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如观音下一句是什么(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上句:观音山上观山水,如何写下句?上句观音山上观山水,下句可以对释迦果中释果因。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是广东观音山景区提出的一则上联,因为对联要求要......

行如观音下一句是什么(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上句:观音山上观山水,如何写下句?

上句“观音山上观山水”,下句可以对“释迦果中释果因”。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是广东观音山景区提出的一则上联,因为对联要求要符合《联律通韵》,还需要表达的具有诗意,以应对观音山景点,所以现在虽然有很多人都对出了下联,但很显然都没有达到具体的要求,下联队“释迦果中释果因”也只能算勉强对称而已。

对联的特点

对联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智慧结晶,它看似简单却比律诗要求还要严格,非常讲究声律节奏,隐隐有一种音乐美。可以说,经历过上下2000年漫长的发展,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对联都达到了难以匹及的文化高度,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文体。随着对联的广泛应用,现在的它已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传统民族习惯。

上联解析:观音山上观山水

从内容上来说,“观音山上观山水”写的是名胜景观,可以将它分类为名胜联,上联是典型的七言联律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应该对以“通仄平平通仄平”方才能够合乎律韵。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不过因为上联出句词性比较复杂,而且还要求和上观音山的景点相互呼应,达到优美的诗情画意,所以一时之间也很难应对。

总结来说,想要完美的最初合适的下联,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字的词性,还要注意平仄律韵,只有弄清出句的机关所在,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出合适的下联,对于没有掌握对联知识的普通人来说,想要做出符合联律要求的下联,肯定还是需要下一番大功夫才行,切忌www.souquanme.com只看句子应对,却离题意太远。

观音山上观山水下联获奖名单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读史轩中读轩辕‍
或: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赏月榭中赏榭坊

《说明》
小小十四字
短短两幅联
粗品淡无奇
细嚼天机现

此对联上下相对:

第一是动静相对,“观音山上观山水 ”观山水需爬、走、看,故为动;“读史轩中读轩辕”读轩辕需坐、读、思,故为静。上下联一动一静。

第二是时空相对,上www.souquanme.com联“观山水”看的是中国地大物博空间维度,下联“读轩辕”读的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时间维度。观中国山水,读中国文化。上下联一空间一时间。
同时上下联也是中国内涵的软硬件相对。我们不但要观中国如诗如画的山水,更要读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文化。上下联一是代表中国的硬件,一是中国代表的软件,上下联一硬一软。

第三是远近相对,观音山上观山水,登高望远观山水,象是一副远景画,读史轩中读轩辕,象是一首近景诗,上下联一远一近。

第四是阴阳相对,上联“观音”为阴,下联“轩辕”为阳,上下联一阴一阳。
上联七字,下联七字,上下合璧,阴阳平衡,为太极之道。
所以说,上联:观音佛代表佛教,下联:轩辕皇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历朝历代都以儒教为国教,故轩辕皇代表儒教,上下联一阴一阳,合二为一,阴阳平衡,为太极之道。故此对联暗合儒、释、道三教合一。

第五是内外相对,上联讲的是“外”,下联讲的是“内”。
上联“观音”是外来文化,下联“轩辕”是内生文化。内外结合,取长补短,中华民族才会源远流长。
上联“观山水”需爬、走、看,练的是外功,“读轩辕”需坐、读、思。练的是内功。内外互补,兼收并蓄,故上联讲的是“在外行走”,下联讲的是“在内读书”,上下合起来就是“行千里路,破万卷书。”上下联一外一内。

第六是观音山对读书轩,(名词对名词)上对中(方位对方位),观对读(动词对动词),山对轩(轩为横,名词对名词)水对辕(辕为直,名词对名词)山水对轩辕(名词对名词),观山水对读轩辕。
一般景点均有“听雨轩”之类的楼阁,如无,建议景点可以将某处亭台楼阁轩榭廊坊,庭院殿堂寺庙观庵命名为“读史轩”、“听雨轩”或“赏月榭”,这样对句就会与观音山的景点珠联璧合,且具有诗意。
此对联也可为: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听雨轩中听轩辕
意为:观中国山水,读中国文化,听中国声音。

