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证悟后的第一句话(古人以勤俭为美德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

佛陀的证悟-----------------------------------《增一阿含经》(节选)。舍利弗当知。我昔未成佛道。坐树王下。便作......

佛陀证悟后的第一句话(古人以勤俭为美德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

佛陀的证悟

-----------------------------------
《增一阿含经》(节选)

舍利弗当知。我昔未成佛道。
坐树王下。便作是念。此众生类为不克获何法。流转生死不得解脱。
时。我复作是念。无有空三昧者。便流浪生死。不得至竟解脱。
有此空三昧。但众生未克。使众生起想著之念。以起世间之想。便受生死之分。
若得是空三昧。亦无所愿。便得无愿三昧。
以得无愿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无想念时。彼行者复有无想三昧可得娱乐。
此众生类皆由不得三昧故。流浪生死。
观察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我尔时。以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未曾眴。
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於诸三昧最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也。
是故。舍利弗。当求方便。办空三昧。
如是。舍利弗。当作是学。
尔时。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佛悟道后洞察到到的世界

就是佛在成佛时观察到的详情,观察到了什么。
根据斯里兰卡髻智比丘 Bhikkhu Nanamoli 著《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里面依据经文,佛陀自己描述了成佛时观察到的详情,佛陀通过入初禅到四禅,然后证悟了自己以及众生的过去生的缘起,证悟了四圣谛,证悟了十二缘起。
摘录如下:
佛陀:当我吃了固体的食物,恢复了体力,远离欲望,远离不善法后,便获得并住于初禅,伴随它的有寻、伺、喜,以及由远离而生的喜与乐。但我不让这已生的乐受控制心,当止息寻与伺后,便获得并住于第二禅中,于内生起净信,没有寻与伺而心专一,以及由定所生的喜与乐。但我不让这已生的乐受控制心,当喜也减弱后,我住于舍、念与正知,还有感觉身体的乐受,便获得并住于第三禅中,也就是圣人所说的;「他以舍、念,而住于乐受之中」。但我不让这已生的乐受控制心,当我舍断身体的苦、乐二受,先已灭除心理的忧、喜二受,便获得并住于第四禅中,不苦不乐,以及由舍而生的念的清净。但我不让这已生的乐控制心。
我得定的心如是变得清净、洁白、无垢、无秽,当心变得柔软、有力、稳定、安住不动时,我把心导向于忆宿命智。我忆念种种过去世,也就是我的前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世界的无量成劫、无量坏劫、无量成坏劫。忆念:「我生在此地,有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貌、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寿限。此世寿尽,我转生彼地,也有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貌、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寿限。彼世寿尽,我又转生于此。」——以如此各种的细节与特殊情况,忆念起自己种种的过去世,这是我在初夜获得的第一个真实的智。正如发生在任何一个精进、热忱、不放逸的人身上般,驱走无明而真实的智生起,驱走黑暗而光明生起。但我不让这已生的乐控制心。
我得定的心如是变得清净、洁白、无垢、无秽,当心变得柔软、有力、稳定、安住不动时,我把心导向于有情死生智。以胜过常人的清净天眼,见众生的死时与生时,知其各随投生之处,而有贵贱与美丑,幸与不幸。如此,我明白众生如何依自己的业行而流转生死:「这些世间众生,造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诽谤圣人,怀诸邪见,行邪见业。一旦身坏命终,便转生于苦界、恶趣、堕处,乃至地狱。但那些世间众生,具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不诽谤圣人,心怀正见,行正见业。一旦身坏命终,便转生于善趣,乃至天界。」如此以胜过常人的清净天眼,我见众生的死时与生时,知其各随投生之处,而有贵贱与美丑,幸与不幸。如此,我明白众生如何依自己的业行而流转生死,这是我在中夜获得的第二个真实的智。正如发生在任何一个精进、热忱、不放逸的人身上般,驱走无明而真实的智生起,驱走黑暗而光明生起。但我不让这已生的乐控制心。
我得定的心如是变得清净、洁白、无垢、无秽,当心变得柔软、有力、稳定、安住不动时,我把心导向于漏尽智。我以证智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苦灭之道」;我以证智如实知「此等是漏」,如实知「此是漏之集」,如实知「此是漏之灭」,如实知「此是漏灭之道」。我如是知,如是见,心便从爱欲漏中解脱,从有漏中解脱,从无明漏中解脱。当心解脱时,生起「此是解脱」之智,我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这是我在后夜获得的第三个真实的智。正如发生在任何一个精进、热忱、不放逸的人身上般,驱走无明而真//www.souquanme.com实的智生起,驱走黑暗而光明生起。但我不让这已生的乐控制心。(M.36)
如实了解十二缘起
佛陀:在我觉悟之前,当我还是个未觉悟的菩萨时,我思惟:「这世界已陷于苦恼;它由生到老、死,死后又再生,不知如何出离生、老、死之苦。何时才会出离此苦呢?」
我思惟:「因为有什么而有老死呢?老死又以什么为缘呢?然后,依正思惟,我依慧而悟得:「因为有生而有老死,老死以生为缘。」
我思惟:「因为有什么而有生呢?生又以什么为缘呢?」然后,依正思惟,我依慧而悟得;「国为有有而有生,生以有为缘。」
我思惟:「因为有什么而有有呢?有又以什么为缘呢?」然后,依正思惟,我依慧而悟得:「因为有取而有有,有以取为缘。」
「……因为有爱而有取……
「……因为有受(乐、苦或不苦不乐)而有爱……」
「……因为有触而有受……」
「……因为有六入而有触……」
我思惟:「因为有什么而有六入呢?六入又以什么为缘呢?」然后,依正思惟,我依慧而悟得:「因为有名色而有六入,六入以名色为缘。」
我思惟:「因为有什么而有名色呢?名色又以什么为缘呢?」然后,依正思惟,我依慧而悟得:「因为有识而有名色,名色以识为缘。」
我思惟:「因为有什么而有识呢?识又以什么为缘呢?」然后,依正思惟,我依慧而悟得:「因为有名色而有识,识以名色为缘。」
我思惟:「识由此而退还,它不越过名色。不论此人是正在生、老、病、死,正在消逝或转生,它都是如此发生。换句说,以名色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入,以六入为缘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爱,以爱为缘而有取,以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有老死与愁、悲、苦、忧、恼。这是全苦聚之集。」我于此前所未闻之法——集,而生眼、智、慧、明与光。
我思惟:「因为无有什么而能无老死呢?由什么之灭而有老死之灭呢?」然后,依正思惟,我依慧而悟得:「因为无生则无死,由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
「……无有则无生……」
「……无取则无有……」
「……无爱则无取……」
「……无受则无爱……」
「……无触则无受……」
「……无六入则无触……」
「……无名色则无六入……」
「……无识则无名色……」
