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师北上赴长征的上一句(歌颂长征的现代诗歌)

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我不知道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

挥师北上赴长征的上一句(歌颂长征的现代诗歌)

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

我不知道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名称】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字
作者(毛泽东)(1张)润之,湖南湘潭县人,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并出任国家主席。他的妻子儿子许多都是抗日英雄,自己本人也是抗日领导者)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创作年代】近代   【类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韵脚】“难”“闲”“丸”“暖”“寒”“颜”   【出处】《毛泽东诗词选》   【课文选入】人教版小学五(第10册)年级上册第25课文,苏教版五年级课文,苏教版八年级课文,冀教版五年级课文,语文S版第十一课课文。
编辑本段注释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编辑本段长征资料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避开国民党的围剿,保存革命实力,开始战略转移。分别从江西和福建的根据地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向西北挺进,纵横11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北,这在在历史称为“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指的是红军的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而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等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编辑本段诗意
  译文(一)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由于红军在度过这里时没有费一兵一卒,所以让人感到温暖;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相比起金沙江,这里的伤亡惨重,所以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译文(二)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 长征的故事

要写整首的意思和为什么会写这首诗......
七律 长征
[原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frJWmDh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www.souquanme.com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说起长征,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泽东的长征诗。他的诗不但记下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
  
   毛泽东长征诗的序曲,应该是《清平乐会昌》。那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后,当时毛泽东已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但仍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了中央红军的出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即进行战略转移的突破口和路线在粤赣交界处。毛泽东还乐观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在行军路上,毛泽东写出了三首气势磅礴的《十六字令》。他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视艰难险阻与崇山峻岭为“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回到了指挥岗位上,不久就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于夕阳西下的时分,迈着自信的步伐登上娄山关,远眺如血残阳红染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俯瞰硝烟未散的战场,写成《忆秦娥娄山关》。
  
   而《七律长征》更是不朽之作。面对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面对千里白茫茫的雪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毛泽东看作“万水千山只等闲。”而逶迤的五岭不过是“细浪”,踏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一个“喜”字,更是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此时的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在《念奴娇昆仑》中,虽然仍有乐观浪漫的情怀,但这时更多的是一种主宰天地的气魄,所以便高唱出了“而今我谓昆仑”的诗句。还第一次以一个巨人的姿态说:“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当红军攀登海拔三千米的六盘山,冲破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毛泽东更是心潮澎湃,欣然挥毫泼墨,写下了有名的《清平乐六盘山》,而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注定要成为千古名句。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1935.2)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七律 长征
  
   (初稿写于1935年冬,后经多次修改,成为我们现在所见的定型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黎云)长征,给予了极具诗人气质和才华的毛泽东丰富的创作源泉,他用7首诗词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伟大远征。
  
  1935年3月中旬,第三次渡赤水的前夜,毛泽东来到机要科。此时的红军主力正在遵义地区的长干山和枫香坝寻歼贸然跟进的川军。
  
  “毛主席突然用湖南话特别大声地朗诵起来:长干山……枫香坝……看得出来毛主席心情非常好。”当时就站在毛泽东身后的机要参谋杨初振回忆说,长征中,毛泽东经常来到杨初振所在的机要科,守着电话指挥作战。
  
  在杨初振的记忆中,毛泽东抽烟很凶、诗意很浓。
  
  不过,长干山和枫香坝之战并没有如期打响。否则,在毛泽东诗词中,也许还会增加一首关于长干山和枫香坝的传世之作。
  
  踏上征程,深沉悲壮励军心
  
  从广西的老山界到贵州骷髅山,直至红军占领遵义,挺进黔、滇、川,毛泽东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以“山”为题,写成《十六字令三首》。
  
  从这三首小令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红军战略局势的细微变化:脱离湘江,红军“快马加鞭未下鞍”,一路急进,企图摆脱四面被围的局面;贵州境内,与数十万敌人艰苦鏖战,“倒海翻江卷巨澜”,撕破多路军阀布下的口袋阵,“万马战犹酣”;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掌红军指挥权,再次以剑喻山,挥师北上,“刺破青天锷未残”,大显“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的擎天豪气。
  
  “那段时间是红军很危难的时刻,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可能走不到大渡河就已经全军覆灭了。”时任中央军委电台党支部书记的老红军戴镜元回忆说。
  
  二渡赤水后frJWmDh,红军突然回师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城,一口气吃掉了王家烈8个团和吴奇伟两个师。参加了夺取娄山关战斗的老红军王道金回忆说:“瘪了好久的子弹袋,这下全都装满了。”
  
  1935年2月28日傍晚,毛泽东登上了激战后的娄山关,酝酿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但战斗的胜利并未让他高兴起来,由于土城战斗的失败,使中央红军未能按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数十万敌军仍然尾随其后。
  
  1958年,毛泽东在这首词的注解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也许,这就是毛泽东当时鼓舞士气的一种期望?
  
