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的前一句(诫子书 诸葛亮 原文及翻译)

年与时驰一,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的前一句(诫子书 诸葛亮 原文及翻译)

年与时驰一,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诸葛亮《戒子篇》释文。

《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br>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IcmouWjLl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br><br>个人的感想:
<br><br>平常人谈到修养的问题,很喜欢引用一句话--“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 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现在先介绍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研精, 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人说文人都喜欢留名,其实文人喜欢把自己的著作留给后人。好名好利,是人 心的根本病根,贤者难免。先不谈古人,就拿现在来说,几十年来,不知出版了多少 著作,但其中能被我们放在书架上要保留它到二三十年的,又有几本书?尤其现在流 行的白话文章,看完就丢,只有三分钟的寿命,因为它缺乏流传的价值。一本著作, 能够使人舍不得丢掉,放在书架上,才有流传可能。所以留名是很难的。清代诗人吴 梅村说的:“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一点不错。 所以古人又有一句名言说:“但在流传不在多”。比如诸葛亮的一生,并不以文 章盖世,当然是他的功业盖过了他的文章。而他的文章只有两篇『出师表』,不为文 学而文学的写作,却成为千古名著,不但前无古人,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可以永远 流传下去。他的文学修养这样高,并没有想成为一个文学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往往才具很高,如用之于文学,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家。 文章、道德、事功,本难兼备,责人不必太苛。 诸葛亮除了『出师表』外,留下来的都是短简,文体内容精炼得很,一如他处世 的简单谨慎,几句话,文体就解决了。看他的传记里,孙权送他东西,他回信不过五 六句话,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就这么解决了。
<br><br> 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 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 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 非常高,组织的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 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 这种思想文学化。后来的八股文也是这样,先把题目标好,所谓破题,就是把主题的 思想内涵的重心先表达出来。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 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
<br><br> “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 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 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 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慢则不能 研精”,“慢”也就是“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 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 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 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在』论语『 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 学,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一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IcmouWjLl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拼音: tāo, 笔划: 10
部首: 韦 部首笔划: 4
解释1: 韬 (韬) tāo 弓或剑的套子。 隐藏,隐蔽:韬光搜趣网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 用兵的谋略:韬钤。韬略。 笔画数:14; 部首:韦; 笔顺编号:11523443321511
解释2: 韬 韬、鞱 tāo 【名】 (形声。从韦,舀(yǎo)声。韦,熟皮。本义:剑套) 同本义〖scabbard〗 韬,剑衣也。——《说文》 装弓的袋子〖bowcase〗 韬,弓衣也。——陆德明《经典释文》 用兵的计谋〖militarystrategy〗 不劳孙子法,自得太搜趣网公韬。——李德裕《李文饶集》 又如:韬钤(用兵的谋略);韬略(指军事上的谋略) 韬 韬 tāo 【动】 掩藏〖conceal;hide;coverup〗 韬舌辱壮志,叫阍无助声。——杜牧《感怀诗一首》 又如:韬光晦迹,韬光讳彩(收敛锋芒;隐藏踪迹);韬日(日光隐藏);韬世(比喻度量之大,足以容世);韬光(收敛光彩,比喻人怀才不露);韬沉(隐逸);韬含(谙记,熟诸);韬表(弥封书表);韬面(遮面) 纳弓于弓袋〖putbowintocase〗 韬,弓藏也。——《广雅释器》 如:韬弓(纳弓入弓套) 包容〖contain〗 有韬世之量。——潘岳《寡妇赋》 又如:韬世(度量大);韬合(包容切合);韬涵(包含) 宽;缓〖relax〗 〖梁元帝〗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资治IcmouWjLl通鉴》 韬光养晦 tāoguāng-yǎnghuì 〖hideone‘scapacitiesandhideone‘stime;drawinone‘sclaws〗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 韬晦 tāohuì 〖refrainfromrevealingone‘sambitionsandputothersoffthetrack〗∶韬,韬光;晦,晦迹。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藏不露 愈事韬晦,群居游处,赤尝有言。——《唐书宣宗纪》 〖dark;gloomy〗∶阴暗无光;阴晦 韬略 tāolè 〖militarystrategy〗由古兵书《六韬》、《三略》引申而来,指计策、谋略 此人胸怀韬略,腹引机谋。——《三国演义》
评论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谈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