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什么意思?
荷尔德林的原作
《人,诗意的栖居》
荷尔德林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关于“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的阐释
“如果我们把这多重之间称作世界,那么世界就是人居住的家……。作为人居于世界之家这一尺度而言,人应该响应这种感召:为神建造一个家,为了自己建造一个栖居之所。”“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未人并非栖居着。仅当人是在诗化地承纳尺规之意义上筑居之时,他方可使筑居为筑居。而仅当诗人出现,为人之栖居的构建、为栖居之结构而承纳尺规之时,这种本原意义的筑居才能产生。”
——《……人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哲学家海德格尔借诠释他的诗来解读存在主义,又以存在的维度解读诗,这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与众不同的地方。显而易见,海氏的这一个“存在”,不是物质的“存在”。“为神建造一个家”,在他的语境里,无疑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说。他借以诗的多维语言去诠释隐藏在万物深处的神性,去揭开这一“存在之真”的神秘面纱,以达到他自己所信仰着的“此在”的彼岸。在海氏的论著中,他反复强调的是“筑居”与“栖居”的不同。“筑居”只不过是人为了生存于世而碌碌奔忙操劳,“栖居”是以神性的尺度规范自身,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的永恒。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人与世界和大地共同处于一个无限的宇宙系统,这三者本来就是平等的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海德格尔认为不能用日常语言逻辑来对他们进行规定,只能运用“诗”,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互相认识还不如说是“领悟”与“体验”。
“我在”是一个多么有深意的词儿,她证明着我们不同于简单的动物,我们是会思辨明道理的高级动物,除了简单再简单的物质生存条件之外,人,还要“在”精神的矛盾折磨中进行自我的否定再否定,这样,人类的思想才会进一步,或可说,这样的思维促使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得到完善。这一“精神”上的不懈追求,正是海氏所一再强调的对神性的敬仰。他把“人、天、地”与“神”组合成了四重的世界,人,诗意栖居于其中。一直很矛盾于哲学是纯理性的认识还是感性的认识,这两者难道不能有个折衷的统一?也许当你自以为很理性地思考时,你却不知不觉陷入于感性的认识原则中。海德格尔在诠释的是理性的“我在”,却用了非理性的情感语言:“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为了人的栖居而对神性尺度的采纳。”“诗首先让栖居在其本质上得到实现。”“只有当诗发生和出场,栖居才会发生。”这样的经典名句类似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那一句:让我们敬畏和惊赞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观吧。
《人,诗意的栖居》
荷尔德林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关于“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的阐释
“如果我们把这多重之间称作世界,那么世界就是人居住的家……。作为人居于世界之家这一尺度而言,人应该响应这种感召:为神建造一个家,为了自己建造一个栖居之所。”“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未人并非栖居着。仅当人是在诗化地承纳尺规之意义上筑居之时,他方可使筑居为筑居。而仅当诗人出现,为人之栖居的构建、为栖居之结构而承纳尺规之时,这种本原意义的筑居才能产生。”
——《……人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哲学家海德格尔借诠释他的诗来解读存在主义,又以存在的维度解读诗,这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与众不同的地方。显而易见,海氏的这一个“存在”,不是物质的“存在”。“为神建造一个家”,在他的语境里,无疑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说。他借以诗的多维语言去诠释隐藏在万物深处的神性,去揭开这一“存在之真”的神秘面纱,以达到他自己所信仰着的“此在”的彼岸。在海氏的论著中,他反复强调的是“筑居”与“栖居”的不同。“筑居”只不过是人为了生存于世而碌碌奔忙操劳,“栖居”是以神性的尺度规范自身,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的永恒。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人与世界和大地共同处于一个无限的宇宙系统,这三者本来就是平等的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海德格尔认为不能用日常语言逻辑来对他们进行规定,只能运用“诗”,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互相认识还不如说是“领悟”与“体验”。
“我在”是一个多么有深意的词儿,她证明着我们不同于简单的动物,我们是会思辨明道理的高级动物,除了简单再简单的物质生存条件之外,人,还要“在”精神的矛盾折磨中进行自我的否定再否定,这样,人类的思想才会进一步,或可说,这样的思维促使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得到完善。这一“精神”上的不懈追求,正是海氏所一再强调的对神性的敬仰。他把“人、天、地”与“神”组合成了四重的世界,人,诗意栖居于其中。一直很矛盾于哲学是纯理性的认识还是感性的认识,这两者难道不能有个折衷的统一?也许当你自以为很理性地思考时,你却不知不觉陷入于感性的认识原则中。海德格尔在诠释的是理性的“我在”,却用了非理性的情感语言:“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为了人的栖居而对神性尺度的采纳。”“诗首先让栖居在其本质上得到实现。”“只有当诗发生和出场,栖居才会发生。”这样的经典名句类似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那一句:让我们敬畏和惊赞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观吧。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出自哪首诗?
