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情 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但天地是无所谓自私的,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
扩展资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人类世界的组织结构,自有了人开始,就成了一个整体,小时候读书说要长大适应社会,长大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书中所讲的物竞天择那样,后来渐悟到了人道的美感,此即是为而不争,相对动物的而言,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区别。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仁,即如道德经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天地之间找不到仁,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
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此即是说,天地与圣人,仁的不复存在。而仁www.souquanme.com五行属木,五官属目,五季属春,因而可知春季无木,则天地死气,人无目,则内心黑暗。后一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即是说、听多了仁的说法,不如心中守仁。
道德经对于人道的阐释,即可由仁心初见,而仁者是无战的,亦是无敌的,所以心中守仁,方才宇宙万物都有了灵性。
社会上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难道有些人生来就是花朵,而另一群人天生就是那花朵脚下的一块泥巴,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花朵的美丽?
天地本就是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的,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
生命便如刍狗一样,当祭祀完毕之时,刍狗的使命也随之结束了。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上天没有自我意志,对待万物一视同仁。谈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数百年的烽火狼烟之外,思想界的大繁荣也不容忽视。当时的天下学说林立,诸多思想家交锋,被称为“百家争鸣”。而道家的始祖老子,堪称“百家”之中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曾经撰写《道德经》,洋洋洒洒千余字,随后就身跨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道德经》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以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要从老子本人的思想开始说起。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老子时期的道家,追求的目标和儒家其实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周制”,不同的是儒家认为达成这个目标要“兴灭继绝”,而老子认为“顺其自然”即可。老子眼中的天地万物,治国理政,都遵循着同一个道理,就是周朝的“小国寡民”思想。圣人治理大国,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为而治,让百姓保持一个懵懂的天性,他这么叙述这样的措施,叫做“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的意思当然不是鼓吹统治者对待百姓要把他们不当人看,而是要“一视同仁”,不带任何爱憎。放大到天地万物,天道无常,没有人能够预测“天意”如何,天道也是如此淡漠的对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所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本来是叙述老子的世界观的,近些年来,被一些网络修真小说引用,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天地不公”的一种表现,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综上所述,所谓的“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道运行没有喜怒爱憎,大公无私,平等看待万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下一句是什么啊?
自古就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着句名言。我想知道下一句是什么,知道的朋友不要吝啬哦- - 谢了 !~~~ 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囗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摘自:南怀瑾《老子他说》
圣人与刍狗
从《老子》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都以似异实同,体同用异的表达,说明道体的会同和作用的差别,由个人身心体会大道和立身处事的体同用异的层次。到了本章,又特别提出一则惊世骇俗的名言谠论,致使后世众说纷纷,各抒己见。甚至,因此确认老子为阴谋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视仁义,将人文的一切道德观念,视为知识的伪装。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谁是异端,谁是正见,本来便是各个思想上主观的认定,也无足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确是直截了当地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文从字顺,难道这不是尖刻讽刺的语意吗?其实,并非如此,未必尽然。
