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突佳人是什么意思?
唐突佳人的意思是:冒犯、得罪美人 。
这其实只是古代一种礼貌的语言,这是一种过谦的说法,怕自己的言行举止冲撞佳人而引起对方反感的一种说法。往往用于否定形式。举个例子,一个女子招呼你坐到她身边,你说“不敢唐突佳人”。
“唐突佳人”出自于作者: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佳人不可唐突,美酒不可糟蹋。”
《多情剑客无情剑》的作者:古龙
扩展资料:
“佳人不可唐突,美酒不可糟蹋。”意思是说 :酒是粮食的产物,美酒是要慢慢品尝的,喝好就可以,不可多喝浪费 ,在美女面前要举止得体,不可有其他不正道想法。
《多情剑客无情剑》是古龙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小李飞刀”系列的第一部。该书情节曲折动人,艺术成就很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典型。它不仅是一部阐明武学真谛的作品,还是一部写尽人间世态炎凉的人情历史画,更是一部触动社会现实,探索人生哲理的警世名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多情剑客无情剑
莫唐突了佳人 是啥意思?
唐突 冒犯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不用因为自己的举动 使美人难堪苦恼
麻烦采纳,谢谢!
麻烦采纳,谢谢!
如何与陌生女孩子搭话!而又不会唐突佳人
今天在班车上碰见一个女孩,好想和她认识,可是又怕唐突佳人,求助求助哈哈,技巧!决定一切啦!漫不经心的靠近,可以借问时间,问路啊这些还有就是要靠你的观察力了。判断出女孩子是什么类型的,然后投其所好啦,第一次装问路,第二次碰巧,耶?你也在啊!接下来就和女孩子聊天啊,一定要聊女孩子表现出有兴趣的那块啦!再然后,下次遇见,问号码啦!ok,第一步解决!嘿嘿。一定要假装漫不经心的,不要女孩觉得故意接近那样就会有防备,效果就不好啦!最重要的是,即使很喜欢,也别太显露出来啊,不要心急还有一点是,男孩子的形象很重要,帅哥会很吃香的哈哈,就像如果有帅哥哥跟我说话,偶会很开心8过,如果你给分给我的话我会更开心,哈哈哈
只有春知处这句话什么意思呀?这句话的出处
青 玉 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春天的气氛真是奇妙无比,空气里满是温柔细腻的情绪,忽然间就会让人柔情似水,然后又浮想联翩。于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一个美妙的女子,轻盈曼妙地朝着横塘走来,这是诗人居住的地方。诗人的目光很准确地落到了那女子的身上,目光里洋溢着春天的味道。看着她凌波微步窈窈窕窕恍如神妃仙子一般走近,便心有所动地希望着接下来能够发生点什么。发生点什么呢?说上几句话?或者哪怕仅仅是瞬间的四目相接?当然什么也没有发生,那可爱的女子根本没有注意到有人在充满爱慕地注视着她。或许这样子的目光,她早已习惯,习惯到旁若无人。她很快便绝尘而去,只给诗人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以及一大堆无端的猜想和叹息。那个美妙的春天里,诗人遇上了一个比春天还美妙的身影搜趣网。对于那女子来说,什么也没发生过。她的记忆里不会有这个春天里她和诗人的这次偶遇。她沉默着来,又沉默着去。无语的姿态更显美丽而高雅,从容的脚步更觉轻盈而曼妙,她让那个春天在诗人的眼里,完全失去了色彩。诗人多情,因而易痴,因而易呆。佳人已去,这可爱的诗人,便在这儿呆呆傻傻地猜想起来。或许现实生活里,人生的美好原本就是猜想的成分更多一些吧;也或许这样子的猜想,才是生活里更真实更多彩的美丽吧。“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这不算唐突佳人,也绝无轻佻沾惹之意。诗人只是不能自禁地在猜想着什么。有点羡慕,有点嫉妒,有点失落;也或许还有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楚,一点点顾影自怜的感伤,一点点无处倾诉也无人倾诉的落寞;也或许是眼前人勾起了往事的回忆,那回忆里有一个同样美妙的身影,于是回忆与现实重叠在眼前,让诗人一时间心乱情迷难以自拔。但决不想入非非。这样的想像,我们真的并不陌生。人生的美丽,又怎能没有这些美丽的想像的参与呢。仅仅是想像而已,所以这样的猜想,这样的相思,这样的爱恋,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精神之恋。因为它所爱恋的对象,只不过是一个虽然美丽形象却又虚幻不真的影像而已。她倏忽而来,又转瞬即去,只留下一个美丽却缥缈的背影。