这首诗的中文翻译,要全的。帮忙找一下,谢谢各位了。 在柔媚的湛蓝中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Dasha 译
在柔媚的湛蓝中
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
燕语低回,蔚蓝萦怀。
旭日冉冉升起,尽染金属尖顶,
风中,风向标在高处瑟瑟作响。
谁在钟底缘阶而下,
谁就拥有宁静的一生,因为
一旦外表被极度隔绝,
适应性便在人之中彰显。
钟声中的窗,恰如向着美的门。
同样,因为门依然遵循着自然,
便具有林中秀木的相似性。
纯真毕竟也是美。
严肃的心灵生自逝去之物的内部。
影像如此单纯、神圣,以至于
我们事实上时常畏惧于将之描绘。
上苍,始终至善至美搜趣网,
拥有富足、德行与愉悦。
人或可仿效。
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同样
造物主的世界不曾阻挡雷霆的步伐。
花是美的,因为花在阳光下绽放。
我们的双眼总会在生命中发现,
更美的事物仍要以花为名。
哦,我对此颇为明暸!
莫非神矢志于身心喋血,
而不再完整存在?
灵魂,我相信,必当葆有纯真,
否则,就会抵达权力之巅,在鹰翼之上,膺受
赞美的歌咏与众鸟的和鸣。
这就是本性,这就是外表。
哦美丽的溪流,波光粼粼,你在波光中清澈流淌,
宛若穿过银河的神的目光。
我如此熟谙你,
泪水夺眶而出。我看见,在我的外表
一个勃然的生命在我四周遍开万物,因为
我不曾不恰当地将之与墓地上的孤鸟相提并论。
只缘我有一颗跳动的心,
微笑依然是我在忧伤着世人。
我是否能成为一颗彗星?
我相信。因为彗星拥有鸟的迅疾轻捷;盛开在烈火中,
宛若向着纯洁的赤子。
伟大岂是人之本性所敢僭妄。
德行之喜悦理应得到嘉许,
得到花园里飘荡在三圆柱间严肃神灵的
嘉许。窈窕淑女必当头饰
爱神木之花,因为她的本性与情感
酷似爱神。而爱神木仅仅
生长在希腊的大地。
当一个人向镜中凝望,
在镜中看见自己如同被临摹的影像;
影像酷似真人。
人的影像生有双目,
明月秉有辉光。
而俄狄浦斯王拥有一目或已逾分。
他的人之苦难,无法描绘,无以言表,
无可置辩。
一旦戏剧表现这样一个人物,苦难油然而生。
当此刻我怀念着你,苦难于我意味着什么?
当溪流将我裹挟至亚细亚般
绵延的某处尽头。
无疑,俄狄浦斯饱受着这苦难//www.souquanme.com。
无疑事实如此。
是否赫拉克勒斯也曾苦难?
毫无疑问。这对相交莫逆的朋友
不也承受着他们的苦难?
