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这类诗嗨有什么
学校要找一些诗词。但要找像天净沙秋这类的实在找不到所以向你求助、摆脱帮下。〔越调〕天净沙秋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有一首格式较像的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编辑本段]【大 意】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的的秋景啊!
[编辑本段]赏析
本文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11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不着一个“秋”字。 本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本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刘禹锡曾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啊!
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一点飞鸿影下”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主旨。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中心
本曲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有一首格式较像的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编辑本段]【大 意】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的的秋景啊!
[编辑本段]赏析
本文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11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不着一个“秋”字。 本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本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刘禹锡曾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啊!
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一点飞鸿影下”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主旨。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中心
本曲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天净沙秋的意思,要快!!!!!!!!!
白朴 www.souquanme.com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搜趣网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气的杨贵妃,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
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象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主题词或关键词: 元曲
栏目关键词: 元曲三百首
体裁:越调
年代: 元
[编辑本段]【内容介绍】
〔越调〕天净沙秋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编辑本段]【大 意】
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赏 析】天净沙①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②,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③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赏析〕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www.souquanme.com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搜趣网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气的杨贵妃,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
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象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主题词或关键词: 元曲
栏目关键词: 元曲三百首
体裁:越调
年代: 元
[编辑本段]【内容介绍】
〔越调〕天净沙秋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编辑本段]【大 意】
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赏 析】天净沙①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②,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③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赏析〕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www.souquanme.com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
请帮找曲牌名是“ 天净沙”的元曲
急!!!!!!【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
天净沙】
春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白朴
【天净沙】
秋
庭前落尽梧桐,
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
飞来就我题红。
朱庭玉
【天净沙】
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
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
元-张可久
【天净沙】
春闺
画楼徙倚栏杆,
粉云吹做修鬟,
璧月低悬玉弯。
落花懒慢,
罗衣特地春寒。
元-李致远
【天净沙】
题情
多才惹得多愁,
多情便有多忧。
不重不轻证候,
甘心消受,
谁教你会风流。
元-徐再思
【天净沙】
即事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
元-乔吉
【天净沙】
七月
星依云渚溅溅,
露零玉液涓涓,
宝砌衰兰剪剪。
碧天如练,
光摇北斗阑干。
元-孟昉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
青山遮不住悲秋。秋,易使人 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 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 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 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 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 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 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 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 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 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 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 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 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 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 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 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 誉,的确委实不过。
倘若只有这九个名词,岂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 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 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夕阳傍 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叶于劲秋”,秋古来触发 深思。光阴如梦,往事堪嗟。马致 远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 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 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体验、愤 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 满。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失意、痛 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 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
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于境。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怪不得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越调天QRvECtkJ净沙 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映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
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www.souquanme.com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
天净沙】
春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白朴
【天净沙】
秋
庭前落尽梧桐,
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
飞来就我题红。
朱庭玉
【天净沙】
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
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
元-张可久
【天净沙】
春闺
画楼徙倚栏杆,
粉云吹做修鬟,
璧月低悬玉弯。
落花懒慢,
罗衣特地春寒。
元-李致远
【天净沙】
题情
多才惹得多愁,
多情便有多忧。
不重不轻证候,
甘心消受,
谁教你会风流。
元-徐再思
【天净沙】
即事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
元-乔吉
【天净沙】
七月
星依云渚溅溅,
露零玉液涓涓,
宝砌衰兰剪剪。
碧天如练,
光摇北斗阑干。
元-孟昉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
青山遮不住悲秋。秋,易使人 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 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 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 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 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 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 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 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 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 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 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 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 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 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 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 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 誉,的确委实不过。
倘若只有这九个名词,岂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 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 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夕阳傍 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叶于劲秋”,秋古来触发 深思。光阴如梦,往事堪嗟。马致 远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 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 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体验、愤 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 满。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失意、痛 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 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
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于境。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怪不得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越调天QRvECtkJ净沙 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映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
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www.souquanme.com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林(树林,森林)在古诗中的物象
有谁知道林(树林,森林)在古诗词中,有哪些物象,越详细越多越好谢谢了,急需啊1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
2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
5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6 对暮山横翠,衬残叶飘黄。
7 烟烧杏林,缃桃秀野,芳景如屏。
2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
5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6 对暮山横翠,衬残叶飘黄。
7 烟烧杏林,缃桃秀野,芳景如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