她不会与自己的人生发生任何实际意义上的纠葛。诗人当然深知此中意味,所以他也很干脆地用一句“只有春知处”,便把那位令他心旌摇摇的女子深藏起来。来不知所自,去不知何处,惊鸿一瞥,无迹可求。这样子的情感,也应该是“只有春知处”吧。只是苦了诗人。“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从清晨到日暮,诗人没有等来那位女子——他当然知道他的等待是一种徒劳,但明知徒劳也还是要等——却等来了满心的忧愁,等来了恼人的“梅子黄时雨”。诗人害起了单相思,这相思便如春天的柳絮漫天飞舞,便如春天的梅雨细细密密没完没了。闲愁亦能断肠,而这断肠却又所为何来?为一个与自己全不相干的女子,为一个自己一无所知的女子,为一个除了带给自己绝望便什么也给不了的女子。这样子的诗人,真是傻得可以。但是,古典时期的爱情又有多少是在绝望中挣扎着的呢?后现代的人们当然不会待见这样子的爱情,所以他们就都不古典了,就都后现代了。其实贺铸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老大不小的了。我最早读这首词的时候,并没注意作者的年龄情况,只是下意识里觉得这应该是首中年人写的词。因为看词里那种优雅从容的口气,并不像青年人那样热切。我想到了不是青年人所作,却没想到,贺铸写此词时,已经年近六十了。这年龄比我想像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一些。这让我多少有点失望。这是一首很清楚的单相思的词。一个年近六十的老人,居然还会没来由地害单相思,这有点麻烦,有点不太恰当。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贺铸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五十七岁,其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近十年,他独自一人居住在苏州的一个叫横塘的地方。一般认为,词中所写当实有其事。在这样一种人生背景之下,贺铸写下了这首词。但这个说明,起不到多少作用。毕竟这样的相思,还是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让传统的读者接受起来心里总有些不够顺畅。我下意识里觉得这故事最好是发生在那种古典的中年人身上,因为我觉得,中年人的含蓄内敛从容舒展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以及他所处的富有弹性的年龄段,可能会化解掉一些不必要的猜疑和担心,会阻止这故事可能产生的歧义,使这故事有一个可靠的前提。后来我想明白了。对美的理解与接受,其实没有必要那么狭隘。一个苍老的诗人,因为一位美丽女子的触动,勾起了他既真切又缥缈的相思,那相思里,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美丽的回忆,至多夹杂着一点点美丽的向往而已。我们从词里看到的,是干净的思想,纯洁的情感,并无半点的唐突与亵渎,也无半点的轻狂与招惹。美丽是一种境界,不管是人的美丽,还是物的美丽。而读懂这种美丽,则是一种更大的境界,不管读的是人的美丽还是物的美丽。当然这样的美丽,难求难得。惊鸿一瞥,然后,无迹可求。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春天的气氛真是奇妙无比,空气里满是温柔细腻的情绪,忽然间就会让人柔情似水,然后又浮想联翩。于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一个美妙的女子,轻盈曼妙地朝着横塘走来,这是诗人居住的地方。诗人的目光很准确地落到了那女子的身上,目光里洋溢着春天的味道。看着她凌波微步窈窈窕窕恍如神妃仙子一般走近,便心有所动地希望着接下来能够发生点什么。发生点什么呢?说上几句话?或者哪怕仅仅是瞬间的四目相接?当然什么也没有发生,那可爱的女子根本没有注意到有人在充满爱慕地注视着她。或许这样子的目光,她早已习惯,习惯到旁若无人。她很快便绝尘而去,只给诗人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以及一大堆无端的猜想和叹息。那个美妙的春天里,诗人遇上了一个比春天还美妙的身影搜趣网。对于那女子来说,什么也没发生过。她的记忆里不会有这个春天里她和诗人的这次偶遇。她沉默着来,又沉默着去。无语的姿态更显美丽而高雅,从容的脚步更觉轻盈而曼妙,她让那个春天在诗人的眼里,完全失去了色彩。诗人多情,因而易痴,因而易呆。佳人已去,这可爱的诗人,便在这儿呆呆傻傻地猜想起来。或许现实生活里,人生的美好原本就是猜想的成分更多一些吧;也或许这样子的猜想,才是生活里更真实更多彩的美丽吧。“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这不算唐突佳人,也绝无轻佻沾惹之意。