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自有光明月的全诗是什么?
全诗是:
《中秋》——明王守仁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译文:
去年中秋节先是阴云密布,但最终天晴见月,今年中秋却始终阴云满天。
人的一生,本来中秋圆月的美景就看不到多少次,更何况一个人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
不过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千古常在,永不缺独。
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等快乐,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创作背景及赏析
1521年的中秋节,五十岁的王阳明,正在家乡浙江余姚,侍奉七十六岁高龄的父亲。这个中秋节一直是阴天,阴云密布,直到夜间也没有散去。因为和父亲在一起,虽然看不到空中的圆月,王阳明仍然心情愉快。这天晚上,他写下了一首《中秋》诗。
王阳明诗中所说的“光明月”,指的就是他历经生死考验,在贵州龙场所悟到的“良知”。这良知既是人的本心,又是天地之心,“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说:“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永恒、无限的天理,不必在宇宙星辰中找,而应当在人心XCVIbHO中找,它就是人心中的良知。
天地间的道理千千万,心却只有一个,心外无理,找到了心,也就找到了理,一理含万理,万理还是一理。怎么找到心呢?要收心存心,要为善去恶,这就是“致良知”。
大道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致其良知,便得心之本体,只有良知才是人们的至乐之乡,才能使人们从世俗的悲欢之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超越的人。
当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全部都是良知,人生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享有一种与自己的生命本质相一致的现实生活。
人生的最高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应该心向往之,虽不能至,还是要在心间供奉一轮明月。世界是我心显现出来的,我心污浊,这世界就污浊;我心光明,这世界就光明!
惜春的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打的是什么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出自哪里
出自明代王阳明的《中秋》,原诗为: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译文:
去年的中秋节,一开始阴云密布,但最终天晴见月,今年的中秋节,却始终阴天。人的一生,本来中秋圆月的美景就看不到多少次,更何况一个人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不过,在我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千古常在,永不缺蚀。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等快乐,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扩展资料:
王阳明借月夜感怀来表达他对人生哲理的体认,认为只要心中有主,自然豪情满满,大清地明,外物难侵。
1506年,35岁的王阳明由于上书言事得罪了太监刘瑾,被打了四十廷杖,入狱释放后,又被贬往贵州龙场做驿丞,到蛮荒之地做个不入流的小官。发配的路途经过南京,当时他的父亲在南京做官,又正好赶上中秋节,父子得以团聚。
看着白发苍苍的父亲,王阳明一阵内疚,流着眼泪痛骂XCVIbHO自己鲁莽,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更让年老的父亲担忧。父亲说的却全是宽慰之词,父子喝酒庆祝之外,父亲还特意请来南京城一个有名的耍杂技戏法的人,在家宴上表演戴着头盔翻跟头。
这个戏法非常精彩,可以连翻十几个跟头而头盔掉不下来,王阳明惊叹地问,是如何做到的?耍戏法的人的回答说,翻跟头的时候,脚跟要站定,牙齿咬紧,让太阳穴膨胀,然后头盔就戴住了,翻跟头的时候就不会掉下来。
王阳明心中一阵暖流涌动,他明白是父亲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要立定脚跟,咬紧牙关。 正是经过了这一个中秋节,在亲情中汲取了无限力量的王阳明,毅然奔向贵州龙场,于是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精彩人生。
1521年的中秋节,五十岁的王阳明,正在家乡浙江余姚,侍奉七十六岁高龄的父亲。 这个中秋节一直是阴天,阴云密布,直到夜间也没有散去。因为和父亲在一起,虽然看不到空中的圆月,王阳明仍然心情愉快。这天晚上,他写下了一首《中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