赫拉克勒斯同诸神干戈相向,就是苦难。
分享这些被生命嫉妒的不朽,
也是一种苦难。
而当一个人被太阳斑所覆盖,被些许斑点
彻底覆盖,更是一种苦难!这是艳阳的作为:
太阳裁处着万物。
太阳以光芒的魅力玫瑰一般
引领着少年人的道路。
俄狄浦斯承受的苦难,
看上去恰如
一个穷人悲叹
丢失了什么。
哦,拉伊俄斯之子,希腊大地上穷困的异乡人!
生即是死,死亦是一种生。
译后记:
荷尔德林的汉译名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是出自本诗。荷尔德林在汉语语境中成为神圣,“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个诗句想来是其根本魅力——面对冷漠现实而无可奈何地归隐心灵,原因自然颇多。荷尔德林的诗歌汉译,钱春绮是目前最常见的,但篇数寥寥;北大出版社1994年也曾出版过一个叫顾正祥的人的译文集(顾的译文,在Dasha眼中,绿原的徒弟罢,从略)。而目击思想界,则荷尔德林的流传离不开马丁海德格尔。不想揣度颇有争议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大陆大行其道的原因,但海氏热中于用哲学思辨阐述荷尔德林的诗思(或者说借荷尔德林来阐明自身),却因此引进了荷尔德林,以至于许多人谈论海氏便自然而然地引用荷尔德林的“诗意”。海氏谈论“诗意栖居”的专文全译,出现在正式出版物上Dasha是在刘小枫主编、魏育青等译的《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上看到。Dasha手中是一本红色封面的精装本,里面“……人诗意地栖居……”,译者陈维纲,译自海氏的Vort?ge und Aufs?tze。可惜:一,海氏没有援引荷尔德林全诗;二,抛开将荷诗第一句blhen(动词,开花、花开)轻率误译外,关于“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句,海氏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良善’一语究指何物?它只是一无关紧要的字,但荷尔德林却用大写的修饰词‘纯真’来命名它……”,而这样的译文我们能看出“纯真”是“良善”的同位语指称着同一个物么?(而大陆学人引用的某些不知从什么地方译来的这句话,竟成为“只要良善和纯真……”),海氏的论述如何在译文中自圆其说?然而,说实话,在看到戴晖的《荷尔德林文集》前,陈维纲却是我最折服的人。因为他的译文中的“彰明”、“较著”、“劬劳”、“功烈”,我一直畏惧于动笔翻译荷尔德林。Dasha一直坚持,荷尔德林作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高古诗人”,译诗必须文质彬彬、好尚古文(他的原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也是令如今普通以德语为母语的人费解的),也是这个原因,本诗的翻译建立在陈维纲先生的译笔之上,仅致谢忱。
Dasha 2002年7月29日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Dasha 译
在柔媚的湛蓝中
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
燕语低回,蔚蓝萦怀。
旭日冉冉升起,尽染金属尖顶,
风中,风向标在高处瑟瑟作响。
谁在钟底缘阶而下,
谁就拥有宁静的一生,因为
一旦外表被极度隔绝,
适应性便在人之中彰显。
钟声中的窗,恰如向着美的门。
同样,因为门依然遵循着自然,
便具有林中秀木的相似性。
纯真毕竟也是美。
严肃的心灵生自逝去之物的内部。
影像如此单纯、神圣,以至于
我们事实上时常畏惧于将之描绘。
上苍,始终至善至美搜趣网,
拥有富足、德行与愉悦。
人或可仿效。
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同样
造物主的世界不曾阻挡雷霆的步伐。
花是美的,因为花在阳光下绽放。
我们的双眼总会在生命中发现,
更美的事物仍要以花为名。
哦,我对此颇为明暸!
莫非神矢志于身心喋血,
而不再完整存在?
