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见证龙舟情下一句(对联 上联 忠贞日月可鉴 求下联)

描写划龙舟的场面的语句急求,描写划龙舟的场面的,文章。。。参龙,就是参谒龙神的意思。,这是一种配合舞龙灯时进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凡逢节日舞龙......

日月见证龙舟情下一句(对联 上联 忠贞日月可鉴 求下联)

描写划龙舟的场面的语句

急求 描写划龙舟的场面的 文章。。。
参龙,就是参谒龙神的意思。
这是一种配合舞龙灯时进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凡逢节日舞龙时,在龙灯后面,有一个香亭,由灯师负责参龙,乐器为牛皮大鼓和大铜锣。每到一家,先由灯师领头演唱,词的内容均是祈求龙神保佑合境平安,歌颂吉祥,祝贺丰收。其曲调热烈、明快,唱一句,敲一阵锣鼓,俗叫“参龙”,又叫“领龙”、“唱龙”。清乾隆《温州府志》载:“元宵,各岙迎龙灯。击鼓歌唱为乐……”,指的就是参龙。旧时迎龙灯,家家户户要摆香案,有钱人家还摆香案景,即用年糕粉制成各种戏曲故事人物,或者飞禽走兽等。灯师必须根据物品进行随编随唱,唱后主人给以赏封。
--------------------
端午节划龙舟是群众喜爱的民间民俗文体活动。在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设祭”(或叫“祭户”、“饭设户”)、“参龙”等习俗(又叫“参香”)。
端午节前,各地龙舟纷纷进河。沿岸百姓为祈福,在龙舟划来时摆设香案供奉果品敬神。为了活跃气氛或讨个“彩头”,祭户一般都在设祭处竖一株或一对青竹,上扎红绸,挂上一些物品由龙舟上的“参龙”者来参。而“参龙”者必须以诗歌诵唱的形式,在几分钟内,猜出物品名称,并以戏曲内容、民间故事、历代名人事迹、风俗习惯等为素材,用打油诗的形式来咏诵内容。所咏诵的句子内容,必须是好人好事,以讨彩头。那些不正义的人物和不祥之事,都不能参。例如看见摆祭的有酒,不能用“薛刚酒醉闯大祸”、“酒池肉林”等不祥之句来表达。所挂的物品在同一地点或属同一种类的,也应随时更换手法,今天用这个故事来参,明天就得改用其他故事情节叙述,使听众不厌烦,产生新鲜感。
红绸上所挂物品,不但多种多样,而且别出心裁。如挂上红线银针,表示夫妻之间永远相爱;挂上铁钉、头发,表示家庭丁财两旺;挂上“谷印”,是求五谷丰登;挂上木桨、木榔头,是祈求能造新房。近年来由于广大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回文诗、拆字对联、嵌字对联、求半幅对联等高雅艺术形式也相继出现,促使参龙者不断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以适应新生事物。
作词是“参龙”的关键。一首好的“参龙词”,往往格调高雅,读之朗朗上口,闻之悦耳动听,富有艺术品位。如:鸳鸯一对鸳鸯水面飞,一只高来一只低。白天河中相嬉戏,夜宿苇塘交颈眠。
四大名曲
《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雅堂登。
《梅花三弄》香入意,《平沙落雁》颂昭君。
“参龙词”一般以七字为一句,四句表达一个内容,也有八句或数十句表达多项内容的。由于是民间活动,词句比较通俗,都用当地语言押韵。在整首词中,常见用一句古诗作引或引用典故来叙述。
如:岁寒三友
三九严寒看劲松,梅花伴雪香更浓。
翠竹傲风战霜雨,岁寒三友各逞雄。
沉香扇
云淡风轻近午天,文秀巧拾沉香扇。
卖身蔡府作奴仆,相会兰英在楼台。
桃花扇
巾帼精忠李香君,桃花扇上寄情浓。
江山易改心不变,羞煞男儿侯朝宗。
棕榈扇
花有清香月有荫,济公修行在灵隐。
手拿破扇口念佛,除暴安良人钦敬。
芭蕉扇
唐僧师徒去取经,火焰山前路难行。
悟空三借芭蕉扇,灭火过山保康宁。
鹅毛扇
刘备军师字孔明,胸中藏有百万兵。
羽扇轻摇计谋就,三顾茅庐鼎足成。
工夫扇
金鸡三唱天渐光,运动场上练功忙。
年届古稀人未老,彩扇翻舞体健康。
“参龙词”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愿,蕴含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改革开放后,“参龙词”又有了新气象:
端阳佳节景色新,龙舟竞渡闹盈盈。 改革开放形势好,国泰民安百业兴。
碧宇蓝空乾坤朗,红日高升照四方,
天下太平万民乐,齐心协力奔小康。
参龙仪式除见于龙舟竞渡外,在正月闹花灯时亦有出现。但参龙灯与参龙船稍有不同:一是有水陆之分,一个在水中船上,一个在村头巷尾或家庭堂屋之中;二是摆设不同,参龙船摆设的物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而参龙灯的摆设较简单,只有糕点、水果之类;三是参龙的曲调不同,参龙船以咏诵为主,参龙灯则以龙船调或花鼓调咏唱;四是祭礼归属不同,参龙灯一般事先约好,由来参的龙灯队所得,而参龙船在有的时候不一定,如多次参不出来,摆祭户可请其他龙舟来参,参出来或参得好的,可得摆祭的礼品,近似有奖猜谜。
