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几个造句
请用下面几个词帮忙造个句!1 忿忿2 嘶喊3 诀别4 同舟共济5 奄奄一息6 演变7 诙谐8 通俗9 脍炙人口忿忿——小明忿忿的对小刚说:“你考了100分别这么骄傲,否则会害了你自己。”
嘶喊——在洪水中,一位父亲嘶喊道:“孩子,你在哪里。”
诀别——我与即将要离开这座小学的小红作了诀别。
同舟共济——他们夫妻俩同舟共济,风雨同舟,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三十年的岁月。
奄奄一息——当我们找到失踪三天三夜的小明时候,他已是奄奄一息了。
演变——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诙谐——老师说话很诙谐,他上课时教室里常常传出阵阵笑声。
通俗——王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学们都很喜欢听她讲课。
脍炙人口——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
嘶喊——在洪水中,一位父亲嘶喊道:“孩子,你在哪里。”
诀别——我与即将要离开这座小学的小红作了诀别。
同舟共济——他们夫妻俩同舟共济,风雨同舟,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三十年的岁月。
奄奄一息——当我们找到失踪三天三夜的小明时候,他已是奄奄一息了。
演变——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诙谐——老师说话很诙谐,他上课时教室里常常传出阵阵笑声。
通俗——王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学们都很喜欢听她讲课。
脍炙人口——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
街市造句15字左右
街市造句15字左右街市也称墟市,是一种相对于超级市场的传统市场,通常在一个社区中会有一个。它所贩卖的商品主要是各式各样新鲜的蔬菜、尚未宰杀的鸡、鱼等等,除此之外,在这之中,也可能有餐饮店、杂货店、服饰店等商店坐落于其中。部份的传统市场新年前会卖年货搜趣网(年宵),在夜晚则会变成夜市。
传统市场贩卖的食材新鲜,且可让人杀价或要求赠品,所以广受//www.souquanme.com家庭主妇所喜爱,主妇们通常于白天在此购买接下来一两天做菜时所需要的食材。
传统市场贩卖的食材新鲜,且可让人杀价或要求赠品,所以广受//www.souquanme.com家庭主妇所喜爱,主妇们通常于白天在此购买接下来一两天做菜时所需要的食材。
年的习俗
什么习俗?很急要用,我办手抄报。200子以内。辽宁
新年的那一天,小孩子要先对长辈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等着长辈给压岁钱,收到的压岁钱不能立即花掉,要把它放在枕头下面,过了一晚上后,第二天,在自行安排。
上海
腊月二十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腊月二十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二十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是”,以示吉利。“利是”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发“利是”。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山东
山东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并上林请先人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一个大家的男人们一般聚在一起喝酒熬夜,而妇女则会在一起包水饺,包完后一般就睡觉了(我们那里没有晚饭一说,都不吃)。大年初一,男人们在凌晨四点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发马子,下水饺吃早饭。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搜趣网、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年的那一天,小孩子要先对长辈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等着长辈给压岁钱,收到的压岁钱不能立即花掉,要把它放在枕头下面,过了一晚上后,第二天,在自行安排。
上海
腊月二十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腊月二十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二十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是”,以示吉利。“利是”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发“利是”。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山东
山东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并上林请先人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一个大家的男人们一般聚在一起喝酒熬夜,而妇女则会在一起包水饺,包完后一般就睡觉了(我们那里没有晚饭一说,都不吃)。大年初一,男人们在凌晨四点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发马子,下水饺吃早饭。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搜趣网、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过年习俗,简单写
简写就行■冬至
春节期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产生许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饭,要吃干饭..等,你知道有哪些呢?