  摆脱“围剿”,大气磅礴写春秋
  
  直到1935年秋,毛泽东沉郁的心情才有所缓解。
  
  9月,中央红军主力已经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正穿行在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向甘陕地区挺进。“当时已经走出了草地,看得到胜利的希望了,大家的心情都是不错的。”老红军黄家祥回忆道。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密谋华北事变,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越来越高。毛泽东显然已开始谋划全民族抗战了。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在这首想像奇特、意境雄伟的《念奴娇昆仑》中,毛泽东起句大气,再现当年意气风发之势,让人不由想起若干年后他那句大手一挥的惊世之言: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昆仑: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毛泽东在这首词的注解中这样写道。
  
  1935年10月1日晚,通渭县城的文庙小学里,油灯如豆,中央红军干部大会在文庙小学召开。第二天,他们将继续北上,寻找陕北红军并创建根据地。
  
  毛泽东在会上对第二天的行动做了动员,还高声朗诵了那首千古绝唱——《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朗诵完诗后,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老红军胡安吉回忆说。
  
  可能连毛泽东也没有想到,14年后的同一天下午,他将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立足陕北,壮志情怀绘江山
  
  海拔2928米的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障碍。这对于一支正在走向胜利的部队,已经不在话下。
  
  天高云淡雁南去,红旗漫卷六盘山。毛泽东在猎猎红旗下,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也不知道在写完这首词后,毛泽东有没有掷笔长笑?
  
  1935年10月21日,一场伏击战在吴起镇打响。战斗以俘敌700人,缴获战马200匹而胜利结束,实现了毛泽东不要把尾巴带入根据地的战斗目的。
  
  当这场战斗的指挥员彭德怀风尘仆仆地从前线回到指挥部,毛泽东情绪激动地在一张作战电令纸上写下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山高路远坑深”——毛泽东在战前签发的作战命令上,第一句话也是如此。
  
  彭德怀看到诗词后,谦虚地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至此,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艰难长征,开始在西北重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936年2月,一场大雪覆盖了莽莽秦晋,毛泽东冒雪来到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面对眼前千里冰封的滔滔黄河,他登高远眺,引毫疾书,写下了旷世名作《沁园春雪》。
  
  而此时,那支经过长征锤炼的红色劲旅,正奉命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向着抗日最前线疾进。

《七律长征》的解释一句一句翻译是什么?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近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搜趣网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www.souquanme.com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尽开颜: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歌颂长征的现代诗歌

歌颂长征的现代诗歌

篇一:《爬雪山》

  皑皑雪山,挡住鹰的翅膀

  凛冽寒风,卷没天上的太阳

  红军队伍艰难爬行

  向上,向上,

  承受寒冷、饥渴、劳累、困顿的煎熬

  留下弯弯曲曲的轨迹,连着天上的月亮

  越过山巅,坚强的红军战士

  前进!向着红太阳升起的方向

  篇二:《过草地》

  一望无边的沼泽地,迷茫视线

  草丛、泥潭、河流覆盖脚下的路

  没有飞鸟、野兽,不见袅袅炊烟

  狂风、暴雨、飞雪、酷暑、严寒

  把草地的无常,暴戾性格彰显

  草地隐藏的一张张血口,随时吞噬一切

  过草地的红军战士处处面临生命危险

  无畏,艰难跋涉,迈向目的地

  用野菜、草根、皮带充饥,披肝沥胆

  释放信仰能量,面对残酷

  不让热血凝固,抱团取暖

  望北斗,跟党走,过了草地

  铸就革命历史上一道,可歌可泣的风景线

  篇三:《胜利会师》

  山丹丹笑着红红的脸

  喜迎远方的三军战士大团圆

  一面面红旗迎风展

  一颗颗五星红灿灿

  战士拥抱山水暖

  激动的泪水挂脸面

  胜利的歌声地动山颤

  革命火种不灭,在黄土高原上

  抗日烽火燎原

  遥遥两万里征程,历尽

  敌人围追堵截、皑皑雪山、茫茫草地

  千难万险,前赴后继,红旗不倒

  创下人间奇迹,撼地动天

  孕育中华民族的未来

  胜利会师,编织新中国摇篮

 