赛龙舟“参龙”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又是触景生情,口头吟诵,在词句的创作中,难免带有形形色色QzHEOdEe的封建迷信色彩。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和各级政府对赛龙舟活动的重视,这一形式不但可以保留,而且应有所发展。只要剔除糟粕,存其精华,就能使之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歌咏活动,更好地得以弘扬与传承。
---------------------------------------------------
以上资料来自搜索
----------------------------------------------------
见证温州水龙参龙词
龙舟净河:
今据浙江省温州市某某--------地际户;奉道预收;长备三牲;太平龙舟还愿;保合社太平;
四季吉利;八节康宁;人寿年丰;丹之口神;土秽除分;舌神正伦;土命舌神;罗千之神;
却食秽真;侯神虎魄;此神引真;新人丹元;龄我通真;侍神礼衣;道处长存;清请之水;
日月化开;内船北斗;外令散天;散天天灵;散地地灵;散人长寿;天地自然;秽气分散;
洞中元司;放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谱告九天;乾罗恒那;洞光太元;
斩妖学邪;杀鬼万千;中山神咒;元司玉文;诗俑此咒;却鬼延年;按行五狱;八仙知闻;
魔王束手;侍卫我仙;凶秽消散;道处长存;急急如律灵。奉请;净龙仙师;草桥门底;
独足作门楼;鲁班仙师;圣兄鲁利仙师;圣弟鲁愿仙师;本镜宫主某某圣王;圣伯、圣叔;
圣亲圣戚;圣旨保令;文班武力;同降香烟;受享供养;初请已毕;二坤奉请;,,,,,,,,,,,,,,,,,,,,,,,,,,,,,,,,,,,,,,,,,,二请已毕.,三坤奉请;,,,,,,,,,,,,,,,,,,,,,,,,,,,,,,,,,,,,
三请已毕;迎往来灵;入作已毕;奠酒;初奠真人酒;玉叶泛金鸥;英雄享福寿;
自醉岳阳楼;二奠紫华杯;盏内拌青烟;杏花到春日;前彦入红莲;三奠真琼酱;
洞兵醉岳阳;黄鹤楼中会;梅花遍地香;肚康造酒胜琼酱;玉叶金尊泛酒香;
酒饮三杯通大道;诗应降福纳贞祥;愿供之中信;献花供灯供养;恭对配说符官稀听。
进河仪式
太极开天盘古分
三皇五帝定乾坤
乾坤本是子午地
子午卯酉定中心
中心初定紫金銮
先定王来后定官
夏商周传到列国
春秋战国古典传
2.纪念屈原
水有源来树有根
楚国大夫名屈原
被奸所害人忠烈
万民纪念造龙船
造船
千合千门万户开
造船师傅鲁班仙
香山取来//www.souquanme.com尘香木
仑配师父篦缆纤
油漆
圣日人方四面兵
油漆师父陈舟青
先画龙头后画尾
水彩油画手艺精
三音六板
月中沙罗定阴阳
独割仙牛皮一张
旷八仙师瞒成鼓
三音六板千古唱
请龙
落日昏昏口蒙间
拜请仙龙下凡间
耳听外祥仙牛鼓
一身抽出九重山
点仙
一风传送九重天
三天门下周禄仙
今日龙舟来上水
万民欢乐太平年
请令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将军上圣亲将令
上圣大令交总管
总管请令点神明
点仙
桃红又见一年春
三声大炮点神公
出宫点你三十六
尽欢尽喜落船中
收仙
花有清香月有音
总管出令收仙神
收走神仙三十六
三十六道落船中
花有清香月有音
总管出令把仙分
自带腰牌认字号
不许混杂半毫分
道子也也子也真
总管出令收仙神
岩山正湖收三十六
三十六道转回营
乳鸭池塘水浅深
总管出令收仙神
收起神仙三十六
三港庙中受仙灯
回神
乳鸭池塘水浅深
* * 圣王神回神
三官大帝龙庆贺
合殿神民一总迎
回云
春宵一刻值千金
话语投达众尊亲
龙舟话胜得圆满
明年再会大家人
桥神
河边光景一时新
鲁班造桥传民人
南北行人来经搜趣网
车辆来往起灰尘
古木阴中夜短朋
鲁班造桥挂河中
胡极仙师栏杆造
行人来往西并东
百亩亭中半如台
鲁班师父造桥梁
水泥钢筋大现捣
千年水古万年长
新春光景一时新
桥头路道神回神
仙龙由丝来经过
合社乡方保康宁
乐偏山源白满川
拜请鲁班老师尊
孙一郎师父块石做
上等青石花栏杆
保健
五月端阳划龙舟
群众娱乐意念多
发展体育大运动
增强体质保河山
花有青香月有音
龙舟庆贺众尊亲
男看龙舟出子色
女看龙舟出公钦
四十和言和爱心
龙舟游丝保康宁
老者加福少加寿
各行各业大进银
扎尽枇杷一字金
河北鸭梨味道真
山东烟台出苹果
温州瓯柑外国闻
圆眼荔枝做定亲
刘备到东吴出招亲
斗大的荔枝会圆眼
龙凤呈祥会婚姻
千里英啼绿映红
仓凤得源志明兄
中途止渴把瓜摘
郑志明三打陶三春
花有清香月有音
香蕉香梨接圣人
山东烟台出苹果
瓯柑远销外国闻
百亩亭中半如台
摆宝专亲有高财
麻礼红提混元伞
能避风雨遮太阳
榜花树柳过前川
利秀师父记算盘
万王当初玉尺造
龙凤婚书订良缘
圣日人方四面兵
四大天王麻礼青
手提一把青云剑
斩妖灭怪武艺精
连理枝头花正开
丁山带兵征西良
一剑射落开口鸟
万古流传美名扬
万紫千红总是春
弓剑挂在银红中
本是射雕英雄传
武艺高强周伯通
香风吹下玉露香
扑克挂在银红边
只许娱乐做工具
不许打赌成万千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宝扇一把挂银红
三国军师诸葛亮
七星台上借东风
三月残花绿更天
蔡伦师傅造纸张
香烟师傅华诚镇
银红高挂上等烟
口字加直是红中
祝专亲发财大运通
小弟才浅如白板
不知东西南北风
桃红又见一年春
连声火炮接神公
银台高扦长寿烛
见子见孙五代红
四海人间富贵春
多谢礼物并银红
挂花落地叫多谢
亿万金银称富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多谢饮料并点心
小钱出手大钱进
年终赚来亿万银
连理枝头花正开
首事头家龙奉言
备办酒席亲人待
各人回转大近银
将军洗马过水心
金丝鲤鱼跳龙门
个个学子登金科
明朝成材做栋梁

求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诗词--节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中秋: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一月到十二月的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有关诗句

一月到十二月的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有关诗句
除 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
  释义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释义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QzHEOdEe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3]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
  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元旦与春节的关系
  庆祝元旦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释义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搜趣网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演变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立 春
  释义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源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习俗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现也有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
  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
  释义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
  释义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 端午节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来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现在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中元节
  中元节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来源
  中元节在中国的民间又称鬼节。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习俗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重阳节
  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释义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①、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不过呢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但于1989年时修改.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
  冬 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
  来源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习俗
  喝腊八粥

端午节手抄报题目,一定要很好好好好好好的!

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因此被称为端午祭。端午祭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