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归来的前一句是什么(求 与博昌父老书(骆驼王)翻译及鉴赏)

有关仙鹤的诗句,至少2句啊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李白诗句龟息无声唯默数,鹤躯苦瘦坐长饥。---------陆游句晴空......

仙鹤归来的前一句是什么(求 与博昌父老书(骆驼王)翻译及鉴赏)

有关仙鹤的诗句 至少2句啊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
白鸥
。---------李白诗句
龟息无声唯默数,鹤躯苦瘦坐长饥。---------
陆游

晴空一鹤排
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www.souquanme.com。---------
范成大

心同
野鹤
与尘远,诗似
冰壶
见底清。晚唐诗人
韦应物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

如何优雅的表达对昔人恋人的一往情深?

诗词当中,尤其是宋词当中,表达男女之情的诗词非常之多。且不说柳永、晏殊等多写相思、离别之诗词,即便是李清照、周邦彦也有不少此类的词作。而且周邦彦的这一首宋词,堪称优雅的表达对昔人恋人的一往情深。

且看:

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这首词题目是《点绛唇伤感》,或为《点绛唇辽鹤归来》,是一首表达对于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的宋词。

开篇一句“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是词人把自己比喻为离家很久的仙鹤,如今归来故乡,对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进而触发了无限感慨。而后一句“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实际上是在寓意两人之间的情意绵绵却无从寄托,甚至连一封书信都没有收到,极言两人之间多年杳无音讯。这一句实际上化用了典故,古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诗句,来写双方的尺素传书。

上片是回忆,一下子勾到多年以前,下片则直接回到了眼前。“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也是化用典故,极言多年后的变化,人事变迁,多年杳无音讯。重来旧处,却不见伊人,相思之情无处可诉,此所谓“凄凉意”。

而后一句“愁无际”三字,极言词人内心悲苦,多年未见如今来到这里却物是人非,孰能不让人内心悲苦?所以最后一句直接写“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极言词人的内心苦痛,想起当年离别之时,衣袂飘飘还沾有离别之泪。词句再度引起回忆,与开头“故乡多少伤心地”遥遥绾合,语虽淡而情愈深。

古人的离别、相思之情的表达,多有泪、叹之语。在当时极为不便的交通与通讯环境当中,离别意味着什么很清楚,即便之后在能相聚,也早已物是人非,怎么能不让人感叹!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对联 并讲解对联的内容

20则以上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乌鸦飞入鹭鸶群,雪里送炭;凤凰立在鸳鸯畔,锦上添花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王陵忠义,弃项羽若敝履,独知刘季是英雄。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林花经雨香犹在 芳草留人意自闲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怕热最宜穿短裤 论功还欲请长缨

