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一将湘军抵死相救下一句(李秀成究竟在供词中说了什么 导致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曾炮轰冯云山的湘军悍将后来是什么结局?公平的来说,曾国藩的兵法韬略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甚至可以说,曾国藩根本就不懂得带兵打仗,但曾国藩所率领的湘......

斩一将湘军抵死相救下一句(李秀成究竟在供词中说了什么 导致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曾炮轰冯云山的湘军悍将后来是什么结局?

公平的来说,曾国藩的兵法韬略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甚至可以说,曾国藩根本就不懂得带兵打仗,但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呢?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曾国藩有强大的后援,当时清王朝虽无可战之兵,但作为正统王朝,后勤方面还是能给曾国藩提供保障的。而第二点,就是曾国藩有自知之明,不在带兵打仗上指手画脚,着重于军队的思想建设,一直有信念、有信仰的军队,战斗时自然更有韧性。


也正是由于曾国藩不对具体作战指手画脚,而且着重军队的思想建设,故而在他所建设的湘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悍将,而且这些悍将对曾国藩的忠诚度极高,不仅在战场上宁死不降,身处在高位后仍对曾国藩极为忠诚。而这里要说的,就是湘军中的一位悍将,他名叫江忠源,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他,但他在当时,却是一代风云人物,为何?因为他炮轰了太平军的南王冯云山。

这江忠源是湖南新宁人,曾中举人,但在会试时落榜,后被任命为教职官员,回乡教书。但这江忠源与其他的文人士子不一样,他本身长得极为雄壮,而且熟读兵书,在回乡后,他除了教正常的四书五经外,还以兵法训练乡里子弟。当时世道不太平,常有匪患,但新宁在江忠源所组织的团练保护下,得享太平,而且还因擒杀聚众作乱的雷再浩,被升为知县。


当时官员之间,最亲密的关系无非就是同窗或同乡,曾国藩作为湖南人,对于江忠源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在咸丰皇帝诏令部院九卿举荐贤才时,时任礼部左侍郎曾国藩就推荐了江忠源,虽然后来江忠源因父亲去世,断了这份机缘,但与曾国藩的恩情却是结交了下来。在太平天国起义时,大学士尚阿赴广西镇压太平军。江忠源也被征调到军中,深受副都统乌兰泰的器重。后来,江忠源回乡召集乡兵五百人,组建楚勇,并由弟弟江忠濬统领,奔赴广西。

江忠源也算是文武双全了,虽然兵少,但战斗力却不弱,屡挫太平军,官职也如同坐火箭一样,在乌兰泰战死后,江忠源得以独领一军。他并扼守鸬鹚洲,三败太平军,解桂林之围,被擢升为知府。而后江忠源追击太平军至全州。当时,太平军占据全州,打算沿着湘江水陆并进,北攻长沙。江忠源在蓑衣渡设下伏兵,又砍伐树木,堵塞河道,并与太平军鏖战两昼夜。南王冯云山中炮而死,太平军溃逃,辎重尽被缴获。


冯云山是太平天国起事之初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而且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在用兵上更是以狡黠著称;乌兰泰曾在上中说,南王是“凶悍诡诈,久历戎行中不独未见并所未闻也”;而且学家们还评冯云山为“其忠勇才德与智谋器度实为太平天国之第一人”;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得知冯云山被大炮轰杀后大哭道“天不欲我定天下耶,何夺我良辅之速也”。

后来太平军攻略湖南,江忠源自然是火速回湘保卫家乡了,虽然深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器重,但由于长沙城内巡抚、提督、总兵有十几人,互不统属,张亮基难以调度,故而江忠源的主张没被采纳。后张亮基升任湖广总督,在张亮基的极力推荐下,江忠源升为湖北按察使,可见张亮基对江忠源有多倚重。可能会有人疑惑,这和曾国藩似乎没什么关系啊?要知道,其实湘军是曾国藩和张亮基一起创办的,如果非要说,那就是江忠源属张亮基一派,但本质上,仍是湘军。


之后江忠源又因剿平通城、崇阳、嘉鱼、蒲圻的叛军,生擒叛军首领刘立简、陈百斗、熊开宇等人。咸丰皇帝认为江忠源忠勇可恃,便让他到向荣的江南大营帮办军务。江南大营是什么地方?江南大营是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集结起的最后两支直接听命于咸丰皇帝的野战军之一(另一支为科尔沁部僧格林沁野战骑兵)。全国各地素质较好的绿营官兵集结太平天国天京孝陵卫驻扎屏蔽苏杭财赋区成为江南大营。

