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树无林下一句(何海无鱼 何山无石 何树无林 何子无父 何女无夫 何城无市)

菩提本无树,下一句是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一日,五祖弘忍(601~674,)要考众弟子,看他们证悟证到什么等级了......

无树无林下一句(何海无鱼 何山无石 何树无林 何子无父 何女无夫 何城无市)

菩提本无树 下一句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一日,五祖弘忍(601~674 )要考众弟子,看他们证悟证到什么等级了,就让大家每人各写一偈。
然后 大家把自己的作业念出来,当大弟子神秀(606~706)把自己的偈念出来后,大家都齐声说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若尘埃。”
是说自己身正言明,勤修佛法,处处检点,远离世俗。
当时厨房有一火头,不识一字,又刚进寺不到半年,资质太浅,连进正殿听师父讲经的资格也没有,就是这么一个南蛮和尚,听了神秀的偈,自己不会写,便请人用炭在外面的白墙上也提了一首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是说:“菩提”是智慧,哪有什么“树”,开悟是明白,哪来什么“台”,“佛性”原本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善不恶,不增不减,哪能若得什么尘埃?
点评: 神秀还没有脱离“物质”层面,而慧能(638~731 )的灵性智慧已超越唯物,达到空明 大彻大悟的等级。了然“一切为心造”的真谛。所以慧能六个月“毕业”修成正果,继承了衣钵,留有《六祖坛经》。
而神秀修了三十年只得到浮世虚华的德高望重、声誉、名利和地位而已。
后五祖弘忍于夜将衣钵传于慧能让他快跑,就像鞑摩祖师受衣钵之时一样,师父让他快跑,他就往中国逃,后面是同门弟子们在追他,要夺回衣钵,鞑摩跑到一个江边再无路径,后面又有同门眼看就追上,情急之下鞑摩折下一根芦苇抛于江中,当众人追到江边,只见鞑摩踏在一根芦苇之上渡江而去。“一苇渡江”就是这么来的。
慧能夜受衣钵,师父也让他连夜快跑。可是还是被神秀一干知道,就去追他,要把衣钵夺回来。
他们截住慧能时,慧能就把衣钵放在路边的石头上说:“本来我也不想要这些的,你们要 尽管拿去。”
可是当他们去拿衣钵时,却拿不动,只是一件袈裟和一个托钵而已,众人试过,谁也拿不起来,就像长在石头上一样,只得作罢。
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开悟、开大悟,能量等级还太低,一个成佛得道的人,承当得起世人以及宇宙众搜趣网生、万物。这种能量不是一个凡夫所能企及的,也不是一个凡夫的头脑所能意想的。
因为他们还没有和宇宙造化的大力量沟通,就像小孩子拿不起5公斤的东西,而大力士能举得起几百公斤的东西。
那衣钵看似简单,但那是宇宙级能量,所以“小孩子”是拿不起来的。

有山无路,有树无林,什么字?

有山无路、山,有木屋林、木,应该是“困”字。

山中无树木,林中无鸟宿,黄泉无饱鬼,下一句是什么?

山中无树木,林中无鸟宿,黄泉无饱鬼,

这几句话很有意思,都是因果关系,山中没有了树木,自然就没有了飞鸟来做巢。那么第三句说黄泉没有吃饱的鬼,那下一句既要有因果关系,还要押韵的话,我想到的是:

阳间无米粟。

因为阳间没有了充足的粮食,那么阴间自然就没有吃饱的鬼了。

这就不得不让人想起那首经典的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四句话也算给世人警醒吧,不要浪费粮食,持续光盘行动。