■腊月
冬至过后,进入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八粥用糯米、红豆、桂圆、枣子、栗子、花生、榛子、白果、松子混煮成甜稀饭,据说腊八粥源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独坐菩提树下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八日之夜悟道成佛,后人为了不忘他成道前的苦难,于腊月八日吃。
【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谢土地公一来对信众的农作收成与事业生意顺利的庇佑,所以会比平常的作牙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号的老板会在公司、家中或餐厅犒赏员工,做为慰劳员工一年来的辛勤。
【送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
▲灶神
粥以做纪念。过了腊八也开始做年终大扫除的工作。腊月十六是尾牙,这天要拜土地公,商家在当天宴请员工,过去如果老板要解雇员工,只要把白斩鸡的鸡头对准那位员工,就心照不宣了。这天应节食物是「刈包」。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传说灶神是天上派来住在每户人家的,年底会返天报告该家一年善恶,由天帝分别给予吉凶,人们为了让灶神说好话,就用丰盛的祭品贿赂他,黏住他的嘴,不让他打小报告。
■除夕
这天家家户户远游在外的、分家出去的全回老家过团圆夜,围炉吃年夜饭,年夜饭里最不可少的是一条大鱼,但不可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年夜饭吃完,家中最大的长辈坐在正厅,小辈依次拜年,拜年时发给压岁钱,通常发完压岁钱,一般人家就准许开场赌小钱了,不管赌不赌钱,一般都要守岁,守到夜里十二点,鞭炮一放,新的一年正式开始。还要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庙宇祭拜准备「抢头香」。
■初一
根据干支来定开正时刻,一到时刻就鸣放爆竹,在神前供上甜料—红枣、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并烧金纸一同祭拜,天亮时,把春联贴在门上,点蜡烛和烧香,以清茶、甜茶、花生糖、蜜
▲祭祖
柑、饭、发粿、甜粿、鸡鸭鱼肉为供品,祭拜神佛祖先牌位,放鞭炮后,全家一同礼拜,此即开正或称开春。又初一除祭拜家中神佛以外,还可到所信仰的寺庙上供祭拜。另外,初一乃一年之始,为了能有个好彩头,一家人不能讲不吉利的话、斥责、宣哗、殴打等,也不能使用刀叉,更不准破坏东西,全家男女老幼均着新衣,或去给亲友拜年,或到郊外踏青,或参加各种游戏与赌博。
□初一禁食菜汤和甜粿
初一早上要吃素菜,及不吃荤也不煮,把前天的饭菜蒸来吃,不喝菜汤,只能饮冰砂糖茶,台湾人认为如果喝菜汤,出外旅行会遇大雨,有的人初一到初三都过这样的生活。元旦也不吃甜粿,初二才能吃,油稞要在锅中煎,台湾有句俗谚云:「煎赤赤赤」,赤有贫的意思。
□家中垃圾的处理
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家中的垃圾不得拿出门外丢,要集合在一起,这是认为把家中的东西拿出去,就是把家中的福带出去。所以即使是垃圾也要留在家里。
■初二
出嫁的女儿本来哪一天都可以回娘家的,但俗信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贫穷,所以要等到初二才回去。另有一说,初二回娘家是一种硬性规定的社会规范,因为以往女人地位不高,担心女子嫁出去后,遇到恶婆婆,可能一辈子都不准她回家,故有此习俗。初二,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以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回娘家拜年,回到娘家后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而这些长辈也要分赠红包给女儿带回来的孙子。如果家中有弟妹,当然有要分赠红包。所以每年正月初二,娘家充满一片喜气与热闹。
■初三
▲老鼠嫁女(陕北高原剪纸艺术)
正月初三俗信为赤狗日,「赤」字的台语发音和赤贫的赤字相同,为凶日,故不宜外出或宴客。据民间另一传说,初三晚上为老鼠的结婚日,在这一天的半夜要避免点灯,每个人都要早点入睡,洒一些食物在家中角落,表示一年的收成与老鼠共享。早期农夫并相信这一天与老鼠结缘可因此减少鼠害造成的损失。
■初四
【接神日(农历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至正月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该日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下界诸神都在送神时升天向玉帝拜年并报告人间行为的善恶,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据说腊月二十四日到正月初四这段期间,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逻,监视一切事物然后上奏天神。
■初五
【迎财神(开张)】
因为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获得吉祥如意,也期望来年生意更为兴旺,财源广进。 正月初五一般都是商人开始营业,迎接财神,称为开市或开张。先选吉祥的时辰,把大门打开并燃放鞭炮。另以牲礼供拜「关老爷」,关老爷被商人称为财神爷。初五隔开即是一个过年的段落,从开正以来的新春假期一般至年初五告一段落,一切恢复正常。
