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自有大光明上一句(莫道此身沉墨海 性中自有大光明 打的是什么)

吾心自有光明月的全诗是什么?全诗是:《中秋》——明·王守仁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

心中自有大光明上一句(莫道此身沉墨海 性中自有大光明 打的是什么)

吾心自有光明月的全诗是什么?

全诗是:

《中秋》——明王守仁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译文:

去年中秋节先是阴云密布,但最终天晴见月,今年中秋却始终阴云满天。

人的一生,本来中秋圆月的美景就看不到多少次,更何况一个人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

不过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千古常在,永不缺独。

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等快乐,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创作背景及赏析

1521年的中秋节,五十岁的王阳明,正在家乡浙江余姚,侍奉七十六岁高龄的父亲。这个中秋节一直是阴天,阴云密布,直到夜间也没有散去。因为和父亲在一起,虽然看不到空中的圆月,王阳明仍然心情愉快。这天晚上,他写下了一首《中秋》诗。

王阳明诗中所说的“光明月”,指的就是他历经生死考验,在贵州龙场所悟到的“良知”。这良知既是人的本心,又是天地之心,“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说:“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永恒、无限的天理,不必在宇宙星辰中找,而应当在人心中找,它就是人心中的良知。

天地间的道理千千万,心却只有一个,心外无理,找到了//www.souquanme.com心,也就找到了理,一理含万理,万理还是一理。怎么找到心呢?要收心存心,要为善去恶,这就是“致良知”。

大道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致其良知,便得心之本体,只有良知才是人们的至乐之乡,才能使人们从世俗的悲欢之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超越的人。 

当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全部都是良知,人生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享有一种与自己的生命本质相一致的现实生活。 

人生的最高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应该心向往之,虽不能至,还是要在心间供奉一轮明月。世界是我心显现出来的,我心污浊,这世界就污浊;我心光搜趣网明,这世界就光明!

惜春的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打的是什么

书中贾政猜的是 佛前海灯 有高人猜此谜是"木鱼"。 木鱼,其"前身"为"木"(树木),现世为"鱼"。但是缘"木"之名而责"木"之实,缘"鱼"之名而责"鱼"之实,"木鱼"已非&搜趣网quot;前身"之"木"(树木),而现世之"色相"又不是"鱼"。也就是说,"木鱼"既非"木",亦非"鱼";既当不成"木",又当不成"鱼",所以说"前身、色相总无成"。 "木鱼"有"鱼"之名而无"鱼"之实,如果它是真的鱼,掉尾鼓鳍于湖塘池沼,它就能够听到采菱女子的"菱歌"了。"木鱼"无"鱼"之实,却毕竟有"鱼"之名,所以从"木鱼"之名很自然地能够想到真的"鱼",想到真的"鱼",也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池塘湖水,联想到芰荷菱藕,联想到采菱女子,联想到"菱歌";向相反方向,就会想到徒有"鱼"名的"木鱼"是听不见"菱歌"的,听不见"菱歌"的"木鱼"却能听见念"佛"诵"经"之声。所以说"不听菱歌听佛经"。 强调一下:这都是从"菱歌"考虑到的。"菱歌"是针对"鱼"的,是为了引导通向"鱼"的思路的,所以替换不得,不能随便用"山歌"、"莺歌"替换。"渔歌"也指向"鱼",引导往"鱼"上考虑,但是也不能用"渔歌"替换"菱歌",因为谜底既然有"鱼"字,谜面是不能出现"渔"字的:"渔"字是涉嫌与"鱼"字相犯的。 "木鱼"陪伴诵经念佛生涯。佛经又称"内典","内典"在某种含义上等同于"玄学"。玄是黑色,玄又为水之色,而水之所归渊薮为大海,所以"玄学"可以用"黑海"影射,"内典"也就可以随"玄学"而以"黑海"影射了。"内典"与"外典"相对,内者"沉",外者浮;"木鱼"既然日常耳濡于"内典"(不听菱歌听佛经),自然不是浮于"外典",而是"沉"于"内典",也就是"沉"于"黑海"。所以说"莫道此生沉黑海"。 物之本性,原是天授的:天授于物,物受自天。强调天授,又叫"天赋"、"天资";强调物受,又叫"秉性"。天赋之性、秉性、本性,又可以简单以一个字出之,就是"性"。"木鱼"本于"木","木"就是"木鱼"的本性、秉性、天赋之性,也就是"木鱼"的"性"。木之性可以点燃着火(按传统五行相生理论,木生火),光明四射,所以说"性中自有大光明"。 所以惜春的灯谜,谜底不是"海灯",而应当是"木鱼"。雪芹安排惜春出此"木鱼"之谜,是暗示:即使出家,也摆脱不了"薄命";以出家求解脱,不过是缘"木"求"鱼"。 谜语都猜错了,其下之猜谜文字肯定就不是脂本原文了,用不着各行猜测了。此谜二百馀年未获其底,戚蓼生错猜为"海灯",造成了一段公案,现在可以结案了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出自哪里

出自明代王阳明的《中秋》,原诗为: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译文:

去年的中秋节,一开始阴云密布,但最终天晴见月,今年的中秋节,却始终阴天。人的一生,本来中秋圆月的美景就看不到多少次,更何况一个人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不过,在我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千古常在,永不缺蚀。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等快乐,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扩展资料:

王阳明借月夜感怀来表达他对人生哲理的体认,认为只要心中有主,自然豪情满满,大清地明,外物难侵。

1506年,35岁的王阳明由于上书言事得罪了太监刘瑾,被打了四十廷杖,入狱释放后,又被贬往贵州龙场做驿丞,到蛮荒之地做个不入流的小官。发配的路途经过南京,当时他的父亲在南京做官,又正好赶上中秋节,父子得以团聚。

看着白发苍苍的父亲,王阳明一阵内疚,流着眼泪痛骂自己鲁莽,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更让年老的父亲担忧。父亲说的却全是宽慰之词,父子喝酒庆祝之外,父亲还特意请来南京城一个有名的耍杂技戏法的人,在家宴上表演戴着头盔翻跟头。

这个戏法非常精彩,可以连翻十几个跟头而头盔掉不下来,王阳明惊叹地问,是如何做到的?耍戏法的人的搜趣网回答说,翻跟头的时候,脚跟要站定,牙齿咬紧,让太阳穴膨胀,然后头盔就戴住了,翻跟头的时候就不会掉下来。

王阳明心中一阵暖流涌动,他明白是父亲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要立定脚跟,咬紧牙关。 正是经过了这一个中秋节,在亲情中汲取了无限力量的王阳明,毅然奔向贵州龙场,于是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精彩人生。 

1521年的中秋节,五十岁的王阳明,正在家乡浙江余姚,侍奉七十六岁高龄的父亲。 这个中秋节一直是阴天,搜趣网阴云密布,直到夜间也没有散去。因为和父亲在一起,虽然看不到空中的圆月,王阳明仍然心情愉快。这天晚上,他写下了一首《中秋》诗。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