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魏征的碑上刻下什么
唐太宗在魏征的碑上刻下什么《旧唐书魏徵传》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
魏征的墓地是唐太宗亲自定下的,大臣陪葬墓当中数魏征墓离昭陵最近, 他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来这里和魏征相聚,离得近一些更方便。他亲自为魏征墓搜趣网碑撰文书丹。做这样的事,在李世民一生中,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仅仅几个月以后,当年秋天,太宗就命人将魏征墓碑推倒。事件导火索有二:一是魏征曾推荐杜正伦、侯君集,说他们两人有才干,能任宰相。后来杜正伦因罪罢官,侯君集以谋反罪被杀,这时有人站出来指责魏征,说他阿附恶党。又说魏征曾记下前后谏争之言,悄悄拿给史官褚遂良。也就是说,魏征为让自己名垂千古,把什么都抖落给史官,不顾君王的面子。太宗大怒。不但“仆倒”墓碑,将字磨去,而且答应魏家的婚事跟着作废。魏家眼看着衰落下来。两年以后,辽东会战,唐军尽力死战,方才破敌。回师途中,太宗怅然,想起魏征:“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QoLRFS?”即召其家 觐见,“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当初碑拉倒,字迹磨去,如今又立起来,官吏一定请示过:字还刻吗?太宗没有答应,就这样吧。做出那个决定的时候,李世民真正读懂了魏征。有些东西是可以磨去的,比如字,有些东西是磨不去的,比如魏征。立在地上的碑石,再高大,都有倾倒的一天。魏征活在人的心中,有那些字,是座丰碑,没那些字,也是座丰碑。”
唐太宗、唐高宗的墓碑上的字是什么?
唐高宗——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http://baike.baidu.com/view/2541.htm
李治(628年-683年),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649年—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为嫡三子,后因其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http://baike.baidu.com/view/33126.htm
这些在百度百科里都有哦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怎么去理解这句话
唐太宗说魏征的话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www.souquanme.com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
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说的那句很有名的话是什么
白话译文:
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说了怎样一句话?关于镜子什么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扩展资料:
魏征一开始辅佐唐太宗,他都把话先讲在前头,很有语言的艺术。他就跟唐太宗说: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听了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做忠臣要做良QoLRFS臣?
魏征接着说: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唐太宗一听就哈哈大笑。其实唐太宗是个聪明人,他笑时会想:忠臣都是被谁杀的?
被暴君杀的;假如我把他杀了,那我是什么?历史上的暴君!所以,其实魏征这段话已经让他自己的命先保住了。
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
所以,唐搜趣网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
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
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
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