总之,这副征联彰显了中国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
囊括了古今中外事,涵盖了佛皇天地人。
小小十四字,短短两幅联,往小处说:
就让人见山,见水,见楼,见轩,见佛,见俗,见凡,见圣,见古,见今。
让人触景生情,触情生思,触动了人的六根,眼、耳、 鼻、舌、身、意。六触,色、声、香、味、触、法。仅仅“轩辕”二字就让人浮想联翩,讲不完的中华五千年风云变幻,道不尽的家国情怀。一句“观山水”“轩中读”就折射出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延伸出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宏大历史画卷。
小小十四字,短短两幅联,往大处说:
就囊括了名山、名水、名地,名轩,名佛、名圣等人文景观。
就展现了动静、远近、虚实、内外、阴阳、时空等哲学理念。
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各领域层面。
所以说以“小小十四字,短短两幅联,粗嚼淡无味,细品方甘甜。”评价此联并不为过。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赏月榭中赏榭堂
此联:上联:平平平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仄平仄仄平
此联:观音山对赏月榭,观音对赏月(赏姓《百家姓》中排第492名。赏月是人名)名词对名词;上对中,方位对方位;观对赏,动词对动词;山水对榭坊,名词对名词,观山观水观山水对赏榭赏坊赏榭坊。
此联:
上联看观音山,山水田园,花草树木;
下联欣赏观音山,亭台楼阁轩榭廊坊,庭院殿堂寺庙观庵。
上下联与观音山的景点珠联璧合,且具有诗意。

本人虽是初学乍练,两幅对联如果让我自我评价,本人自以为: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读史轩中读轩辕‍
此联意境虽好,可惜平仄不足。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赏月榭中赏榭堂
此联平仄相符,可惜意境欠缺。
如果让我选联,我还是选第一对句,即:读史轩中读轩辕‍。
其理由为:格律的要求并不是死的,有时候为了意思的需要,也不用顾忌每个字的平仄关系,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是使得的”,而只需要保持句脚的平仄相合和用词的对仗即可。
比如袁世凯想称帝复辟时,有人写联讽刺他:
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
此联并非严格地符合平仄规则,但其隐字值得赞叹。上联少“八”,下联少“耻”,加起来就是“王(忘)八无耻”,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不敬之词,却暗藏骂词,辛辣地嘲讽了袁世凯的可耻行径,言外之意丰富而表现巧妙。虽不太符合平仄规则,但仍不失为千古名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
赏月日中赏日月
注:
“赏”姓,《百家姓》中排第492名,“赏月”,“赏月日”,可以视为人姓名。可以对“观音”佛名,对“观音山”山名。
“赏月日”指中秋佳节日,
《说明》
小小十四字
短短两幅联
粗品淡无奇
细嚼天机现
此联:
“观音”对“赏月”,“观音山”对“赏日月”,名词对名词。
“上”对“中”,方位对方位。
“观音山上”山上、山下、山中空间方位对“赏月日中”日初、日末、日中时间方位。
“观”对“赏”,动词对动词。
“山水”对“日月”,名词对名词。
“观山水”对“赏日月”动词+名词对动词+名词。
此联含义为:
登观音山,观山、观水、观亭台楼阁,观花鸟鱼虫。
在观音山上,中秋佳节中,白天赏日出日落,晚上赏月圆月缺。
上联描绘山水大地,
下联描绘日月天空。
区区十四字,短短两幅联,:
便把日月山水,天上地下,人间佛界,时间空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注:
轩辕:(公元前2717-前2599年)上古帝王。即黄帝轩辕氏,少典与附宝之子。轩辕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曾战胜炎帝于阪泉 ,战胜蚩尤于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中国车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路史》讲得更具体,说黄帝在空桑山北创造车子,“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至于黄帝之所以称黄帝,古人似乎众口一词地说,他“有土德之瑞,土黄色,故称黄帝”。
黄帝为什么称轩辕呢?古书上说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发明了一种战法。打仗时,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战士围成一圈,指挥员立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做出入的门,起到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有布幕的战车叫做“轩”,两车中间空当称为“辕”。因此,发明这种车站法的黄帝,就又称为轩辕氏了.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诗作《自题小像》中最后一句,主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要用我的血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深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鲁迅《自题小像》
全诗为: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含义
荐:名作动,献,进献(祭品)。
轩辕,即轩辕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在这里代指中华民族。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意思就是我要用我的血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深爱。荐:表达。
轩:指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
辕:指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轩辕:也可理解为道路和方向。
“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对自己向往、认同的道路和方向地坚定支持,和抒情人的“奋不顾身”“死而后已”的决心和态度。

