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于长的后一句(弟于长的下一句是什么)

弟于长的下一句是什么?弟于长,宜先知。出自《三字经》句子,意思是:做哥哥的应该比兄弟先知道(道理)弟于长,宜先知什么意思?【原汁原味】融四岁,能......

弟于长的后一句(弟于长的下一句是什么)

弟于长的下一句是什么?

弟于长,宜先知。
出自《三字经》句子,意思是:做哥哥的应该比兄弟先知道(道理)

弟于长,宜先知什么意思?

【原汁原味】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通俗释义】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今日思辨】
说到兄友弟恭,脑子里第一浮现的不是孔融,而是宋代的苏轼、苏辙两兄弟。
苏轼一生豪放旷达,不拘小节,才华确实横溢,但也经常因口无遮拦而惹祸。
而苏辙虽同样才华出众,但其为人低调谨慎、老成持重,往往不仅要过好自己家的日子,还要经常替自己的大嘴巴哥哥各种担心,哥哥闯了祸,还要帮他擦屁股,比如乌台诗案,苏轼能够平安出狱,苏辙功不可没。
要说尊敬和友爱兄长的表率,中国历史上,苏辙绝对名列前茅。而对于苏辙这个老铁弟弟,苏轼也是充满了依恋,他虽然以乐观为人所知,但一旦搜趣网要与弟弟分离,就充满了凄风苦雨,有数篇诗词为证,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
《宋史.苏辙传》中评价这段兄弟情是: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而《三字经》中虽然收录了孔融让梨作为尊敬和友爱兄长——即“弟恭”的典范,但是,却没有提及另外一个同样发生在孔融家,关于“兄友”的故事:
这次的主人公不是孔融,而是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有一个好朋友,叫张俭zOlojQJ,这是位有气节的名士,江夏八俊之一。
张俭任山阳东部督邮时,宦官侯览的家属在当地祸害百姓,横行乡里,侯览上书弹劾侯览及其家属,却不料奏章被侯览所截,反被侯搜趣网览治罪。
倘若张俭落到侯览手中必定死路一条,于是张俭只能狼狈出逃。
张俭慌不择路,逃到了孔褒家,当时孔褒不在家,孔融出来见了张俭。张俭见孔融年幼,无法言说自己的处境。孔融见张俭窘迫之相,就表示,虽然哥哥不在家,但是你既然是他的好友,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吗?
张俭正走投无路,听到这话很感动,就放心在孔家藏了几天,后来终于找到机会,安全逃走。
怎奈天有不测风云,这件事情竟然走漏了风声,被人告发了。官差正因没抓到张俭,不知道找谁背锅,收到消息就把孔融、孔褒兄弟俩抓了起来。
受审时,官府追究到底是谁放走了张俭?谁放走的谁就要承担杀头之罪。
孔融知道是自己闯了祸,就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做主藏匿了张俭。
这时,哥哥孔褒却挺身而出,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与弟弟无关,要杀就杀我吧!
法官见此情形,也纠结不已,只能上报,最后,由皇帝裁决,孔褒赴死。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孔融虽在幼时让梨给哥哥,但后来,哥哥孔褒却让了最宝贵的生命给弟弟。
孔融在历史上留下了让梨的美名,却又有几个人心疼过让命的哥哥孔褒?

悌于长 宜先知的意思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出自: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

原文摘录: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zOlojQJ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释义: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扩展资料: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搜趣网,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