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受罪上一句(一纸皇恩 百姓遭殃 哪句古诗)

不知百姓疾苦上一句不知百姓疾苦上一句是朱门酒肉臭。意思是有钱的人是不会知道没钱人的辛苦的。疾苦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jí,kǔ,释义:1、指(人......

百姓受罪上一句(一纸皇恩 百姓遭殃 哪句古诗)

不知百姓疾苦上一句

不知百姓疾苦上一句是朱门酒肉臭。意www.souquanme.com思是有钱的人是不会知道没钱人的辛苦的。

疾苦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jí kǔ,释义:1、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2、憎恶,厌恨。3、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疾苦造句:

1、他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

2、他心里想的是群众的疾苦,唯独没有他自己。

3、在古代,王侯将相们醉心于风花雪月,过着奢靡的生活,而不顾百姓的疾苦。

4、领导者要关心群众疾苦,不应有官僚主义作风。

5、身为主管,怎能对部属的疾苦如此麻木不仁呢?

6、那时候,没人过问矿工的疾苦。

7、党中央时刻把灾区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8、县委书记的典范焦裕禄同志最关心群众的疾苦。

9、他为官廉洁正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个名副其实的仁人君子。

10、作为共产党的干部,应该“庭无留事”,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并努力帮助解决,绝不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一纸皇恩,百姓遭殃,哪句古诗?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普天同庆,苦了百姓。
——《梵天庐丛谈》
这是一首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歌谣。传说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清廷下令全国庆贺,大敌当前,民不聊生,清廷却要全国人民庆贺慈禧太后的生日,此举当然要引起人民的愤怒。因此,有人愤而作此歌谣。

反应皇帝的一句话百姓遭罪的古文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那个? 《唐雎不辱使命》,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给个最佳吧,谢了