观音对联大全 / 查查362

观音对联大全一
玉瓶甘露滴;
紫竹惠风生。
千秋甘雨露;
万古海潮音。
偈答无尽意;
名为观世音。
观从心底发;
音自静中生。
西极旃檀地;
南天紫竹林。
观听周三界;
音容式万民。
法水青杨露;
慈恩紫竹风。
矍铄微支杖;
清癯不染尘。
慧日被诸阇;
慈眼视众生。
剖腹方知真性;
开口便见良心。
法云广荫无遮会;
慧日高悬有相天。
觉海化身现金粟;
普门香界涌白莲。
芙蓉花面春风暖;
杨柳枝头甘露香。
皓月无端窥色相;
青云有路觅真如。
匣里夜光南海月;
袖中诗草敬亭云。
观空有色西方月;
听世无音南海潮。
青蔼柳枝含玉露;
风翻贝叶惹慈云。
上我慈航休错念;
教人苦海即回头。
观空有色西方月;
听世无声南海潮。
慈悲群生称老母;
救难万世感能仁。
问大士为何倒坐;
恨世人不肯回头。
太湖慈航逍遥水;
南海普渡省悟身。
甘露常流功德海;
香云遥映普陀山。
烟霞表里因心静;
无水空澄触目新。
潮音普遍华严海;
慈竹常霏妙鬘云。
喜有清音相问答;
绝无尘意与周旋。
由来古佛非女子;
只缘大士有婆心。
紫竹林中鹦鹉戏;
白莲台下善才参。
难必救慈悲君子;
雷不雷忠厚圣人。
步入西山冲汉外;
坐观东海际无涯。
平地分占东湖水;
小阁留栖南海云。
紫竹林中观自在;
洛伽山上现如来。
救苦寻声磁吸铁;
现身说法月印池。
能於众生施无畏;
普使世界得光明。
观彻宏微真自在;
音宣圆妙大慈悲。
具大神通完十行;
是真清净现三身。
翻经留作将来眼;
问法能空现在身。
观音对联大全二
宝殿法轮明暗室;
莲台慧海渡慈航。
春霭柳枝含玉露;
香生贝叶惹慈灵。
莲花座上春风暖;
杨柳枝头甘露清。
观音妙相南海岸;
清身常住普陀山。
要除烦恼须求佛;
各有因缘莫羡人。
西方绿林千年翠;
南海莲花九品香。
紫竹林中观自在;
白莲台上显如来。
积善千秋成佛法;
慈悲万载为神圣。
西方绿竹千年茂;
南海莲花九品香。
脚踏莲花千朵闪;
手持杨柳一枝香。
白莲座上弥陀佛;
紫竹林中观世音。
芙蓉花面春风暖;
杨柳枝头甘露香。
杨柳洒遍三千界;
宝筏渡周亿万身。
观世无如观自在;
好心自有好儿来。
一瓶已足垂甘露;
万里何须问普陀。
七宝庄严成佛刹;
八功德水济众生。
杨柳枝头甘露洒;
莲花座上慧风生。
座上莲花频结子;
瓶中杨柳自生枝。
西方绿竹千年茂;
南海红莲九品香。
慈悲遍洒杨枝露;
善信同蒙雨泽恩。
祥云霭霭来南海;
甘露湛湛润东方。
是大慈悲能自在;
惟空色相更庄严。
佛法无边超苦海;
众生有愿渡慈航。
八万四尘界连燕岭;
三十三应法普蠔江。
海中筏度大千世界;
潮之音了无量菩提。
渡众生在白莲座上;
挽浩劫于紫竹林中。
显妙法于莲花座上;
洒甘露到杨柳枝头。
泡影乾坤,妆成宝相;
色香世界,幻出空花。
法雨慈云,众生受福;
金轮宝盖,两戒长明。
禅林优雅,普陀法座;
寺院庄严,极乐神宫。
海渡慈航,群生普济;
潮喧梵呗,万籁俱清。
一片慈悲,航帆普渡;
千秋法愿,花雨同春。
观自在身,慈云莲座;
启无遮会,法雨杨枝。
福慧双修,瓶花欢喜;
楼台七宝,壁月庄严。
地变震动,外道恐怖;
天花缤纷,诸法喜欢。
片石孤云,微窥色相;
杨枝梵海,普济苍生。
碧沼源通,泉流甘露;
翠峰烟绕,彩焕慈云。
音可观乎,即空即色;
士而大者,亦佛亦儒。
观尽古今,桑田沧海;
音震河山,暮鼓晨钟。
观空有色,西方月朗;
音门无声,南海潮澜。
紫竹林中,阐明奥妙;
白莲台上,指点迷津。
观以目成,阅世平等;
音由心起,念佛慈悲。
地接竹龛,声通南海;
寺开莲座,人引西天。
观音对联大全三
耳观海潮音,非彼非此;
心源甘露品,大慈大悲。
甘露洒瓶中,福缘广布;
慈云重座上,善果常昭。
翻贝叶五千,灵山自在;
洒杨枝一滴,法界长春。
南海慈航,宝瓶滋化雨;
众生普渡,莲座灿恩光。
西天悬慧日,光照万姓;
南海驾慈航,普渡众生。
镜海渡慈航,人登觉岸;
莲山开法界,座彻禅灯。
慈航普渡,众生超苦海;
悲心济世,万姓庇钧天。
一片婆心,总是济人利物;
三空妙谛,惟求养性修真。
音何可观,聪明本无二理;
佛亦称寺,儒释原有同情。
圣名自在,大慈大悲度世;
经诵普门,救苦救难寻声。
优钵花开,香传三千世界;
菩提树长,荫遮百万人家。
假石作龛,玉佛果然自在;
现身说法,树根便是菩提。
居紫竹,普渡迷津航宝筏;
座白莲,遍施甘露拂神枝。