我思惟:「因为无有什么而能无识呢?由什么之灭而有识之灭呢?」然后,依正思惟,我依慧而悟得:「无名色则无识,由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
我思惟:「我已到达觉悟之道,也就是说:由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由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由名色之灭而有六入之灭;由六入之灭而有触之灭;由触之灭而有受之灭;由受之灭而有爱之灭;由爱之灭而有取之灭;由取之灭而有有之灭;由有之灭而有生之灭;由生之灭而有老死与愁、悲、苦、忧、恼之灭。这就是全大苦聚之灭。」我于此前所未闻之法——灭,而生眼、智、慧、明与光。
譬如有人游行于旷野森林中,发现一条古道、古径,古人所游历之道。他沿着此道而去,发现一座古城、古都,是古人生活过的都城,其中有公园、树木与湖水,城墙环绕,十分美观。同样地,我也发现了这条古道、古径,这条过去等正觉者所游历之道。
那么,这条古路、古径是什么呢?这是八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我沿着这条古道,如此便证知老死、老死的集、老死的灭,以及通向老死灭之道。我证知生、生的集、生的灭,以及通向生灭之道。我证知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等。我证知行、行的集、行的灭,以及通向行灭之道。(S.12:65;参D. 14)
佛陀在觉悟之后最先说的话便是:
我多生流转轮回,//www.souquanme.com寻而未获造屋者,
生生相继何其苦!如今已见造屋者,
汝不再建造屋舍,屋之椽桷皆毁坏,
屋之栋梁亦摧折。我灭尽一切贪爱,
心证得无为涅槃。(Dh.153-54)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如果对佛学有兴趣看这个你会有大发现,这才是佛教终极秘密!
1.佛成佛以后,首先直接的给众生开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华严经》,准备讲明“次第一心三藏”的当下开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圆满。但是发现事与愿违,许多人不能接受。他们有的执着苦修苦证,有的执着自然外道,有的执着求神通术。。。当时印度就有96种外道。无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导,不与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着没有人会听佛的开示。2.为了破这些外道,佛讲了《阿含经》,十二因缘法等进行接引,用因缘法来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们的“果位搜趣网”。这个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罗汉,辟支佛。属于不了义二乘人的果位。所谓不了义是指这个所证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针对众生不同的喜好执着,比如有的人喜欢执相修行,有的人喜欢执空修行等,都为他们讲各自的经典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藏教菩萨 → 他们的发心很大,执着在事相上来行持,也就是说他们是执相修行,行有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忏,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为的去行善,这叫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灭法,不能成佛。因为佛法不讲善只讲真。但是他们会得到很大的人天福报!但是因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功德是必须明心见性开悟)我们修行人学佛目的不是为了得福报,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报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恶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场不出轮回。 佛为了接引有缘众生先入佛门再说,总比闻不到法强,因此为这部分执相才愿意修行的众生开示了《无量寿经》《地藏经》等,这是藏教菩萨所修经典。所以我们可以与古代的梁武帝比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庙,度了十几万人出家,到最后还不得好死,达摩祖师直接告他说:“你没有功德”。通教菩萨 → 这了接引藏教菩萨放弃有为修行更上一个层次,也为了把喜欢执空修行的人接引进佛门,佛用《金刚经》《六百部般若》来破执相修行的有为法,《金刚经》就是把有为法判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金刚经》就是来接换《无量寿经》《地藏经》的。《金刚经》讲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怎么了? 行邪法不能见如来。这是佛讲的,所以我们念佛,拜佛,供养舍利,建寺庙有什么用啊?!这些与成佛与你明心见性没有关系,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谓那些念佛 拜佛 供养舍利,只能做为佛法形式上的有缘辅助接引众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与成佛无关。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经藏开了智慧才行。所以当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练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觉得是对的也跟风去做,不会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从而占用自己大量的学法时间去跑佛事啊等,还觉得这是自己往生的资粮,这不是与佛做交易吗?用世间人的想法与佛再做交换吗?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几千声佛号啊,还念经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这种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通教就是指禅宗的修行,执空修行,破一切相归空相,连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为无明相,这叫禅宗的无为法。他执在空相里不出来了,他却不知道空是对有而讲的,空本身也是一种相,是空相。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现有相,现空相,随缘自在变现。真心本来面目是非有为,非无为,非不有为,非不无为. 禅宗所认为的这个“无为法”,通过禅定的功夫来修成的,是不是以有为之心 修无为之法?!所以仍然判为是有为法,以有为之心修无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严经》第六卷中文殊菩萨就把月光童子还有孙陀罗难陀一些人修的禅宗判为不能成就。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此法门“恒沙莫一,亿劫希成”,就是讲修行这个法门能成就的人是恒河沙数的人中难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根基,这个银河系可能还没有恒河沙数的修行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是亿劫希成。可见是甚难成就的法门。