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无一树的下一句是什么
菩提树下 无一树,
痴抱一颗 大无树。
明镜台上 无明镜,
见无明镜 被见缚。
有无虽是 虚妄相,
涅槃无染 纳有无。
痴抱一颗 大无树。
明镜台上 无明镜,
见无明镜 被见缚。
有无虽是 虚妄相,
涅槃无染 纳有无。
“菩提树下”下一句是什么?
1、菩提树下,你我联盟。
2、菩提树下,许下约定。
3、菩提树下,芳香小馆。
4、菩提树下,大地众生。
5、菩提树下,顿时觉悟。
6、菩提树下,一夜秋雨。
7、菩提树下,修成正果。
8、菩提树下,夏花绚烂。
9、菩提树下,心如明镜。
10、菩提树下,心似莲花开。
菩提树下种菩提,下一句是什么?
菩提树下种菩提、下一句是、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1、菩提树下种菩提,下一句是、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指的是佛教的一种境界。
2、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3、菩提树下种菩提、诗句如下。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菩提偈》。
5、菩提熏种,慈氏言参。——黄庭坚《头陀赞》。
6、我生不识须菩提,薛鹤杨梅姑置之。——钱时《袁尚右座中王屯田出与可竹甚奇归成古调》。
7、手中捻着白菩提,拄杖过头眉下垂。——宋登春《老僧》。
8、生长菩提子,遍盖天中天。——寒搜趣网山《诗三百三首》。
9、菩提本自非言说,默默知师得更深。——张耒《赠圆明老》。
10、菩提一切皆具足,刮膜分光诚岂弟。——苏籀《龙翔真歇和尚求诗赠一首》。
11、菩提,拼音是pú tí,意思是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
菩提树下坐,下面3句是什么?
先有原因才有结果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慧能说的.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www.souquanme.com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CZfoWtEM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单从字面理解是这样的: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你所说的正是后来慧能的偈子。显然慧能的领悟比神秀高了一层,因为菩提树和明镜台本身也是CZfoWtEM凡尘俗物,以此自比说明还没有彻底的超脱,而慧能的偈子可以表现出他对佛角教义更深的领悟。方丈也打算把位置传给慧能。但这个事情后来被神秀知道后就迫害慧能,迫使他逃到南方。于是两个人开创了“南宗”//www.souquanme.com和“北宗”,也就是所谓的“顿宗”(认为顿悟得道)和“渐宗”(认为渐悟得道)从此中国佛教两大派系就产生了。不过从影响来看慧能更深远些。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www.souquanme.com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CZfoWtEM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单从字面理解是这样的: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你所说的正是后来慧能的偈子。显然慧能的领悟比神秀高了一层,因为菩提树和明镜台本身也是CZfoWtEM凡尘俗物,以此自比说明还没有彻底的超脱,而慧能的偈子可以表现出他对佛角教义更深的领悟。方丈也打算把位置传给慧能。但这个事情后来被神秀知道后就迫害慧能,迫使他逃到南方。于是两个人开创了“南宗”//www.souquanme.com和“北宗”,也就是所谓的“顿宗”(认为顿悟得道)和“渐宗”(认为渐悟得道)从此中国佛教两大派系就产生了。不过从影响来看慧能更深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