诗人只是不能自禁地在猜想着什么。有点羡慕,有点嫉妒,有点失落;也或许还有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楚,一点点顾影自怜的感伤,一点点无处倾诉也无人倾诉的落寞;也或许是眼前人勾起了往事的回忆,那回忆里有一个同样美妙的身影,于是回忆与现实重叠在眼前,让诗人一时间心乱情迷难以自拔。但决不想入非非。这样的想像,我们真的并不陌生。人生的美丽,又怎能没有这些美丽的想像的参与呢。仅仅是想像而已,所以这样的猜想,这样的相思,这样的爱恋,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精神之恋。因为它所爱恋的对象,只不过是一个虽然美丽形象却又虚幻不真的影像而已。她倏忽而来,又转瞬即去,只留下一个美丽却缥缈的背影。她不会与自己的人生发生任何实际意义上的纠葛。诗人当然深知此中意味,所以他也很干脆地用一句“只有春知处”,便把那位令他心旌摇摇的女子深藏起来。来不知所自,去不知何处,惊鸿一瞥,无迹可求。这样子的情感,也应该是“只有春知处”吧。只是苦了诗人。“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从清晨到日暮,诗人没有等来那位女子——他当然知道他的等待是一种徒劳,但明知徒劳也还是要等——却等来了满心的忧愁,等来了恼人的“梅子黄时雨”。诗人害起了单相思,这相思便如春天的柳絮漫天飞舞,便如春天的梅雨细细密密没完没了。闲愁亦能断肠,而这断肠却又所为何来?为一个与自己全不相干的女子,为一个自己一无所知的女子,为一个除了带给自己绝望便什么也给不了的女子。这样子的诗人,真是傻得可以。但是,古典时期的爱情又有多少是在绝望中挣扎着的呢?后现代的人们当然不会待见这样子的爱情,所以他们就都不古典了,就都后现代了。其实贺铸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老大不小的了。我最早读这首词的时候,并没注意作者的年龄情况,只是下意识里觉得这应该是首中年人写的词。因为看词里那种优雅从容的口气,并不像青年人那样热切。我想到了不是青年人所作,却没想到,贺铸写此词时,已经年近六十了。这年龄比我想像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一些。这让我多少有点失望。这是一首很清楚的单相思的词。一个年近六十的老人,居然还会没来由地害单相思,这有点麻烦,有点不太恰当。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贺铸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五十七岁,其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近十年,他独自一人居住在苏州的一个叫横塘的地方。一般认为,词中所写当实有其事。在这样一种人生背景之下,贺铸写下了这首词。但这个说明,起不到多少作用。毕竟这样的相思,还是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让传统的读者接受起来心里总有些不够顺畅。我下意识里觉得这故事最好是发生在那种古典的中年人身上,因为我觉得,中年人的含蓄内敛从容舒展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以及他所处的富有弹性的年龄段,可能会化解掉一些不必要的猜疑和担心,会阻止这故事可能产生的歧义,使这故事有一个可靠的前提。后来我想明白了。对美的理解与接受,其实没有必要那么狭隘。一个苍老的诗人,因为一位美丽女子的触动,勾起了他既真切又缥缈的相思,那相思里,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美丽的回忆,至多夹杂着一点点美丽的向往而已。我们从词里看到的,是干净的思想,纯洁的情感,并无半点的唐突与亵渎,也无半点的轻狂与招惹。美丽是一种境界,不管是人的美丽,还是物的美丽。而读懂这种美丽,则是一种更大的境界,不管读的是人的美丽还是物的美丽。当然这样的美丽,难求难得。惊鸿一瞥,然后,无迹可求。
塘上行的翻译
就是甄宓写的那首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损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曹丕称帝后宠郭皇后,郭后恃宠中伤甄皇后,甄后从此失宠,抛开帝后的身份不谈,从《塘上行》里读到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相思到极致的、一往无悔的深情泣诉,可怜甄后最后等来的只是曹丕的一纸死令。甚至死后对尸身‘以发覆面、以糠塞口’的侮辱与凌虐...