别教菩萨 → 因此为了破掉众生在有相与空相两个相上的执着,接引众生继续探求真理,这个时候通过《华严经》,《圆觉经》开示众生从亦空亦有两个门而入,在禅宗见空性的基础上,从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圆融。这里的破掉不是世间法里的破,世间法讲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见性而不是破相见性。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破了,并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华严经》,《圆觉经》为代表经典,来接换《金刚经》。所以从开始讲“次第一心三藏”难以被人理解到绕了一大圈,众生撞到南墙又撞到北墙,路都行不通,这才发现原来真的不能执着于一部经,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阶一样,需要一个认知过程。这样众生就容易放下情执心,不再抱有先入为主的老观念,解放思想,比较开明了。就像我们要过河,只能乘船,过了河,还要船吗?有的人就是不肯丢下船,扛着船继续行,以至于障碍了自己前行的进程。这时再看《华严经》,《圆觉经》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这才理解佛之前讲的那些经那些法门啊是针对当时自己的根机而讲,是应机施教。并不究竟。当时自己就那样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导。圆教菩萨 → 到了法华涅盘时,佛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对弟子们说:【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讲【唯此一真实,余二则非真】(《请见法华经原文》):唯有这部经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认定这部《法华经》才是我佛所要讲的,前面那些经典是引导你们最终流入此《法华经》的,也就是说,《法华经》是前面藏教,通教,别教里任何一部经的接换经,这是方便说,究竟说为:《法华经》为十法界任何一个国土中佛讲的无量经中任何一部的最终接换经。此经破前的小乘因缘经及不了义大乘经。其实佛在成佛后当下就可以讲此《法华经》的,《法华经》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为了开示众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当时没有正法氛围,讲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会破法毁谤。因而佛讲了这么多经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导,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为了最后讲清“一心三藏”的辅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没有学过三藏十二部经能接受这个《法华经》的话,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弯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园,回归如来藏妙真如性。其实佛在之前41年的传法中,无时不在讲《法华经》只不过那时是旁敲侧击,暗示着讲,给弟子们心里留下一个痕迹。到了法华涅盘时,佛才全面的讲,正式的讲,直接的讲,真话真说,指出弟子们必须受持此《法华经》这样我才与授记成佛,这时佛已不问根性,只讲唯一佛乘。。《法华经》全名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佛最后七年就为了讲这部《法华经》。《无量义经》为《法华经》打前阵,《涅盘经》为《法华经》收尾。《楞严经》原名《妙法莲华王》,与《法华经》是同一部经,《法华经》是总讲,正面直接讲,《楞严经》是细讲,是从正反两面讲,把《法华经》要讲的道理全面展开着讲。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两部大经。圆教佛法是从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说空,遇空说有,非空非有当下即空即有。圆融圆满圆通十法界万法为当人当下一念当下随缘变现。此法不立修证,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印光祖师遗训说为:“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等觉菩萨就是像观音菩萨那样的大菩萨的果位!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如果对佛学有兴趣看这个你会有大发现,这才是佛教终极秘密! 1.佛成佛以后,首先直接的给众生开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华严经》,准备讲明“次第一心三藏”的当下开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圆满。但是发现事与愿违,许多人不能接受。他们有的执着苦修苦证,有的执着自然外道,有的执着求神通术。。。当时印度就有96种外道。无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导,不与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着没有人会听佛的开示。2.为了破这些外道,佛讲了《阿含经》,十二因缘法等进行接引,用因缘法来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们的“果位”。这个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罗汉,辟支佛。属于不了义二乘人的果位。所谓不了义是指这个所证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针对众生不同的喜好执着,比如有的人喜欢执相修行,有的人喜欢执空修行等,都为他们讲各自的经典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藏教菩萨 → 他们的发心很大,执着在事相上来行持,也就是说他们是执相修行,行有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忏,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为的去行善,这叫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灭法,不能成佛。因为佛法不讲善只讲真。但是他们会得到很大的人天福报!但是因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功德是必须明心见性开悟)我们修行人学佛目的不是为了得福报,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报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恶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场不出轮回。 佛为www.souquanme.com了接引有缘众生先入佛门再说,总比闻不到法强,因此为这部分执相才愿意修行的众生开示了《无量寿经》《地藏经》等,这是藏教菩萨所修经典。所以我们可以与古代的梁武帝比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庙,度了十几万人出家,到最后还不得好死,达摩祖师直接告他说:“你没有功德”。