但江忠源行至九江时,闻听南昌被围,便上疏朝廷,请求先援江西,并率一千三百人奔赴南昌。江西巡抚张芾将王命旗牌授予江忠源,让他指挥所有战事。江忠源烧毁城外民宅,斩杀逃兵,又亲自驻守章江门,日夜督战。江忠源坚守南昌九十余日,多次击破太平军营垒、击沉敌军船只。后太平军见攻不破南昌,无奈之下撤军而去。咸丰皇帝为了表彰江忠源的功劳,特赐他二品顶戴。


当时统领太平军攻略江西的是太平军的头号名将石达开,石达开见攻不下南昌,于是又去攻打其他地方,多地陷落,告急的文书如同雪花一样发往咸丰皇帝处;其中最为危急的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当时,江忠源冒雨行军,将士尽皆疲惫,自己也染病不起。行至六安时,太平军已攻陷桐城、舒城。庐州知府胡元炜遣使告急,并谎称城中兵力、军饷充足。江忠源便不顾六安军民挽留,留下一千兵马守卫六安,带病前往庐州。

江忠源抵达庐州,方知城内总共不过三千人马,而且粮草、军火短缺,但已被太平军重重围困。江忠源虽知自己被胡元炜所骗,而且庐州难以保全,但仍不肯弃城退守。他认为胡元炜不能布置防务,谎言贻误战机,多次斥责,并亲自驻守水西门,击退太平军的进攻。朝廷为了嘉奖江忠源,赐他霍隆武巴图鲁勇号。当时,陕甘总督舒兴阿畏惧太平军兵威,不敢前进。江忠源之弟江忠濬与刘长佑也被阻拦在庐州城外五里处,难以救援;庐州形势极为危险。


但这还不是最危险的,湘军最善打苦战,但部队作战,最怕有内奸,很不幸,江忠源就遇到了;庐州知府胡元炜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及荣华富贵,竟私通太平军。太平军获知城中虚实,更加猛烈地攻城。太平军炸毁水西门,攻入庐州城中。江忠源拔刀欲自刎,被左右亲兵阻止,都司马良勋背着他逃走。江忠源猛咬马良勋的耳朵,奋力挣脱,继续与太平军交战。到达水闸桥时,江忠源已身中七处创伤,只得投入古塘,跳水自杀,时年四十二岁。

此战,布政使刘裕珍、池州知府陈源兖、同知邹汉勋、胡子雝等人一同战死,唯有胡元炜因投降而保存;后江忠源的尸体被部卒周昌迹背出,仍是面色如生。朝廷得知后,追赠江忠源为总督、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赐谥忠烈,并将他的灵位安放在昭忠祠中。太平天国被灭后,朝廷念及江忠源的功劳,又追赠他为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并在湖南、江西为他建造专祠。


其实关于江忠源,看人极准的曾国藩早年就曾断言:“吾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而在江忠源成为湘军的一员后,曾国藩虽然对江忠源颇有照顾,想避免江忠源的悲剧,但怎奈一切冥冥中早已注定;在镇守庐州时,江忠源有过多次逃生的机会,或者说他完全可以不去庐州,但他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前往,选择了坚守,战至最后一刻,而这也是湘军一贯的传统——不畏艰险。

曾国藩的湘军战斗力如何你们知道吗?

1851年,清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这场起于广西的农民起义如野火般迅速燃遍了整个东南,咸丰皇帝急调八旗军和绿营军前往镇压,但是满清入关200余年,这些当初骁勇的战士的后代早就沦落为一堆废材,一触即溃,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短短两年的时间,太平天国运动便波及东南半壁江山,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深深震撼了清廷,咸丰皇帝眼看着这堆八旗军,绿营军靠不住,无奈之下,只得下诏让地方豪强及官吏自主训练团勇参与征缴太平军,1853年1月21日,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也称“湘勇”)。

曾国藩创建湘军,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实行厚饷原则。他规定的湘军士兵的收入,每月四两到六两白银,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左右,也比农民务农收入多三四倍。这样高的军饷标准,使士兵能够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绿营在组织结构上最大的问题每次打仗,都是临时征调,东调一千,西调一百,是“兵与兵不相得,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将又各不相下”。胜不相庆,败不相救。非常不团结。所以湘军在制度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每一层上级和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且有选用提拔之恩。组织内部打通,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湘军和绿营的第三个不同,是选人原则的不同。

曾国藩选军官,有一句话,叫“选士人,领山农”。“选士人”,就是军官都要用没有打仗经验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清代国家正规军的军官多是武人出身,大字不识几个,文化素养很低。而湘军的将领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军事是一项专门技术,曾国藩偏要选没有经验的读书人。结果却取得成功。为什么呢?因为读书人有精神信仰,没有绿营的腐败习气。

这就涉及到,除了以上几点,湘军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教育。在曾国藩创建湘军以前,中国的军队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的。而曾国藩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人。所以曾国藩建立湘军,还有一个重要的创新,就是他非常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