三国时期第一美人是貂婵,然后是大乔小乔。其实不然,最美的女人应该是甄宓。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出场时,作者罗贯中只给了她八个字的评语:“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可见貂蝉只是个能歌善舞的妙龄少女而已,凭的是豆蔻年华青春无敌。司徒王允为了迷惑吕布,先给吕布送重礼,把吕布请到府中,再拍马屁使劲儿夸吕布让吕布得意忘形,又让“侍妾数人劝酒”把吕布灌晕,时机成熟了,才让貂蝉浓妆艳抹地出来。貂蝉本是学表演的出身,很会演戏,立刻与吕布眉目传情,再加上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果然貂蝉不负众望,吕布上钩了。
而甄宓出场是被迫的,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时逢官渡之战,曹丕率领军队杀红了眼,兽性大发,不顾他爹曹操的命令,擅自闯入袁绍府中,“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曹丕上去举剑要杀。忽然看到甄宓——当时甄宓为了躲避战乱故意身穿粗布衣服,满脸污垢披散着头发,即使是这样,曹丕仍然被甄宓的气质打动了,立刻由杀气腾腾的恶汉变成了谦谦君子,用袖子轻轻拭去甄宓脸上的污垢,“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于是改口对甄宓的婆婆袁绍的妻子刘氏说:“我是曹丞相之子,愿保护你们全家老小。”说完乖乖地按着宝剑坐在屋里,自己不敢唐突佳人,还要防他人冒犯甄宓。等曹操来了,刘氏为了保全性命,赶紧不顾颜面说,愿把儿媳甄宓献给曹丕当丫环。曹操也被甄宓的美貌打动了,盯着甄宓赞叹道,“真吾儿妇也?”气质如此高贵的女人怎么能当丫环呢?于是,让曹丕纳为正室夫人。此时曹丕刚18岁,甄宓比曹丕还大5岁。
貂蝉与甄宓,一个是“色伎俱佳”,浓妆艳抹,投怀送抱,让小人着迷;一个是“倾国之色”,蓬头垢面,身不由己,令丞相折腰。这一比,高下立见。
更重要的不是色相。貂蝉只是别人手里的一个棋子,对事件是一种烘托,粉墨登场之后,人物形象并没有丰满起来。同样,大乔和小乔也只证明了孙权和周瑜的关系非同寻常。这三个女人本身并没有什么。而甄宓则不然,同样因政治而出名,甄宓却是有血有肉的,她的一生可谓绚烂多彩。
据《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载: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今石家庄郊区无极县,笔者的家乡),世家望族,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生于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日(公元182年阴历12月24日)。甄宓出生时发生了一件奇事:母亲张氏每晚都梦见一位仙人手持玉如意站在旁边,临产时见仙人拿了一件玉衣盖在自己身上,于是,生下了甄宓。之后相士刘良给甄宓算命时说:“此女贵乃不可言。”
甄宓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显得缺乏教养,可以说她的性情智慧是天生的。八岁时,家门口来了表演马戏的,家里人和姐妹们都跑到楼上扒着窗户看,惟独甄宓没有去,姐妹们都觉得奇怪,而甄宓的回答则是:“这些马戏不应该是女人看的。”说这样的话,并不表示她守旧,而是她明白看马戏对女人并没什么用,只是凑热闹罢了。
甄宓九岁时,非常喜欢读书写字,一般的字她竟然都认识,还经常用她哥哥的笔墨纸砚。哥哥嘲笑她:“你应该多学女红做些针线活儿,女人哪用的着读书识字?你想做女博士啊?”可是甄宓却回答:“凡是古代贤淑的女人,没有一个不是从前世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不读书,又能学到什么?”
后来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加上饥荒,百姓都将珍藏多年的命根子——珠宝首饰拿出来变卖,而甄家家境巨富,就把这些珠宝都买了下来。此时甄宓便对母亲说:“现在世道非常乱,为什么要买那么多宝贝?这些都是引来灾祸的不祥之物啊!容易激发乡亲们的仇富心理。”接着又劝母亲把家里的粮食都捐出来赈济乡亲,广布恩惠。全家都觉得她的想法好,于是就照甄宓说的做了。
这些事情都是正史记载的,由此可见,甄宓的思想是超越整个时代的。甄宓死后一千七百年才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才开始提倡女性读书认字走向社会。而她赈济灾民的慈善之举,更是大智慧,即使是放到现代,也极富教育意义。
甄宓不仅见识不凡,还非常善良。十四岁的时候,甄宓的二哥去世了,甄宓仍然尊重嫂子,照顾侄子,日夜操劳。而甄宓的母亲却对这个寡妇很苛刻,非打即骂。甄宓多次劝母亲,希望母亲对待寡嫂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母亲被她的一番话感动的哭了。
如此美丽贤德的女子真是千年不遇啊!袁绍听说后,便为自己的次子求婚,于是,建安年间,甄宓嫁给了袁熙。
