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本也的前一句(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的意思)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中”是天下的人民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民共同遵守的普遍规则。4.喜怒哀乐......

天下之大本也的前一句(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的意思)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中”是天下的人民最大的dHpHQRl根本,“和”是天下人民共同遵守的普遍规则。

4.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厚,发而无顾忌,谓之黑。厚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黑也者,天

疑问: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厚,发而无顾忌,谓之黑 我读到厚黑经第二段 但是不懂这句话 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厚,发而无顾忌,谓之黑! 我觉得应该是 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黑(深沉腹黑),发而无顾忌,谓之厚(脸皮厚)! 但是显然这样的递进逻辑不是很对 纠结啊
这里的厚你可以理解成隐藏;这里的黑可以理解为肆无忌惮,不择手段.
另外,基本上读这些书的时候,是不能把日常用语直接代入或扩展的,不然就是望文生义.

《中庸》中所说的"天下之大本"是指什么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www.souquanme.com.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得不到施行了啊!”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的意思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出自战国子思的《中庸》。

节选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dHpHQRl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

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扩展资料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是一篇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它涉及的教育论述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中庸》开头便说修道即为教育,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顺着先天的善性发展,尽量把天赋的道www.souquanme.com德观念、道德意识体现出来。这是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

2、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中庸》概括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www.souquanme.com

“博学”就是广泛的学习;“审问”即对博学中的内容详细地问其真伪;“慎思”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明辨”即明确分辨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笃行”即切实的实行,使观念和行为得到统一。这是一套完整的内省方法,包括学一思一行等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3、关于教育途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里的诚指的就是天道本然的状态,“明”即彰明、显明,它是“诚”这个本体所自然生发的东西,在本质上说诚和明是一致的,故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明与明诚指的是人的修养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即性与教: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诚”是修身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彰显、发明一切道德,所以说“自诚明,谓之性”,因其是在本心本性范围内所做的修养工夫,或称“尊德性”。

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自明诚”则可以解释为:明白了事物所以然之理与所当然之则,就可以达到“诚”的境界,所以说“自明诚,谓之教”,因其首先需要做学习、教化的工夫,或称“道问学”。

4、重视主观努力的作用。《中庸》明确指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意志,是在个人努力和学习中培养出来的,而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天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