灵魂,我相信,必当葆有纯真,
否则,就会抵达权力之巅,在鹰翼之上,膺受
赞美的歌咏与众鸟的和鸣。
这就是本性,这就是外表。
哦美丽的溪流,波光粼粼,你在波光中清澈流淌,
宛若穿过银河的神的目光。
我如此熟谙你,
泪水夺眶而出。我看见,在我的外表
一个勃然的生命在我四周遍开万物,因为
我不曾不恰当地将之与墓地上的孤鸟相提并论。
只缘我有一颗跳动的心,
微笑依然是我在忧伤着世人。
我是否能成为一颗彗星?
我相信。因为彗星拥有鸟的迅疾轻捷;盛开在烈火中,
宛若向着纯洁的赤子。
伟大岂是人之本性所敢僭妄。
德行之喜悦理应得到嘉许,
得到花园里飘荡在三圆柱间严肃神灵的
嘉许。窈窕淑女必当头饰
爱神木之花,因为她的本性与情感
酷似爱神。而爱神木仅仅
生长在希腊的大地。
当一个人向镜中凝望,
在镜中看见自己如同被临摹的影像;
影像酷似真人。
人的影像生有双目,
明月秉有辉光。
而俄狄浦斯王拥有一目或已逾分。
他的人之苦难,无法描绘,无以言表,
无可置辩。
一旦戏剧表现这样一个人物,苦难油然而生。
当此刻我怀念着你,苦难于我意味着什么?
当溪流将我裹挟至亚细亚般
绵延的某处尽头。
无疑,俄狄浦斯饱受着这苦难//www.souquanme.com。
无疑事实如此。
是否赫拉克勒斯也曾苦难?
毫无疑问。这对相交莫逆的朋友
不也承受着他们的苦难?
赫拉克勒斯同诸神干戈相向,就是苦难。
分享这些被生命嫉妒的不朽,
也是一种苦难。
而当一个人被太阳斑所覆盖,被些许斑点
彻底覆盖,更是一种苦难!这是艳阳的作为:
太阳裁处着万物。
太阳以光芒的魅力玫瑰一般
引领着少年人的道路。
俄狄浦斯承受的苦难,
看上去恰如
一个穷人悲叹
丢失了什么。
哦,拉伊俄斯之子,希腊大地上穷困的异乡人!
生即是死,死亦是一种生。
译后记:
荷尔德林的汉译名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是出自本诗。荷尔德林在汉语语境中成为神圣,“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个诗句想来是其根本魅力——面对冷漠现实而无可奈何地归隐心灵,原因自然颇多。荷尔德林的诗歌汉译,钱春绮是目前最常见的,但篇数寥寥;北大出版社1994年也曾出版过一个叫顾正祥的人的译文集(顾的译文,在Dasha眼中,绿原的徒弟罢,从略)。而目击思想界,则荷尔德林的流传离不开马丁海德格尔。不想揣度颇有争议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大陆大行其道的原因,但海氏热中于用哲学思辨阐述荷尔德林的诗思(或者说借荷尔德林来阐明自身),却因此引进了荷尔德林,以至于许多人谈论海氏便自然而然地引用荷尔德林的“诗意”。海氏谈论“诗意栖居”的专文全译,出现在正式出版物上Dasha是在刘小枫主编、魏育青等译的《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上看到。Dasha手中是一本红色封面的精装本,里面“……人诗意地栖居……”,译者陈维纲,译自海氏的Vort?ge und Aufs?tze。可惜:一,海氏没有援引荷尔德林全诗;二,抛开将荷诗第一句blhen(动词,开花、花开)轻率误译外,关于“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句,海氏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良善’一语究指何物?它只是一无关紧要的字,但荷尔德林却用大写的修饰词‘纯真’来命名它……”,而这样的译文我们能看出“纯真”是“良善”的同位语指称着同一个物么?(而大陆学人引用的某些不知从什么地方译来的这句话,竟成为“只要良善和纯真……”),海氏的论述如何在译文中自圆其说?然而,说实话,在看到戴晖的《荷尔德林文集》前,陈维纲却是我最折服的人。因为他的译文中的“彰明”、“较著”、“劬劳”、“功烈”,我一直畏惧于动笔翻译荷尔德林。Dasha一直坚持,荷尔德林作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高古诗人”,译诗必须文质彬彬、好尚古文(他的原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也是令如今普通以德语为母语的人费解的),也是这个原因,本诗的翻译建立在陈维纲先生的译笔之上,仅致谢忱。
Dasha 2002年7月29日
“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出自哪里啊?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这句话出自荷尔德林,但是使得这句话闻名的是海德格尔。从照片上看,他具有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刚毅和冷竣;不仅如此,他还保存了日耳曼人的哲学传统,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向前进了一大步。海德格尔借这句话,指出了人的状况,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归属。