她嫁给袁熙应该是迫于袁绍的权势,为了保全家人,否则如此兰心蕙质的女子怎么能嫁给一个有勇无谋的愣头青呢?且袁绍刚愎自用,连自己的谋士都不信任,又怎么能听信儿媳妇的劝解呢?在袁绍一意孤行要与曹操决战的时候,甄宓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智为袁绍出谋划策。搜趣网虽然她生活的并不快乐,袁熙也不懂得怜香惜玉,但她仍然固守一个媳妇的本份,袁熙要逃往幽州,甄宓为了照顾婆婆刘氏而不肯远行,结果关键时刻反倒被婆婆当成救命稻草献给曹丕。
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曹操早就知道甄宓的美貌与贤德,官渡一战,一半是为了甄宓。且《三国演义》中也交待了,“丞相有命,任何人不许进袁绍府。”是曹丕杀红了眼硬闯进来的。父亲梦寐以求的女人,结果被儿子占了先。著名教授易中天说:“曹操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可见,这种说法有很强的可信度。
曹操盯着甄宓赞叹道,“真吾儿妇也?”不过这句赞叹是带问号的,意思是说,真是我儿子的媳妇吗?心里却酸溜溜在想,本来应该是我媳妇啊!但曹操是大英雄,能想明白,甄宓当自己的儿媳妇也不错,于是让18岁的曹丕娶了23岁的甄宓。
曹丕“少有逸才”,8岁就能写文章,熟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虽然没有弟弟曹植有才华,却也出了几本书,算是个文学家,又善骑射、好击剑,能领兵打仗。可以说曹丕和甄宓还是非常般配的。
甄宓深得曹丕宠爱,先后生了曹睿(未来的魏明帝)和东乡公主。而甄宓毕竟比曹丕大几岁,懂得应以社稷为重,经常劝导年轻气盛的曹丕不要光宠爱自己一人,也要照顾其他嫔妃,这样才能儿女众多、子嗣旺盛。曹丕为了甄宓把任氏赶走了,当时甄宓还劝曹丕不要冲动,说任氏很多地方都强于自己,让曹丕重新考虑。
甄宓嫁到曹家时,曹植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曹丕与弟弟曹植不合,经常吵闹,每次甄宓都回护曹植,劝曹丕珍惜兄弟之情。此举颇得曹操之妻武宣皇后的赏识,称赞她“此真孝妇也。” 而曹植聪慧早熟,竟然也对甄宓产生了依恋,朝夕相处,陪着这位多情而又美艳的嫂嫂,吟风弄月消磨时光。可以说是甄宓启迪了曹植朦胧的性意识,在曹植眼里这位嫂嫂不仅漂亮,更是他心目中的女神。甄宓也喜欢这个比自己小十岁的小叔,但更多的是女人身上天然的母性在作怪。她思念的还是丈夫曹丕,就在此时她写了《塘上行》,文采绝不逊于建安七子的平。显然这首诗是写给曹丕的。
曹操和曹丕常年征战在外,外面兵荒马乱而曹府一片祥和,正是甄宓在很多事上为曹操分忧。此时甄宓的政治智慧才真正显露出来,曹操听从她的建议:蜀吴未灭不必急于称帝,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被封为魏王,加九锡,但到死都没有称帝。
或许曹丕之所以长期宠爱ZAIOvWX甄宓,是忌惮曹操对甄宓的信任。等曹操死后,曹丕立刻露出了本性,权力和欲望已经使这个曾经的翩翩少年变成了野心家。建安搜趣网二十五年正月,他继承了父亲的丞相之位,但他不满足做一个魏王。他不听甄宓的好言相劝,想取代汉朝自己当皇帝。
此时曹植也到了而立之年,与历史上所有的皇子王孙一样,也是从争宠夺嫡的恶斗中一路摸爬滚打成熟起来。他以前有不少反映社会动乱和理想抱负的诗,格调开朗。但自从曹丕当上丞相之后,他处处感受到大哥曹丕所施加的压力,索性嗜酒疏狂。这种消极避世的性格反倒被拥戴曹丕的满朝文武当作笑料。
曹植表面放荡恣肆,内心却郁郁寡欢,便经常来丞相府找嫂嫂甄宓。能够理解曹植的只有甄宓,毕竟甄宓与曹植比与曹丕相处的时间还长,曹丕常年带兵打仗,丞相府只当是他的行宫客栈。曹丕遗传了曹操多疑的个性,始终对甄宓回护曹植的往事耿耿于怀,此时见他俩又搞在了一起,不禁醋意大发,被相国华歆鼓动要杀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作《七步诗》,曹植走了七步,诗就吟了出来。幸亏甄宓知道的早,请来曹丕的母亲卞氏,在母亲卞氏的斡旋下,曹丕饶了曹植的性命,但还是被贬为安乡侯,被远远的支开了。通过这件事,甄宓已经对利欲熏心的曹丕彻底失望了。
同年十月,曹丕以“禅让”的方式取代汉朝自立,改元黄初,自称魏文帝,定都洛阳,三国时代的魏国建立。
曹丕登基之后立刻营建洛阳宫殿,山阳公献给曹丕两个美女,一个郭氏一个李氏,曹丕一并收留。此时甄宓已经40来岁,逐渐色衰,而曹丕正当35岁的鼎盛年纪,甄宓以前被大家赞扬的贤良淑德,如今在曹丕心中成了絮絮叨叨了。从此,甄宓失宠。
紧接着谣言就来了,说甄宓与曹植有苟且之事,这谣言的源头出在郭氏口中,郭氏妒嫉甄宓的美貌和才华,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与普天下的负心人一样,过去的万种风情比不过现在一句谣言,往日的千般恩爱比不过今天两句闲话,曹丕竟然信了。还把甄宓早年曾被迫嫁给袁熙的旧账翻出来,当作甄宓的一个污点,当作自己平生最恨之事。以甄宓对自己“有怨言”为名,赐死了甄宓,葬在邺城,下葬之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
一年之后,曹植从外地回来觐见魏文帝曹丕。曹丕仍耿耿于怀,为了羞辱曹植,竟将甄宓生前使用的一个镶金盘玉的枕头赐给了他,当众暗示文武大臣:曹植与甄宓有不正当关系,欺君辱嫂。但是曹植却如获至宝,非常爽快地谢恩领赏。
