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明镜台的下一句是什么(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的后一句是什么)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后一句是什么?如题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出自佛教: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

皎皎明镜台的下一句是什么(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的后一句是什么)

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的后一句是什么?

如题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出自佛教: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bSAtY,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www.souquanme.com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心似明镜台,身如桑晓树。下句是什么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指的是这个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下联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上座弟子神秀所作的一句偈语。//www.souquanme.com这句偈语以尘埃比作烦恼,以镜比喻人的心,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时时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烦恼,如有烦恼就要除去,即“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断除烦恼是佛教修行内容之一,所以神秀说得也的确不错。
但是弘忍的另一个弟子慧能作的另一个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语的境界要高于神秀所作的偈语,所以弘忍就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就成为禅宗六祖。
但老实说,神秀的偈语有实用意义,对一般学佛人来说,按照这个偈语去做就行了。只是因为神秀执“有”,慧能执“空”,所以神秀境界比不上慧能。但慧能的偈语也没有见性,慧能见性是在弘忍密传法之时,说到“不住相生心”时,慧能才大悟,才真正见性。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这是谁说的?

出自五祖的高徒,当时六祖为了跟随五祖弘苦,拌座伙夫。。。当时五祖想把衣钵传人,就让人讲唱偈子,他的高徒先讲道:“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说此话的人法号忘了。。。六祖慧能正好经过堂前,当时他讲了句话:“美则美唉,了则为了。”然后唱了最著名的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经典!!!!!!!五祖弘苦听到后就把衣钵传给了慧能。一般对术数有研究,或者读经已经有点些领悟的人,都会觉得楼主提出问bSAtY题的那一句不应该出自高僧的口。。。不过确实出搜趣网自高僧的口。。。

我本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知否?

您好!是两句话“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详见《坛经》。 “菩堤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的是“空”的境界,是没有“相”的束缚的。而前一句“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讲的“身”与“心”均被物相“菩提树”和“明镜台”束缚住了!和那些名利,欲望等的束缚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了一个更华丽的枷锁即“菩提”和“明镜”而已!有了束缚就没办法通达佛道,佛道讲究的是在“阴和阳”的转换中,观照自己的每一个心念,使其不离佛道的本质。(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暂时只能理解如此。仅供参考!如果有谬误和诽谤佛经之处!请您一定指出,谢谢!)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