■初六
正月初六挹肥,清理家中的水肥到田间灌溉作物,是开始工作的日子。现在虽然不必再挹肥了,不过工商业还是在今天开工,这是一种传统的演化。另外正月初六是清水岩祖师的生日,在这一天,各祖师庙都要张灯结彩准备牲礼或演戏来祭祀。
■初七
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www.souquanme.com,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传说造物者在今日创造人类,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日本为了驱逐邪气和疾病,学习中国在正月七日食七种菜,正月七日的七草由此而来,只是台湾现在已没有这种风气了。
■初九
【天公生(农历正月初九)】
民间俗谚说:「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贵。
正月九日乃玉皇大帝的生日,台语称为天公生。玉皇大帝在佛教称为「帝释」,道教称「元始天尊」,儒家称为「昊天上帝」,民间信仰叫「天公」,认为是万物的创使者,最伟大的神。半夜十二点到凌晨四点举行祭典。祭拜时焚烧天金,天金俗称太极金,为极高贵的金纸,是祭拜天公与三界公时所用的。
■十五
【元宵节(上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是延续农历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节日,因此又有「小过年」之称。
【拜天官大地(农历正月十五)】
由于天官大帝地位与天公一样尊崇,所以祭拜方式与所准备的供品皆与祭拜天公生时相似。
正月十五为上元,又称元宵,也是天官大帝的诞生日,天官大帝为三官大帝搜趣网之一,三官大帝指上元赐福天官紫薇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全家人在元宵夜团圆吃汤圆,表示新年假期已过。汤圆也称元宵,一般店里因为数量庞大,通常是用摇的,叫摇元宵。十五的晚上有猜灯谜的活动,这是古台湾高尚游戏的一种,盛行于学者和学生间,现在则流行于各地。除了猜灯谜,还有迎花灯的活动
▲花灯
早年农业社会闹元宵的活动有偷葱,古时人惯说:「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因此未婚少女已于元宵夜能偷得他人所种得葱或菜为吉兆。其它传统活动还有穿灯脚、听香等。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考资料:中国各地过年习俗
春节期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产生许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饭,要吃干饭..等,你知道有哪些呢?
■腊月
冬至过后,进入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八粥用糯米、红豆、桂圆、枣子、栗子、花生、榛子、白果、松子混煮成甜稀饭,据说腊八粥源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独坐菩提树下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八日之夜悟道成佛,后人为了不忘他成道前的苦难,于腊月八日吃。
【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谢土地公一来对信众的农作收成与事业生意顺利的庇佑,所以会比平常的作牙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号的老板会在公司、家中或餐厅犒赏员工,做为慰劳员工一年来的辛勤。
【送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
▲灶神
粥以做纪念。过了腊八也开始做年终大扫除的工作。腊月十六是尾牙,这天要拜土地公,商家在当天宴请员工,过去如果老板要解雇员工,只要把白斩鸡的鸡头对准那位员工,就心照不宣了。这天应节食物是「刈包」。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传说灶神是天上派来住在每户人家的,年底会返天报告该家一年善恶,由天帝分别给予吉凶,人们为了让灶神说好话,就用丰盛的祭品贿赂他,黏住他的嘴,不让他打小报告。
■除夕
这天家家户户远游在外的、分家出去的全回老家过团圆夜,围炉吃年夜饭,年夜饭里最不可少的是一条大鱼,但不可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年夜饭吃完,家中最大的长辈坐在正厅,小辈依次拜年,拜年时发给压岁钱,通常发完压岁钱,一般人家就准许开场赌小钱了,不管赌不赌钱,一般都要守岁,守到夜里十二点,鞭炮一放,新的一年正式开始。还要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庙宇祭拜准备「抢头香」。
■初一
根据干支来定开正时刻,一到时刻就鸣放爆竹,在神前供上甜料—红枣、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并烧金纸一同祭拜,天亮时,把春联贴在门上,点蜡烛和烧香,以清茶、甜茶、花生糖、蜜
▲祭祖
柑、饭、发粿、甜粿、鸡鸭鱼肉为供品,祭拜神佛祖先牌位,放鞭炮后,全家一同礼拜,此即开正或称开春。又初一除祭拜家中神佛以外,还可到所信仰的寺庙上供祭拜。另外,初一乃一年之始,为了能有个好彩头,一家人不能讲不吉利的话、斥责、宣哗、殴打等,也不能使用刀叉,更不准破坏东西,全家男女老幼均着新衣,或去给亲友拜年,或到郊外踏青,或参加各种游戏与赌博。