曹植抱着甄宓的枕头,睹物思人,满怀凄楚地返回自己的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远远的看见甄宓凌波御风而来,并说:“我会时常想念你的。”等语,话还没说完,人就不见了。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于是怅然若失,久久不能入睡,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感甄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打动了每一个读到它的人,于是四处传抄,迅速蔓延,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此时曹丕开始亲征孙吴,因没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招牌,反倒成了众矢之的。两次亲征均以失败而告终。黄初七年五月,病死于洛阳。
甄宓的儿子曹睿继位为魏明帝,觉得《感甄赋》的名字太露骨,让朝廷颜面尽失,遂下令改为《洛神赋》,想借古代溺死于洛水的伏羲之女,转移读者的思路。没想到适得其反,人们继续颂扬甄宓的美德,并说甄宓是洛神转世,甄宓的名字也成了“甄洛”。
而曹睿也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的叔叔曹植,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www.souquanme.com三地转换曹植的封地,曹植四处奔波,“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云:“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三国时期第一美人是貂婵,然后是大乔小乔。其实不然,最美的女人应该是甄宓。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出场时,作者罗贯中只给了她八个字的评语:“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可见貂蝉只是个能歌善舞的妙龄少女而已,凭的是豆蔻年华青春无敌。司徒王允为了迷惑吕布,先给吕布送重礼,把吕布请到府中,再拍马屁使劲儿夸吕布让吕布得意忘形,又让“侍妾数人劝酒”把吕布灌晕,时机成熟了,才让貂蝉浓妆艳抹地出来。貂蝉本是学表演的出身,很会演戏,立刻与吕布眉目传情,再加上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果然貂蝉不负众望,吕布上钩了。
而甄宓出场是被迫的,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时逢官渡之战,曹丕率领军队杀红了眼,兽性大发,不顾他爹曹操的命令,擅自闯入袁绍府中,“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曹丕上去举剑要杀。忽然看到甄宓——当时甄宓为了躲避战乱故意身穿粗布衣服,满脸污垢披散着头发,即使是这样,曹丕仍然被甄宓的气质打动了,立刻由杀气腾腾的恶汉变成了谦谦君子,用袖子轻轻拭去甄宓脸上的污垢,“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于是改口对甄宓的婆婆袁绍的妻子刘氏说:“我是曹丞相之子,愿保护你们全家老小。”说完乖乖地按着宝剑坐在屋里,自己不敢唐突佳人,还要防他人冒犯甄宓。等曹操来了,刘氏为了保全性命,赶紧不顾颜面说,愿把儿媳甄宓献给曹丕当丫环。曹操也被甄宓的美貌打动了,盯着甄宓赞叹道,“真吾儿妇也?”气质如此高贵的女人怎么能当丫环呢?于是,让曹丕纳为正室夫人。此时曹丕刚18岁,甄宓比曹丕还大5岁。
貂蝉与甄宓,一个是“色伎俱佳”,浓妆艳抹,投怀送抱,让小人着迷;一个是“倾国之色”,蓬头垢面,身不由己,令丞相折腰。这一比,高下立见。
更重要的不是色相。貂蝉只是别人手里的一个棋子,对事件是一种烘托,粉墨登场之后,人物形象并没有丰满起来。同样,大乔和小乔也只证明了孙权和周瑜的关系非同寻常。这三个女人本身并没有什么。而甄宓则不然,同样因政治而出名,甄宓却是有血有肉的,她的一生可谓绚烂多彩。
据《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载: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今石家庄郊区无极县,笔者的家乡),世家望族,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生于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日(公元182年阴历12月24日)。甄宓出生时发生了一件奇事:母亲张氏每晚都梦见一位仙人手持玉如意站在旁边,临产时见仙人拿了一件玉衣盖在自己身上,于是,生下了甄宓。之后相士刘良给甄宓算命时说:“此女贵乃不可言。”
甄宓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显得缺乏教养,可以说她的性情智慧是天生的。八岁时,家门口来了表演马戏的,家里人和姐妹们都跑到楼上扒着窗户看,惟独甄宓没有去,姐妹们都觉得奇怪,而甄宓的回答则是:“这些马戏不应该是女人看的。”说这样的话,并不表示她守旧,而是她明白看马戏对女人并没什么用,只是凑热闹罢了。
甄宓九岁时,非常喜欢读书写字,一般的字她竟然都认识,还经常用她哥哥的笔墨纸砚。哥哥嘲笑她:“你应该多学女红做些针线活儿,女人哪用的着读书识字?你想做女博士啊?”可是甄宓却回答:“凡是古代贤淑的女人,没有一个不是从前世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不读书,又能学到什么?”