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必须先对本文中两个名辞的内涵作个交代。一是“刍狗”,一是“仁”。“刍狗”,是草扎的狗,当然不是真的狗。说句老实话,我们的先民吃狗肉是很通常的事,直到现在,广东的同胞们还喜欢吃狗肉,并不为怪,那是先民习俗的遗风。古人所谓家有六畜以备撰食,狗便是六畜中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大约到了商、周以后,在祭祀中,才渐渐免除了狗肉这项祭品。但在某些祀典中,仍然须用草扎一个象形的狗,替代杀一头真的活狗,这就是“刍狗”的来源。刍狗还未登上祭坛之前,仍是受人珍惜照顾搜趣网,看得很重要。等到祭典完成,用过了的刍狗,就视同废物,任意抛弃,不值一顾了。这正如流传到现在的民俗祭神,有时简化一点,不杀活猪,便用米粉做一个猪头来拜拜,拜过以后,也就可以随便任人当副食,而不像供在祭坛上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了。“仁”字,在《老子》这章的本文中,当然是代表了周秦时代诸子百家所标榜的仁义的“仁”,换言之,也就是爱护人或万物的仁慈、仁爱等爱心的表相。
当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攫掠一般平民的生命财产、子女玉帛,割地称雄,残民以逞,原属常事。因此,知识分子的读书人,奔走呼吁,号召仁义,揭示上古圣君贤相,要人如何体认天心仁爱,如何以仁心仁术来治天下,才能使天下太平。不但儒者如此,其他诸子百家,大概也都不外以仁义为宣传,以仁义为号召。无论是哪一种高明的学说,或哪一种超然的思想,用之既久,就会产生相反的弊病,变为只有空壳的口号,并无真正的实义了。例如佛说“平等”,但经过几千年来的印度,阶级悬殊,仍然极不平等。同样地,我们先民教导了几千年的仁义,但很可惜的,又能有几多人的作为,几多时的历史,真正合于仁义之道!又如耶稣,大声疾呼要“博爱”,但在西方两千年来的文化,又有哪个时代真正出现对世界人类的博爱!此正是老子叹息“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的来由。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反面的道理,便可知道老子所提出正面的哲学。天地生万物,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生了万物是很自然的事,死杀万物,也是很自然的事。天地既不以生出万物为作好事,同时也不以死杀万物为作坏事。天地既生了长养万类的万物,同时,也生了看来似乎相反的毒杀万类的万物。生长了补药,也生长了毒药。补品不一定是补,因补可以致死。毒物也不一定是毒,以毒攻毒,可以活命。天地并不一定厚待于人类而轻薄了万物,只是人类予智自雄,自认为天地是为了人们而生长万物人,自称为万物之灵。其实,人们随时随地,都在伤害残杀万物。假如万物有灵,一定会说人是万物的最大毒害。其实,天地无心而平等生发万物,万物亦无法自主而还归于天地。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说天地并没有自己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的天心而生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归于还灭。假如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与人类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暂时存在,终归还灭的“刍狗”而已。生而称“有”,灭而称“无”,平等齐观,何尝有分别,有偏爱呢?只是人有人心,以人心自我的私识,认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发出天心仁爱的赞誉。如果天地有知,岂//www.souquanme.com不大笑我辈痴儿痴女的痴言痴语吗?
明白了这个原理,便可了知真正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作所为,自视为理所当为,义所当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并不一定因为我要仁爱于世人,或我要爱护于你,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已非大公。再进一层来讲,一个有道的圣人,生当天下大乱的时代,他真要为了救世而救人,既然有所作为,就不免保存了一面,而有所伤害到另一面了。残杀天下而为我,决不可为。而杀一以儆百,亦等于杀百以存一的同是杀心,亦义所不忍为。那么,圣人而要救世,就只有自杀以救天下吗?自杀既不能救天下,天下亦非残杀可救得了!所以佛说愿度尽众生,方自成佛。但以众生界不可尽故,吾愿亦永无穷尽。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只有祈祷说:“我为世人赎罪!”其实,罪在人心,谁也不能为谁赎罪,除非天下人能自仟罪悔过。因此,老子对于当时现世的人们,自称为圣人之徒,号召以仁义救世者,认为他们徒托空言,都无实义。甚至假借仁义为名,用以自逞一己私欲之辈,更是自欺欺人,大不应该,他希望人们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而存心用世,不必标榜高深而务求平实,才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名言,藉以警世。但老子说归说,无奈周、秦以后的英雄帝王们,便真的以百姓为“刍狗”,达成一己的私欲。一旦身居王位之后,天下臣庶皆称誉之为“圣明天子”,或直接誉为“当今圣人”,不知“圣”从何来?“明”从何起?恐怕老子重生,也只有缄口结舌,再也不敢另加五千言,重写续本《道德经》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1、
所谓的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假狗。
祭祀时,被供奉于香案,受人膜拜;
祭祀后,被遗弃在野地,任人踩踏。
所以,万物在天地眼中,就像是刍狗,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只是天理如此,命运使然。老子为什么h会这么说?