通教菩萨 → 这了接引藏教菩萨放弃有为修行更上一个层次,也为了把喜欢执空修行的人接引进佛门,佛用《金刚经》《六百部般若》来破执相修行的有为法,《金刚经》就是把有为法判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金刚经》就是来接换《无量寿经》《地藏经》的。《金刚经》讲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怎么了? 行邪法不能见如来。这是佛讲的,所以我们念佛,拜佛,供养舍利,建寺庙有什么用啊?!这些与成佛与你明心见性没有关系,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谓那些念佛 拜佛 供养舍利,只能做为佛法形式上的有缘辅助接引众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与成佛无关。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经藏开了智慧才行。所以当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练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觉得是对的也跟风去做,不会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从而占用自己大量的学法时间去跑佛事啊等,还觉得这是自己往生的资粮,这不是与佛做交易吗?用世间人的想法与佛再做交换吗?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几千声佛号啊,还念经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这种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通教就是指禅宗的修行,执空修行,破一切相归空相,连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为无明相,这叫禅宗的无为法。他执在空相里不出来了,他却不知道空是对有而讲的,空本身也是一种相,是空相。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现有相,现空相,随缘自在变现。真心本来面目是非有为,非无为,非不有为,非不无为. 禅宗所认为的这个“无为法”,通过禅定的功夫来修成的,是不是以有为之心 修无为之法?!所以仍然判为是有为法,以有为之心修无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严经》第六卷中文殊菩萨就把月光童子还有孙陀罗难陀一些人修的禅宗判为不能成就。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此法门“恒沙莫一,亿劫希成”,就是讲修行这个法门能成就的人是恒河沙数的人中难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根基,这个银河系可能还没有恒河沙数的修行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是亿劫希成。可见是甚难成就的法门。别教菩萨 → 因此为了破掉众生在有相与空相两个相上的执着,接引众生继续探求真理,这个时候通过《华严经》,《圆觉经》开示众生从亦空亦有两个门而入,在禅宗见空性的基础上,从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圆融。这里//www.souquanme.com的破掉不是世间法里的破,世间法讲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见性而不是破相见性。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破了,并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华严经》,《圆觉经》为代表经典,来接换《金刚经》。所以从开始讲“次第一心三藏”难以被人理解到绕了一大圈,众生撞到南墙又撞到北墙,路都行不通,这才发现原来真的不能执着于一部经,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阶一样,需要一个认知过程。这样众生就容易放下情执心,不再抱有先入为主的老观念,解放思想,比较开明了。就像我们要过河,只能乘船,过了河,还要船吗?有的人就是不肯丢下船,扛着船继续行,以至于障碍了自己前行的进程。这时再看《华严经》,《圆觉经》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这才理解佛之前讲的那些经那些法门啊是针对当时自己的根机而讲,是应机施教。并不究竟。当时自己就那样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导。圆教菩萨 → 到了法华涅盘时,佛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对弟子们说:【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讲【唯此一真实,余二则非真】(《请见法华经原文》):唯有这部经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认定这部《法华经》才是我佛所要讲的,前面那些经典是引导你们最终流入此《法华经》的,也就是说,《法华经》是前面藏教,通教,别教里任何一部经的接换经,这是方便说,究竟说为:《法华经》为十法界任何一个国土中佛讲的无量经中任何一部的最终接换经。此经破前的小乘因缘经及不了义大乘经。其实佛在成佛后当下就可以讲此《法华经》的,《法华经》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为了开示众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当时没有正法氛围,讲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会破法毁谤。因而佛讲了这么多经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导,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为了最后讲清“一心三藏”的辅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没有学过三藏十二部经能接受这个《法华经》的话,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弯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园,回归如来藏妙真如性。其实佛在之前41年的传法中,无时不在讲《法华经》只不过那时是旁敲侧击,暗示着讲,给弟子们心里留下一个痕迹。到了法华涅盘时,佛才全面的讲,正式的讲,直接的讲,真话真说,指出弟子们必须受持此《法华经》这样我才与授记成佛,这时佛已不问根性,只讲唯一佛乘。。《法华经》全名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佛最后七年就为了讲这部《法华经》。《无量义经》为《法华经》打前阵,《涅盘经》为《法华经》收尾。《楞严经》原名《妙法莲华王》,与《法华经》是同一部经,《法华经》是总讲,正面直接讲,《楞严经》是细讲,是从正反两面讲,把《法华经》要讲的道理全面展开着讲。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两部大经。圆教佛法是从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说空,遇空说有,非空非有当下即空即有。圆融圆满圆通十法界万法为当人当下一念当下随缘变现。此法不立修证,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印光祖师遗训说为:“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等觉菩萨就是像观音菩萨那样的大菩萨的果位!