有酒不妨邀明月 无钱哪得食云吞

老鸦踏断老桠枝,鸦飞枝落。仙鹤归来仙壑涧,鹤唳涧鸣。

鹰立树梢,月照影斜鹰不斜。猫伏墙角,风吹毛动猫未动。

九曲桥下湖空,空壶下桥取酒。陶宅院前酣醉,醉汉前院摘桃

对联讲解你就要自己查了。。。。。。。。。。。。。。。。。

求苏轼《放鹤亭记》原文和赏析

放 鹤 亭 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亻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来,盛读不衰。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我以为《放鹤亭记》特色有三,兹述如下:
(一)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记叙建亭名亭的经过,在简单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时间、地点之后,作者对亭四周的环境和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彭城山岭,连绵起伏,首尾相衔,隐隐约约,合成一环,唯有西向一面断开空缺,而山人小亭适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这样的环境应该是高人隐士修心养性,娱情怡志,避世离俗,颐养天年的绝妙之所。山人张君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驯养了两只仙鹤。“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好,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仙鹤虽为人驯养,但可以朝出暮归,随心所欲,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活脱脱一派闲云野鹤的清远闲放风致。“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寥寥十字,勾勒出了仙鹤的清新俊美、飘逸脱俗。白鹤晾翅,绿色千里,好一派田野风光;白鹤展翅,翻飞云霄,好一派天空雄姿。或停或飞,各有千秋,停则亭亭玉立,俊逸迷人,飞则高蹈尘外,别有天地。毫无疑问,作者借鹤写人,描绘了一种如鹤独立,如鹤高飞的自由人格。
仙鹤伴山人,山人居仙境,好一幅清幽超逸的隐居安乐图,所以亭也命名为“放鹤亭”。全段叙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鹤,最后又归于亭——点出亭台,名为记亭,依次铺展,重点却在摹写异境和介绍山人好鹤,异境仙鹤,山亭山人,却又暗含天机,为下文议论发感张本。全程叙述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
(二)议鹤说酒妙用对比而主旨显豁,借题发挥而情理兼备。苏轼的亭台偻记,从来都不是为记而记,而总是由此及彼,点化议论或抒发感情,而且叙议结合,以叙衬议,凸现主旨,本文也是这样。作者登亭品酒,游目骋怀,一切都那样令人怦然心动,所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作者触物感兴,由此情此景联想到文史典故,借题发挥,生发议论。纵观全段(第二自然段,文章的主体和重心所在),议论推理有三个逻辑层次:一是就鹤说史,对比言志。鹤,在中国传统文学乃至文化中,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它代表着冰清玉洁,超凡脱俗,云游世外的风神与情趣,是清闲洒脱,自由自在的隐士形象的写照。《易经》上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鸣阴暗,纯正清雅,众鹤共鸣;《诗经》上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鸣低洼,清脆高远,直穿云霄。古人都把鹤比作贤人君子,而贤人君子亦都“狎而玩之”,以娱遣兴,怡情冶性,对他们来说,好鹤是人生一大雅事,有助于修身养性,“宜若有益而无损”,但南面之君却永远不能享受这种乐趣,不但如此,“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可见,南面为君之乐不及隐遁山林之乐。二是就酒说史,对比言志。与鹤一样,酒出是隐士的好朋友,纵酒狂歌向来是隐士的一大嗜好,而周公、卫武公等人都认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好酒贪杯浪费时间,迷惑心意,败坏名誉,扰乱事务,罪莫大焉。他们分别作有《酒诰》、《抑》来训诫后人,规劝别人,警醒自己。可是“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风流名士,狂歌纵饮,逃避现实而全身远祸,守真养性而名扬后世。可见,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三是以酒衬鹤,推理言志。文章列举史实,通过对比、引用、对偶等方法,从“放鹤亭”的亭名说到好鹤,进而论及南面之君不能得隐士好鹤之乐,又在本段从“饮酒斯亭”引出纵酒来陪衬烘托,反反复复,曲折迂回,越来越鲜明地揭示中心:“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这段文字,对比加反问,类比加递进,把文章主旨推进一层。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哎,做君主的人,即使是清高闲适得像白鹤这样的玩物,都还不能喜好,喜好就会败身亡国;而隐居山林,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像酒这样浪费时间,迷惑心意,败坏名声,扰乱事务的东西,都还不能对他们起破坏作用,更何况(清远闲放)的鹤呢?把酒临风,举杯痛饮,有刘伶、阮籍为师;游目骋怀,临风放鹤,有张君山人相伴。此等逍遥自在,此等www.souquanme.com痛快淋漓,不也如闲云野鹤一样,令人心醉神往吗?
(三)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唱三叹而荡气回肠。行文至第二自然段,主旨显豁,情理完足,本可以结束全文,可是作者还不满足,又别具匠心地安排了结尾“歌以咏志”一节。此节由作者的两首即兴歌咏之辞构成,一为放鹤之歌,一为招鹤之歌。细细体味,我发现,文后附歌,作用有二:一是关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隐逸。第三自然段乃是心境澄明,兴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而歌,前后勾联,浑然一体,“歌”决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文”势之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现主旨。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www.souquanme.com鹤一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招鹤还是放鹤,不管是歌人还是歌鹤,实际上,人鹤一体,鹤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鹤的同伴知音。借助于回环往复的歌咏形式,作者的出世隐逸之情被挥洒得淋漓尽致,也就是在读之咏之,歌之唱之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走近了苏轼。

苏轼《放鹤亭记》翻译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亻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

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

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

《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

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

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

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出自:《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原文:

放鹤亭记

宋代: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时苏轼知徐州。隐者张师厚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

后迁于东山之麓并作亭其上,自驯二鹤,鹤朝放而暮归,白日里令其自由地飞翔于天地间,所以名亭为“放鹤亭”。苏轼为之作题记。

赏析:

仙鹤伴山人,山人居仙境,好一幅清幽超逸的隐居安乐图,所以亭也命名为“放鹤亭”,这一切都是那么富有诗意。全段叙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鹤。

名为记亭,重点却在摹写异境和介绍山人好鹤。异境仙鹤,山亭山人,却又暗合天机,为下文议论张本,全程叙述头绪纷繁而错搜趣网落有致。

结尾是作者的一曲放歌,给这种超然世外的遁世生活增加了浓厚的抒情意味。行文至第二段,主旨显豁,情理完足,本可以收束全文,可是作者还不满足,又别具匠心地安排了结尾。

增加了“歌以咏志”一节。此节有两首即兴歌咏之辞构成,一为放鹤之歌,一为招鹤之歌。第二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隐逸。

第三段乃是心境澄明,兴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而歌。“歌”决不是画蛇添hFfvbKwFH足,而是作者心情的尽情宣泄,通过歌咏,尽言其志。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

前一首言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那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鹤的回归。

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返璞归真,远离世间名利的生活方式,歌曲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放鹤还是招鹤,不管是歌鹤还是歌人。

实际上人鹤一体,鹤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鹤的同伴之音。借助于回环往复的歌咏形式,作者的出世隐逸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看到苏轼真心情的一面。

《放鹤亭记》一文,从鹤的典故说到人生情趣,又从卫懿公好鹤亡国的故事,翻转到隐士全真远祸生活的可羡,最后以一曲高逸旷达的歌辞收尾,给人以飘然远在之志。

全文不过数百字,妙在气势纵横,自然清畅,完全是作者心情的流露。放鹤亭并不算是名胜,却因本文的关系也同时流传下来。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