后来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加上饥荒,百姓都将珍藏多年的命根子——珠宝首饰拿出来变卖,而甄家家境巨富,就把这些珠宝都买了下来。此时甄宓便对母亲说:“现在世道非常乱,为什么要买那么多宝贝?这些都是引来灾祸的不祥之物啊!容易激发乡亲们的仇富心理。”接着又劝母亲把家里的粮食都捐出来赈济乡亲,广布恩惠。全家都觉得她的想法好,于是就照甄宓说的做了。
这些事情都是正史记载的,由此可见,甄宓的思想是超越整个时代的。甄宓死后一千七百年才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才开始提倡女性读书认字走向社会。而她赈济灾民的慈善之举,更是大智慧,即使是放到现代,也极富教育意义。
甄宓不仅见识不凡,还非常善良。十四岁的时候,甄宓的二哥去世了,甄宓仍然尊重嫂子,照顾侄子,日夜操劳。而甄宓的母亲却对这个寡妇很苛刻,非打即骂。甄宓多次劝母亲,希望母亲对待寡嫂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母亲被她的一番话感动的哭了。
如此美丽贤德的女子真是千年不遇啊!袁绍听说后,便为自己的次子求婚,于是,建安年间,甄宓嫁给了袁熙。
她嫁给袁熙应该是迫于袁绍的权势,为了保全家人,否则如此兰心蕙质的女子怎么能嫁给一个有勇无谋的愣头青呢?且袁绍刚愎自用,连自己的谋士都不信任,又怎么能听信儿媳妇的劝解呢?在袁绍一意孤行要与曹操决战的时候,甄宓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智为袁绍出谋划策。搜趣网虽然她生活的并不快乐,袁熙也不懂得怜香惜玉,但她仍然固守一个媳妇的本份,袁熙要逃往幽州,甄宓为了照顾婆婆刘氏而不肯远行,结果关键时刻反倒被婆婆当成救命稻草献给曹丕。
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曹操早就知道甄宓的美貌与贤德,官渡一战,一半是为了甄宓。且《三国演义》中也交待了,“丞相有命,任何人不许进袁绍府。”是曹丕杀红了眼硬闯进来的。父亲梦寐以求的女人,结果被儿子占了先。著名教授易中天说:“曹操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可见,这种说法有很强的可信度。
曹操盯着甄宓赞叹道,“真吾儿妇也?”不过这句赞叹是带问号的,意思是说,真是我儿子的媳妇吗?心里却酸溜溜在想,本来应该是我媳妇啊!但曹操是大英雄,能想明白,甄宓当自己的儿媳妇也不错,于是让18岁的曹丕娶了23岁的甄宓。
曹丕“少有逸才”,8岁就能写文章,熟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虽然没有弟弟曹植有才华,却也出了几本书,算是个文学家,又善骑射、好击剑,能领兵打仗。可以说曹丕和甄宓还是非常般配的。
甄宓深得曹丕宠爱,先后生了曹睿(未来的魏明帝)和东乡公主。而甄宓毕竟比曹丕大几岁,懂得应以社稷为重,经常劝导年轻气盛的曹丕不要光宠爱自己一人,也要照顾其他嫔妃,这样才能儿女众多、子嗣旺盛。曹丕为了甄宓把任氏赶走了,当时甄宓还劝曹丕不要冲动,说任氏很多地方都强于自己,让曹丕重新考虑。
甄宓嫁到曹家时,曹植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曹丕与弟弟曹植不合,经常吵闹,每次甄宓都回护曹植,劝曹丕珍惜兄弟之情。此举颇得曹操之妻武宣皇后的赏识,称赞她“此真孝妇也。” 而曹植聪慧早熟,竟然也对甄宓产生了依恋,朝夕相处,陪着这位多情而又美艳的嫂嫂,吟风弄月消磨时光。可以说是甄宓启迪了曹植朦胧的性意识,在曹植眼里这位嫂嫂不仅漂亮,更是他心目中的女神。甄宓也喜欢这个比自己小十岁的小叔,但更多的是女人身上天然的母性在作怪。她思念的还是丈夫曹丕,就在此时她写了《塘上行》,文采绝不逊于建安七子的平。显然这首诗是写给曹丕的。
曹操和曹丕常年征战在外,外面兵荒马乱而曹府一片祥和,正是甄宓在很多事上为曹操分忧。此时甄宓的政治智慧才真正显露出来,曹操听从她的建议:蜀吴未灭不必急于称帝,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被封为魏王,加九锡,但到死都没有称帝。