“人充满劳绩”,记叙了人的状况。勿庸置疑的,每个人都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困境。“劳绩”可以说是人类的社会属性。无论在怎样的社会制度下,人必然是充满劳绩地生存。这不仅是人的物质生产下的劳绩,同时也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困境。特别是对于现代人而言,他们不仅在身体上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权,他们为了生存而把这种归属权让渡给了老板。同时,他们同样要承受无尽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整个社会对于每个人的预设。这个社会的舆论认为,“你”必须成功,否则,你将被甩出高速运转的社会。另外,媒体的高度发达剥夺了人享受自身思想搜趣网的机会。媒体无孔不入地占领我们的领地,他代替我们获得,他代替我们分析,他代替我们得出结论。那么,在现代性的社会中,人的价值在哪里呢?人除了异化为工具之外,还是什么呢?
“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我想说的是,生活本生就是充满诗意的,“诗意”是生活的最好解释。诗在本质上与生活最为贴近。
卢贡内斯认为,所有文字从一开始就是充满隐喻的。这并不是说,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记得这种内在的隐喻的关系,我们只需知道,文字的本身的隐喻。比如“风格”(style)这个词,本生有“笔”的意思,“朴素”(plain)这个词,有平坦(flat)的意思。博而赫斯认为,文字不是由抽象的思考产生了,而是经由具体的事物而生的,而“具体”在这里和“诗意”是一个意思。比如,“恐怖”(dreary)这个词,其中有“血腥”(bloodstained)的意思,高兴(glad)有“精练优雅”(polished)的意思,而“威胁”的意思是“一群威胁的群众”(a threatening crowd)。同样,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别的例子来。如会意字中“上”( ),“下”( ),“出”( ),“各”( )。我们现在对这些词的使用大部分是他们的引申义,转借义。这些引伸义和他们本义之间就是“隐喻”的关系。形声字中,表形的部分也存在大量的引申。比如“殊”、“殇”、“残”等字,从“歹”得义,“歹”既“ ”,原义是残骨,这里就是借“残骨”喻死亡了。又如“齿”( ),我们知道,“齿”除了表示牙齿的意思外,还有表示年龄的意思。所以“龄”字用“齿”为表义的部分。我们现在的的部首,大多是这样的。如“瑜”“瑾”“珏”都有“美玉”的意思(从“玉搜趣网”),“堂”“墉”“垣”“壁”都是建筑中的一部分(从“土”)。汉字中的这种隐喻有力地证明了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隐喻。
我们进而讨论语言。先来看一些idioms。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 hill”(小题大做),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a snap(易如反掌)。无论英文还是中文,其字面意思和所要指称的意思是完全不同,这些idioms充满了隐喻的气息。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idioms的引用是司空见惯的。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这种隐喻之中,虽然我们并不自知。
还有一个idioms,“plastic people”,自然,这句话不是讲“塑料人”的,而是讲那些比较功利主义的人。在美国,纽约人通常说Los Angeles的人有点plastic。比如,在party上,一个女孩可能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开什么车来的?一个人开的车可以透露出他的阶层,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让那个女孩知道是不是还有和你继续交谈下去的必要。就好像在上海,如果有人问你,你从什么地方来。一般是在打探你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从南方来的,包括温州昆山等地,是比较有钱的人;从安徽河南四川来的,以打工居多。从北方来的人一般不会是打工的,但也很少是老板。车子、籍贯和人的社会状况之间也是隐喻的关系。