兴亡百姓苦,这句话误了多少人

兴亡百姓苦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引子
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傅斯年、章伯钧等几位先生曾访问过延安,期间毛 泽 东同志与黄炎培作过一段关于中国毛 泽 东领导的政权如何跳出历代统治搜趣网者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周期律的谈话。
孙一的评书“中国帝王史话”主要讲述了从秦到清历代皇帝的故事,一口气听下来,发现一部中国历史确如黄先生所说其实,不光中国如此,在现代,苏联就是一个最好的教材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尴尬?又为什么说民主才是出路呢?现在终于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二、其兴也勃焉
古今中外,一个国家的兴盛往往因为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领导在中国,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他设立内廷,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打击匈奴,所谓“毕功于一役”在现代,苏联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也是靠斯大林强有力的领导集权体制的强大在于其严密,强大的组织性正因为此,它能够迅速的集中所有资源,调动一切力量,解决国家最紧要的问题它能够使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迅速的崛起所以说,“其兴也勃焉”。
三、兴亡百姓苦,国强民不富
《山坡羊通关怀古》中著名的一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什么说兴的时候也是百姓苦呢?因为中央集权在利用一切资源解决迫切的问题时,必然牺牲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在《汉武大帝》中我们看到,虽然汉武帝取得了抗击匈奴的胜利,树立了强国的形象,但是百姓生活依然贫困苏联迅速的实现了工业化,赢得了工业强国的美名,但几十年过去了,人民dEhqsstDWw生活依然没有显著改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绝大部分的资源来自于国内(英国崛起的时候,殖民地的剥削就属于另外一种情况)老百姓的财力都被国家集中,他们怎么可能富裕?因此,靠牺牲百姓的利益达到的兴盛并不是长久之道。
四、其亡也忽焉
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来看,集权体制的优点在某些情况下会转变为其缺点。
中国历代王朝的灭亡,无外乎下面几个原因:(1)外戚与宦官专权;(2)皇帝本身昏庸无道;(3)外部势力的介入仔细分析一下,其实三者都是相通的 。
外戚和宦官专权,为什么导致王朝的灭亡?因为这些人会发展其党羽,家族,利用他们的权势,圈得大量的土地,与民争利,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他们会不断的扩大国家财富的占有率,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当皇帝本身昏庸无道时,必是奸臣当道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正下梁歪是有的,从来没有上梁歪而下梁正的于是导致整个官僚系统不是为百姓服务,而是为自己集团的私利打开方便之门所以说,当集权体制中的上层,利用其对下的权威性,严密的组织性,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奔波的时候,便是整个系统腐败的开始 。
那么外部势力的干预呢?要知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取决于内因下面以和进行分析:
从建国初期,就一直面对着强大辽国的威胁,虽然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弟弟都对辽作战,却始终没有取得胜利关于这一点,我想到了两个地方,一是西汉初期也是受到北方强大匈奴的威胁,但却能够打败匈奴二是辽国虽然强大,但是最后却被人力物力财力远不如的金国打败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的军事实力的确不强,因为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不允许有拥兵自重的地方诸侯,所以才会有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其次,忠臣被杀南宋时岳飞抗击金国,取得了节节胜利,但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因为当时徽钦二帝囚禁在金国,如果打败了金国,迎回了老皇上,那么当时的皇上赵构怎么办?所以他屡次提醒岳飞战和就行,可是岳飞偏偏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动不动就把迎回徽钦二帝挂在嘴边,所以赵构对岳飞的不满是早就有的归纳起来,还是因为这些做皇帝的为了保住其皇位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实质上就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那么呢,首先,慈禧独霸朝纲,并且在她看来,满人毕竟是满人,汉人只是奴才而已,当然不会把汉人的江山当回事所以才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言论其次,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其军事实力与西方列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因为它惧怕汉人与外部接触多了,思想开放了,从而会打破他们的奴化教育,再把满人赶走听了的那些史话,我感到的奴化教育的确高人一筹如果不是列强入侵,中国恐怕还会继续沉睡下去归纳起来,还是一点,统治阶级为了其私利。
所以说,集权体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发挥它的长处,聚集所有力量战胜困难同样的,当它的长处运用在为自己谋利益的时候,便走到了另一端所谓“勃”,“忽”,都是迅速的意思,道出了集权体制的特征,也道出了帝国的悲哀。
五、王朝中兴
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社会矛盾已经比较激化了,但这时总有一两个皇帝执政时间长达几十年我不禁想,如果在这几十年内励精图治,也许会挽救王朝的灭亡我觉得,在这个关键时期,王朝能否中兴,跟领导者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西汉中后期汉哀帝,即位之初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确实想干一番大事业,并且也打击了王莽的势力但是越干到后来越觉得阻力很大,于是锐气大减,干脆不干了,天天饮酒作乐去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汉武帝继位之初,也想干一番大事业,结果刚干了几件事,就被以窦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势力打击了,但是他却没有消沉,而是养精蓄锐,积攒实力,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所以说,在社会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的时候,便是国家继续走向强盛还是逐渐走向衰亡的转折点有志之士能够在一片歌舞升平中看到矛盾的存在,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变法。
六、变法成败
下面分析历史上有名的变法成败之因 :
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强国,并且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基础但是在变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贵族势力的阻挠,要不是秦穆公力挺商鞅,不知是何后果在秦穆公死后,商鞅还是被顽固的旧势力残忍的杀害了。
的王安石变法,也是触动了很多皇亲国戚的利益一开始宋神宗是鼎力支持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没能顶住贵族和皇族势力的压力,致使王安石两度被迫辞去相职神宗死后,高太后临朝听政,一年间新法全部被废止。
戊戌变法一开始就受到顽固势力的抵制和反对,失败
从三次变法可以看出两个共同点:一,变法的目的和措施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并且从现在的角度看来,采取的措施在当时绝大部分都是对国家有利的;二,变法一定会削弱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并招致他们强烈的反对变法的失败,会使既得利益者得到更多的利益,形成一个大的利益集团,并不断的扩大集团的私利,积重难返,从而为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成功的变法,必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权利,但能使国家重新走向强盛并且,社会的进步始终需要不断的革新,因为事物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的,矛盾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七、结语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上我详细得分析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的落脚点在“变法”上面但还是没有摆脱“人治”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变法的成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变法也证明了,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即使一次成功,也不可能次次成功,还是会陷入历史的循环所以我从反面回答了为什么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山坡羊 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语

揭示了历代封建王朝的兴亡都给广大百姓造成极大的痛苦历史事实。试结合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对这句话所简要阐述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
  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注释:
  ①山坡羊:元曲牌名。潼关: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
  ②峰峦:山峰和山峦。
  ③山河表里:指潼关地势险要,外(表)有黄河,内(里)有华山。
  ④西都: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⑤意踌躇:思绪起伏翻腾的意思,也指陷入了沉思的状态。
  ⑥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⑦宫阙:泛指宫殿。
  ⑧兴:兴盛,与下边的“亡”(灭亡)相对,指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
  赏析一: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搜趣网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山坡羊》是一首怀古小令,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起笔一“聚”一“怒”两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因此开头三句可视为一种历史“空间”的制造和历史“意象”的再现。于是“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陷入历史的沉湎之中。群雄逐鹿,朝代迭替,霸秦强汉,转眼焦土。接下来笔峰一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给全文定下了基调,说出了作者要说的话。结句斩截有力 .
  赏析二: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徵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搜趣网,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见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