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是佛前一句(佛即心兮心即佛 心佛本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亦无心是什么歌)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只要有心,在哪里都可以成佛?请高人指点即心即佛,编辑:管理员,录入:管理员208,上传时间:2......

即心是佛前一句(佛即心兮心即佛 心佛本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亦无心是什么歌)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说只要有心 在哪里都可以成佛?请高人指点
即心即佛
编辑:管理员 录入:管理员208 上传时间:2006-10-10 16:44:00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www.souquanme.com佛,此心即是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www.souquanme.com,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颠倒不要外求,“著衣吃饭,长养圣胎搜趣网”,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
  马祖的这种观点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直接继承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初祖达磨大师在《二入四行论》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搜趣网意义。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想。到六祖慧能,更加直接,明确众生心就是佛心。《坛经》中说:“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当然,道一更直接地继承了怀让禅师的思想衣钵。在马祖问道时,怀让在运用了“磨砖”、“打车”等比喻后,总结出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一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净自性即佛性,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的清净本性,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从佛性或心性上讲,人与一切事物没有根本的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当然,祖师们为了应机说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的人物、事情,用不同的概念、词语来表达,就出现了不同解释。但大致是指众生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活动(心识)、大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本源和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等)、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不过,马祖所讲的首先立足于佛性本源上,然后讲众生的心识功能。前者重在“理”,强调本性的认同和平等;后者重在“事”,强调事相的转化和意义。对修行者来讲,只有从根本上体会了凡圣的无差别性和可转化性,才可能坚定信念、培育精神。如果用《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等概念,那么,马祖的一心是可以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形容的。马祖的《语录》里不断地阐释“即事即理”、“理事无碍”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华严经》思想。《华严经》用“一真法界”来概括法界圆融的思想,它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它清净平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华严宗祖师法藏根据《华严经�6�1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把一真法界视为“真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是成佛的根源,也是形成万物的原因。之后,澄观、宗密等人也强调一心是万物的本原,是众生原本具有的觉悟之心,具备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宗密在《原人论》里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法界缘起的一切现象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共同作用下,互为因果,相资相生,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参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256~269页。】。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慧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慧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再次,人们一旦觉悟,回归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生,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即如慧能所说“内外明澈,不异西方”。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悟之法不同。正因为“即心即佛”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所以它成为中国禅宗南禅的著名命题。

关于 即佛是心,无心是道

不是说“佛即心”吗?那"无心"是什么?是”无心“那不就是不要”佛“了吗?那这个"道"是什么?那不就是认为是不要”佛“了吗?
  即佛是心,无心是道,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指我们内心而言,佛是智慧光明的化身具有无量光无量智慧,唯有我们自身的心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主宰,既然说即佛是心就是说明心心即佛佛心心,心有慈悲清净你就是佛心中有污秽你就是魔,心法KeotjZtl不二如是说,无心即是道这个道是内心的道正如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雷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恰恰指出道的本性是不可说,唯有自身的道才是真正的道所以说无心是道。

请赏析“今日方知心是佛 前身安见我非僧”。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弘一大师的联语(对联, 俗称对子, 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楹者, 柱也。对联雅称“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和书面联语(简称“联”)。它由互相对仗的两部分文字构成,前一部分称“上联”,后一部分称“下联”。 )
今天我才知道本心就是佛,既然本心就是佛,那么又怎么见得以前的我不是僧人(悟道者)呢,说白了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心是佛,是心做佛,不管前世今生都是这样。
你如果对佛法不了解,这句话你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太深奥了,只有悟道者才能写出来这样的句子
你看一下这个故事,对你理解这句话会有帮助:共知心似水;
安见我非鱼。
——宋荦题江苏苏州沧浪亭
这是一副写观景赏鱼之乐的对联。《庄子秋水》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联是代庄子答复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反问。庄子善于体会物情,通情以应物,故能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鱼乐我乐的境界。“拟物法”的运用反映了庄子观赏事物的艺术心态。作者就是沿着庄子的思路而作了回答。“共知心是水”意为用心去体会我和鱼都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认识,“安见我非鱼”意为怎么见得我不是鱼呢?联语从鱼与水的关系,生发感慨,所用老庄哲学之典甚恰切。

心即是佛莫向外求来此做甚.怎么解释

佛既是大智慧,也是大觉者。
信佛也好、皈依也好,佛不是保佑你富贵通达的,佛因为是大智慧,是让你去愚顽增智慧、去烦恼得自由的。
因为佛是靠心灵去感受、感悟的,所以:心即是佛,莫向外求。向外求而离不开心灵,要用心对外,用心感受。
佛是大智慧、大觉者,信佛也好、皈依也好,佛不是保佑你富贵通达的,佛是让你去愚顽增智慧、去烦恼得自由的。所以:心即是佛,莫向外求。
因为过去我们不明白这些,说信佛是迷信,其实是我们的愚昧无知!
来此做甚?
甚么同什么,你来这里干什么?
这一问,问得好,问得妙,问得意味深长,问得禅意飞扬!看来来去去的居士们或者游客们,我想可能很少有几个真正思考这个禅问的!可能多数人会回答,来此拜佛的。

上联:心即是佛,佛在心中,问心无愧修善果。求下联

心即是佛,佛在心中,问心无愧修善果。
贝叶树悟,悟理贝下,写贝圣言三藏经。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