在《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数目项王”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呢?是示意项羽做出杀刘邦的决断。“玦”有决断的意思。如果大臣被放逐在外,如果皇上赐以“玦”,那么这个大臣已经不能回到京城了,因为皇上示意其“自绝”,如果皇上赐以“环”,那么就是叫这个大臣返回来(还)。另外,我们都知道,鱼表示丰收(余),鹿表示喜庆欢娱(禄),折柳表示惜别(留),桃是长寿,松是坚贞等等。如果不明白这些物象其中的隐喻的含义,大量古代诗词文章就不能理解了。
回到idioms上,这些idioms主要出现在口语和散文诗歌当中。在商务英语,科技英语中是禁止使用idioms的。商务英语,科技英文和哲学论著一样,需要严密和确定性,而含义丰富的idioms被逐出这些文本,就像诗人被逐出柏拉图学院一样。只有文学才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当得起这些idiom//www.souquanme.coms的含义。而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呈现”这个世界的最有力的是“诗意”,是那些无穷无尽的“隐喻”。
“栖居”。有的翻译成“安居”。我更喜欢“栖居”。在我们言说“栖居”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又说了一个隐喻。因为“栖”这个字让人想起“栖息”,本来是形容鸟兽的。我认为,这个词并不是降低了人的层次,而是指出了人的最根本的属性,一种自然的属性。在这个属性上,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生活在大地之上。“栖居”这个词和“劳绩”形成了对比。他给人一种平静安详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是“诗意”引导我们去获得的。
最后,“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认为,这个词打消了我们的某种误会。既是“诗意”不是虚无飘渺地漂浮在现实的上空的,而是存在于这块大地之上的。“诗并不飞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使他栖居。”正如我们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些“隐喻”,它们实际上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存在于我们活生生的生活中的。我们的生活是充满了“诗意”的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这句话出自荷尔德林,但是使得这句话闻名的是海德格尔。从照片上看,他具有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刚毅和冷竣;不仅如此,他还保存了日耳曼人的哲学传统,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向前进了一大步。海德格尔借这句话,指出了人的状况,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归属。
“人充满劳绩”,记叙了人的状况。勿庸置疑的,每个人都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困境。“劳绩”可以说是人类的社会属性。无论在怎样的社会制度下,人必然是充满劳绩地生存。这不仅是人的物质生产下的劳绩,同时也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困境。特别是对于现代人而言,他们不仅在身体上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权,他们为了生存而把这种归属权让渡给了老板。同时,他们同样要承受无尽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整个社会对于每个人的预设。这个社会的舆论认为,“你”必须成功,否则,你将被甩出高速运转的社会。另外,媒体的高度发达剥夺了人享受自身思想搜趣网的机会。媒体无孔不入地占领我们的领地,他代替我们获得,他代替我们分析,他代替我们得出结论。那么,在现代性的社会中,人的价值在哪里呢?人除了异化为工具之外,还是什么呢?