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
若隐若现,随时念彼消愆。
真观清净观,常感常瞻仰;
妙音海潮音,净心净乐闻。
指普天之青云,两只佛手;
视众生如赤子,一片婆心。
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
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
了知自性,元明反闻自性;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
绘南海于东瀛,千峰一笔;
联西天于北淡,异地同源。
依日月以为灯,慈光普照;
布云雷而作雨,恩泽咸敷。
随处现身,芙蓉花面春风暖;
寻声赴感,杨柳枝头甘露香。
鹦鹉和鸣,福慧夙根传桂子;
麒麟抱送,庄严佛果妙莲花。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
佛能称士,须知儒释本同源。
暮鼓晨钟,惊醒世途名利客;
朝经夕梵,唤回苦海梦中人。
仙梵递鸡声,好梦也须唤醒;
佛光照湖水,妙莲不是空栽。
云起慈门,愍彼群迷不易悟;
波腾愿海,怜伊佛性了无殊。
音可能观,观遍黄山开慧眼;
士何以大,大如沧海显婆心。
香阁峙中流,万众恒河自在;
慈灯悬彼岸,千年般若常明。
飞来峰前,大士威灵赐赤子;
九华山上,众佛显应救苍生。
杨柳枝头,点点甘露洒乾坤;
芙蓉面上,阵阵春风荡人间。
玉振金声,观听从新虔敬礼;
皇王谛帝,音容想见大慈悲。
普门示现,慈悲济物无形相;
洛伽常定,喜舍能行皆观音。
千眼遍彰,明挈群生归正觉;
慈悲广被,暗消七难见升平。
持钵咒大江,淘尽恒河沙数;
回轮生满月,送来梵海潮音。
一点灵苗,在此处好生培养;
十分善果,到彼岸自有报施。
云拥观音,莲台萌三千世界;
山呼菩萨,法水滋八百湖天。
云护慈航,普渡众生离苦海;
山凌碧落,频迎玉露化甘泉。
观听四方岩,到此如临南海;
音容千古在,何须别问西天。
沧海横流,仗大士消除灾孽;
慈云普护,赖观音庇佑群生。
发一片慈心,愿渡众生登彼;
现千只法手,频垂一叶作舟。
观察人间,功名富贵一场梦;
音闻佛阁,生灭垢净万法空。
观音对联大全四
南海波平,现出莲花千朵秀;
普陀月上,飘来丹桂一枝香。
灵显香山,佛德崴崴成大士;
泉生贡水,黎民济济庆观音。
心地光明,依样莲台观自在;
禅机参透,从来佛法可圆通。
似实若虚,水月观从无处起;
疑非却是,慈悲音自妙中生。
即色即空,现菩萨身而说法;
大悲大愿,指恒河沙以为期。
观见西天,法雨频来净俗世;
音扬南海,慈云常现护禅关。
观察周详,西方绿竹千年翠;
音传广达,南海莲花九品红。
观望庄严,筏渡迷津南海去;
音容泽化,绳开觉路北山来。
万感灵通,甘分杨柳枝头露;
一声救苦,香散莲花座上春。
净瓶玉露,洒向人间都是爱;
菩萨心肠,惠及苍生最有情。
圆满十方,观千手眼而济渡;
通达三世,具大慈悲以舟航。
观以无心,何来何去何自在;
音非法像,是空是色是圆通。
欲济苍生,我佛坦然能剖腹;
遍观世事,人间难得见真心。
看去慈悲,面向有情常剖腹;
得来启迪,胸怀无昧即开心。
观音听音,万千慧眼明胜景;
大士重才,十亿天兵驾慈航。
座上莲花,饶有西湖三月景;
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
履险如夷,绝域殊乡通宝筏;
有求必应,风恬浪静托慈航。
随类现形,智炬高擎游法界;
寻声救苦,悲心广运入娑婆。
南海驾慈航,普渡众生登觉岸;
西方悬佛日,光照万姓庇钧天。
石作清净身,无声色香味触法;
露为功德水,救兵火疫厉凶年。
妙相圆融,遍尘刹而无求不应;
悲心志切,度群生而有感皆通。
默祷现金身,不舍大悲示妙相;
至心称圣号,即蒙显应慰群情。
但能色相俱空,何须别求南海;
若使菩心自在,此处即是西天。
莲台放毫光,普度众生开觉路;
杨柳洒甘露,净化人间尽吉祥。
佛法总慈悲,杨枝洒去咸甘露;
道场犹汉魏,雨花飞来礼戒坛。
清净在音闻,倾耳循声度苦厄;
妙明原性觉,现身说法证圆通。
紫竹坐清风,吹开云雾千年绕;
玉瓶注法雨,洒遍乾坤万户春。
观看天下事,有几个在情在理;
音从海外来,无一人知是知微。
传说那苦海迷津,赖慈航大士;
指点着禅关胜境,是天竺蓬莱。
现大士化身,问谁仙佛因缘在;
即越王遗迹,从古英雄感慨多。
