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割据的后一句(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诗意)

工农武装割据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井冈山毛泽东故居,“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

工农武装割据的后一句(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诗意)

工农武装割据是什么

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井冈山毛泽东故居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www.souquanme.com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编辑本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并且“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影响也越来越广。这就首先在实践上解决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如何继续革命、如何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但是,必须看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开创性事业,认识不尽一致。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胜利,也有挫折。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有些同志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提出红旗打得多久的问题,因而发生悲观的情绪。所有这些表明,现实斗争的发展要求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回答红色政权的存在问题,统一认识,坚定斗争方向。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以及同年11月25日,他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回答,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另外地方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等,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这是湘赣边界斗争的主要经验。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发生、存在和发展?这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相当的条件,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毛泽东指出这些条件是:   第一,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存在有两种产生红色政权的原因:一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二是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这就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一些同志发生悲观情绪,就是因为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解释的缘故。   第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总之,这些经过大革命洗礼的地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同全国的革命形势的发展密切相连。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分裂和战争不断,使革命形势也得以继续发展。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毛泽东指出:“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63页。)武装,包括正式军队和地方武装两部分。地方武装赤卫队,只能对付地主武装UqUxZ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对付国民党的正规军,必须正式红军。因此,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是不能粉碎国民党正规军对根据地的反复“进剿”的,是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的。“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50页。)   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就在于,有一支以南昌起义余部和前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编成的28团29团为主力的红4军。毛泽东非常重视红军的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军队的民主制度、政治教育制度、党代表制度等等,同时,不断总结战略战术,使红4军的战斗力不断提高并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在复杂、艰苦、激烈的斗争中,共产党的领导对于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这就要求:首先,共产党组织坚强有力;其次,政策要正确。毛泽东指出边界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的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59页。)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是正确的。由于执行了这些政策加上其他因素,于是才有1928年4月至7月,4个月的各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违背这些政策,就导致8月失败。   认识来源于实践。上述关于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原因的分析,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它的产生表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这个思想已经成为湘赣边界特委和军委的共识。在1928年5月和10月先后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及11月14日召开的红军第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都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决议案中。   1928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收到毛泽东5月2日信后于本日复函朱德、毛泽东并转前委诸同志,指出:“你们的任务就是在湘赣或赣粤边界以你们的军事实力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造成割据的局面向四周发展而推进湘鄂赣粤四省暴动局面的发展”。(《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中共中央对湘赣边界割据的肯定和企望。   1928年6、7月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也给以确认。大会通过的决议案中指出:“秋收武装起义在许多地方扩大了党在农民群众之中的影响。将土地革命的口号渗入了广泛的农民群众底意识之中;后来继续发展的农民斗争,以至于许多苏维埃区域之创立,大致亦由于秋收武装起义的影响。”大会指出党在苏区今后的任务是:“发展苏维埃底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底基础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式的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的实行土地纲领”;等等。(《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第176、186页。)六大还决定,党的一切军事工作都应集中于中央军事部,各地应设立军事委员会,受地方党部的一般指导,但在军事方面,则受中央军事部统一指挥。六大关于发展革命根据地和加强军事建设的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1936年毛泽东曾说到:“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一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这个问题又作了一次答复。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88页。)   还应指出的是,在大革命失败后至1928年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除上述几次起义外,还有一些以夺取城市为目标或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贸然发动的起义,先后遭到失败;有一些在起义以后,适时地将起义武装转向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公开割据或秘密割据。如:1928年7月,在彭德怀和滕代远等领导下,湖南国民党军独立第5师一部举行平江起义。起义成功后,部队组成了红军第5军。12月初,红5军到达宁冈,与红4军会师。1927年底和1928初,江西万安起义爆发,接着在万安农民武装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闽西和赣南广大地区,先后爆发了多次农民武装起义,组建了江西红军独立第2团、第4团,在东固、桥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工农武装割据能够存在的原因:建了工农革命军第2军第2师第14团,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初步形成以磨盘山为中心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上述这些起义和游击战争也都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   总起来看,这时在认识上对工农武装割据的肯定,还是就其本身而言的。至于它在夺取全国政权斗争中的作用,怎样看待和处理农村斗争和城市斗争的关系,党内认识是不一致的,可以说存在很大分歧。再有,如何在农村环境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也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是在实践中逐步解决的。
编辑本段“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实践探索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2.理论探索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否定了走城市的道路。
3.局面形成
  