军队的凝聚靠的是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这样的湘军确实战斗力极强,事实证明这种办军方法是有效的,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参照此法。这也是“军阀”的最早由来,所以曾国藩也被称为军阀头子。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曾国藩功不可没。蒋介石就极端推崇曾国藩的治军之术,只是没用好。

湘军初期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如弓箭、大刀、长矛等。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发现洋人武器厉害,于是引入洋枪洋炮,但条件所限,每营仅用抬炮、小枪120余杆,余皆用刀枪剑戟等冷兵器。冷热兵器混合。湘军中代表武将有胡林翼、江忠源、曾国荃、罗泽南、塔齐布等,淮军著名的有程学启、丁汝昌、刘铭传、叶志超、张树声、聂士成等。

曾国藩让人叹服的官场无影手,大半来自于磨练。所以,起初官途生涯并非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他所处的晚清时代,官场腐败,军队极端腐朽,国家军队已经无法平定大难,因此搜趣网,他自创湘军,领兵征战,战功彪炳。而当太平军势力日渐消退之时,介于曾国藩父亲去世,咸丰皇帝顺水推舟,批准他回家守制三年,实际上是解除他的兵权。

面对这种由巅峰跌落低谷的打击,着实给了曾国藩当头一棒。但他并没有被碾压成功,而是保持越挫越勇愈久弥坚的斗志给站立起来,他斩关夺隘,不再锋芒毕露,而是学会世故圆滑,以他人的私心私利为自己所用,大刚若柔,大智若愚,学会灵活变通,所以在咸丰八年,由于战局再一次地席卷而来时,皇帝又再一次重新起用他,而此时的曾国藩胜任得游刃有余,所向披靡,战功显赫。

?1?曾国藩坚韧持重,交友如云,以诚为本,以质朴刚正为基础,主功立德,立言为准则,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挽救晚清王朝的命运,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在生活无情的暴击之下,不忘初SmTJR心,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最终成为一代英雄豪杰。

胡林翼屈身求全讲的是什么故事?

人都会有处在弱势的时候,为了反败为胜,有时候需要屈身求全,或代人受过,或忍辱负重。

提起清军剿灭曾经一度占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由曾国藩这个“文弱”书生创建的湘军。据熟悉湘军内幕的薛福成说,湘军的主心骨是曾国藩,但功劳最大和牺牲最大的却是胡林翼。因此,在与太平军的较量中,如果说湘军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曾国藩的话,那么湘军的胜利却不能没有胡林翼。

胡林翼为了大局,他没有争权夺利,没有抢着到前线去,而是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后勤工作,保搜趣网证了老巢的安全。为了全局,他甚至还要低头做人,硬生生把朝廷派来监视自己的人发展成了湘军的盟友,为湘军赢得了广阔的空间。曾国藩称其“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获诸将,天下宁复有似斯人者哉!”

咸丰六年(1856年)是湘军最艰难的一年。

胡林翼苦攻武昌,如果此城不下,湘军就失去了根据地。而曾国藩坐困江西,朝不保夕。这年初,石达开攻下江西五十多座城池,南昌形势孤危,曾国藩亟欲胡林翼回师相救,而武昌马上即克,不能舍之而去。于是罗泽南不避艰危,不顾伤亡惨重,竭力向武昌进攻,死伤枕藉。不久,九江太平军大举来援,武昌城中亦出兵夹击。罗泽南身受重伤,数日后创重而亡,胡林翼命令李续宾代领其军。

四月,杨载福所统水师大破太平军水师于汉阳,太平军战船200余艘尽被烧毁,长江江面肃清,援军路断,汉阳、武昌二城坐困。七月,石达开由江西回师金陵(今南京),踏破向荣的江南大营,然后拥众上援武昌,号称十万,不久在青山被胡林翼、李续宾打败,武昌援绝。

十月,胡林翼增加陆师五千,水师十营,对武昌采取长围久困之计。城中太平军粮尽,于十一月间开门突走,被湘军分途追歼,武昌终于被攻下。

十二月,湖北全省俱被湘军占领。

咸丰皇帝非常振奋,为奖赏有功人员,将胡林翼补授为湖北巡抚,加赏头品顶戴。胡林翼一下子就成了实缺的巡抚大吏,实权在握。但巡抚虽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按照清朝的政治制度,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巡抚之外,尚有总督。总督管军而巡抚治民。但若在一省之中,同时设有总督、巡抚两官,二人恰又同城而治的话,往往互相牵制。湖北巡抚驻武昌,而兼辖湖南、湖北二省的湖广总督也驻武昌。