南海驾慈航,普渡众生登觉岸;
西方悬慧日,光昭万姓庇钧天。
救世有同心,宝相齐辉南海月;
现身来说法,白衣犹染泰山云。
孽海望援多,要展慈悲终费手;
佛航撑力少,还须指臂作帮身。
紫竹引风光,相尽观空成妙谛;
大云施化雨,珠明玉润见普门。
弱海泛慈航,紫竹林中观自在;
莲花呈妙相,普陀山寺礼南无。
南海现慈光,彩云捧出红莲座;
香山呈秀色,瑞日揭开碧云天。
南海驾慈云,普渡众生登觉岸;
西方悬瑞日,光照万姓庇钧天。
观察世事千秋,善恶终经吾眼;
音听祈声百遍,真虚后见尔心。
莲座拥慈云,神超两大形骸外;
柳瓶分法水,道在群生博济间。
宝鼎现庄严,金碧装成安乐刹;
佛光呈壮丽,云霞照出普陀山。
莲座耸天台,碧海浪花翻钵水;
贝音喧月乌,翠岑云树绣山衣。
福资亿兆,出苦海以登欢喜场;
普济众生,泛慈航而游极乐园。
像从南海渡东林,善根归净土;
客自西华顶北岛,喜气满慈航。
即色即空,现慈悲相,吾无隐尔;
是万是一,具手眼人,自能辩之。
入三摩地,示现普门,千江月影;
得自在观,赴感群念,万卉春容
静听夜半钟声,声声唤醒主人梦;
试看庭前月色,色色全彰古佛心。
西天悬慧日,光临万姓大庇人天;
南海驾慈航,普渡群生同超苦海。
幢弹指化身,无非存大慈大悲念;
看低眉垂手,毕竟是救苦救难人。
三十二应尽随机,谁是观音本体;
百千万行皆冥妙,莫非正法金身。
观摩三千世界,因缘未卜狮头白;
音绕百尺楼台,慈航普渡岩殿新。
甘露洒人间,现清净身、说平等法;
慈航通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
极手眼之圆通,观千万身无非自在;
统凡圣而摄受,度一切苦不尽慈悲。
愿为杨柳瓷瓶一滴水,洒三千世界;
尚有芙蓉粉本百花笺,写亿万观音。
观音是弥陀化身,紫竹林开无量寿;
雷塠有面然古像,乌尤寺现洛伽山。
彼岸要同登,叹苦海波中,千般变化;
迷津休再误,看慈航渡处,一片空明。
觉路许跻攀,看贝叶翻幢,莲花拂座;
智灯同照耀,愿东陲雨注,南海波平。
誓深似海,善应诸方,杨柳枝头甘露洒;
发大慈悲,成妙功德,恒沙世界宝莲开。
观音对联大全五
即佛即心,愿众生共乐慈悲,永无苦难;
随感随应,信世界不离因果,便是菩提。
慈航普渡,南海金波,紫竹婆娑星月路;
法岸浮屠,西天锡栖,祥云缭绕灵山峰。
福曜西临,法苑宏开,曾向南朝寻旧址;
星辰北拱,佛光普照,已看东海不扬波。
菩提会菩提,具大神通,忽现千般千眼;
自在观自在,是真佛力,总有慈念慈悲。
南海观音,为百姓消灾解厄、救苦救难;
西天菩萨,保万民生男育女、易养易成。
随处化身,不生不灭,莲花座上春风暖;
寻声救苦,大慈大悲,杨柳枝头甘露香。
怀中红孩儿,天留魔种,总是放他不下;
脚下白莲朵,地吐名花,怡然坐我于中。
大德大道大信大时,发大慈悲总凭大士;
观国观民观人观我,要观自在莫若观音。
大慈大悲,广为众生说,是菩萨无止法;
千手千眼,能除一切苦,为金刚不坏身。
座涌莲花,普渡慈航,胜似西湖三月景;
瓶播杨柳,遍洒甘露,正如南海一枝春。
自有佛法以来,无不皆仰大士寻声救苦;
欲渡众生至尽,惟如所说普门随应现身。
证诸佛本妙觉心,安住寂光,享真常法乐;
愍众生迷如来藏,现身尘刹,作得度因缘。
浮玉现瞿昙,宝络庄严,法界三千宏觉路;
留云空色相,镜台明朗,因缘十二结慈心。
观去本皆空,看山前花放水流,无非幻境;
昔从何处起,听门外渔歌樵唱,尽是天机。
永驾慈航,弘愿普渡,引众生同登西天乐土;
安居竹林,闻声救苦,导三界共瞻南海慈云。
何须亲诣普陀岩,感而遂通,东海不殊南海;
即此便是观自在,远无弗届,闲云尽是慈云。
此地有修竹茂林,半郭半村,全揽东皋胜景;
何处无慈航宝筏,一丘一壑,居然南海奇观。
悟空色数言,观己观人,历千百劫金身不坏;
本慈悲两字,救苦救难,俾亿万年佛法常兴。
结来香火因缘,先后廿年,持节重游闽越地;
同是大千世界,海天一览,置身如在普陀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霞彩见南州,是大慈大悲,一片婆心连眷属;
潮音出西竺,能救苦救难,万家民命共皈依。
曹溪法雨、南海慈云,此地是道场,龙宫涌现;
弥勒华林、释迦净土,我师无量寿,鹫岭同参。
妙智入婆娑,普现卅二应身,遍引迷津归觉海;
舍生沦火宅,誓洒万千甘露,潜消毒焰化慈云。
莽诸天结欢喜因缘,上乘谁参,遍洒琼浆满黄浦;
只此地是华严世界,中央宛在,故教银汉接红墙。
