的重要政治事件,这也是他后来一直耿耿于心、别人对他指摘嘲讽的重要口实。在金元交替之际,元好问的思想十分痛苦和矛盾。他一方面痛心金朝的腐败和混乱,希望有一个除旧布新局面的出现,当他看到金朝被蒙古灭亡已成定局后,就把金朝那54位“天民之秀”推荐给蒙古国这个“维新之朝”。对于那些归降蒙古国的金朝旧臣如耶律楚材、张桑、严实、赵天锡等,只要他们曾为减轻金国人民少遭屠戮之苦做过一些好事,他都能够予以谅解。他在蒙古国生活了二十四五年,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对蒙古国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他对中原那些出仕蒙古国的汉族世侯如上述张柔、严实等能够兴文教、安定百姓生活表示赞赏。尤其对蒙古贤王忽必烈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实行较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十分感激;对忽必烈击灭云南地方势力,取消它的半独立状态、恢复汉唐旧疆的赫赫功业特别钦佩,为其歌功颂德。从而他逐渐把蒙古国政府看作像汉唐那样值得自己骄傲的合法正统的政府,在他的《刘时举节制云南》七律诗中,他直接称蒙古国为“汉家”:“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极”。渐渐地,元好问也把自己看作是蒙古国的一个臣民,对立的情绪逐渐消失。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元宪宗二年(1252年)春夏之间,元好问虽已63岁高龄,却还是与他的好友张德辉一起北去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俩又提出蠲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
元好问多才多艺,除了长于诗文、从政之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画鉴赏、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例如李杲(东垣)、张从正(子和),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中的两位(另两人为金代刘完素,元代朱震亨)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尤其在金元文坛上居首屈一指的地位,即使至明清、堪与他伯仲者也难得一二,被他的学生、师友及后人尊称为“一代宗工”、“一代宗匠”。迄今流传下来的据信是他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 卷,《唐诗鼓吹》10卷。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
元好问有4子5女。长子元拊,字叔仪,仕元为汝州知州;次子元振,字叔开,太原路参佐;三子元总,字叔纲,都省监印。另一子小名阿辛,早卒。5 女中次女元俨后为女道士。
元好问诗词集(金)
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搜趣网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摸鱼儿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木兰花慢 游三台
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
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
黄星。几年飞去,淡春阴、平野草青青。
冰井犹残石甃,露盘已失金茎。
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
想骊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
飘零。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
笑杀西赋客,壮怀无复平生。
玉漏迟 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江别业
淅江归路杳。西南仰羡,投林高鸟。
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
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
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
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
四壁秋虫夜语,更一点,残灯斜照。
青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石州慢 赴召史馆,与德新丈别于岳祠新店,明日以此寄之。
击筑行歌,鞍马赋诗,年少豪举。
从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间风女。
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
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
羁旅。山中父老相逢,应念此行良苦。
几为虚名,误却东家鸡黍。
漫漫长路,萧萧两鬓黄尘,骑心漫与行人语。
诗句欲成时,满西山风雨。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鹧鸪天
华表归来老令威,头皮留在姓名非。
旧时逆旅黄粱饭,今日田家白板扉。
沽酒市,钓鱼矶,爱闲真与世相违。
墓头不要征西字,元是中原一布衣。
清平乐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
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语珊珊,海棠帘幕轻寒。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论诗三十首
(丁丑岁三乡作)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搜趣网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陆芜而潘净,语见《世说》)
排比铺搜趣网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事见元稹《子美墓志》)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画鬼符。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
(水乐,次山事。又其《唉乃曲》云:“停桡静听曲中意,好似云山韶□音”)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校几多?
(天随子诗:“无多药草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乱后玄都失古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兔葵。
金人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佑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金陵怀古的诗
金陵怀古
开放分类: 文学、诗词、唐诗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
金陵怀古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赏析】
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该是何等威风!如今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象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死,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这首诗寥寥二十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情与景、古与今、物与我浑然一体,不失为咏史诗的佳作。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