或许曹丕之所以长期宠爱ZAIOvWX甄宓,是忌惮曹操对甄宓的信任。等曹操死后,曹丕立刻露出了本性,权力和欲望已经使这个曾经的翩翩少年变成了野心家。建安搜趣网二十五年正月,他继承了父亲的丞相之位,但他不满足做一个魏王。他不听甄宓的好言相劝,想取代汉朝自己当皇帝。
此时曹植也到了而立之年,与历史上所有的皇子王孙一样,也是从争宠夺嫡的恶斗中一路摸爬滚打成熟起来。他以前有不少反映社会动乱和理想抱负的诗,格调开朗。但自从曹丕当上丞相之后,他处处感受到大哥曹丕所施加的压力,索性嗜酒疏狂。这种消极避世的性格反倒被拥戴曹丕的满朝文武当作笑料。
曹植表面放荡恣肆,内心却郁郁寡欢,便经常来丞相府找嫂嫂甄宓。能够理解曹植的只有甄宓,毕竟甄宓与曹植比与曹丕相处的时间还长,曹丕常年带兵打仗,丞相府只当是他的行宫客栈。曹丕遗传了曹操多疑的个性,始终对甄宓回护曹植的往事耿耿于怀,此时见他俩又搞在了一起,不禁醋意大发,被相国华歆鼓动要杀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作《七步诗》,曹植走了七步,诗就吟了出来。幸亏甄宓知道的早,请来曹丕的母亲卞氏,在母亲卞氏的斡旋下,曹丕饶了曹植的性命,但还是被贬为安乡侯,被远远的支开了。通过这件事,甄宓已经对利欲熏心的曹丕彻底失望了。
同年十月,曹丕以“禅让”的方式取代汉朝自立,改元黄初,自称魏文帝,定都洛阳,三国时代的魏国建立。
曹丕登基之后立刻营建洛阳宫殿,山阳公献给曹丕两个美女,一个郭氏一个李氏,曹丕一并收留。此时甄宓已经40来岁,逐渐色衰,而曹丕正当35岁的鼎盛年纪,甄宓以前被大家赞扬的贤良淑德,如今在曹丕心中成了絮絮叨叨了。从此,甄宓失宠。
紧接着谣言就来了,说甄宓与曹植有苟且之事,这谣言的源头出在郭氏口中,郭氏妒嫉甄宓的美貌和才华,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与普天下的负心人一样,过去的万种风情比不过现在一句谣言,往日的千般恩爱比不过今天两句闲话,曹丕竟然信了。还把甄宓早年曾被迫嫁给袁熙的旧账翻出来,当作甄宓的一个污点,当作自己平生最恨之事。以甄宓对自己“有怨言”为名,赐死了甄宓,葬在邺城,下葬之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
一年之后,曹植从外地回来觐见魏文帝曹丕。曹丕仍耿耿于怀,为了羞辱曹植,竟将甄宓生前使用的一个镶金盘玉的枕头赐给了他,当众暗示文武大臣:曹植与甄宓有不正当关系,欺君辱嫂。但是曹植却如获至宝,非常爽快地谢恩领赏。
曹植抱着甄宓的枕头,睹物思人,满怀凄楚地返回自己的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远远的看见甄宓凌波御风而来,并说:“我会时常想念你的。”等语,话还没说完,人就不见了。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于是怅然若失,久久不能入睡,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感甄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打动了每一个读到它的人,于是四处传抄,迅速蔓延,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此时曹丕开始亲征孙吴,因没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招牌,反倒成了众矢之的。两次亲征均以失败而告终。黄初七年五月,病死于洛阳。
甄宓的儿子曹睿继位为魏明帝,觉得《感甄赋》的名字太露骨,让朝廷颜面尽失,遂下令改为《洛神赋》,想借古代溺死于洛水的伏羲之女,转移读者的思路。没想到适得其反,人们继续颂扬甄宓的美德,并说甄宓是洛神转世,甄宓的名字也成了“甄洛”。
而曹睿也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的叔叔曹植,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www.souquanme.com三地转换曹植的封地,曹植四处奔波,“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云:“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