若有百千万众生,礼拜供养,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受持六二亿菩萨,常念恭敬,便生福德智慧之果。
石麟从天上飞来,多承佛力扶持,沾被慈云甘露;
玉燕皆梦中幻想,还信心田培养,载成桂子兰孙。
琳宫梵宇照江天,看劫余金碧交辉,重见光明世界;
紫竹白莲传色相,求厥后芝兰竞秀,常荫积善人家。
眼前即是西方,面钱塘,背鉴湖,祗树宝莲成胜界;
心向何须南海,左仙阁,右福地,龙飞凤舞护灵山。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恩法赞难穷,摄念佛人归净土;
具大慈悲现千手眼,威神真叵测,尽尘刹海度群荫。
龙海涌潮音,合众生心以正声闻,到处可参观自在;
宏沙清浩劫,现女子身而说法戒,普天同感大慈悲。
拜佛不必往南海普陀,看莲座现一片慈云,莫非大士;
救苦岂只在东亚华夏,凭杨枝洒几滴甘露,可活众生。
西方贝叶演真经,如闻如来,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要;
南海莲花生妙相,自观自在,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无目何观,无耳何音,须知慧自定生,得之即佛门种子;
惟大能化,惟土能神,谁知禅以儒贯,发而为天下慈悲。
金身丈六现如来,色色空空,存一片婆心,普渡无边烦恼;
法界三千归正觉,生生灭灭,愿十方修性,同沾上乘菩提。
大幢作屏藩,幸城市有此灵山,仗许多佛力神威,扶持世界;
长江如匹练,慨人世无边苦海,渡不尽名樯利楫,消受风波。
为众生稽首,慈云借甘露一盂,醮上柳枝,追洒诸天从此始;
笑词客前身,明月爱清风两袖,携来亭畔,转疑仙境在人间。
于楞严会上演说圆通,次第示六解一亡,清净独推真教体;
向阎浮界中拔救苦难,应化遍四生三有,刹尘普现紫金身。
香阁峙中流,花散彩,叶成文,但能色相俱空,何用别求南海;
慈灯悬彼岸,覆祥云,洒法雨,若使菩心自在,此间即是西天。
法王启觉地,仿西祗之精舍,为南渡之伽蓝,忆相臣千秋事业;
开士履名山,荫高枝于道树,洒净水于宝地,俾泽国万姓皈依。
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百千里接踵朝山,海内更无香火比;
佛号观音,南摩时闻耳畔,亿万众同声念佛,世间毕竟善人多。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莲台现丈六金身,凡兹优婆夷优婆塞,摩顶皈依,应如是降伏其心,何必去西方见佛;
慧法满大千世界,一切比丘尼比丘僧,合掌恭敬,求无上菩提妙谛,还须朝南海观音。
水光三昧,月光三昧,当勘破廿四圆僧眼目,当年海国潮音耳观门门,装几个居士宰官婆子相;
现夫人身,现命妇身,且放下八万母陀手臂,今日虎丘山寺春风面面,看一谁红男绿女大家参。
观音大士坐高楼,依碧岩,踏青松,俯看萦回曲径,山半盘旋,似笑茫茫尘海众生、浮沉难了;
下界俗人临胜地,饮寒泉,赏红叶,仰视嵯峨奇峰,云中叠秀,应息纷纷名利杂想、小住为佳。
观属眼识,音属耳尘,识尘和合,世界建立,假识拂坐,尘空识灭,识灭世坏,不住独觉,是则名为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
迷即染方,悟即净土,染净分明,轮转因缘,构净遗染,染尽净亡,净亡轮绝,自在现前,云何更问在此在彼补陀阿弥陀。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内杨柳不计秋
横批:莲花池
灵神庙的对联
洞中别有乾坤,
四围烟雨云山
叱石传晋代,
骑鹤上南天
祠里自成天地,
两岸杏花杨柳
显天显地显人心心心向善
应神应贤应正气气气为灵
念法念心念受念身,修止莫如念佛
大行大智大悲大愿,度生随现大权
普贤菩萨:
普渡众生登净域;
贤开大道化慈航。
文殊菩萨:
智镜高悬施法雨;
慧灯遍照应群机。
观音菩萨:
千处祈求千处应,悲愿遍千如,普度三千世界
万方随顺万方灵,洪名彰万德,圆赅八万法门
观叶落花开,随缘自在
念朝生暮死,同体慈悲
地藏菩萨:
幽界钦飞锡,唤醒迷魂再世,三摩乐地;
冥都转Fa轮,消除浩劫超生,万善归藏。
出南海。驾祥云。金身普现。发大慈悲救苦难