愿禾下乘凉,愿稻//www.souquanme.com谷满仓。

愿天下永远不要发生这样的事。


——辛丑初秋 安 书于上阳古城

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树无枝,何城无市,何子无父,何女无母。

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市无市?按顺序每句打一个字,6个字连成一句话。
您是问的这个吗?若是这,那么共有十四个答案
子、
南无阿弥托佛
出自《释迦凡尘语录》 名曰:劝修经:南水无鱼. 无山无石. 阿人无父. 弥女无夫. 陀树无枝. 佛城无市. 六字乃南无阿弥陀佛,后列为咒语。释迦行于尘,无日,无食,不眠,不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南无阿弥陀佛。zJujIu
丑、
清兵余孽处死
答案有段秘史:
辛亥革命后,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某日与众部下议事,常州人梁适武问及如何处理满清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黎略一思索,即召文房四宝书以<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一谜。
部下有通佛典者看后心领神会:此不隐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故皆拱手:“都督真菩萨心肠也!”
黎微笑不语。
至梁适武返办公署欲行收编降兵,其在场幕僚章公行阻之说:”梁公误矣,适才黎都督不愿于众部下前斩降兵致惑人心,但他应知降将罗金成为人善变无信,黎都督责令梁公秘密处决降兵呢!”梁大惑不解,章公行解释:
何水无鱼? 隐喻 “清”字
何山无石? 隐喻 “冰”(兵)字
何树无枝? 隐喻 “余”字,余有残余之义
何子无父? 隐喻 “孽”字
何女无夫? 隐喻 “处”字
何城无市? 隐喻 “死”字
梁适武闻言大悟,遂将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设计秘密处决。
不想全国上下,古今近百年,除章公行外,皆无人能正解此谜,想黎都督也始料不及也!
寅、
夫子问小儿曰:“你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小儿答曰:“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犀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八仙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卯、
水至清则 无鱼 (请)
书山有路 无石 (走)
玉树临风 无枝 (人)
天皇老子 无父 (行)
凶残恶女 无夫 (横)
万里长城 无市 (道)
辰、
祸水无鱼,祸水指红颜,即所谓红颜祸水,红颜又专指女子,女子组字为好;人山无石,人山即仙字,仙与心谐音,其余猜法类似。连成一句话为:好心必(一)定好报。
巳、
<血书建议少赌! >
血水无鱼,书山无石,建树无枝,议(义)子无父,少女无夫,赌城无市.
午、
<死光棍孤寡穷>
死水无鱼. 光山无石. 棍树无枝. 孤子无父. 寡女无夫. 穷城无市.
未、
<开火把君处死>
开水无鱼,火山无石,巴蕉树无枝,君子无父,处女无夫,死城无市。
申、
<与(雨)你(泥)地(低)老天荒>
雨水无鱼,泥山无石,低树无枝,老子无父,天女无夫,荒城无市。
酉、
<与(雨)你(泥)直到(稻)天长>
雨水无鱼,泥山无石,直树无枝,稻子无父,天女无夫,长城无市。
戌、
何水无鱼? 答: (渭水无鱼) 渭=为
何山无石? 答: (泥山无石) 泥=你
何树无枝? 答: (陈树无枝) 陈=沉
何子无父? 答: (磨子无父) 磨=默
何女无夫? 答: (寡女无夫) 寡=寡
何城无市? 答: (盐城无市) 盐=言
亥、
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位仁兄本着“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定信念,游遍了中华的五千年文化殿堂,号称自己找到了一个标准答案:
《全宋词》(中州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一书中有如下的南宋词人林訾殊(字渡川)的一首词:
<西江月>
暮雨丝丝迷眼,凛风道道穿心。
烛火阑珊映孤芳,锦绣思归雁忙。
执手却道无言,相望竟觉心伤。
惊雷崩落梦已惘,泪冰玉珠修长。
这首词讲的是:丈夫北上出征打仗,而妻子在等待丈夫来年如大雁般回来,因此在雨夜灯下忙着绣归雁图,结果竟睡着了,梦见两人相见情景,却被雷声惊醒,于是泪如雨下......
那么他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泪水无鱼,冰山无石,玉树无枝,珠子无父,修女无夫,长城无市”
答案就是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泪冰玉珠修长”
{ 附: 时隔数日,在一个网页上,说是第三个答案“创造者”的一段自白,打开一看,内容如下:“……我那个答案也是瞎说的.我想了很久只能拼成"泪冰玉珠修长"这稍微牵强些的一句,但解释起来颇困难,难道解释成:泪水流下凝成玉石般的珠子,一串串很修长的挂着.太没说服力了,像解释古文一样,于是想到干脆把它当成诗词好了,就自己填了一首西江月的词,也不知道压韵有没有压对,把这句也放了进去.就这样,一个貌似引经据典的答案就诞生了.其实作为玩笑,我也留了些线索,比如词人林訾殊(其实完全没这个人啦,"訾殊"谐音"自书",就是自己写的),字渡川("渡川"谐音"杜撰")……” }
拾叁、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当孙悟空将白骨精化成的老妇打倒在地时,妖精脱身而去,并在空中扔下一纸(上书:“恶徒不除,难取真经”等字样),八戒飞身上前抓得此条,递与师父,唐僧曰:“开书——”阅后,深思良久,“余,弃悟空。”
答案为:开水无鱼,书山无石,余树无枝,弃子无父,悟女无夫,空城无市。(悟女者,大彻大悟出家之女子也)
拾肆、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的男女主角就是A和A的老公B。那天,当B拿着一枚金戒指嗫嚅着说:“我知道我没有钱,不能给你买钻石戒指,只能送你这个金的,但是我保证会爱你,疼你,照顾你一生一世……”时,A根本就没有听他说什么,只是拿着那枚戒指迅速冲进了最近的一家商场,迎着灯光,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小的“24K”字样,然后,A甜蜜地笑了,偎进了一头雾水匆匆赶来的B怀中:“纯金?!”然后深情地凝视着他,说出了平生第一句诺言:“地老天荒!”
答案即是A所说的六个字:纯水无鱼,金山无石,地树无枝,老子无父,天女无夫,荒城无市。(地树:树桩也,因其高度接近地面,故称地树。老子:李耳也,其从玉女腋下而生,玉女无夫,则老子无父。)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
1.关于六祖的开悟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人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http://shixiu.fjbtv.com/nanshi/zhuzuo/czydj-1.htm#p13
回答者:zhuao1997 - 进士出身 八级 12-25 15:05
其他回答 共 12 条

是18罗汉里的台词
回答者:42252850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25 15:01
--------------------------------------------------------------------------------
佛教里面的物质观吧,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本来是不存在的,又何苦去烦恼。
回答者:kk_dance - 助理 二级 12-25 15:03
--------------------------------------------------------------------------------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www.souquanme.com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zJujIu。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