2、
有一个鹿与狼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
190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保护美丽可爱的白尾鹿,下令捕杀美国阿拉斯加州森林中的狼群。没想到,狼群灭绝后,鹿失去了天敌,开始大规模繁殖,数量直线飙升,几年之内就突破十万只。
十万只鹿每天浩浩荡荡地在森林里驰骋游荡,森林哪里招架得住?没多久就由于森林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爆发了一场大瘟疫。于是白尾鹿又开始大规模死亡,几年www.souquanme.com之后,只剩下四千只。
眼看着鹿群死气沉沉,濒临灭绝,总统罗斯福才如梦方醒。为了挽救这个悲剧,他不得不在白宫召开紧急会议,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四个字:
找回狼群!
多年以后,整个森林才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3、
所以,天地不是不仁,是不能仁。天地必须一视同仁,没有偏爱。
天地偏爱鹰,蛇就是受害者。
偏爱蛇,青蛙就是受害者。
偏爱青蛙,蚊子就是受害者。
偏爱蚊子,人类就是受害者。
再举一个有关人类社会的例子,在二十世纪中叶国际新闻有一篇报道:
有一位印度商人喜欢环游世界,在游历香港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华人喜欢吃田鸡(即青蛙)。
这不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吗?他觉得这是自己发财的机会。于是回到家乡一声号召,村民们纷纷放下锄头,去捕捉青蛙,他负责收购,最后再转卖到香港。当然,他作为“田鸡二手商”大赚了一笔。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
几个月后,当地青蛙基本绝迹,蚊子失去了天敌,自然一片沸腾,开始四处肆虐。整个村子的人都被疟疾侵害,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最终,当地政府不得不从外地雇来青蛙大军,才勉强平息了这场生态失衡的战争。
4、
所以天地的偏爱,就是破坏自然规律,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而所偏爱的物种,最终都会像被父母过分宠溺的孩子一样,终究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天地不仁,乃是大仁。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不懂这个道理,妄想通过消灭天敌的方式来插手自然生态,结果事与愿违。或许你会说,不一定非要消灭天敌啊,我只是单纯的投喂和帮助那些珍稀的动物总可以吧?答案是:
不可以!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的一批环保人士已经用他们的“同情心”上演过一场生态灾难。他们曾经因为不忍心看野猪在忍饥挨饿,所以每年都会去一片森林里投放大量的饲料,尤其冬天,整个野猪群的食物有40%都来自人类的饲料,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
几年以后,野猪的数量越来越多,完全超出了森林的承载能力。它们吃完地上的各种果实,就开始啃树木的幼苗,这种“断子绝孙”式的觅食方式最终把森林屠戮殆尽,以至于“后继无树”,最终野猪也因为缺乏食物开始大规模死亡。
实际上,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森林本身早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德国的这一片原始森林更加“智能”,智能到什么程度呢?它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竟然暗中操控山毛榉和橡树——每五年才结一次果,要知道其他地方的这两种树都是一年结一次果,为什么这个原始森林如此反常?其实原因很简单:
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少结果实,每年饿死一搜趣网部分野猪,从而控制其繁殖数量,所以才会让所有的山毛榉和橡树联合起来故意制造一场又一场的饥荒①。
你能想象这是大自然有预谋有计划的一种自动调节模式吗?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阴符经》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精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②”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家们至今还没弄明白这篇森林中的山毛榉和橡树为什么能用根须通过地下的真菌群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违背植物生长的普遍规律,只能在实验室里对自然的伟大表示惊叹和敬畏,然后给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界系统网络勉强起了一个生物学的名称叫:
“营养级联效应”③。
可惜,许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往往会无视大自然客观的“不仁规律”,一味追求个人主观上的“审美道德”,结果弄巧成拙,铸下了难以挽回的大错。
所以老子才会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参考资料】:1、彼得•渥雷本《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第十章:蚯蚓如何操纵野猪》
2、《黄帝阴符经•下篇》
3、肖恩•卡罗尔《生命的法则•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