盛水瓶。杨柳枝。甘露馥郁。遍撒法雨滋乾坤
观音普照众生相
山寨走出康庄道
横批:神悯众生
观音祥光沐千众;
求吉诚意祈万神.
佛光普照人间地,
山村得佑万世欣
全国各地观音对联集锦
观音联
玉瓶甘露滴;
紫竹惠风生。
千秋甘雨露;
万古海潮音。
偈答无尽意;
名为观世音。
观从心底发;
音自静中生。
西极旃檀地;
南天紫竹林。
观听周三界;
音容式万民。
法水青杨露;
慈恩紫竹风。
矍铄微支杖;
清癯不染尘。
慧日被诸阇;
慈眼视众生。
剖腹方知真性;
开口便见良心。
法云广荫无遮会;
慧日高悬有相天。
觉海化身现金粟;
普门香界涌白莲。
芙蓉花面春风暖;
杨柳枝头甘露香。
皓月无端窥色相;
青云有路觅真如。
匣里夜光南海月;
袖中诗草敬亭云。
观空有色西方月;
听世无音南海潮。
青蔼柳枝含玉露;
风翻贝叶惹慈云。
上我慈航休错念;
教人苦海即回头。
观空有色西方月;
听世无声南海潮。
慈悲群生称老母;
救难万世感能仁。
问大士为何倒坐;
恨世人不肯回头。
太湖慈航逍遥水;
南海普渡省悟身。
甘露常流功德海;
香云遥映普陀山。
烟霞表里因心静;
无水空澄触目新。
潮音普遍华严海;
慈竹常霏妙鬘云。
喜有清音相问答;
绝无尘意与周旋。
由来古佛非女子;
只缘大士有婆心。
紫竹林中鹦鹉戏;
白莲台下善才参。
难必救慈悲君子;
雷不雷忠厚圣人。
步入西山冲汉外;
坐观东海际无涯。
平地分占东湖水;
小阁留栖南海云。
紫竹林中观自在;
洛伽山上现如来。
救苦寻声磁吸铁;
现身说法月印池。
能於众生施无畏;
普使世界得光明。
观彻宏微真自在;
音宣圆妙大慈悲。
具大神通完十行;
是真清净现三身。
翻经留作将来眼;
问法能空现在身。
宝殿**明暗室;
莲台慧海渡慈航。
春霭柳枝含玉露;
香生贝叶惹慈灵。
观音妙相南海岸;
清身常住普陀山。
要除烦恼须求佛;
各有因缘莫羡人。
西方绿林千年翠;
南海莲花九品香。
紫竹林中观自在;
白莲台上显如来。
积善千秋成佛法;
慈悲万载为神圣。
西方绿竹千年茂;
南海莲花九品香。
脚踏莲花千朵闪;
手持杨柳一枝香。
白莲座上弥陀佛;
紫竹林中观世音。
芙蓉花面春风暖;
杨柳枝头甘露香。
杨柳洒遍三千界;
宝筏渡周亿万身。
观世无如观自在;
好心自有好儿来。
一瓶已足垂甘露;
万里何须问普陀。
七宝庄严成佛刹;
八功德水济众生。
杨柳枝头甘露洒;
莲花座上慧风生。
座上莲花频结子;
瓶中杨柳自生枝。
西方绿竹千年茂;
南海红莲九品香。
妙智入婆娑,普现卅二应身,遍引迷津归觉海;
舍生沦火宅,誓洒万千甘露,潜消毒焰化慈云。
莽诸天结欢喜因缘,上乘谁参,遍洒琼浆满黄浦;
只此地是华严世界,中央宛在,故教银汉接红墙。
若有百千万众生,礼拜供养,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受持六二亿菩萨,常念恭敬,便生福德智慧之果。
石麟从天上飞来,多承佛力扶持,沾被慈云甘露;
玉燕皆梦中幻想,还信心田培养,载成桂子兰孙。
琳宫梵宇照江天,看劫余金碧交辉,重见光明世界;
紫竹白莲传色相,求厥dUFqObNrUV后芝兰竞秀,常荫积善人家。
眼前即是西方,面钱塘,背鉴湖,祗树宝莲成胜界;
心向何须南海,左仙阁,右福地,龙飞凤舞护灵山。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恩法赞难穷,摄念佛人归净土;
具大慈悲现千手眼,威神真叵测,尽尘刹海度群荫。
龙海涌潮音,合众生心以正声闻,到处可参观自在;
宏沙清浩劫,现女子身而说法戒,普天同感大慈悲。
拜佛不必往南海普陀,看莲座现一片慈云,莫非大士;
救苦岂只在东亚华夏,凭杨枝洒几滴甘露,可活众生。
西方贝叶演真经,如闻如来,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要;
南海莲花生妙相,自观自在,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无目何观,无耳何音,须知慧自定生,得之即佛门种子;
惟大能化,惟土能神,谁知禅以儒贯,发而为天下慈悲。
金身丈六现如来,色色空空,存一片婆心,普渡无边烦恼;
法界三千归正觉,生生灭灭,愿十方修性,同沾上乘菩提。
大幢作屏藩,幸城市有此灵山,仗许多佛力神威,扶持世界;
长江如匹练,慨人世无边苦海,渡不尽名樯利楫,消受风波。
