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上一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哪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哪里《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上一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哪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哪里

《师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6-IMetLJWc8l5tEwtqV1yPHh7Jw904uyay8eAcfamw0QJbBcofTcW6x8cCUBixovbJugO7UtU_97zJjSblXBfKK_B0kSiFWc4sDQt6_2ycpvhKTtNKjiwumRHYSA4u75Wt4I7MUernv9lv1Jqo42PHGWhIrDt-j7W9kxgtv1O5NC5XCMUSUpXZW-JPfM_gZ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哪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韩愈《师说》。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搜趣网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总之,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之意搜趣网

【简介】: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搜趣网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nbwww.souquanme.comsp;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这句话出自唐朝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师说》。韩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与"授业"。因此,师与生的关系,就以"道"与"业"来衡量的。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

所以,原文又这样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www.souquanme.com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参考资料:师说-百度百科

相关推荐文章