□初一禁食菜汤和甜粿
初一早上要吃素菜,及不吃荤也不煮,把前天的饭菜蒸来吃,不喝菜汤,只能饮冰砂糖茶,台湾人认为如果喝菜汤,出外旅行会遇大雨,有的人初一到初三都过这样的生活。元旦也不吃甜粿,初二才能吃,油稞要在锅中煎,台湾有句俗谚云:「煎赤赤赤」,赤有贫的意思。
□家中垃圾的处理
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家中的垃圾不得拿出门外丢,要集合在一起,这是认为把家中的东西拿出去,就是把家中的福带出去。所以即使是垃圾也要留在家里。
■初二
出嫁的女儿本来哪一天都可以回娘家的,但俗信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贫穷,所以要等到初二才回去。另有一说,初二回娘家是一种硬性规定的社会规范,因为以往女人地位不高,担心女子嫁出去后,遇到恶婆婆,可能一辈子都不准她回家,故有此习俗。初二,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以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回娘家拜年,回到娘家后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而这些长辈也要分赠红包给女儿带回来的孙子。如果家中有弟妹,当然有要分赠红包。所以每年正月初二,娘家充满一片喜气与热闹。
■初三
▲老鼠嫁女(陕北高原剪纸艺术)
正月初三俗信为赤狗日,「赤」字的台语发音和赤贫的赤字相同,为凶日,故不宜外出或宴客。据民间另一传说,初三晚上为老鼠的结婚日,在这一天的半夜要避免点灯,每个人都要早点入睡,洒一些食物在家中角落,表示一年的收成与老鼠共享。早期农夫并相信这一天与老鼠结缘可因此减少鼠害造成的损失。
■初四
【接神日(农历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至正月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该日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下界诸神都在送神时升天向玉帝拜年并报告人间行为的善恶,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据说腊月二十四日到正月初四这段期间,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逻,监视一切事物然后上奏天神。
■初五
【迎财神(开张)】
因为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获得吉祥如意,也期望来年生意更为兴旺,财源广进。 正月初五一般都是商人开始营业,迎接财神,称为开市或开张。先选吉祥的时辰,把大门打开并燃放鞭炮。另以牲礼供拜「关老爷」,关老爷被商人称为财神爷。初五隔开即是一个过年的段落,从开正以来的新春假期一般至年初五告一段落,一切恢复正常。
■初六
正月初六挹肥,清理家中的水肥到田间灌溉作物,是开始工作的日子。现在虽然不必再挹肥了,不过工商业还是在今天开工,这是一种传统的演化。另外正月初六是清水岩祖师的生日,在这一天,各祖师庙都要张灯结彩准备牲礼或演戏来祭祀。
■初七
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www.souquanme.com,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传说造物者在今日创造人类,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日本为了驱逐邪气和疾病,学习中国在正月七日食七种菜,正月七日的七草由此而来,只是台湾现在已没有这种风气了。
■初九
【天公生(农历正月初九)】
民间俗谚说:「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贵。
正月九日乃玉皇大帝的生日,台语称为天公生。玉皇大帝在佛教称为「帝释」,道教称「元始天尊」,儒家称为「昊天上帝」,民间信仰叫「天公」,认为是万物的创使者,最伟大的神。半夜十二点到凌晨四点举行祭典。祭拜时焚烧天金,天金俗称太极金,为极高贵的金纸,是祭拜天公与三界公时所用的。
■十五
【元宵节(上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是延续农历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节日,因此又有「小过年」之称。
【拜天官大地(农历正月十五)】
由于天官大帝地位与天公一样尊崇,所以祭拜方式与所准备的供品皆与祭拜天公生时相似。
正月十五为上元,又称元宵,也是天官大帝的诞生日,天官大帝为三官大帝搜趣网之一,三官大帝指上元赐福天官紫薇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全家人在元宵夜团圆吃汤圆,表示新年假期已过。汤圆也称元宵,一般店里因为数量庞大,通常是用摇的,叫摇元宵。十五的晚上有猜灯谜的活动,这是古台湾高尚游戏的一种,盛行于学者和学生间,现在则流行于各地。除了猜灯谜,还有迎花灯的活动
▲花灯
早年农业社会闹元宵的活动有偷葱,古时人惯说:「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因此未婚少女已于元宵夜能偷得他人所种得葱或菜为吉兆。其它传统活动还有穿灯脚、听香等。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考资料:中国各地过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