神和佛,哪个厉害?

佛,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fú,最早见于《诗经》 ,其本义为看不清楚,又可以引申为慈悲等义。“佛”又读作fó,是译音用字,是梵语佛陀的省称,意为觉者,是佛教徒对修行成功者的称呼。

大家对佛教都不陌生,现在信佛学佛的人也很多,但要真正想了解佛教,要想学佛,首先得把“佛”这个字搞清楚明白了,否则学了几十年佛,拜了几十年佛,还可能学错了,没有得到真实受用。

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直接翻译呢?因为佛的含义,实在是太深太广,这两个汉字还不足以完全表达“佛”的含义,所以就直接音译,然后加以注解。

通过这个新造的“佛”字,古大德告诉我们,佛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不是神,我们要向释迦摩尼佛学习,学习他讲的佛法,而不是向他求保佑。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是悉达多太子,悉达多太子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修行,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觉悟成佛。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本体上来说是“智慧”,作用上来讲是“觉悟”。佛陀证悟后第一句话便感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来圆满具足,具足无量智慧德能,只是我们还没有觉悟,只要觉悟了,我们也可以作佛。

所以我们和佛的唯一区别,就在迷悟不同,觉悟就是佛,迷惑就是凡夫。我们自性被妄想执着障碍住了,智慧不起作用,而佛已经觉悟,智慧就起作用了。

所以通过这一个“佛”字,我们就可以对学佛生起信心,只要自己肯努力,也可以开发自性本具的智慧,也可以成佛,这个字也充分体现了古大德的智慧。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