为众生稽首,慈云借甘露一盂,醮上柳枝,追洒诸天从此始;
笑词客前身,明月爱清风两袖,携来亭畔,转疑仙境在人间。
于楞严会上演说圆通,次第示六解一亡,清净独推真教体;
向阎浮界中拔救苦难,应化遍四生三有,刹尘普现紫金身。
香阁峙中流,花散彩,叶成文,但能色相俱空,何用别求南海;
慈灯悬彼岸,覆祥云,洒法雨,若使菩心自在,此间即是西天。
法王启觉地,仿西祗之精舍,为南渡之伽蓝,忆相臣千秋事业;
开士履名山,荫高枝于道树,洒净水于宝地,俾泽国万姓皈依。
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百千里接踵朝山,海内更无香火比;
佛号观音,南摩时闻耳畔,亿万众同声念佛,世间毕竟善人多。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莲台现丈六金身,凡兹优婆夷优婆塞,摩顶皈依,应如是降伏其心,何必去西方见佛;
慧法满大千世界,一切比丘尼比丘僧,合掌恭敬,求无上菩提妙谛,还须朝南海观音。
水光三昧,月光三昧,当勘破廿四圆僧眼目,当年海国潮音耳观门门,装几个居士宰官婆子相;
现夫人身,现命妇身,且放下八万母陀手臂,今日虎丘山寺春风面面,看一谁红男绿女大家参。
观音大士坐高楼,依碧岩,踏青松,俯看萦回曲径,山半盘旋,似笑茫茫尘海众生、浮沉难了;
下界俗人临胜地,饮寒泉,赏红叶,仰视嵯峨奇峰,云中叠秀,应息纷纷名利杂想、小住为佳。
观属眼识,音属耳尘,识尘和合,世界建立,假识拂坐,尘空识灭,识灭世坏,不住独觉,是则名为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
迷即染方,悟即净土,染净分明,轮转因缘,构净遗染,染尽净亡,净亡轮绝,自在现前,云何更问在此在彼补陀阿弥陀。
幢弹指化身,无非存大慈大悲念;
看低眉垂手,毕竟是救苦救难人。
三十二应尽随机,谁是观音本体;
百千万行皆冥妙,莫非正法金身。
观摩三千世界,因缘未卜狮头白;
音绕百尺楼台,慈航普渡岩殿新。
甘露洒人间,现清净身、说平等法;
慈航通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这个是什么的句子,全篇是什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 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 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 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 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 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

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 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 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

种种。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www.souquanme.com)、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缘觉www.souquanme.com(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 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 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 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 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