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五不论后一句(“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对于作诗格律的一种主张,即作诗时,除每一句最末字外,诗句中的奇数字不一定要符合平仄,但偶数字......

一三五不论后一句(“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对于作诗格律的一种主张,即作诗时,除每一句最末字外,诗句中的奇数字不一定要符合平仄,但偶数字则必须严格要求符合平仄。
律诗是//www.souquanme.com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什么?

是古人写作七言近体诗时对一句之中各字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为常用口诀。其内容是说:在一个七言律句之中,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不能任意使用。

这种规定的基本精神是对平仄声字的运用可以有灵活处置的地方,使作诗时不致为平仄律束缚得太死,不因词而害意。

扩展资料

使用这句口诀时,总的原则就是不能违反格律诗的几个禁忌,即不能犯“孤平”,不能形成“三平调”和“三仄尾”。

一、不能犯“孤平”孤平,是指在平脚的句子里,除了韵脚之外,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按照王力《诗词格律》中的说法:“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GakdjI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二、不能形成“三平调”在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做近体格律诗时要尽量避免,而且出现了是无法补救的。在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句型中,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但是第三个字就不论,如果用了平声字,出现了三平调,犯了禁忌。

三、不能形成“三仄尾”三仄尾指一句的最后三字全为仄声。五言的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句型中,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但是第三个字“不论”,不能用仄声字。七言的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第一三两字可平可仄,但是第五个字不能用仄声字。否则变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就会出现“三仄尾”。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出处

//www.souquanme.com七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不论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声调,一般是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除结尾字的押韵规律外,逢双数的字,必须是平
声和仄声错开,为此只有两种情况:仄平仄和平仄平。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二四六位数的字,分别是急、高、啸,
为仄、平、仄声;而一三五位数的字分别为风、天、猿,都是平声,却不搜趣网妨碍入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的意思。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二四六数字分别是无、处、惊,为平、仄、平声;而一三五数的字分别为“于、声、听”,为
平平仄声。一般情况下,单数位的字是不论平仄声的,但应力争避免“三平脚”或“三仄脚”,也就是说,不要末尾的
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所以五言字的第三位和七言诗的第五位的字,有时就需要讲究一下。此外,犯“孤平”即
同一句诗除韵脚外,只出现一个平声字,也是诗家之忌,但此内容较复杂,还有较深一层的“补救”方法,作诗者在初
始可以抱着“不以词害意”的创作观点。
词里的平仄声,要求更为严格,相当多的长调都不能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写诗格式去做,必须对照
词谱的固有格式去填写,所以说是“按谱填词”,这样说来,学写词的人,手上有一本“词谱”之类的工具书是有必要
的。如最简单的《十六字令》,它的定格是“一(韵)1┃--┃┃-(韵),--┃(句)+┃┃--(韵)”其中
一是平声,┃是仄声,+是可平可仄的地方。由此看来,写词要比写诗难。有的初学者以为只是符合词牌那规定的字数
就可以算是该词了,不讲句式和平仄规律,随意填写却冠上词牌名,谁知是贻笑大方。

对联平仄的『一三五不论』之说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相传已久的口诀,是从律诗创作中,总结了句中平仄安排的经验后而衍生出来的。其作用,是为写律诗时该如何去考虑每句的平仄安排,而提供一个简捷的、方便的法门。它本身并不是一种格律,其含意亦并不是为针对「 两两 相对」的平仄要求而说。而这口诀本身,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很容易引起误解。这方面,后文再作详细解说。及其后,将这口诀引用於对GakdjI联平仄要求上,就不期然地令人联想到,口诀是在说上下联相对时的平仄要求准则,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