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上一句是什么(诗句 举一隅不以隅反 则不复也的上句是什么)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下面一句是什么?,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其下一句是: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上一句是什么(诗句 举一隅不以隅反 则不复也的上句是什么)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下面一句是什么?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其下一句是: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其上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同一段落。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诗句 搜趣网举一隅不以隅反 则不复也的上句是什么

不愤不启,不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读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ú fèn bù qǐ , bù fěi bù fā.
编辑本段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XNUZp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编辑本段简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1]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会举一反三。
“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没有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经常用来说明搜趣网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意思

愤,愤懑,心求通而未得;启,开导;悱,口欲言而不能;发,启发;隅,角度,方面;反,回应;复,再,接着。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学生想学习而不能求得答案,心中愤懑着急的时候,要适时给予开导,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当学生想说话而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要适时予以启发,这是最佳的教育效果。学生学习时不去思考,举其一角,而不能联想到其他三角,说明没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就不再用此方法教他了。

这句话充分体搜趣网现了孔子的教育之道,孔子既懂得教育心理又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是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抓住学生思考过程中的矛盾处,及时把握教学时机,启发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

二是因材施教。如果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扩展资料

此话出自《论语述而》,讲述的是孔子的启发教育之道。“不愤不启”(译文:当学生想学习而不能求得答案,心中愤懑着急的时候,要适时给予开导,)。

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译文:当学生想说话而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要适时予以启发,这是最佳的教育效果。),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

启发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当今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脉相承,可以更好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时刻做到把握适当时机、因势利导,且循序渐进。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已三隅反的翻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www.souquanme.com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