“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我想说的是,生活本生就是充满诗意的,“诗意”是生活的最好解释。诗在本质上与生活最为贴近。
卢贡内斯认为,所有文字从一开始就是充满隐喻的。这并不是说,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记得这种内在的隐喻的关系,我们只需知道,文字的本身的隐喻。比如“风格”(style)这个词,本生有“笔”的意思,“朴素”(plain)这个词,有平坦(flat)的意思。博而赫斯认为,文字不是由抽象的思考产生了,而是经由具体的事物而生的,而“具体”在这里和“诗意”是一个意思。比如,“恐怖”(dreary)这个词,其中有“血腥”(bloodstained)的意思,高兴(glad)有“精练优雅”(polished)的意思,而“威胁”的意思是“一群威胁的群众”(a threatening crowd)。同样,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别的例子来。如会意字中“上”( ),“下”( ),“出”( ),“各”( )。我们现在对这些词的使用大部分是他们的引申义,转借义。这些引伸义和他们本义之间就是“隐喻”的关系。形声字中,表形的部分也存在大量的引申。比如“殊”、“殇”、“残”等字,从“歹”得义,“歹”既“ ”,原义是残骨,这里就是借“残骨”喻死亡了。又如“齿”( ),我们知道,“齿”除了表示牙齿的意思外,还有表示年龄的意思。所以“龄”字用“齿”为表义的部分。我们现在的的部首,大多是这样的。如“瑜”“瑾”“珏”都有“美玉”的意思(从“玉搜趣网”),“堂”“墉”“垣”“壁”都是建筑中的一部分(从“土”)。汉字中的这种隐喻有力地证明了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隐喻。
我们进而讨论语言。先来看一些idioms。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 hill”(小题大做),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a snap(易如反掌)。无论英文还是中文,其字面意思和所要指称的意思是完全不同,这些idioms充满了隐喻的气息。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idioms的引用是司空见惯的。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这种隐喻之中,虽然我们并不自知。
还有一个idioms,“plastic people”,自然,这句话不是讲“塑料人”的,而是讲那些比较功利主义的人。在美国,纽约人通常说Los Angeles的人有点plastic。比如,在party上,一个女孩可能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开什么车来的?一个人开的车可以透露出他的阶层,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让那个女孩知道是不是还有和你继续交谈下去的必要。就好像在上海,如果有人问你,你从什么地方来。一般是在打探你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从南方来的,包括温州昆山等地,是比较有钱的人;从安徽河南四川来的,以打工居多。从北方来的人一般不会是打工的,但也很少是老板。车子、籍贯和人的社会状况之间也是隐喻的关系。
在《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数目项王”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呢?是示意项羽做出杀刘邦的决断。“玦”有决断的意思。如果大臣被放逐在外,如果皇上赐以“玦”,那么这个大臣已经不能回到京城了,因为皇上示意其“自绝”,如果皇上赐以“环”,那么就是叫这个大臣返回来(还)。另外,我们都知道,鱼表示丰收(余),鹿表示喜庆欢娱(禄),折柳表示惜别(留),桃是长寿,松是坚贞等等。如果不明白这些物象其中的隐喻的含义,大量古代诗词文章就不能理解了。
回到idioms上,这些idioms主要出现在口语和散文诗歌当中。在商务英语,科技英语中是禁止使用idioms的。商务英语,科技英文和哲学论著一样,需要严密和确定性,而含义丰富的idioms被逐出这些文本,就像诗人被逐出柏拉图学院一样。只有文学才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当得起这些idiom//www.souquanme.coms的含义。而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呈现”这个世界的最有力的是“诗意”,是那些无穷无尽的“隐喻”。
“栖居”。有的翻译成“安居”。我更喜欢“栖居”。在我们言说“栖居”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又说了一个隐喻。因为“栖”这个字让人想起“栖息”,本来是形容鸟兽的。我认为,这个词并不是降低了人的层次,而是指出了人的最根本的属性,一种自然的属性。在这个属性上,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生活在大地之上。“栖居”这个词和“劳绩”形成了对比。他给人一种平静安详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是“诗意”引导我们去获得的。
最后,“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认为,这个词打消了我们的某种误会。既是“诗意”不是虚无飘渺地漂浮在现实的上空的,而是存在于这块大地之上的。“诗并不飞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使他栖居。”正如我们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些“隐喻”,它们实际上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存在于我们活生生的生活中的。我们的生活是充满了“诗意”的
充满劳绩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谁的诗
“充满劳绩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散文。出自《人,诗意地栖居》:“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语:JohannChristianFriedrichHölderlin,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语:JohannChristianFriedrichHölderlin,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