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朝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完成下题。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
阅读唐朝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完成下题。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⑴诗的一、二两句,是从哪两方面写送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仔细体会第三句诗中“望”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诗的末句“寒鸦飞尽水悠悠”中包含了哪些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⑴送别的地点“丹阳郭” 和送别的季节“秋” 。(意对即可)
⑵“望”字传神地写出思念的神态以及绵绵的忧思;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下文“寒鸦飞尽水悠悠”的景象。(意对即可)
⑶江面上寒鸦点点,这一景象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空虚的感情。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⑵“望”字传神地写出思念的神态以及绵绵的忧思;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下文“寒鸦飞尽水悠悠”的景象。(意对即可)
⑶江面上寒鸦点点,这一景象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空虚的感情。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搜趣网问题。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小题1:“一别心知两地秋”是双关语:表面上写 ,实际上却是表达 。(4分)小题2: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请简要赏析。(6分)小题1:时令。诗人的“愁”绪。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使诗歌情景交融,更含蓄凝练,用萧瑟的秋景来强化诗人的离情别绪。
小题1:“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诗人目送的方向,加上“日晚”而“望”,表达对友人绵绵的思念:“寒鸦飞尽水悠悠”,江面上的“寒鸦”“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渲染了孤寂伤感的氛围,从而表达对友人悠悠的情思。
《送柴侍御》和《丹阳送韦参军》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请问这两首诗后两句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手法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www.souquanme.com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注释】:
侍御:官职名。
通波:水www.souquanme.com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两乡:两处地方。
【译文】:
沅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有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呢?
【前言】: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赏评】: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oIeYeB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www.souquanme.com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着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着武冈,
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
同顶一轮明月有何曾身处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1],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赏析】
严维〔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在世。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严中丞节度河南,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维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浩叹、而惆怅。发而为诗,便出现许多传世的佳作。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诗评》)因为这一类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实充沛,极少造作,故最易打动人心。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补充: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www.souquanme.com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注释】:
侍御:官职名。
通波:水www.souquanme.com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两乡:两处地方。
【译文】:
沅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有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呢?
【前言】: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赏评】: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oIeYeB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www.souquanme.com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着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着武冈,
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
同顶一轮明月有何曾身处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1],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赏析】
严维〔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在世。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严中丞节度河南,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维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浩叹、而惆怅。发而为诗,便出现许多传世的佳作。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诗评》)因为这一类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实充沛,极少造作,故最易打动人心。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补充: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