咸丰皇帝对汉人始终怀有戒心,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抚后,他就命满人官文为湖广总督,对其实行监视。官、胡两人家庭、经历、才略、人品大有不同;又在非常时期,分为督抚,同在一城,同办一事,且所办之事,多非平时之例行公事,或无章可循,或有章不能循。这样,双方发生了许多次冲突,甚至趋于决裂。在当时,却意味着湘军集团是否接受监督,清廷控制使用湘军的方针能否贯彻的问题。如果俩人不和,湖北将全部落入官文手中,湖南也将受到官文的控制。这样不仅两湖难以成为湘军集团的地盘和战略后方,湘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而且湘军现有力量也会受到损害,进而危及两湖的安全。

在十分关键的情况下,曾国藩致信胡林翼,让他采用屈身求全,与官文搞好关系搜趣网,如不是事关紧要,一定顺从,借其威重之名,方能行己之志。胡林翼最终明白了官文的地位不能动摇,惟一的办法是与官文搞好关系,于是就改变了作风,针对官文的特点,大施权术,力求既尊重官文钦差大臣和总督的双重权势,又不束缚自己的手脚。

攻人先攻心,首先,胡林翼竭力与官文建立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为了湘军,胡林翼刻意结交湖广总督官文。官文有个宠妾过生日,却以正房夫人的名义散贴,准备等来贺的人聚齐后才坦白。这本是官文想给宠妾邀体面的小伎俩。不料一个藩司得知内情,怒不可遏。说:“夫人寿辰,吾侪庆祝,礼也,今乃若此,我朝廷大僚岂能屈膝于贱妾?”当时的封建名分是很重的,夫人可以夫贵妻荣获得朝廷诰命,有品位,是作为人存在的,妾的地位总不能登大雅之堂。

胡林翼在旁听了,大力称赞他做得对。可扭过头,他自己却若无其事地传“年家眷晚生胡林翼顿首拜”的帖子祝拜官文的宠妾。这时刚刚随同那藩司要回拜帖的人又随胡搜趣网林翼拜觐。一场尴尬的局面化解了,官文的宠妾自然对胡林翼感恩戴德。

等官文宠妾拜望胡林翼母亲时,胡林翼又吩咐以夫人的规格接待,此后胡母认其为干女。两家内眷亲密往来,自己也不时拜谒官母;与官文平时私函,略去官场礼义,直呼之为“老兄”,“中堂老兄”。有的记载还说胡林翼与官文结拜为兄弟。

在公事上,则“专从里子切实讲求,而不占人面子。”即抓实权,坚持按己意埋头处理军政事务,而每遇可得美名,邀封赏,如“收城克敌”等事,则推首功于官文,一切报功奏疏亦推官文列名出奏,官文因此累得晋升,官至大学士。

在奏折信札中极力称誉官文“宽仁博大”,“仁厚公忠”,“能开诚心,布公道者,推中堂一人。”为了安抚官文,胡林翼对官文的贪污不仅视而不问,还每月以盐厘三千两,划作督署公费,实际就是交到官文的私囊了。

胡林翼曲意交结官文,就在“忍”字、以忍而得情。官文受枕边风的吹拂,对胡林翼自是格外另眼相待。宫、胡二人的和契为整个湘军集团的成功铺平了后路。这是胡林翼“忍”的妙处所在。

从1857年春至1861年胡林翼病死,其间二人虽有矛盾,但胡林翼始终坚持对官文用外圆内方的方针。官文对此自然也心中有数,但仍然作了积极的响应。据说胡林冀母亲来武昌,官文亲自带领文武官员去河岸迎接。

官文也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功劳全部都是湘军争来的,如果胡林翼的地位一动摇,就无人指挥湘军克敌制胜,他的种种地位和荣誉也就会落空,甚至身家性命也成问题。因此对胡林翼也听之任之。他对幕僚说“我辈之才皆不及彼”,“确无彼不能御敌”。他有功可居,有誉可邀,有银可使,就一心依靠胡林翼。正如薛福成所记,官文乐得“仰成而已,未尝有异议。”

这样,胡林翼就大体上能如曾国藩所说“乃独得少行其志”,“事无大小,推贤让能,多由抚署主政。”胡林翼借金钱与名位满足总督官文的愿望,使得官文感激而事事信从。于是,胡林翼真的变成了以一人而兼总督巡抚二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事事都可按照自己的计划与想法推行,而不虞他人之掣肘。

督抚同心而胡林翼又实操其柄,自然事事皆易于推行。最显著的成效,一是用人行政方面,皆能依照胡林翼的主张,用贤黜邪,使湖北吏治日有起色;二是在军事作战方面,也能依照胡林翼守在境外的办法,分遣湖北之军出援湖南、安徽等省。

胡林翼虽然放下脸面做人,但得到的却是湘军胜利大局。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