军阀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
形成背
景不同 袁世凯死后,军阀内部和地方实力派失去了凝聚核心。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教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社会根
源不同 1.分散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2.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必然结果。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落后的农村经济为红色政权的生存提供了可能。
2.军阀连年混战,给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3.敌人在农村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出现范
围不同 遍及中国并以城市为中心。 集中在南部山区,主要在农村发展。
政权性
质不同 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武装集团,军阀既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
影响和
前途
不同 军阀连年UqUxZ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 使广大人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了身,使中国革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工农武装割据能够存在的原因:   第一,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存在有两种产生红色政权的原因:一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二是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这就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第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国民革命运动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也得以扩大。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也必然向前发展。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是造成工农武割据的必要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条件。   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需要最准确的答案
内容提要: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飞夺卢定桥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将他的足迹深深的印在了中国革命史上。他的伟大军事才能至今还令人叹为观止。他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在此,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毛主席所提出的这一伟大思想。
一、 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1. 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的失败
在土地革命战争以前,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斗争,已被看成是一条普遍规律。这是由于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得首先占领城市。
在中国G.C.D成立后的较长时间里,G.C.D人借鉴并沿袭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暴动的传统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初期,党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召开的八七会议,仍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随后,中共中央和各地方党组织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其结果都以失利告终,使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血的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武装起来的革命力量较为弱小,而反动势力又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要夺取革命胜利,实行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搜趣网武装暴动的传统模式是行不通的。
2.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杰出代表。
1927年9月,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严重受挫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果断地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带领部队沿湘赣边界南下。起义部队于10月间到达井冈山地区,并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成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点。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工作。尤其是着力于恢复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扩大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的工作。经过上述努力,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为中国G.C.D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促进了全国各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共建立了15块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3个军,约10万人,还有众多的农民赤卫队。这种局面展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独特途径,使革命的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依据
1.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G.C.D人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革命新道路,但在理论上还没有为全党所认识和接受。
围绕着革命的道路怎么走的问题,当时党内思想认识很不一致。
一方面,坚持“左”倾思想的人,再度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热衷于发动城市暴动,看不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位,甚至命令已经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足的工农红军离开根据地去攻打城市,结果造成新的失败和革命力量的再受损失。
另一方面,由于根据地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加上敌人的严密封锁和不断“围剿”,给根据地军民造成极大困难,致使一部分红军将士产生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因此,革命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成为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了回答革命道路和前途的问题,1928年10月到1930年5月,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毛泽东认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这些原因和条件是:
第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可能条件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G.C.D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2.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毛泽东在1930年1月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论述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在1936-1939年间,毛泽东又在先后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G.C.D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G.C.D》等文章中,进一步阐明了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综合这些著作,毛泽东对于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必要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积蓄力量,最后一举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要通过建立红色政权来创造红军,使之成为夺取全国政权的主要工具。
第二,中国革命的力量构成决定了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是必要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力量,所以,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而要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就必须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才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以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开展土地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好形式。
第三,中国革命的国内环境决定了以农村为重心,建立农村根据地是必要的。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因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只能首先在广大农村聚集力量,即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积蓄和发展力量,把农村建成巩固的革命基地,以赞成与城市敌人的对垒,借以反对敌人的进攻,借以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进而取得全国的胜利。
中国革命必须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但也不能够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毛泽东十分重视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相互配合。开展其他形式的斗争,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工人的斗争、青年的斗争、妇女的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或者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开展起来以配合武装斗争。没有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胜利。
三、“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1.“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在中国G.C.D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思想。三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三位一体。
首先,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只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和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确保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民主力军参加红军和革命战争,农村根据地才能得到切实巩固和扩大。
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可靠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2.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要求党在农村建设巩固的根据地。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有力支持;而要获得农民的支持,就必须废除农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就成为实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实践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G.C.D重视农村根据地的建设,由于实行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搜趣网的土地政策,使根据地不断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G.C.D以主要的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这实际上是在抗日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同时,这一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进而使人民抗日力量发展壮大。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G.C.D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5年9月,中共中央及时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示人民解放军主力进入东北,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战略决战的胜利打下基础。在这一时期,中国G.C.D在各解放区、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解放区得到巩固和迅速扩大,从而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后期,G.C.D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表明通过22年来农村道路的实施,夺取全国胜利的条件成熟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完全实现。
参考文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G.C.D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G.C.D》

世上无难事的下句是什么

只要肯登攀

这句话出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

原文: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白话译文:

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扩展资料: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1965年春天,诗人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70岁高龄重游井冈山,实现了盼望多年的夙愿,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倍感亲切;举目环视莽莽苍苍的井冈山,变成多姿多彩,生气勃勃“新颜”。“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寻”字,不仅表达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欢快的心境。

诗人展示一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水潺潺;举目仰望,盘旋的高路,插入白云渺渺的云端。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上九天揽月 下五洋捉鳖下一句是什么?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下一句是:谈笑凯歌还。

全诗: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作者: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翻译:当年革命时期风雷激荡,红旗漫卷,这就是人世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扩展资料:

这首词写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所见的景色及由此发生的感情。

毛主席从1927年10月上井冈山到1929年1月离开井冈山,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十四个月,到1965年5月,时间已过去38年,弹指一挥间,期间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沧桑岁月,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新中国,一路走来,克服多少困难,打败多少敌人,当大局已定,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做主后,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激情满怀,乃于1965年5月25日填了这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诗词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