【:关于长征的诗歌】

  1921,漆黑吞吐着大地

  在南湖的一条小船

  红色的火焰

  被13个人小心翼翼点燃

  火焰很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火焰很弱,几经风雨几经点燃

  尽管雷霆在不断地轰鸣

  你流过眼泪

  无数先烈的鲜血把你浇灌

  你有过痛苦

  多少次巨浪要把你掀翻

  在你坚强的内心

  再苦再难也要穿越黑暗

  火焰传递到一个诗人手中

  从平平仄仄的诗行里

  燃烧出熊熊大火

  淬出银光闪闪的镰刀

  割去压迫、剥削和侵略

  淬出无坚不摧的铁锤

  砸碎封建、官僚、资本三座大山

  最后,你用你自己

  燃成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迎风招展

  册页党史

  从1921到2016

  95年历史,静静躺伏成文字

  轻轻触摸这些文字

  如同触摸一个个久经风雨、历经战阵的躯体

  它们有血、有肉、有温度

  沧桑斑驳表面

  掩盖不住内心熊熊火焰

  它们体内奔跑着镰刀、斧头、闪电、雷鸣

  高举正义火炬

  前赴后继,义无反顾

  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方志敏、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

  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

  跃然纸面

  硝烟迷漫,壮杯激烈

  多么亲切,又是那么遥远

  翻阅一面面册页

  如同翻越一座座大山,灵魂

  在一次次翻阅中

  从一个高度向

  另一个高度迈进

  【:关于长征的诗歌】

  啊!长征!

  八十春秋弹指过,

  啊!长征!

  世界壮举史册铭。

  忆当年——

  华夏濒临亡国路,

  同胞挣扎苦难中。

  寇贼刺刀逼妇孺,

  狼烟蔽日村落空。

  荒野饥犬撕饿殍,

  断道哀鸦啄弃婴。

  求生存——

  井冈烽火漫四野,

  南昌枪炮裂长空。

  风云骤——

  蒋军凶凶集兵力,

  疯狂围剿工农兵。

  谋韬略——

  战略转移大周旋,

  挥师北上赴长征。

  长夜幽,

  盼黎明,

  华夏大地乱云飞,

  遵义城头见晓星。

  中国革命之巨舟,

  从此杨帆有航灯。

  雄师纵横军号烈,

  万水千山一程程。

  大渡河,面前横,

  惊涛啸,巨雷鸣,

  冷冷铁索桥板空,

  对岸炮吼火力封。

  选勇士,聚精英,

  攀桥索,腾蛟龙,

  铁骨虎胆强势攻,

  涛涛白浪血染红。

  腊子口,劈绝峰,

  骇古猿,惊飞鹰,

  雾里但见天裂缝,

  敌堡踞险气焰凶。

  飞峭壁,荡野藤,

  洒碧血,悬魂灵,

  鏖战撼天泣鬼神,

  惊世天堑降奇兵。

  风烈烈,

  雪汹汹,

  高山缺氧仙居①处,

  军旗猎猎马嘶鸣。

  雨潇潇,

  雾蒸蒸,

  千年草地绝人迹,

  唯有红军敢入境。

  餐草根,卧雪冰,

  煮皮带,保生命。

  一步一陷跌,

  汗水拌泥泞。

  生病力不支,

  拉着马尾行,

  战士搀扶老首长,

  首长手牵小士兵。

  大炮前后围袭,

  飞机盘空狂轰,

  独具赤胆铁骨,

  迂回且战且行。

  多少伤员卧血泊,

  铮铮忠骨目不瞑。

  野谷幽幽,

  猛兽出行;

  古林森森,

  瘴气雾封。

  多少战友染瘟疫,

  耿耿丹心献魂灵。

  逝者长眠救国路,

  生者揩血再北征。

  临江夜渡无大船,

  渔舟千帆闯汹涌。

  途经少数民族地,

  老乡粮米送军营。

  国难当头民族危,

  军民共铸救亡情。

  莽莽苍苍长征路,

  二万五千惊世程。

  一路足迹留血印,

  一路撕杀扬雄风,

  一路飘飘红旗展,

  一路耀耀播火种。

  八十年后欣回首,

  金樽高举邀英灵,

  含笑共贺中华梦,

  伟大民族正复兴。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